民间借贷罪与非罪的认定原则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活跃,然而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缺乏制度管制,各种纠纷呈上升态势,其中涉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也层出不穷。此类案件在具体法律适用中存在较多争议,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要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偿还能力而进行集资;二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非法集资;三是借款未从事实际经营的;四是任意挥霍、随意处置集资款。

在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部分不能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应当分情况处理。行为人对部分非法集资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应当只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及的款项定罪处罚,对于不能够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违法行为,可进行行政处罚。

第二,不能仅凭数额较大的非法集资款无法返还的结果来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需要查明不能返还的真实意图,如果确实用于生产经营,因为意志以外的因素造成亏损无法返还的,不宜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将大部分集资款用于生产经营,而将少量的集资款用于个人消费或者挥霍的,不宜直接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仍要结合其他客观表现来予以综合考量。

“诈骗手段”的认定

在涉及民间借贷违法犯罪中,常见的诈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编造虚假的经济项目。集资诈骗行为人为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往往虚构各种所谓能产生高额利润的经营项目。

以虚构资金的高回报率为诱饵。这是众多非法集资案件尤其是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征。

虚假宣传、炫耀自身经济实力。行为人为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往往采用购买高档汽车、豪华住宅等行为夸大自身经济实力,进行不实宣传,有的甚至通过媒体进行大肆渲染。

“社会公众”的认定

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是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分非法集资行为与普通民间借贷的标准。社会公众是社会中不特定多数人,界定对象“不特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出借人的身份。对非法集资之所以规定针对的是不特定对象,其目的在于防范缺少投资意识和抵御投资风险能力的广大出借人被集资。

集资行为的辐射范围。如果非法集资主体所实施的集资行为辐射范围连行为人都难以预料,就应视为面向不特定对象。比如在具有广延性的职工、中介人亲友群体中进行非法集资,应视为向不特定对象进行非法集资。

认定向不特定多数人吸收资金应当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于吸收资金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吸收资金,不管对方身份、投资能力等因素,应当认定具有不特定性。客观行为上,如果行为人通过多种手段向社会传播自己吸收资金,而不是通过特定的对象或者相对具体范围吸收资金,应当认定其具有不特定性。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活跃,然而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缺乏制度管制,各种纠纷呈上升态势,其中涉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也层出不穷。此类案件在具体法律适用中存在较多争议,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要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偿还能力而进行集资;二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非法集资;三是借款未从事实际经营的;四是任意挥霍、随意处置集资款。

在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部分不能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应当分情况处理。行为人对部分非法集资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应当只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及的款项定罪处罚,对于不能够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违法行为,可进行行政处罚。

第二,不能仅凭数额较大的非法集资款无法返还的结果来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需要查明不能返还的真实意图,如果确实用于生产经营,因为意志以外的因素造成亏损无法返还的,不宜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将大部分集资款用于生产经营,而将少量的集资款用于个人消费或者挥霍的,不宜直接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仍要结合其他客观表现来予以综合考量。

“诈骗手段”的认定

在涉及民间借贷违法犯罪中,常见的诈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编造虚假的经济项目。集资诈骗行为人为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往往虚构各种所谓能产生高额利润的经营项目。

以虚构资金的高回报率为诱饵。这是众多非法集资案件尤其是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征。

虚假宣传、炫耀自身经济实力。行为人为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往往采用购买高档汽车、豪华住宅等行为夸大自身经济实力,进行不实宣传,有的甚至通过媒体进行大肆渲染。

“社会公众”的认定

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是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分非法集资行为与普通民间借贷的标准。社会公众是社会中不特定多数人,界定对象“不特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出借人的身份。对非法集资之所以规定针对的是不特定对象,其目的在于防范缺少投资意识和抵御投资风险能力的广大出借人被集资。

集资行为的辐射范围。如果非法集资主体所实施的集资行为辐射范围连行为人都难以预料,就应视为面向不特定对象。比如在具有广延性的职工、中介人亲友群体中进行非法集资,应视为向不特定对象进行非法集资。

认定向不特定多数人吸收资金应当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于吸收资金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吸收资金,不管对方身份、投资能力等因素,应当认定具有不特定性。客观行为上,如果行为人通过多种手段向社会传播自己吸收资金,而不是通过特定的对象或者相对具体范围吸收资金,应当认定其具有不特定性。


相关文章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探究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探究 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激活民间资金.促进民间经济发展.改善民间生产生活难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激增,并呈现逐年跳跃式上升的趋势,纠纷诉至法院后,案件审理和执行 ...查看


  • 民间借贷纠纷的六个常见疑难问题指引
  • 1.借款人的借贷行为构成犯罪,借贷合同是否当然无效? [要旨]借款人的借贷行为构成犯罪,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从尊重合同相对人意志.保护相对人最佳利益的角度,可以将此类合同按可撤销合同对待. [解析]<民法通则>第五十八 ...查看


  • 江苏省高院[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指南]
  • 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指南 一.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 相对于金融机构作为借款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借款合同,借贷合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二是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三是经批准开展借贷业务的非 ...查看


  • 民间借贷涉嫌犯罪法律实务 --刑民交叉民间借贷案件分析与处置
  • 作者: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韩洪律师 [引言]本文所论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的借贷款行为,不包括上述主体和依法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借贷款行为. 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9月1 ...查看


  • 浅析民间融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摘 要:民间融资是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正式金融机构之外,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一方将资金出借给另一方,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民事行为.通过分析界定民间融资,分析民间融资现状及非规范操作民间融资的危害,合理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 ...查看


  • 民间借贷非法吸收存款 审理刑民交叉案存争议
  • 2007年,浙江省民间借贷案件数量为45050件,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攀升至93067件.2012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法院已经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8037件,涉案标的额283.9亿元,案件数量达到200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点.收案量高位运 ...查看


  •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纠纷49个常见疑难问题裁判指引(1
  • ? 作者:徐忠兴 来源:ilawyer(xzx-lawyer) 阅读提示:本文所载裁判指引节选自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间借贷纠纷审判案例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感谢原作者),并结合现行立法及司法 ...查看


  •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的理解20150806
  • 导 读1.黑色字体为新司法解释的条文: 2.蓝色字体的个人的理解: 3.棕色字体为旧司法解释的条文,以及其他参考条文: 4.桔色字体为新司法解释条文中的重点标示.1对<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分享湖南和 ...查看


  • 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何难点
  • 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何难点?对民间借贷 有哪些建议? 借款金额难认定,缺乏交付凭证或其他证据.存在虚假诉讼的行为,法院难以认定.民间借贷案件被告不到庭情况普遍,影响程序公正.民间借贷借条凭证的表面上符合法律规定,但隐藏非法目的等.接下来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