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期末复习论文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经过一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我对有了新的认识与更深刻的了解,从旅游美学的思想起源,旅游与美学的联系,到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最后到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用美学的观点去欣赏旅游的景色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与欣赏。

所以本次就我所感兴趣的是关于旅游者的心理,我认为无论是旅游中的心情,还是一种对于景色的审美都与旅行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旅游者心理因素的探讨与研究,将会更好的把握对旅途的风景的感受,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与美的感叹。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旅游美学正是对这种风景美色与旅行者心理的讲解的学科。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的阶段,不同的

阶段审美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旅游审美可以满足人对更自由超越的形而上审美境界的领悟和体验。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人能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又不断超出物质利益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旅游中悦神悦志的审美需要就体现在人们这种精神性追求。在整个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旅游者在“耳目”和“心意”的愉悦中会获得某种直觉感受和审美领悟,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审美需要的终结,它还会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进一步达到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的境界。所谓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是指主体在观照审美对象时,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精神意志上的完善、飞跃和升华。这是一种高级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成果的体现。

了解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是进行一切旅游研究活动、旅游企业活动和旅游策划规划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掌握旅游者的心理要素,才可以了解在旅游活动中,怎样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使旅游者能够兴奋而来、愉愉而归。一般来说,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要素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这四大审美心理要素是主要的审美要素,在旅游者的审美过程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审美心理要素。

这四个要素在进行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是交替进行和互相融合的。在这四大要素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情感是主线,审美想象是动力,审美理解是方向。除了这四大审美要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审美要素:审美经验、审美品位、审美理想等等。

1.审美知觉的产生。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知觉的产生或审美感性的认识因素通常起一种先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外在感性形象所决定的。

所谓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客体对象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以及在感觉基础上,对审美客体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旅游审美感觉是审美知觉的基础。审美感觉是旅游者在进行游览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初的意识活动,是旅游者的审美感官受到旅游景观美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直接印象。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感官的作用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视觉和听觉一般被当作主要的或高级的审美器官,但是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则对旅游美感的生成与深化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旅游者的感官在旅游审美知觉过程中的感觉作用,不单纯是本能意义的生理效应,而是往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是在社会审美文化意义上的知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折映出社会历史积淀性和创造性,具有非功利性、审美感觉性和精神愉悦性。

人的感官在保持其自然生理属性的同时,在不断地社会化、理智化和审美化,从而使其自然或物质属性与其精神或心理属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其具有一定感性意义上的非功利性或审美的敏感性。 旅游审美知觉不同于一般的实用知觉,它渴望借助物我之间的非功利

性审美关系或“异质同构”关系,使观赏主体的情感得以表现或陶冶,宣泄或升华。

2.审美想象的驰骋

审美感知引起旅游者的快感,但旅游审美要想达到较高的层次和完美的享受,则必须借助审美想象的驰骋才能实现。

审美想象也称之为审美联想。当旅游者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欣赏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另一些与此有关的事物,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联想。而引起联想的根源则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形成的固定反映。

纵观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艺术家倾向于认为,想象不是感觉,而是一种思维,在其作品中多以这样的意义来使用“想象”一词。例如《楚辞・远游》:“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泣。”曹植《洛神赋》:“足往神留,遗情想象。”谢灵运《登江山孤屿》:“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中国古代文论家和画论家,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想象的重要,或从大量作品的研究中揭示出想象的意义,对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若借助于联想,就能使旅游者当时的审美体验不只是停留在对旅游景观表面的、简单的感受上,而是能间接地、深入地感受到旅游景观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内在意蕴,从而丰富和深化审美感受的内容。一个旅游者倘若能利用想象的参与,则能够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景观对象的美,并形成美的认识,就能获得强烈的美感。

人们一般把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高级形式。 知觉想象指不能完全脱离眼前具有感性形象的事物,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种想象是面对着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人文胜迹或优美感人的艺术作品而展开的。

旅游审美中的创造性想象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能够洞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力。严格地说,创造性想象则是一个“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的综合性想象过程。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诗情画意的境界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静观默照周围景观之时,以因借、取舍或重新组合等方式,于自己的审美心胸或脑海里,另行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图景来。创造性想象较之知觉想象,更为理性和抽象。

3.审美理解的深入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由于人们在审美观照时的理解程度不同,则往往会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旅游审美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理解主要在于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旅游审美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明显区别开来。要清楚地意识到旅游审美世界之“虚”与现实世界之“实”的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在热情中保持冷静,审美时以一种凝思默照的态度,从容而自由地进行审美欣赏。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旅游景观审美对象之内涵的了解和领悟。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对融合在旅游景观形式中的意蕴的直观性把握,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和内在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它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常常在暗中发挥效用,以使美感得以不断深化。

从实际情况考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在相当程度上就包含着这种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确定概念的理解因素。 但相比之下,对社会人文美的欣赏则更加有赖于这种内在的非概念性的审美理解。因为社会人文美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态度、姿态、风度、技能、性格、心灵和精神之美,所以对于这些人文美的品质,不是仅靠感性认识就能全面领悟,而是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

4.审美情感的激发

审美情感是旅游者在其审美过程中对旅游景观的一种主观情绪的反映。并且,这种情绪自始至终地在左右着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使旅游者达到主观情绪的满足,即旅游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和表现。

旅游审美情感则属于高级的情感类型,它追求的是精神性的愉悦,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旅游审美情感也是一种渗透着理智因素的高级情感活动,它包含着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则总是充溢着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而旅游者对旅游景观产生审美情感的原因,或是感动,或是移情,或是共鸣。

正是在感动、移情和共鸣等形式的主客体交流之中,旅游者的审美情感便得到激发,生理享受和精神愉悦递进叠发,使旅游者的审美情绪升华到了无限上扬、妙不可言的境界。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安德烈公爵在田庄中先后两次看到橡树时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第一次正当他失去爱妻、心情苦闷时,他觉得橡树像一个古老的、严厉的、傲慢的怪物一样站在栎树中间,树下有花也有草,但它却是丑陋的、冰冷的„„第二次看到这棵树时,他已结识了充满活力的少女娜塔莎,并萌发了爱情,此时,那棵橡树在他的眼里就像一位年轻强壮的少年,那些花草也变得美丽、热情„„显然,这两次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安德烈在欣赏橡树时不同的心情及情感所造成的。由此看来,审美者的情感活动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由此而造成的审美感受及效果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

总体而论,以上四种旅游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即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在旅游审美实践中是彼此渗透、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其中,知觉的因素是导向美感的起点,想象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理解因素为美感指明了方向,而情感则为美感增添了动力。

综上所述,旅游正是能够满足大众感官享受、情感愉悦、心灵自由、精神超越、生活审美化等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成为愈来愈普及的大众审美文化活动。马克思认为,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观念上的内在动力。旅游的动力正是基于人的这种缺乏性需要和审美需要。二者既相容又互补。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在旅游活动中,审美需要事实上始终贯穿交织在人的缺乏性需要中;所谓互补性,是指旅游

的缺乏性需要与审美需要的互相弥补。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审美需要作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处于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因此,旅游的审美心理需要是对缺乏性需要的超越,又因为人的需要始终在匾乏与充实之间交替循环,所以二者互相弥补共同构成人类旅游的动力。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经过一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我对有了新的认识与更深刻的了解,从旅游美学的思想起源,旅游与美学的联系,到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最后到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用美学的观点去欣赏旅游的景色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与欣赏。

所以本次就我所感兴趣的是关于旅游者的心理,我认为无论是旅游中的心情,还是一种对于景色的审美都与旅行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旅游者心理因素的探讨与研究,将会更好的把握对旅途的风景的感受,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与美的感叹。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旅游美学正是对这种风景美色与旅行者心理的讲解的学科。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的阶段,不同的

阶段审美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旅游审美可以满足人对更自由超越的形而上审美境界的领悟和体验。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人能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又不断超出物质利益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旅游中悦神悦志的审美需要就体现在人们这种精神性追求。在整个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旅游者在“耳目”和“心意”的愉悦中会获得某种直觉感受和审美领悟,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审美需要的终结,它还会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进一步达到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的境界。所谓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是指主体在观照审美对象时,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精神意志上的完善、飞跃和升华。这是一种高级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成果的体现。

了解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是进行一切旅游研究活动、旅游企业活动和旅游策划规划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掌握旅游者的心理要素,才可以了解在旅游活动中,怎样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使旅游者能够兴奋而来、愉愉而归。一般来说,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要素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这四大审美心理要素是主要的审美要素,在旅游者的审美过程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审美心理要素。

这四个要素在进行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是交替进行和互相融合的。在这四大要素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情感是主线,审美想象是动力,审美理解是方向。除了这四大审美要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审美要素:审美经验、审美品位、审美理想等等。

1.审美知觉的产生。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知觉的产生或审美感性的认识因素通常起一种先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外在感性形象所决定的。

所谓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客体对象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以及在感觉基础上,对审美客体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旅游审美感觉是审美知觉的基础。审美感觉是旅游者在进行游览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初的意识活动,是旅游者的审美感官受到旅游景观美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直接印象。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感官的作用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视觉和听觉一般被当作主要的或高级的审美器官,但是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则对旅游美感的生成与深化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旅游者的感官在旅游审美知觉过程中的感觉作用,不单纯是本能意义的生理效应,而是往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是在社会审美文化意义上的知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折映出社会历史积淀性和创造性,具有非功利性、审美感觉性和精神愉悦性。

人的感官在保持其自然生理属性的同时,在不断地社会化、理智化和审美化,从而使其自然或物质属性与其精神或心理属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其具有一定感性意义上的非功利性或审美的敏感性。 旅游审美知觉不同于一般的实用知觉,它渴望借助物我之间的非功利

性审美关系或“异质同构”关系,使观赏主体的情感得以表现或陶冶,宣泄或升华。

2.审美想象的驰骋

审美感知引起旅游者的快感,但旅游审美要想达到较高的层次和完美的享受,则必须借助审美想象的驰骋才能实现。

审美想象也称之为审美联想。当旅游者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欣赏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另一些与此有关的事物,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联想。而引起联想的根源则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形成的固定反映。

纵观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艺术家倾向于认为,想象不是感觉,而是一种思维,在其作品中多以这样的意义来使用“想象”一词。例如《楚辞・远游》:“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泣。”曹植《洛神赋》:“足往神留,遗情想象。”谢灵运《登江山孤屿》:“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中国古代文论家和画论家,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想象的重要,或从大量作品的研究中揭示出想象的意义,对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若借助于联想,就能使旅游者当时的审美体验不只是停留在对旅游景观表面的、简单的感受上,而是能间接地、深入地感受到旅游景观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内在意蕴,从而丰富和深化审美感受的内容。一个旅游者倘若能利用想象的参与,则能够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景观对象的美,并形成美的认识,就能获得强烈的美感。

人们一般把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高级形式。 知觉想象指不能完全脱离眼前具有感性形象的事物,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种想象是面对着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人文胜迹或优美感人的艺术作品而展开的。

旅游审美中的创造性想象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能够洞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力。严格地说,创造性想象则是一个“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的综合性想象过程。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诗情画意的境界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静观默照周围景观之时,以因借、取舍或重新组合等方式,于自己的审美心胸或脑海里,另行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图景来。创造性想象较之知觉想象,更为理性和抽象。

3.审美理解的深入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由于人们在审美观照时的理解程度不同,则往往会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旅游审美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理解主要在于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旅游审美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明显区别开来。要清楚地意识到旅游审美世界之“虚”与现实世界之“实”的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在热情中保持冷静,审美时以一种凝思默照的态度,从容而自由地进行审美欣赏。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旅游景观审美对象之内涵的了解和领悟。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对融合在旅游景观形式中的意蕴的直观性把握,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和内在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它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常常在暗中发挥效用,以使美感得以不断深化。

从实际情况考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在相当程度上就包含着这种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确定概念的理解因素。 但相比之下,对社会人文美的欣赏则更加有赖于这种内在的非概念性的审美理解。因为社会人文美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态度、姿态、风度、技能、性格、心灵和精神之美,所以对于这些人文美的品质,不是仅靠感性认识就能全面领悟,而是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

4.审美情感的激发

审美情感是旅游者在其审美过程中对旅游景观的一种主观情绪的反映。并且,这种情绪自始至终地在左右着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使旅游者达到主观情绪的满足,即旅游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和表现。

旅游审美情感则属于高级的情感类型,它追求的是精神性的愉悦,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旅游审美情感也是一种渗透着理智因素的高级情感活动,它包含着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则总是充溢着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而旅游者对旅游景观产生审美情感的原因,或是感动,或是移情,或是共鸣。

正是在感动、移情和共鸣等形式的主客体交流之中,旅游者的审美情感便得到激发,生理享受和精神愉悦递进叠发,使旅游者的审美情绪升华到了无限上扬、妙不可言的境界。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安德烈公爵在田庄中先后两次看到橡树时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第一次正当他失去爱妻、心情苦闷时,他觉得橡树像一个古老的、严厉的、傲慢的怪物一样站在栎树中间,树下有花也有草,但它却是丑陋的、冰冷的„„第二次看到这棵树时,他已结识了充满活力的少女娜塔莎,并萌发了爱情,此时,那棵橡树在他的眼里就像一位年轻强壮的少年,那些花草也变得美丽、热情„„显然,这两次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安德烈在欣赏橡树时不同的心情及情感所造成的。由此看来,审美者的情感活动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由此而造成的审美感受及效果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

总体而论,以上四种旅游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即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在旅游审美实践中是彼此渗透、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其中,知觉的因素是导向美感的起点,想象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理解因素为美感指明了方向,而情感则为美感增添了动力。

综上所述,旅游正是能够满足大众感官享受、情感愉悦、心灵自由、精神超越、生活审美化等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成为愈来愈普及的大众审美文化活动。马克思认为,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观念上的内在动力。旅游的动力正是基于人的这种缺乏性需要和审美需要。二者既相容又互补。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在旅游活动中,审美需要事实上始终贯穿交织在人的缺乏性需要中;所谓互补性,是指旅游

的缺乏性需要与审美需要的互相弥补。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审美需要作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处于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因此,旅游的审美心理需要是对缺乏性需要的超越,又因为人的需要始终在匾乏与充实之间交替循环,所以二者互相弥补共同构成人类旅游的动力。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 292 294 学习方法 1.自读研习法.选择自己认为编制较好的语文试题进行研习并当众介绍. 2.合作讨论法.按照导师提出的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材料,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设计测试题目. 3.尝试设计法.进入教学状态进行模拟教学,编制一 ...查看


  • 同济大学 选修课 大全
  • 我是你同济的学长哈哈,下面是我上过或者同学修过的一些选修课,仅供参考哈 按照课程的拼音排的序! A B 比较政治制度 赵萍丽,有时点名,课上随便玩,最后一节课一定要去,推荐. C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 一学期点了4次名 基本5次点一次 期末 ...查看


  •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
  •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来源: 赵博鑫的日志 这有的不会我自己写的,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找的,如果谁知道告诉我一下,我给加上哈 影视艺术欣赏(夏威老师开的),这个课可以说是15块钱包过的,第一节课去上课,花15块钱买一本教材,以后就可以不去了,不点名 ...查看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电大期末考试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一.填空 1从总体上讲,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 2从总体上看,学术研究有两大类,一类是开创性研究一类是发展性研究 二.简答 1选择课题,主要应当考虑哪几方面的因 ...查看


  •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艺术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说.主管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2 3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表演性艺术. 4 5方面或三个阶段. 6 7. 8.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概念,由18育书简> ...查看


  • 旅游美学论文
  • 07市营四 40号 黄国敏 浅论旅游美 ---记湘西怀化之行 旅游的美,美在我们都会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都习惯了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的,美好的地方,来安放我们都不知如何面对的现实.带着这个美好的 ...查看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改正后的答案
  • 网络通识课程考试(93.0 分)选择题(40 分)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1.00 分)  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叶朗 D.朱光潜2.50 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1.00 ...查看


  • 旅游美学论文 1
  • 旅 游 美 学 论 文 系别:数理系 学号: 姓名: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美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喝茶是大人才做的事,也是一种很古雅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茶的知识了解了一些,被它的美吸引,更是深深的爱上了茶.我爱的不是像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等这 ...查看


  • 论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 论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杨婷婷 山东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50014 摘要: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