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经济学考查知识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主要特征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4)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商品与货币

1、商品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 社会分工。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它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两者的联系和统一: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两者的差别和矛盾:(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3)、一切有用的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商品只有首先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价值,又需要先让渡使用价值。

3、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矛盾。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才能胜任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3、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4、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

5、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成为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待流通的商品的数量。(2)商品的价格商品。(3)货币的流通速度。

3、贮藏手段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货款以及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公式: G —W —G

商品流通公式: W —G —W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⑴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中,不是价值的消失,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⑵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但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

3、价值增殖的过程: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是不同的,劳动的

价值应包括C+V+M三部分。V 是劳动力的价值,C 是物化在产品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等的价值。剩余价值M=产品总价值(C+V+M)-已转移的预付资本(C+V)=M。工人创造的新价值=V+M,剩余价值=V+M-V=M。

4、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一是进一步地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二是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㈠ 联系: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㈡ 区别:1、两种方法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以技术变革为条件,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技术普遍为条件。

2、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6、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工资为什么会造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第一、由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劳动力是隐含在劳动者身体内的能力。

第二、由工资的支付方式决定的。工资的支付一般是在工人进行劳动并且完成之后才支付,于是产生了工资是工人劳动报酬的假象。 第三、由工资的变动规律决定的。工资的多少与劳动质量、数量、劳动时间、劳动强度难度成正比,是造成工资假象的最直接的原因

四、资本积累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多项选择题)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资本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生产资料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 :v 表示

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绝对地减少,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就意味着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因为妇女和儿童,破产的小生产者和某些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佣工人,即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这是因为:单个资本增大了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五、资本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经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的决定性阶段。理由: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家把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经过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销售能否成功关系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

—惊险跳跃。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结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⑴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又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①劳动时间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生产时间首先取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越复杂,劳动时间越长;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工艺组织管理水平,这些因素水平越高,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

②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⑵ 流通时间:

①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②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出售时间则是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③流通时间中对资本周转影响最大的是出售时间。因为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加困难,而且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否成功,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④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商品供求状况、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周转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说明越慢。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别:

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收回;预付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长),而流动资本周转多次(短)。

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一次购买,长期使用,报废时才进行更新;流动资本是不断购买,不断地以实物形式更新

5、 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

预付资本总额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它们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成正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方向变化,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方向变化。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首先,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5、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如下三个实现条件。

㈠ Ⅰ(v+m)=Ⅱ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表明: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㈡ Ⅰ(c+v+m)=Ⅰc+Ⅱc

这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它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㈢ Ⅱ(c+v+m)=Ⅰ(v+m)+Ⅱ(v+m)

这也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表明: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㈠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Ⅰ(v+m)>Ⅱc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需要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2、Ⅱ(c+m+m/x)>Ⅰ(v+m/x) 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1、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区别:

⑴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人与人的关系。

⑵ 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体现投入资本的价值与增值部分的资本价值的关系,是物与物的关系 联系:

⑴ 同一来源、数量、物质内容构成。

⑵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影响利润率变动的要素

⑴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⑵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年利润率—利润高低,同方向变化。

⑶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方向变化。

⑷ 不变资本的节约:节约本身不带来利润,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同量的剩余价值所耗费预付资本越少,可提高利润率,不变资本节约程度和利润率高低同方向变化。

3、股息和股票价格

1、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股票价格。

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买卖,也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股息和利息率。公式是: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在市场上,股票价格还受到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如:公司的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等;政治因素,如:国家政治活动、政治事件以及国家政策和措施。行为因素,如:投机活动、买空与卖空`大户买卖等。

4、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的形式主要是股票和债券。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债券是代表债权的证书。债券按发行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是:第一,债券不是股权凭证,而是借贷凭证。债券持有者与发行债券的公司之间是普通的借贷关系,债券持有者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第二,在盈余分配和资产分配次序上债券先于股票。第三,从投资风险和报酬看,股票风险大于债券,报酬也可能高于债券,债券利息是事先固定的。两者的相同之处是:股票和债券本身都没有价值;两者都能带来一定的收益,因而是可以转让的,具有特定的价格。

5、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⑴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地租在量上一般小于租金。

⑵ 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交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的。还包括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

级差地租由于生产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不同地块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它是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所获得的农产品的产量只要高于劣等土地的产量,这时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就会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这样,农产品的价值便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实际上按照其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绝对地租。

6土地价格

㈠ 土地价格的含义

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拥有土地的人可以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取得地租,因而土地也有价格。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㈡ 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

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㈢ 土地的价格趋势和经济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⑴. 地租有上升趋势。⑵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导致土地价格提高。

六、资本的国家运动

1、资本国际化。以借贷资本输出的货币资本,流动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信贷和证券投资。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后者则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

2、资本国际化的新特征

近20年来,资本的国际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第一,国际兼并收购浪潮盛行,国际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张。第二,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竞争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范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在全球进一步扩展。第四,金融市场的开放与

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垄断资本提供了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的渠道。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国际延伸。

3、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三大地域集团,它们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公有制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共同构成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第二,国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国家财政收入的60%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

第四,它的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它的巩固,商业企业沟通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节全国的商品流向,这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起着重要作用。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二是指国有成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控股,或者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权,用同样的资本投入,可以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4、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工资 ,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津贴也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

几种主要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取得的收入

凭借资产取得的收入

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按经营收益取得的收入

按社会保障原则取得的收入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地指出应当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市场的基本功能

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价值实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

2、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

具体可分为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大类

商品市场的主要功能,一是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二是评价商品,即按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评判商品的竞争力。三是影响供求关系,通过供求变化进而影响下一轮生产和消费。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

一是生产资料商品一般价值大,经营的专用性、技术性较强;

二是交换在生产企业间进行,其流通广度比消费品小得多,但它与生产企业关系密切;

三是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大,可以大批量成交; 四是由于生产资料需求较为稳定,因而管理上易于规范化。

3、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资本借贷的场所。它可具体划分为短期资本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

短期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第一,短斯拆借或称同业拆借。这是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相互转借业务,用于调节银行间资金的余缺,期限一般1—3天,利息按日计算,称为拆息。

第二,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根据票据的待偿期扣除一定的利息,给原持票人贷款。银行即成为该票据的债权人。

第三,短期证券交易。这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信用工具是短期国库券和其他短期债券(银行债券、企业债券等) 。 另外,票据承兑也属于短期资本市场的范围。

长期资本市场是指提供长期运营资本的场所。其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被借贷的资本主要用作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本,三是风险大。长期资本市场一般简称为资本市场。

4、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的基本职能,包括表价和调节两个方面

5、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凋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十、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的总体要求。

十一、国民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各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它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即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这是从实物形态上看;从价值上看,它是劳动者

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为v +m ,即工资和剩余产品价值。剩余产品价值在初次分配中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利息、租金和利润。因此,

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⑴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⑵ 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消耗的价值。因此,其价值构成为:

国民生产总值=折旧+新增价值

=折旧+工资+剩余产品价值

=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⑶ 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国民原则来计算产值的,只要是本国居民生产的都要列入国民生产总值,至于在哪生产,成果到哪里去,都不加以考虑,能够真正反映一国国民的生产水平,但与国家贸易脱节。

⑷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

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⑸ 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由于估算数值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估、低估的情况,这样统计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出现要么夸大、要么低估的结果,并且由于家务劳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市场程度的高度密切相关,估算标准的确定比较困难,这样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投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与外国投在本国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差额)

⑴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

该国是要素净输出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出国。

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该国是要素净输入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入国。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耗费(即折旧) 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

4、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A 、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B 、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C 、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

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D 、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国民收入(NI ):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狭义的国民收入是全部要素的收入,在数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政府的间接税。

个人收入:(PI )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的利润,加上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DI ):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在宏观经济中,个人支配收入等于总产出减去政府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是根据立法,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单位或社区及政府多方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或遗属,在遭遇工伤、死亡、疾病、年老、失业、生育等风险时,防止收入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举办,带有普遍性、强制性、补偿性等特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

社会救济,是指对于遭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失业待业、鳏寡孤独、生老病死、身心障碍等丧失劳动自救能力的,以及低于国家规定最低生活水准的社会成员,国家和社会可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资助。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必须始终认真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保障职责。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价服务的社会性制度,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基本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如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休和退伍军人及烈属等,为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资助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制度。

社会保险┈┈┈┈┈核心部分

社会福利┈┈┈┈┈最高要求

社会救济┈┈┈┈┈最低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方针: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基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重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补充: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十二、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算得上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一般以2%~3%为宜,达到10%则为“危险警戒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上一般将20%的偿债率作为警戒线。

2、宏观调控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借助于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

经济杠杆体系及其作用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内容很多,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它们共同形成经济杠杆体系。这一经济杠杆体系对经济活动具有调节、分配、监督等职能。 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我国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

预算

税收

公债

投资

补贴

货币政策:

所谓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通常采取放松货币供给的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其实施措施是采用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增加贷款数量,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采用。

所谓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通常采用紧缩性货币供给的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其实施措施是采取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和在公共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减少贷款的数量,限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时候采用。

所谓平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对比关系不产生影响。平衡性货币政策是一般社会总需求大体上等于社会总供给时用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主要特征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4)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商品与货币

1、商品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 社会分工。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它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两者的联系和统一: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两者的差别和矛盾:(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3)、一切有用的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商品只有首先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价值,又需要先让渡使用价值。

3、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矛盾。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才能胜任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3、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4、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

5、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成为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待流通的商品的数量。(2)商品的价格商品。(3)货币的流通速度。

3、贮藏手段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货款以及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公式: G —W —G

商品流通公式: W —G —W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⑴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中,不是价值的消失,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⑵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但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

3、价值增殖的过程: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是不同的,劳动的

价值应包括C+V+M三部分。V 是劳动力的价值,C 是物化在产品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等的价值。剩余价值M=产品总价值(C+V+M)-已转移的预付资本(C+V)=M。工人创造的新价值=V+M,剩余价值=V+M-V=M。

4、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一是进一步地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二是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㈠ 联系: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㈡ 区别:1、两种方法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以技术变革为条件,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技术普遍为条件。

2、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6、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工资为什么会造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第一、由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劳动力是隐含在劳动者身体内的能力。

第二、由工资的支付方式决定的。工资的支付一般是在工人进行劳动并且完成之后才支付,于是产生了工资是工人劳动报酬的假象。 第三、由工资的变动规律决定的。工资的多少与劳动质量、数量、劳动时间、劳动强度难度成正比,是造成工资假象的最直接的原因

四、资本积累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多项选择题)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资本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生产资料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 :v 表示

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绝对地减少,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就意味着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因为妇女和儿童,破产的小生产者和某些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佣工人,即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这是因为:单个资本增大了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五、资本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经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的决定性阶段。理由: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家把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经过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销售能否成功关系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

—惊险跳跃。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结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⑴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又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①劳动时间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生产时间首先取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越复杂,劳动时间越长;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工艺组织管理水平,这些因素水平越高,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

②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⑵ 流通时间:

①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②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出售时间则是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③流通时间中对资本周转影响最大的是出售时间。因为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加困难,而且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否成功,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④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商品供求状况、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周转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说明越慢。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别:

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收回;预付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长),而流动资本周转多次(短)。

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一次购买,长期使用,报废时才进行更新;流动资本是不断购买,不断地以实物形式更新

5、 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

预付资本总额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它们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成正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方向变化,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方向变化。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首先,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5、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如下三个实现条件。

㈠ Ⅰ(v+m)=Ⅱ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表明: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㈡ Ⅰ(c+v+m)=Ⅰc+Ⅱc

这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它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㈢ Ⅱ(c+v+m)=Ⅰ(v+m)+Ⅱ(v+m)

这也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表明: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㈠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Ⅰ(v+m)>Ⅱc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需要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2、Ⅱ(c+m+m/x)>Ⅰ(v+m/x) 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1、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区别:

⑴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人与人的关系。

⑵ 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体现投入资本的价值与增值部分的资本价值的关系,是物与物的关系 联系:

⑴ 同一来源、数量、物质内容构成。

⑵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影响利润率变动的要素

⑴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⑵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年利润率—利润高低,同方向变化。

⑶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方向变化。

⑷ 不变资本的节约:节约本身不带来利润,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同量的剩余价值所耗费预付资本越少,可提高利润率,不变资本节约程度和利润率高低同方向变化。

3、股息和股票价格

1、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股票价格。

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买卖,也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股息和利息率。公式是: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在市场上,股票价格还受到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如:公司的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等;政治因素,如:国家政治活动、政治事件以及国家政策和措施。行为因素,如:投机活动、买空与卖空`大户买卖等。

4、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的形式主要是股票和债券。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债券是代表债权的证书。债券按发行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是:第一,债券不是股权凭证,而是借贷凭证。债券持有者与发行债券的公司之间是普通的借贷关系,债券持有者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第二,在盈余分配和资产分配次序上债券先于股票。第三,从投资风险和报酬看,股票风险大于债券,报酬也可能高于债券,债券利息是事先固定的。两者的相同之处是:股票和债券本身都没有价值;两者都能带来一定的收益,因而是可以转让的,具有特定的价格。

5、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⑴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地租在量上一般小于租金。

⑵ 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交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的。还包括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

级差地租由于生产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不同地块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它是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所获得的农产品的产量只要高于劣等土地的产量,这时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就会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这样,农产品的价值便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实际上按照其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绝对地租。

6土地价格

㈠ 土地价格的含义

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拥有土地的人可以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取得地租,因而土地也有价格。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㈡ 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

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㈢ 土地的价格趋势和经济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⑴. 地租有上升趋势。⑵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导致土地价格提高。

六、资本的国家运动

1、资本国际化。以借贷资本输出的货币资本,流动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信贷和证券投资。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后者则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

2、资本国际化的新特征

近20年来,资本的国际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第一,国际兼并收购浪潮盛行,国际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张。第二,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竞争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范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在全球进一步扩展。第四,金融市场的开放与

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垄断资本提供了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的渠道。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国际延伸。

3、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三大地域集团,它们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公有制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共同构成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第二,国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国家财政收入的60%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

第四,它的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它的巩固,商业企业沟通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节全国的商品流向,这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起着重要作用。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二是指国有成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控股,或者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权,用同样的资本投入,可以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4、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工资 ,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津贴也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

几种主要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取得的收入

凭借资产取得的收入

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按经营收益取得的收入

按社会保障原则取得的收入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地指出应当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市场的基本功能

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价值实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

2、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

具体可分为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大类

商品市场的主要功能,一是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二是评价商品,即按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评判商品的竞争力。三是影响供求关系,通过供求变化进而影响下一轮生产和消费。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

一是生产资料商品一般价值大,经营的专用性、技术性较强;

二是交换在生产企业间进行,其流通广度比消费品小得多,但它与生产企业关系密切;

三是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大,可以大批量成交; 四是由于生产资料需求较为稳定,因而管理上易于规范化。

3、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资本借贷的场所。它可具体划分为短期资本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

短期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第一,短斯拆借或称同业拆借。这是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相互转借业务,用于调节银行间资金的余缺,期限一般1—3天,利息按日计算,称为拆息。

第二,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根据票据的待偿期扣除一定的利息,给原持票人贷款。银行即成为该票据的债权人。

第三,短期证券交易。这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信用工具是短期国库券和其他短期债券(银行债券、企业债券等) 。 另外,票据承兑也属于短期资本市场的范围。

长期资本市场是指提供长期运营资本的场所。其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被借贷的资本主要用作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本,三是风险大。长期资本市场一般简称为资本市场。

4、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的基本职能,包括表价和调节两个方面

5、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凋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十、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的总体要求。

十一、国民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各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它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即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这是从实物形态上看;从价值上看,它是劳动者

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为v +m ,即工资和剩余产品价值。剩余产品价值在初次分配中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利息、租金和利润。因此,

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⑴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⑵ 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消耗的价值。因此,其价值构成为:

国民生产总值=折旧+新增价值

=折旧+工资+剩余产品价值

=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⑶ 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国民原则来计算产值的,只要是本国居民生产的都要列入国民生产总值,至于在哪生产,成果到哪里去,都不加以考虑,能够真正反映一国国民的生产水平,但与国家贸易脱节。

⑷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

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⑸ 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由于估算数值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估、低估的情况,这样统计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出现要么夸大、要么低估的结果,并且由于家务劳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市场程度的高度密切相关,估算标准的确定比较困难,这样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投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与外国投在本国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差额)

⑴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

该国是要素净输出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出国。

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该国是要素净输入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入国。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耗费(即折旧) 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

4、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A 、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B 、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C 、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

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D 、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国民收入(NI ):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狭义的国民收入是全部要素的收入,在数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政府的间接税。

个人收入:(PI )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的利润,加上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DI ):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在宏观经济中,个人支配收入等于总产出减去政府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是根据立法,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单位或社区及政府多方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或遗属,在遭遇工伤、死亡、疾病、年老、失业、生育等风险时,防止收入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举办,带有普遍性、强制性、补偿性等特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

社会救济,是指对于遭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失业待业、鳏寡孤独、生老病死、身心障碍等丧失劳动自救能力的,以及低于国家规定最低生活水准的社会成员,国家和社会可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资助。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必须始终认真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保障职责。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价服务的社会性制度,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基本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如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休和退伍军人及烈属等,为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资助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制度。

社会保险┈┈┈┈┈核心部分

社会福利┈┈┈┈┈最高要求

社会救济┈┈┈┈┈最低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方针: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基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重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补充: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十二、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算得上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一般以2%~3%为宜,达到10%则为“危险警戒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上一般将20%的偿债率作为警戒线。

2、宏观调控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借助于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

经济杠杆体系及其作用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内容很多,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它们共同形成经济杠杆体系。这一经济杠杆体系对经济活动具有调节、分配、监督等职能。 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我国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

预算

税收

公债

投资

补贴

货币政策:

所谓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通常采取放松货币供给的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其实施措施是采用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增加贷款数量,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采用。

所谓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通常采用紧缩性货币供给的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其实施措施是采取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和在公共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减少贷款的数量,限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时候采用。

所谓平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对比关系不产生影响。平衡性货币政策是一般社会总需求大体上等于社会总供给时用的。


相关文章

  • 2014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解读
  • http://v.huatu.com 2014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解读 2014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招聘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考试大纲.海量免费备考资 行测大纲解读 2014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发布,行测部分主要包括常识判断. ...查看


  • 201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 201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云南省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已如期公布,与2013年考试大纲相比,从大纲的内容具体到例题的展示,没有任何变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介绍"依旧分为"测试内容 ...查看


  • 2010年烟台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解析[1]
  • 2010年烟台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解析 2010年烟台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笔试刚刚结束,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研究专家对<公共基础知识>和<综合写作>两门笔试科目进行了权威.深入.细致的解析. 一.公共基础知识 从& ...查看


  • 2017广东省考申论必读:历年申论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 2017广东省考申论必读: 历年申论真题特点及命题 趋势分析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在即,为了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申论考试信息,深入了解考试的出题情况及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在专心研究历年申论真题的基础上,为考生梳 ...查看


  • 申论模拟题二及答案
  • 一.注 意 事 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 ...查看


  • 2015广州市考申论题目命制新突破:只有一道题
  • 2015广州市考申论题目命制新突破:只有一道题 2015-05-12 10:09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官方博客认证空间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考友 QQ群 卷在题量.题目命制上不 ...查看


  • 湖北省公务员面试题6
  • 1.考试面试中,考官问阅读量的情况,只有一个考生读过外国名着,其他考生都不知道.对于考生阅读量窄,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试题 [考查要素]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题要点]表明态度,正面回答考官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查看


  • 2015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 一.根据给定材料,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 要求:理解准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450字. 1. 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资源+非农业资源. 2. 创意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3. 某开心农 ...查看


  • 2014多省市公务员考试用书资料 公务员联考 内部讲义申论教材 第1部分
  • w w w . m 联考专用 翻印必究 第一章透视申论 很多同学在学习申论之前,其实是不太了解"申论"二字的,知道后又觉得"不就是写作文吗?很简单",而后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了解申论的情况下,自行 ...查看


  • 事业编制考试面试技巧
  • 面试技巧 一.心态篇: (一)心要到位 人是有思想的,肯定就有主观能动性,在关键的时候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就能够创造奇迹.相信大家都看过动画片灌篮高手,对于樱木花道突然强大起来的变化,在中国人眼里无非就是笑料,可实质上体现了日本人强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