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1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
2经济活动区位,就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3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4 农村城市化是在地理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它是农村地理或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配置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经济学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活动向城市经济活动转变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域现存条件和发展规律,制定的未来的、全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
6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因而,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分工的结果,又是区域分工的前提。没有密切的区域合作,也就没有区域分工的深化与发展。
7 区际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区际贸易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以相互需求和交通、交易成本为条件。
8区域差异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和不断变化的。
9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位移。从增长的意义上讲,它是生产要素在区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从流通的意义上讲,它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劳务超越本区域要素市场,向更广大的区域市场扩展。
简答
1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
它应具有下列特征:
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
区域经济的中心
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
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 ,是一个
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3 区域主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重点产业,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来说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备条件:
第一,具有区域比较优势。
第二,具有高收入弹性。
第三,具有强关联度。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第四,具有大生产率上升率。自然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
4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大发展,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农村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就中国落后地区目前总体情况看,农村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农村工业化率还不高,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而,与发达地区相比,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农村工业化率不高(2)农村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是任何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如下的运动过程:随着区域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增加,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引起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从而诱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农村工业企业进一步集中,产生聚集效应,农村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和路径,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落实和必然结果。
在中国现阶段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有效地整合、协调两者关系,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使它们共同得到提高。
(1) 借助农村工业化,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向非农化转移
(2) 以资源要素的聚集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功能优化
充分发挥农村城市化的功能,实现农村工业化加速推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铲除城乡隔离体制,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5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
三、钱纳里标准结构
四、霍夫曼系数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配弟定律: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 早在17世纪,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
克拉克定律: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并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法则
“GNP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
A.I.S 三大部门,其中A 代表农业部门,I 代表工业部门,S 代表服务部门。以此为基础,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现代经济增长,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和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出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
人均国民收入400美元时,农业的产值份额为22.8%,工业的产值份额为27.6%,服务业的产值份额为41.1%,基础设施的产值份额为8.5%;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3.8%,工业的就业份额为23.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为32.7%。
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降至25.2%,工业的就业份额升为32.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升至42.3%。
霍夫曼系数
W. 霍夫曼(W.Hoffman)以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相对份额的变化为基础,对20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把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系数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趋于下降,霍夫曼系数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增长,并已达到与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系数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得以实现,霍夫曼系数为1以下。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即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此外,日本经济学家赤松(Kaname Akamatsu)从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出发,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论述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失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所谓市场发育不足,是指在落后地区,价格制度发育水平很低,市场力量过于弱小,不足以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破碎状态,交易范围狭窄。
第二,市场主体发育不正常,对价格信号反应迟钝,资源流动不畅。
第三,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残缺。
第四,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容易产生垄断。
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发育不足需要政府来推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落后地区经济起飞条件缺失,更需要政府来替代市场,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在落后地区,政府替代了市场发挥着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落后地区,政府的行为能力比较强。
第二,在落后地区,政府组织和筹措生产要素的能力比较强。
第三,在落后地区,政府有一定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般来说,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 纠正作用 补充作用。
2中国区域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①“重、轻、农”产业结构的形成
②“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③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①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②从三次产业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极不协调
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严重
中国当前区域产业结三构趋同具体表现在: 各区域违背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使得区域间市场需求结构和要素条件的差异缩小,区域产业选择趋于相同,造成资源配置浪费
名词
1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
2经济活动区位,就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3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4 农村城市化是在地理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它是农村地理或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配置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经济学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活动向城市经济活动转变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域现存条件和发展规律,制定的未来的、全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
6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因而,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分工的结果,又是区域分工的前提。没有密切的区域合作,也就没有区域分工的深化与发展。
7 区际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区际贸易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以相互需求和交通、交易成本为条件。
8区域差异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和不断变化的。
9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位移。从增长的意义上讲,它是生产要素在区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从流通的意义上讲,它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劳务超越本区域要素市场,向更广大的区域市场扩展。
简答
1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
它应具有下列特征:
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
区域经济的中心
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
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 ,是一个
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3 区域主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重点产业,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来说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备条件:
第一,具有区域比较优势。
第二,具有高收入弹性。
第三,具有强关联度。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第四,具有大生产率上升率。自然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
4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大发展,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农村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就中国落后地区目前总体情况看,农村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农村工业化率还不高,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而,与发达地区相比,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农村工业化率不高(2)农村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是任何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如下的运动过程:随着区域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增加,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引起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从而诱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农村工业企业进一步集中,产生聚集效应,农村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和路径,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落实和必然结果。
在中国现阶段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有效地整合、协调两者关系,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使它们共同得到提高。
(1) 借助农村工业化,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向非农化转移
(2) 以资源要素的聚集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功能优化
充分发挥农村城市化的功能,实现农村工业化加速推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铲除城乡隔离体制,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5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
三、钱纳里标准结构
四、霍夫曼系数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配弟定律: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 早在17世纪,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
克拉克定律: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并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法则
“GNP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
A.I.S 三大部门,其中A 代表农业部门,I 代表工业部门,S 代表服务部门。以此为基础,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现代经济增长,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和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出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
人均国民收入400美元时,农业的产值份额为22.8%,工业的产值份额为27.6%,服务业的产值份额为41.1%,基础设施的产值份额为8.5%;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3.8%,工业的就业份额为23.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为32.7%。
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降至25.2%,工业的就业份额升为32.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升至42.3%。
霍夫曼系数
W. 霍夫曼(W.Hoffman)以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相对份额的变化为基础,对20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把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系数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趋于下降,霍夫曼系数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增长,并已达到与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系数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得以实现,霍夫曼系数为1以下。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即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此外,日本经济学家赤松(Kaname Akamatsu)从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出发,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论述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失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所谓市场发育不足,是指在落后地区,价格制度发育水平很低,市场力量过于弱小,不足以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破碎状态,交易范围狭窄。
第二,市场主体发育不正常,对价格信号反应迟钝,资源流动不畅。
第三,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残缺。
第四,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容易产生垄断。
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发育不足需要政府来推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落后地区经济起飞条件缺失,更需要政府来替代市场,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在落后地区,政府替代了市场发挥着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落后地区,政府的行为能力比较强。
第二,在落后地区,政府组织和筹措生产要素的能力比较强。
第三,在落后地区,政府有一定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般来说,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 纠正作用 补充作用。
2中国区域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①“重、轻、农”产业结构的形成
②“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③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①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②从三次产业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极不协调
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严重
中国当前区域产业结三构趋同具体表现在: 各区域违背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使得区域间市场需求结构和要素条件的差异缩小,区域产业选择趋于相同,造成资源配置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