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阅读

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题型一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1写出表面意思;○2写出深层意思。 答:○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

是什么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对句子的理解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

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

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

分)

1“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答: ○

2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寓学生对李文珍

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1从结构和内容入手;○2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 答:○

题型三:分析作用

(1)词语、句子的作用

(2)内容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3)结构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4)修辞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写出修辞;○2写出在文中如何运用;○3写出作用。 答:○

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寂 寞

佛 刘

①她躺在东屋的土炕上,手里拿着一把边缘已经毛了的蒲扇。屋子里并不是很热,有一

碗水放在她头边的床台上,想必她已经吃过午饭。我不想惊动她,就那样看她轻轻的摇着扇

子,她的手依旧枯瘦着,仿佛冬季里凋零的荷花的叶柄。

②我轻轻地喊,奶奶。

③她手中的扇子停下来,睁开眼睛,没有预期的惊喜,怔怔地看着我,眼睛里混浊一片。

④我依旧喊,奶奶。

⑤她忽然坐起来,她分明已经知道了什么,她扔掉手中的蒲扇,两只手向前伸着,你是

狗子,我的孙子!

⑥我说,是我啊,奶奶。

⑦她忽然向炕边扑过来,声音里已含了嘶哑的痛苦。我看不到我的孙子了,我什么也看

不到了。她哭着抱住我迎上去的身体,我的脸上粘满了她的眼泪。

⑧她失明了,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对于她却成了昨日的回忆。

⑨那个夏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白天,我陪她坐在阴凉的胡同里,叔叔们都下地干活

了,偌大的胡同里没有一点的声音,阳光软软地洒下来,竟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阴影。一排老

房子,一样的屋檐儿和院落,干燥的风从北吹到南,拂动着那些老屋顶上的绿草。那是她和

爷爷一生的作品,那一排房屋,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守候。寂寞,忽然就从心底涌上来。一个

老人的寂寞比热闹更能使人安静。

⑩她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说我七岁了竟然还光着屁股乱跑,说我有一次不小心掉进猪

圈里。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大帮,前呼后拥的,一划拉,都是自己

的孩子,可是现在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

1我看看远处的鸡婆,慵懒地在墙角里趴着,一棵棵陈年的老柳树,树干上竟有了一些 1○

奇形怪状的洞。水滴穿石,什么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啊。

2她常常打盹,让她去炕上睡一会儿,她却摇摇头,就这样就这样。说着话,眼睛就闭 1○

上了。她的呼吸很均匀,但节奏缓慢。那时的阳光是宁静的,没有什么比一个老人的入睡更

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静谧。

3夜晚,我就睡在她的身边,像小时候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她在里面,我在外面。她教 1○

给我怎样把电灯的绳子压在枕头底下,以便有急事的时候好及时地开灯。末了的时候还会说,

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办,就喊我。我轻轻地笑笑,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常会对着漆黑的屋顶发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没有由来地想到遥

远的将来,其实我是怕失去她,怕一觉醒来,会人去房空。

4有几次叔叔跟我抱怨, 1○说她太爱打听闲事了,什么播种了吗?玉米浇水了吗?还有谁

谁家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她也想问,哪有那么多的问题。

5晚年的寂寞, 1○有哪一个子女会理解一个八十八岁老人心中的寂寞啊?匆匆地来,匆匆

地去,你的脚步有多匆匆,她担心的事情就有多匆匆。

6有好几次,我听见她一个人唉声叹气。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但我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大 1○

街上打发掉无聊的时光,而她呢?在一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声音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却

常常被我们忽略。

7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其实我那时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我短暂的到来,尽管 1○

可以给她增加一时的快乐,可快乐过后却是更长的寂寞,在漫长而黑暗的世界里,依旧是她

一个人面对着生命的油灯,一点点熄灭。

18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向寂寞的,只是那时的心境,会不会与祖母相同?那时,我会不○

会有破解的办法呢?

(节选自《散文》2006年11

期)

17.“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奶奶这个“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样的角色? (3分)

答:

18.在第①段中,作者说“屋里并不是很热”,可奶奶却手拿蒲扇轻轻摇晃,为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9.阅读文章第③至⑦段,概括奶奶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并列出文中能体现其心

理变化的词语或短语。(5分)

⑪心理变化过程: ⑫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或短语:

20.“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其实我那时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作者为什么说自

己当年不懂得奶奶的寂寞?试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

21.全文写了一位老人内心的孤苦与寂寞,试以第⑨段为例作具体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背水的日子

桃 花

(1)怀念背水的日子。

(2)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

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

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4)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

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

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

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5)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6)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

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7)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

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

这甜甜的井水。

(8)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

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

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9)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10)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

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咂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象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

(11)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12)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13)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14)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

(15)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16)从水笼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

(17)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象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18)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14、文章第(1)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15、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4)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

上各有什么特色?(6分)

16、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10)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

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地眷念,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6分)

《寂寞》答案:

17.保护、爱护、关心晚辈。(每词1分,意义相同的词也对。)

18.“奶奶”吃过饭后无所事事,用摇蒲扇打发自己的寂寞(3分);点题(1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1分)。

19.⑪由迟疑到惊讶,由惊讶到惊喜,由惊喜到悲苦(3分)。

⑫“怔怔地看”、“忽然坐起来”、“扔掉”“蒲扇”、“向前伸着”、“ 扑过来”、“ 什么也看不到了”(2分)(能找出可体现奶奶心理变化三个过程的词语或短语即可)

20.作者是说当年自己并没有真正完全体会到奶奶内心的孤独(2分),不懂在漫长而黑暗的世界里,奶奶一个人面对自己生命油灯熄灭的过程无比孤苦(2分)。(意思对即可)

21.第⑨段中,阴凉的没有一点声音的胡同、软软的阳光、斑斑驳驳的阴影、干燥的风和无言的老房子渲染的是一种清苦、无助、孤独的环境(3分),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一位老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她的心情无人诉说,她渴望声音安慰,但守候她的只有无法排遣的寂寞(3分)。(意思对即可)

《背水的日子》14、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2分,

每层意思1分)

15、第(3)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反映了不同季节

景物的丰富多变,秀丽迷人。(3分。每层意思1分)

第④段: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2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生动细腻、惟妙惟肖。(1分)

16、 ①通过描写“闹热”场景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悦(2分);

②与下文出现缺水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③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1分)。

17、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

共处;③人对自然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也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应该安稳、宁静、和谐、甜美;⑤对未来的日子应充满希望。(6分。每层意思2分,答对任意3层即得满分)

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题型一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1写出表面意思;○2写出深层意思。 答:○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

是什么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对句子的理解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

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

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

分)

1“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答: ○

2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寓学生对李文珍

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1从结构和内容入手;○2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 答:○

题型三:分析作用

(1)词语、句子的作用

(2)内容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3)结构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4)修辞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写出修辞;○2写出在文中如何运用;○3写出作用。 答:○

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寂 寞

佛 刘

①她躺在东屋的土炕上,手里拿着一把边缘已经毛了的蒲扇。屋子里并不是很热,有一

碗水放在她头边的床台上,想必她已经吃过午饭。我不想惊动她,就那样看她轻轻的摇着扇

子,她的手依旧枯瘦着,仿佛冬季里凋零的荷花的叶柄。

②我轻轻地喊,奶奶。

③她手中的扇子停下来,睁开眼睛,没有预期的惊喜,怔怔地看着我,眼睛里混浊一片。

④我依旧喊,奶奶。

⑤她忽然坐起来,她分明已经知道了什么,她扔掉手中的蒲扇,两只手向前伸着,你是

狗子,我的孙子!

⑥我说,是我啊,奶奶。

⑦她忽然向炕边扑过来,声音里已含了嘶哑的痛苦。我看不到我的孙子了,我什么也看

不到了。她哭着抱住我迎上去的身体,我的脸上粘满了她的眼泪。

⑧她失明了,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对于她却成了昨日的回忆。

⑨那个夏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白天,我陪她坐在阴凉的胡同里,叔叔们都下地干活

了,偌大的胡同里没有一点的声音,阳光软软地洒下来,竟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阴影。一排老

房子,一样的屋檐儿和院落,干燥的风从北吹到南,拂动着那些老屋顶上的绿草。那是她和

爷爷一生的作品,那一排房屋,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守候。寂寞,忽然就从心底涌上来。一个

老人的寂寞比热闹更能使人安静。

⑩她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说我七岁了竟然还光着屁股乱跑,说我有一次不小心掉进猪

圈里。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大帮,前呼后拥的,一划拉,都是自己

的孩子,可是现在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

1我看看远处的鸡婆,慵懒地在墙角里趴着,一棵棵陈年的老柳树,树干上竟有了一些 1○

奇形怪状的洞。水滴穿石,什么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啊。

2她常常打盹,让她去炕上睡一会儿,她却摇摇头,就这样就这样。说着话,眼睛就闭 1○

上了。她的呼吸很均匀,但节奏缓慢。那时的阳光是宁静的,没有什么比一个老人的入睡更

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静谧。

3夜晚,我就睡在她的身边,像小时候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她在里面,我在外面。她教 1○

给我怎样把电灯的绳子压在枕头底下,以便有急事的时候好及时地开灯。末了的时候还会说,

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办,就喊我。我轻轻地笑笑,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常会对着漆黑的屋顶发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没有由来地想到遥

远的将来,其实我是怕失去她,怕一觉醒来,会人去房空。

4有几次叔叔跟我抱怨, 1○说她太爱打听闲事了,什么播种了吗?玉米浇水了吗?还有谁

谁家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她也想问,哪有那么多的问题。

5晚年的寂寞, 1○有哪一个子女会理解一个八十八岁老人心中的寂寞啊?匆匆地来,匆匆

地去,你的脚步有多匆匆,她担心的事情就有多匆匆。

6有好几次,我听见她一个人唉声叹气。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但我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大 1○

街上打发掉无聊的时光,而她呢?在一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声音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却

常常被我们忽略。

7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其实我那时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我短暂的到来,尽管 1○

可以给她增加一时的快乐,可快乐过后却是更长的寂寞,在漫长而黑暗的世界里,依旧是她

一个人面对着生命的油灯,一点点熄灭。

18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向寂寞的,只是那时的心境,会不会与祖母相同?那时,我会不○

会有破解的办法呢?

(节选自《散文》2006年11

期)

17.“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奶奶这个“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样的角色? (3分)

答:

18.在第①段中,作者说“屋里并不是很热”,可奶奶却手拿蒲扇轻轻摇晃,为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9.阅读文章第③至⑦段,概括奶奶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并列出文中能体现其心

理变化的词语或短语。(5分)

⑪心理变化过程: ⑫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或短语:

20.“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其实我那时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作者为什么说自

己当年不懂得奶奶的寂寞?试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

21.全文写了一位老人内心的孤苦与寂寞,试以第⑨段为例作具体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背水的日子

桃 花

(1)怀念背水的日子。

(2)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

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

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4)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

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

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

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5)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6)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

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7)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

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

这甜甜的井水。

(8)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

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

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9)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10)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

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咂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象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

(11)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12)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13)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14)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

(15)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16)从水笼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

(17)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象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18)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14、文章第(1)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15、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4)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

上各有什么特色?(6分)

16、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10)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

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地眷念,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6分)

《寂寞》答案:

17.保护、爱护、关心晚辈。(每词1分,意义相同的词也对。)

18.“奶奶”吃过饭后无所事事,用摇蒲扇打发自己的寂寞(3分);点题(1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1分)。

19.⑪由迟疑到惊讶,由惊讶到惊喜,由惊喜到悲苦(3分)。

⑫“怔怔地看”、“忽然坐起来”、“扔掉”“蒲扇”、“向前伸着”、“ 扑过来”、“ 什么也看不到了”(2分)(能找出可体现奶奶心理变化三个过程的词语或短语即可)

20.作者是说当年自己并没有真正完全体会到奶奶内心的孤独(2分),不懂在漫长而黑暗的世界里,奶奶一个人面对自己生命油灯熄灭的过程无比孤苦(2分)。(意思对即可)

21.第⑨段中,阴凉的没有一点声音的胡同、软软的阳光、斑斑驳驳的阴影、干燥的风和无言的老房子渲染的是一种清苦、无助、孤独的环境(3分),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一位老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她的心情无人诉说,她渴望声音安慰,但守候她的只有无法排遣的寂寞(3分)。(意思对即可)

《背水的日子》14、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2分,

每层意思1分)

15、第(3)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反映了不同季节

景物的丰富多变,秀丽迷人。(3分。每层意思1分)

第④段: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2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生动细腻、惟妙惟肖。(1分)

16、 ①通过描写“闹热”场景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悦(2分);

②与下文出现缺水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③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1分)。

17、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

共处;③人对自然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也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应该安稳、宁静、和谐、甜美;⑤对未来的日子应充满希望。(6分。每层意思2分,答对任意3层即得满分)


相关文章

  •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高一上册)
  •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 ...查看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命题范围是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内容,默写部分为必修四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深入理解和体验领悟的能 ...查看


  •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一.检测目的 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与学的全面检测,主要检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古代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3.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古代诗词的基本 ...查看


  •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 高一二班.四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谢璐雪 一.期末试卷总体情况解析 期末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学生语文学习阶段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考卷全部按照新课标高考卷的结.型来出题,答题卷同高考答题卷,力求高 ...查看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8年春) 任教班级:高一(3)一(5) 辛宗国 一.整体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总体情况不错,全年级语文平均分在98分以上.没有出现低分学生,低分率为零. 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借课外文本考课内掌握 ...查看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高中知识衔接上不够密切连贯,本届高一学生阅读能力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征稿启事]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 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经典作品<晋祠>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给我们一代人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之后,又有<觅渡><把栏杆拍遍><夏感>等三十余 ...查看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高一语文组 马志才 考查目的:检测语文必修1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这一学段要求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考查重点:主要突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的生成能力的考查,适当的向课外作必要的延伸,来拓展学 ...查看


  •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刘世科 使用教材: 北京课改版必修三.必修四 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