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如表格内。

1.今年放了寒假,小明想去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他应该去我国的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不包括

A.尧 B.舜 C.禹 D.启

4.同学们看电视连续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马陵之战

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6.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导游指着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7.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广受好评,《论语》记录了那位思想家的言论 A.庄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孔子

8.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楚汉之争 C. 长平之战 D. 秦完成统一

9.如果让你编演电视剧《秦始皇》,秦始皇要在中央设置官职,应该不包括:

A.丞相 B.郡守 C.御史大夫 D.太尉

10.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11.“月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蒙古 B.越族 C.匈奴 D.羌族

12.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 B. 霍去病 C.张骞 D.卫青

13.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张蔡伦的纸,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蔡伦纸应出现在

A.西汉以前 B.西汉初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时期

14.假如你坐时光机回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长安的市民在吃葡萄 B.新疆姑娘在长安宫殿表演歌舞

C.汉武帝接见道教教士 D.汉武帝骑着西域的汗血马去打猎

1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16.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投鞭断流

17.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C.都导致了北方形势剧变 D.都是汉族军队打败少数民族军队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扩大鲜卑族地位和影响 D.仰慕洛阳的繁华和富庶

19.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的科学家是谁”,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范缜 B.顾恺之 C.祖冲之 D.王羲之

20.下列关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A.《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B.这一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C.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石窟雕刻艺术宝库。

二、列举题:21题3分,22题6分,23题4分,共13分。

21.列举春秋时期三位著名的霸主。

22.列举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3.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名称。

三.材料问答题:24题20分,25题27分,共47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4分)

②.材料二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

③.曹操为了实现雄心壮志,又发动了什么战役?这一战役所带来什么影响?(4分)

④.刘备在荆州一带驻军时,听说诸葛亮是个杰出人才,便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问计,到第三次才被接待,历史上把这一故事叫做什么?(2分)

⑤.小亮在历史作业中写到:“220年,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建业,东汉结束。”他的作业有没有错误?如有请你帮他改正过来。(4分)

⑥.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什么?(1分)为了加强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三国时哪国曾派船队到达那里?(1分)这一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趋缩小。”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请回答:

①.你知道材料一中“内迁的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吗?(5分)

②.你知道材料二中的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吗?(8分)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③.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得益于北魏时期哪位统治者进行的改革?(4分)

④.北魏这位统治者在改革措施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你知道他把皇族由姓什么改为姓什么吗?(4分)

⑤.你知道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和地理学家分别是谁吗?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和著作。(4分)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如表格内。

二、列举题:21题3分,22题6分,23题4分,共13分。

21、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3分,各1分)

22、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6分)

23、①曹魏(或三国的魏国)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4分,各1分)

三、材料问答题:24题20分,25题27分,共47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①.官渡之战; 200年 (4分,各2分)

②.统一中国;(2分)

③.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4分,各2分)

④.三顾茅庐(2分)

⑤.“曹操”改为“曹丕”;“建业”改为“洛阳”。 (4分,各2分)

⑥.夷洲 (1分) ;吴国 (1分)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①.匈奴、鲜卑、羯、氐、羌。 (5分,各1分)

②.原因: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B、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D、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努力。(8分,每条2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③.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4分,各2分)

④.姓“拓拔”改为姓“元”。 (4分,各2分)

⑤.贾思勰 《齐民要术》 郦道元 《水经注》 (4分,每个要点1分)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如表格内。

1.今年放了寒假,小明想去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他应该去我国的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不包括

A.尧 B.舜 C.禹 D.启

4.同学们看电视连续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马陵之战

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6.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导游指着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7.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广受好评,《论语》记录了那位思想家的言论 A.庄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孔子

8.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楚汉之争 C. 长平之战 D. 秦完成统一

9.如果让你编演电视剧《秦始皇》,秦始皇要在中央设置官职,应该不包括:

A.丞相 B.郡守 C.御史大夫 D.太尉

10.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11.“月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蒙古 B.越族 C.匈奴 D.羌族

12.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 B. 霍去病 C.张骞 D.卫青

13.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张蔡伦的纸,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蔡伦纸应出现在

A.西汉以前 B.西汉初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时期

14.假如你坐时光机回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长安的市民在吃葡萄 B.新疆姑娘在长安宫殿表演歌舞

C.汉武帝接见道教教士 D.汉武帝骑着西域的汗血马去打猎

1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16.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投鞭断流

17.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C.都导致了北方形势剧变 D.都是汉族军队打败少数民族军队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扩大鲜卑族地位和影响 D.仰慕洛阳的繁华和富庶

19.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的科学家是谁”,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范缜 B.顾恺之 C.祖冲之 D.王羲之

20.下列关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A.《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B.这一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C.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石窟雕刻艺术宝库。

二、列举题:21题3分,22题6分,23题4分,共13分。

21.列举春秋时期三位著名的霸主。

22.列举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3.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名称。

三.材料问答题:24题20分,25题27分,共47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4分)

②.材料二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

③.曹操为了实现雄心壮志,又发动了什么战役?这一战役所带来什么影响?(4分)

④.刘备在荆州一带驻军时,听说诸葛亮是个杰出人才,便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问计,到第三次才被接待,历史上把这一故事叫做什么?(2分)

⑤.小亮在历史作业中写到:“220年,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建业,东汉结束。”他的作业有没有错误?如有请你帮他改正过来。(4分)

⑥.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什么?(1分)为了加强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三国时哪国曾派船队到达那里?(1分)这一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趋缩小。”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请回答:

①.你知道材料一中“内迁的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吗?(5分)

②.你知道材料二中的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吗?(8分)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③.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得益于北魏时期哪位统治者进行的改革?(4分)

④.北魏这位统治者在改革措施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你知道他把皇族由姓什么改为姓什么吗?(4分)

⑤.你知道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和地理学家分别是谁吗?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和著作。(4分)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如表格内。

二、列举题:21题3分,22题6分,23题4分,共13分。

21、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3分,各1分)

22、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6分)

23、①曹魏(或三国的魏国)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4分,各1分)

三、材料问答题:24题20分,25题27分,共47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①.官渡之战; 200年 (4分,各2分)

②.统一中国;(2分)

③.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4分,各2分)

④.三顾茅庐(2分)

⑤.“曹操”改为“曹丕”;“建业”改为“洛阳”。 (4分,各2分)

⑥.夷洲 (1分) ;吴国 (1分)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①.匈奴、鲜卑、羯、氐、羌。 (5分,各1分)

②.原因: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B、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D、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努力。(8分,每条2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③.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4分,各2分)

④.姓“拓拔”改为姓“元”。 (4分,各2分)

⑤.贾思勰 《齐民要术》 郦道元 《水经注》 (4分,每个要点1分)


相关文章

  • 广州各区期末试卷(初中)
  • 初一试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 http://bbs.eduu.com/thread-1780967-1-1.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2(语文)http://bbs.eduu.com/thread-17 ...查看


  •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数学:李 军 一.试卷特点: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课本例.习题大致相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能全面考查半学期所学的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三章知识,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基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 试卷评析 这次试题覆盖面广,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又加大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验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适中.既能使学困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对优等生体现能力的不同,并为日后的学习提供了导向作用.从成 ...查看


  •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一:个主要进步有4点: 1.回家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家长大多数都能帮孩子检查作业. 2.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孩子们能安静地等着老师来上课. 3.听课习惯比以前好,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多了,举 ...查看


  • 二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二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是以新版教材为主要依据,试卷从听力.认知方面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状况.试卷题型丰富,考查点全面,既注重了基础的考查,同时也注意了 ...查看


  • 二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1
  • 二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是以新版教材为主要依据,试卷从听力.认知方面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状况.试卷题型丰富,考查点全面,既注重了基础的考查,同时也注意了 ...查看


  • 2011-2012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2011-2012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31题,共6页.考试用时 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查看


  •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通用版
  •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初一历史 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60分钟 共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有一种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并会制作装饰品.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 ...查看


  • 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次试卷是120分的.试卷总体来说,难度适中.本次命题在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考察,注重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的设置,减少了词汇.语法等单纯知识性的试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