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文理解)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山市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7、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阶段(城郭的出现)三是是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8、本文结构:

9、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10、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世说新语》两则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3、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4、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6、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7、《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1、《智子疑邻》的寓意: 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伤仲永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7、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孙权劝学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4、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口技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阐述本文主旨: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

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4、本文按照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目似瞑,意暇甚”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桃花源记

1、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本文出现的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5、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陋室铭 爱莲说

1、《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一句(中心名)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陋室铭》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6、《爱莲说》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或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核舟记

1、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开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响应。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也突出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嘻,技亦灵怪矣哉”相呼应。

三峡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

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观潮

1、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 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 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7、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8、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

的情调; 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9、“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10、“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11、《湖心亭看雪》中哪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何作用?

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

使用白描手法的作用是: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言简义丰。

五柳先生传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表现了他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4、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马说

1、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3、文中“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浅蒲、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满井游记

1、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3、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5、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景色,最后归结到“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的感受。

8、本文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相比为什么会不同? 因为《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乐于闲于山水中,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

9、“妙用衬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如: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10.文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总括一句。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唐雎不辱使命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隆中对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⒉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⒊诸葛亮为齐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⒋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⒌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⒍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⒎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⒏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⒐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⒑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⒒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⒓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 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⒔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出师表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4、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6、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7、第六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三件往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1)第六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2)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曹刿论战

1、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

5、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6、中心思想: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7、本文的特点是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

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8、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9不能察,必以情。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点拨:(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 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6、“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山市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7、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阶段(城郭的出现)三是是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8、本文结构:

9、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10、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世说新语》两则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3、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4、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6、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7、《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1、《智子疑邻》的寓意: 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伤仲永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7、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孙权劝学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4、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口技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阐述本文主旨: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

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4、本文按照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目似瞑,意暇甚”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桃花源记

1、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本文出现的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5、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陋室铭 爱莲说

1、《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一句(中心名)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陋室铭》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6、《爱莲说》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或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核舟记

1、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开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响应。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也突出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嘻,技亦灵怪矣哉”相呼应。

三峡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

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观潮

1、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 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 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7、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8、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

的情调; 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9、“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10、“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11、《湖心亭看雪》中哪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何作用?

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

使用白描手法的作用是: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言简义丰。

五柳先生传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表现了他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4、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马说

1、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3、文中“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浅蒲、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满井游记

1、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3、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5、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景色,最后归结到“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的感受。

8、本文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相比为什么会不同? 因为《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乐于闲于山水中,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

9、“妙用衬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如: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10.文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总括一句。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唐雎不辱使命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隆中对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⒉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⒊诸葛亮为齐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⒋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⒌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⒍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⒎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⒏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⒐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⒑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⒒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⒓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 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⒔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出师表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4、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6、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7、第六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三件往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1)第六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2)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曹刿论战

1、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

5、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6、中心思想: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7、本文的特点是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

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8、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9不能察,必以情。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点拨:(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 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6、“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相关文章

  • 我为中考语文复习献言献策
  • (于都中学语文教研组) (2014年4月)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王婷婷 古诗文阅读是语文中考的第二大题,分值为22分,其中古诗阅读为4分,文言文阅读文为10分,古诗文积累为8分,综观这几年考试题型,以下是我组对古诗文复习的一点想法: 一. ...查看


  • 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复习方法
  • 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复习方法 时间:2012-05-08 08:42:21 来源:转载 作者:佚 名 点击: 34 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复习方法 转载"槐荫学苑""百度无痕"帖 语文成绩的取得,功夫在 ...查看


  •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第十七中学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研究新课标精神,研究近年来中考的趋势及试题,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并拟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 ...查看


  •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稿doc
  •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稿 逸 夫 中 学 沈 兰 大家好!我是逸夫中学的老师沈兰,非常荣幸能够坐在这里和大 家一起交流中考语文复习的工作,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谈不上什么经验,只能算是我们学校在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的汇报. 一.思想上 ...查看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要有方法和功夫.有重点,由于各个科分数都一样,数学多考一分和政治多考一分是一样的.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历史等,英语和语文再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节奏复习,保证复习好是第一,其次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复习立刻,象 ...查看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 张成伟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本人的努力下,无论在思想方面.工作方面.教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在思想方面.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铭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 ...查看


  • 参加宜宾市初中语文送教活动听课心得体会(孙宏)
  • 参加宜宾市初中语文送教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江一中:孙 宏 2012年4月23日,我参加了由宜宾市教科所组织的初中语文送教活动(江安)的听课活动.这次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午听三位教师的初三复习课,下午听两个教研员的专题讲座. 上午第一堂课,由 ...查看


  • 备战中考演讲稿
  • 有的放矢备战中考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共同交流中招备考之计,我首先代表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感谢教研室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并预祝今天的会议能开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我区实行 ...查看


  • 中考语文总结(07年)
  • 2006年--2007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教学总结 耿富梅 2007年7月 2006年--2007年度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教学总结 一.中考复习取得的经验: 1. 对学生充满信心. 进入初三以后,校长和年级组长多次为我们初三老师开会,给我们鼓 ...查看


  • 新初三辅导计划
  • 初二升初三语文暑假辅导计划 (一)辅导内容: 1.重点对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全方面进行细化地掌握与巩固,让学生完全掌握原来学习语文也有"模式"可套. 2.系统复习初中段知识框架,以中考重难点知识为主要方向,提前备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