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刘淑琴

摘要:消费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引发并定的。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剩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愈渐显得重要,深入研究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和政策意义。本文就从价格方面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危害,并对要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进而解决价格联盟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

关键词:价格联盟 消费者剩余 价格 消费者

1 引言

价格联盟是指提供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商家为了避免价格竞争,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价格,限制市场竞争,以牟取超额利润而实施的垄断联合。它可以是统一提高价格的协议,也可以是统一降低价格的协议。价格联盟即我们常说的“价格同盟”是带有卡特尔性质的价格组织。从1998年开始,一些行业在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搞行业自律价格。后来,某些行业的企业结应价格同盟,例如钢价联盟、空调价格联盟、机票价格联盟、洗衣机价格联盟、电脑价格联盟、还有券商们的佣金价格联盟4和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原油互供协议”等等。然而,由于价格富有极大的弹性,只要其中的某一个成员降低价格,必将从中获利。为追逐利益,联盟成员之间的价格斗争不可避免,这就必然导致卡特尔机制的瓦解。这种 “价格联盟”不断地出现和失败,这一现象成了引起消费者、经营管理者、新闻界以及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理论界和经济界对价格联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剩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愈渐显得重要。但是,现有文献很少从价格联盟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剩余的问题。本文结合消费者剩余理论来分析“价格联盟“问题,分析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2 消费者剩余概述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需求曲线用图示法表示:

如图1 ,P(价格)为纵轴,Q(购买量)为横轴,AB为消费者需求曲线,P0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价格,Q0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数量。则消费者需求曲线AB下方,市场价格线P0上方的面积,即AP0B所形成的面积就表示消费者剩余。

图1中其中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主观心理评价,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心理评价高于商品的实际价格P0时,消费者才会产生购买欲望,消费者对商品的心理评价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乘以商品的实际购买数量就是消费者剩余。举例说明如,对于一个正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他愿意花8元买一个包子而包子的实际价格是1元,则他愿意支付一个包子的最高价格和包子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7元,这7元就是他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的量。马歇尔给消费者剩余下的定义是:“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它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由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他所给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揭示了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所进行的交换活动中,对于某物品来说,消费者在主观上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马歇尔把这一价格差额看作是对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

3 价格联盟机制下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

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P0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水平所决定。而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行业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将具有竞争关系的多个企业

通过联盟的形式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垄断协议,对价格进行控制,榨取消费者剩余。下面就不同价格形式下的消费者剩余进行分析如下图2:

根据市场均衡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知,B0为不存在“价格联盟”时,即完全竞争下的均衡价格,△AP0B0的面积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剩余。而在垄断或缺乏竞争市场中,各商家为了避免价格竞争,进而牟取超额利润,往往对同种产品或服服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达成价格联盟,形成“价格卡特尔”。当所有商家共同商定对某产品或服务进行提价,形成垄断价格P1时,△AP1B1的面积就为在实施“价格联盟” 的条件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提价后的消费者剩余。显然△AP1B1的面积小于△AP0B0的面积,因此垄断价格榨取了更过的消费者剩余,使实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4 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负面影响

价格联盟其目的是限制竟争、控制产量、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进而取的垄断利润。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从消赞者剩余理论来分析,价格同盟具有以下危害:

4.1 价格同盟直接地危害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是商品或服务的最终流向目标,也是其成本的最终承担密.实行价格同盟的直接后果便是消费者在价格上失去了相机选择杈,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民航价格联营迫使人们花高价购买航空服务,承受航运提供商的“剥削“,从而出现剩余转移,这无疑是一种掠夺消费者剩余的行为。

4.2 价格同盟间接地危害了消费者剩余

(1)价格同盟损害了社会福利

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是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构成的。价格同盟实行的统一定价是一种垄断价格,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进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以固定价格销售有利于参加同盟的厂商,但有损于消费者,对社会总福利而言是一个净损失。

(2)价格同盟妨碍了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为追求更大的超额利润,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从而带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价格同盟以行业垄断迫使消费者以高价来供养低效率的企业。“价格同盟”形成后,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就可以获取垄断利润。这在客观上保护了落后的企业,使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因而不利于科技进步。

(3)价格同盟不利产业的整体发展

从短期来看,厂家似乎可以依靠价格同盟得到较高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实行价格同盟有可能打击先进,保护落后,使单位成本低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以低价位占领和扩大市场,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4)价格同盟危害了非价格同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价格同盟在市场上一旦产生固定价格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对联盟成员可能有利。但非同盟成员的厂商难以通过正常的价格竞争,充分行使自主定价权,这样,价格同盟损害了非同盟成员的经济效益。

(5)价格同盟破坏了价格机制,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价格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能使资源流向社会生产最需要的地方。而“价格同盟”限定价格,割断了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使复杂的市场供求状况很难通过价格指示器反映出来,资源无法有效地流动,从而造成资源配置失调。“价格同盟”企业能够继续生产那些供给过剩、消费者并不一定需要的产品,而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某些产品又无人生产,最终引起供应短缺。这显然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

(6)价格同盟危害了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竞争可以促使厂商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使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增加。而价格同盟是反竞争的手段,它使企业安于现状,甚至使本应在竞争中被淘汰的

无效率企业仍然滞留在行业内并获取利润,不利于产业重组和整合。

5 消费者和消费者剩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是消费,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目标。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萨伊也认为“所有产品迟早总是拿来消费。其实,生产它们完全是为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生产者是另一个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欧盟中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豪斯曼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利益决定”。所以说,消费者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由此可见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而作为消费者,他们最注重的莫过于他们的权益、满足程度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而且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他们的满足程度成了消费者的最大目标。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增加他们的经济福利,也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6 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措施

6.1 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一种政府、厂商、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对的,消费者总是对的。消费者剩余理论指出,政府规制是为了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剩余是政府的职能,因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认识到保护消费者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其基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效用函数目标应是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前提下的政府效用最大化。

6.2 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竞争

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率,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规制的效果与理论上的预测总是有较大差距,往往出现“政府失灵”。保护性规制常常重视生产者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导致价格机制僵硬化。由于政府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的规制并不一定会提高社会福利,结果如何取决于政府是否在

掌握信息方面比企业更占优势。美国的经验表明.减少规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减少企业以规制为基础获得的超额生产者剩余,使厂商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增加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政府要保护市场竞争机制。因为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推动厂商革新技术、降低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并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与全面发展,从而保证资源最优配置。这是西方经济学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使一个民族达到富强的最有效计划,莫过于维持自然所提示的事物的秩序,允许每一个人在遵守公平规则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和资本跟同国人进行最自由的竞争。马歇尔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幸福境界.因为只有这种制度使人们得到的消费音剩余最多。豪斯曼认为,竞争比保护竞争者更有利干提高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可以从竞争中获益,因为竟争有利于更多的创新和更低的价格。这就是说,减少政府干预,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剩余。

6.3 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对资源配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使消费者的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在市场经济中,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都是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由市场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产量组合恰好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消费量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动力.它推动厂商不断降低价格、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使得生产者剩余转化成了消费者剩余。因此,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带来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6.4 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在我国,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消费的选择性增强,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这更加强了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

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也就是说,生产消费是为了个人消费。生产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若消费者没有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则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生产者就达不到他们的目的一获得利益。生产者实际上就是依赖消费者,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如果政府和厂商为增加生产者剩余,而损害消费者剩余,就完全背离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最终也会损害生产者自己的利益。

7 结语 由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知: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除此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然而,“价格联盟”的出现至使联盟成员们为了牟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因此,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危害。为了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竞争,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余佳,柴亮.消费者剩余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2]姚凤桐.消费者剩余及其改进[J].经济纵横,2008(10):119—120.

[3]和淑萍,刘晶.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111—114.

[4]刘鸿明.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22(2):156—160.

[5]昊意晖,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4(1):25—28.

[6]王冰,余永跃对“价格同盟”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J]学术研究,2002(4)

[7] 王冰,审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43—47.

[8]胡江云.我国入世3年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前沿[J].2004(1):10一12.

[9]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The Impact Caused by Price-fixing carte

on Consumer surplus

liushuq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chool of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51)

Abstract:The status of consumer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is caused by the modern system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fixed.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In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consumer surplus for economic growth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gradually. In-dept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rice alliance of consumer surplus is not only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pract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analies the impact of consumer surplus from the price and points out the harms of the price-fixing cartel on consumer surplus, furthemore offers a proposal on consumer surplus maximization of measures to be taken to achieve recommendations, and then to solve the price-fixing cartel and to protect consumer rights.

Key words:Price-fixing cartel Consumer surplus Price Consumer

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刘淑琴

摘要:消费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引发并定的。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剩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愈渐显得重要,深入研究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和政策意义。本文就从价格方面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危害,并对要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进而解决价格联盟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

关键词:价格联盟 消费者剩余 价格 消费者

1 引言

价格联盟是指提供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商家为了避免价格竞争,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价格,限制市场竞争,以牟取超额利润而实施的垄断联合。它可以是统一提高价格的协议,也可以是统一降低价格的协议。价格联盟即我们常说的“价格同盟”是带有卡特尔性质的价格组织。从1998年开始,一些行业在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搞行业自律价格。后来,某些行业的企业结应价格同盟,例如钢价联盟、空调价格联盟、机票价格联盟、洗衣机价格联盟、电脑价格联盟、还有券商们的佣金价格联盟4和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原油互供协议”等等。然而,由于价格富有极大的弹性,只要其中的某一个成员降低价格,必将从中获利。为追逐利益,联盟成员之间的价格斗争不可避免,这就必然导致卡特尔机制的瓦解。这种 “价格联盟”不断地出现和失败,这一现象成了引起消费者、经营管理者、新闻界以及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理论界和经济界对价格联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剩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愈渐显得重要。但是,现有文献很少从价格联盟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剩余的问题。本文结合消费者剩余理论来分析“价格联盟“问题,分析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2 消费者剩余概述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需求曲线用图示法表示:

如图1 ,P(价格)为纵轴,Q(购买量)为横轴,AB为消费者需求曲线,P0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价格,Q0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数量。则消费者需求曲线AB下方,市场价格线P0上方的面积,即AP0B所形成的面积就表示消费者剩余。

图1中其中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主观心理评价,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心理评价高于商品的实际价格P0时,消费者才会产生购买欲望,消费者对商品的心理评价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乘以商品的实际购买数量就是消费者剩余。举例说明如,对于一个正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他愿意花8元买一个包子而包子的实际价格是1元,则他愿意支付一个包子的最高价格和包子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7元,这7元就是他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的量。马歇尔给消费者剩余下的定义是:“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它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由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他所给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揭示了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所进行的交换活动中,对于某物品来说,消费者在主观上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马歇尔把这一价格差额看作是对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

3 价格联盟机制下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

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P0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水平所决定。而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行业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将具有竞争关系的多个企业

通过联盟的形式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垄断协议,对价格进行控制,榨取消费者剩余。下面就不同价格形式下的消费者剩余进行分析如下图2:

根据市场均衡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知,B0为不存在“价格联盟”时,即完全竞争下的均衡价格,△AP0B0的面积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剩余。而在垄断或缺乏竞争市场中,各商家为了避免价格竞争,进而牟取超额利润,往往对同种产品或服服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达成价格联盟,形成“价格卡特尔”。当所有商家共同商定对某产品或服务进行提价,形成垄断价格P1时,△AP1B1的面积就为在实施“价格联盟” 的条件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提价后的消费者剩余。显然△AP1B1的面积小于△AP0B0的面积,因此垄断价格榨取了更过的消费者剩余,使实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4 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剩余的负面影响

价格联盟其目的是限制竟争、控制产量、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进而取的垄断利润。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从消赞者剩余理论来分析,价格同盟具有以下危害:

4.1 价格同盟直接地危害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是商品或服务的最终流向目标,也是其成本的最终承担密.实行价格同盟的直接后果便是消费者在价格上失去了相机选择杈,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民航价格联营迫使人们花高价购买航空服务,承受航运提供商的“剥削“,从而出现剩余转移,这无疑是一种掠夺消费者剩余的行为。

4.2 价格同盟间接地危害了消费者剩余

(1)价格同盟损害了社会福利

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是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构成的。价格同盟实行的统一定价是一种垄断价格,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进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以固定价格销售有利于参加同盟的厂商,但有损于消费者,对社会总福利而言是一个净损失。

(2)价格同盟妨碍了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为追求更大的超额利润,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从而带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价格同盟以行业垄断迫使消费者以高价来供养低效率的企业。“价格同盟”形成后,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就可以获取垄断利润。这在客观上保护了落后的企业,使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因而不利于科技进步。

(3)价格同盟不利产业的整体发展

从短期来看,厂家似乎可以依靠价格同盟得到较高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实行价格同盟有可能打击先进,保护落后,使单位成本低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以低价位占领和扩大市场,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4)价格同盟危害了非价格同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价格同盟在市场上一旦产生固定价格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对联盟成员可能有利。但非同盟成员的厂商难以通过正常的价格竞争,充分行使自主定价权,这样,价格同盟损害了非同盟成员的经济效益。

(5)价格同盟破坏了价格机制,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价格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能使资源流向社会生产最需要的地方。而“价格同盟”限定价格,割断了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使复杂的市场供求状况很难通过价格指示器反映出来,资源无法有效地流动,从而造成资源配置失调。“价格同盟”企业能够继续生产那些供给过剩、消费者并不一定需要的产品,而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某些产品又无人生产,最终引起供应短缺。这显然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

(6)价格同盟危害了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竞争可以促使厂商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使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增加。而价格同盟是反竞争的手段,它使企业安于现状,甚至使本应在竞争中被淘汰的

无效率企业仍然滞留在行业内并获取利润,不利于产业重组和整合。

5 消费者和消费者剩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是消费,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目标。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萨伊也认为“所有产品迟早总是拿来消费。其实,生产它们完全是为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生产者是另一个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欧盟中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豪斯曼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利益决定”。所以说,消费者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由此可见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而作为消费者,他们最注重的莫过于他们的权益、满足程度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而且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他们的满足程度成了消费者的最大目标。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增加他们的经济福利,也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6 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措施

6.1 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一种政府、厂商、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对的,消费者总是对的。消费者剩余理论指出,政府规制是为了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剩余是政府的职能,因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认识到保护消费者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其基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效用函数目标应是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前提下的政府效用最大化。

6.2 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竞争

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率,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规制的效果与理论上的预测总是有较大差距,往往出现“政府失灵”。保护性规制常常重视生产者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导致价格机制僵硬化。由于政府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的规制并不一定会提高社会福利,结果如何取决于政府是否在

掌握信息方面比企业更占优势。美国的经验表明.减少规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减少企业以规制为基础获得的超额生产者剩余,使厂商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增加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政府要保护市场竞争机制。因为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推动厂商革新技术、降低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并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与全面发展,从而保证资源最优配置。这是西方经济学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使一个民族达到富强的最有效计划,莫过于维持自然所提示的事物的秩序,允许每一个人在遵守公平规则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和资本跟同国人进行最自由的竞争。马歇尔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幸福境界.因为只有这种制度使人们得到的消费音剩余最多。豪斯曼认为,竞争比保护竞争者更有利干提高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可以从竞争中获益,因为竟争有利于更多的创新和更低的价格。这就是说,减少政府干预,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剩余。

6.3 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对资源配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使消费者的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在市场经济中,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都是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由市场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产量组合恰好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消费量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动力.它推动厂商不断降低价格、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使得生产者剩余转化成了消费者剩余。因此,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带来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6.4 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在我国,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消费的选择性增强,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这更加强了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

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也就是说,生产消费是为了个人消费。生产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若消费者没有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则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生产者就达不到他们的目的一获得利益。生产者实际上就是依赖消费者,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如果政府和厂商为增加生产者剩余,而损害消费者剩余,就完全背离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最终也会损害生产者自己的利益。

7 结语 由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知: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除此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然而,“价格联盟”的出现至使联盟成员们为了牟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因此,价格联盟对消费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危害。为了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竞争,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余佳,柴亮.消费者剩余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2]姚凤桐.消费者剩余及其改进[J].经济纵横,2008(10):119—120.

[3]和淑萍,刘晶.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111—114.

[4]刘鸿明.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22(2):156—160.

[5]昊意晖,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4(1):25—28.

[6]王冰,余永跃对“价格同盟”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J]学术研究,2002(4)

[7] 王冰,审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43—47.

[8]胡江云.我国入世3年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前沿[J].2004(1):10一12.

[9]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The Impact Caused by Price-fixing carte

on Consumer surplus

liushuq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chool of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51)

Abstract:The status of consumer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is caused by the modern system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fixed.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In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consumer surplus for economic growth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gradually. In-dept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rice alliance of consumer surplus is not only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pract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analies the impact of consumer surplus from the price and points out the harms of the price-fixing cartel on consumer surplus, furthemore offers a proposal on consumer surplus maximization of measures to be taken to achieve recommendations, and then to solve the price-fixing cartel and to protect consumer rights.

Key words:Price-fixing cartel Consumer surplus Price Consumer


相关文章

  • 网络经济学卡片
  •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2. [外部性]当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 该行为作出赔偿或得到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 3. [科斯定理]一定条件 ...查看


  • 国际市场营销1
  • 1.国际市场营销: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以获取利润的活动 2.国际营销任务:一.国内环境:可控因素(产品.促销.分销.定价)不可控因素(法律.政治力量.竞争结构.经济形势)二.国外环境 ...查看


  • 网络经济学考试知识点
  • 网络经济学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 1.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以智力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形成 2.网络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是不同的结和链之间具有互补性 3.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是知识 4.按照数学的定 ...查看


  • 中国电信垄断弊端及其思考
  • 中国电信垄断弊端及其对策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基地班 孙娟 罗宁 [主要内容]:中国既是一个电信市场规模庞大.潜在市场巨大的国家,又是一个电信产业和电信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国加入WTO 的逼近,国际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查看


  •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 1. 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
  •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使用价值的质与量 2.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查看


  • 政治经济学精选问答题
  •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 )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 ...查看


  • 吐槽当前三农问题理论分析和话语范式
  • 最近看了汪晖那篇<"毛主义运动"的幽灵>很有感触,多么好的对比研究素材啊,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经验教训自在其中.同时,有感于农村与区域发展比较课题研究的不一样思路,相比于以往的发展主义理论用各种意识形态话 ...查看


  •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考查知识要点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主要特征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