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宝丰文化现象 振兴宝丰诗联的
思 考 与 建 议
一、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一直倡导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诗词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已成为唐宋明清以来的第三次繁荣时期,爱好的人数更多,写出的作品更多,成立的诗联组织更多,开展的诗联活动更多。春节贴对联,婚寿喜庆贴对联,开业庆典贴对联,名胜古迹挂对联…… 诗词楹联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诗词楹联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已在全国分别命名十几个县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河南省至今还是空白。我县争创“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的基础条件好,时机也比较成熟,具有三大优势。
优势之一:省委书记关注
省委书记徐光春高度关注宝丰文化,不但七次批示发展魔术文化,而且还亲临宝丰考察指导,最终形成“宝丰文化现象”。 “宝丰文化现象”现已叫响全省、唱响全国,引起各级领导、各界人
士的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发出了拓展“宝丰文化现象,建设文化鹰城”的号召,极大地促进了宝丰文化的快速发展。
优势之二:县委政府重视
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宝丰文化高度重视,目标明确,信心很大。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县”、“建设五大文化园区”、“发展魅力文化”、“弘扬宝丰文化现象”,“促进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等重要战略口号。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优势之二:诗联学会成熟
有成熟的宝丰县诗词楹联学会。学会成立早,宝丰县诗联学会成立于1994年12月,是中国成立较早的诗联学会之一,是河南省第五个县级诗联组织,是平顶山市唯一县级诗联学会。学会有丰富的活动经验,成立十几年来,成功举办了十几次诗联活动。征联12次,其中全国征联三次,义写春联3次(3500副),刊印《诗联格律》、《佛家楹联》、《计生对联选》等7种诗联书籍。印发会刊26期,召开讲座32次,诗联采风活动18次。与全国各级诗联组织建立有广泛的联系,有深远的影响。有近200名会员的诗联队伍。其中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15人,市级会员20多人。会员创作大量诗联,获奖入书众多。发表的报刊有《中国楹联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杂志、《对联》杂志、《中华诗词大辞典》、《中华经典艺术鉴赏》等上百种书报。
我会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为拓展宝丰文化现象助一臂之力,提出“让诗联成为宝丰的第六大文化”的口号,在3—5年内让宝丰成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通过此项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以城市品牌聚集生产要素,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
二、目标任务
1、让中华诗词学会命名宝丰县为“中华诗词之乡”。
2、让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宝丰县为“中国楹联之乡”。
3、让诗词楹联成为宝丰县的第六大文化。
4、让宝丰更多的名胜古迹、机关、厂矿企业、个体商户门前、墙壁刻制悬挂对联或诗词。
5、让诗词楹联成为更多宝丰人的健康爱好,促进宝丰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方法措施
1、加强领导。县委、政府成立宝丰县争创“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领导小组。
2、加强县诗联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县诗联学会改名为诗联协会。通过改名换届,让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热爱此项工作的人担任主席,建设具有开拓精神的协会领导班子。
3、组织县级领导和协会领导到全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参观学习。主要有辽宁朝阳市,山东的曲阜、单县,河南的南阳市
等。
4、大力发展诗联队伍。成立乡镇、教育、老干部等分会;大力发展会员,5年内各级会员发展到500人以上。
5、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活动经费。
6、大力开展诗联研究,诗联征赛活动,整理创作诗联作品,出版诗联书籍。每年开展县级征赛3—4次,全国征赛1—2次,编印会刊6—12期,编印诗联专著2—3本,包括大赛集、个人集和合集等。
7、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县的城乡建设,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征赛活动。
8、经常开展诗联讲座、采风活动。
9、邀请国家诗联专家来宝讲学、指导。
10、承办全国、省市诗联会议或活动。
11、为我县名胜古迹、机关、厂矿企业等征集诗联,并刻制成木制、石制、水泥制等硬制诗联,长期悬挂,成为一道风景。
12、每年组织开展春节义写春联活动。为下岗失业职工、军烈属、计生户、贫困户、老模、老干部等特殊人群或工商企业的客户义写春联。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诗联艺术这一传统文化奇葩在我县绽开绚丽的花朵,让宝丰文化现象再结新的硕果,让诗联成为宝丰五大文化之后的第六大特色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县的社会和谐,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我县的诗联文化同样
唱响中州,誉满全国。
宝丰县诗词楹联学会 蔡亚川
二〇〇七年一月三日
拓展宝丰文化现象 振兴宝丰诗联的
思 考 与 建 议
一、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一直倡导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诗词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已成为唐宋明清以来的第三次繁荣时期,爱好的人数更多,写出的作品更多,成立的诗联组织更多,开展的诗联活动更多。春节贴对联,婚寿喜庆贴对联,开业庆典贴对联,名胜古迹挂对联…… 诗词楹联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诗词楹联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已在全国分别命名十几个县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河南省至今还是空白。我县争创“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的基础条件好,时机也比较成熟,具有三大优势。
优势之一:省委书记关注
省委书记徐光春高度关注宝丰文化,不但七次批示发展魔术文化,而且还亲临宝丰考察指导,最终形成“宝丰文化现象”。 “宝丰文化现象”现已叫响全省、唱响全国,引起各级领导、各界人
士的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发出了拓展“宝丰文化现象,建设文化鹰城”的号召,极大地促进了宝丰文化的快速发展。
优势之二:县委政府重视
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宝丰文化高度重视,目标明确,信心很大。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县”、“建设五大文化园区”、“发展魅力文化”、“弘扬宝丰文化现象”,“促进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等重要战略口号。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优势之二:诗联学会成熟
有成熟的宝丰县诗词楹联学会。学会成立早,宝丰县诗联学会成立于1994年12月,是中国成立较早的诗联学会之一,是河南省第五个县级诗联组织,是平顶山市唯一县级诗联学会。学会有丰富的活动经验,成立十几年来,成功举办了十几次诗联活动。征联12次,其中全国征联三次,义写春联3次(3500副),刊印《诗联格律》、《佛家楹联》、《计生对联选》等7种诗联书籍。印发会刊26期,召开讲座32次,诗联采风活动18次。与全国各级诗联组织建立有广泛的联系,有深远的影响。有近200名会员的诗联队伍。其中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15人,市级会员20多人。会员创作大量诗联,获奖入书众多。发表的报刊有《中国楹联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杂志、《对联》杂志、《中华诗词大辞典》、《中华经典艺术鉴赏》等上百种书报。
我会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为拓展宝丰文化现象助一臂之力,提出“让诗联成为宝丰的第六大文化”的口号,在3—5年内让宝丰成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通过此项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以城市品牌聚集生产要素,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
二、目标任务
1、让中华诗词学会命名宝丰县为“中华诗词之乡”。
2、让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宝丰县为“中国楹联之乡”。
3、让诗词楹联成为宝丰县的第六大文化。
4、让宝丰更多的名胜古迹、机关、厂矿企业、个体商户门前、墙壁刻制悬挂对联或诗词。
5、让诗词楹联成为更多宝丰人的健康爱好,促进宝丰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方法措施
1、加强领导。县委、政府成立宝丰县争创“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领导小组。
2、加强县诗联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县诗联学会改名为诗联协会。通过改名换届,让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热爱此项工作的人担任主席,建设具有开拓精神的协会领导班子。
3、组织县级领导和协会领导到全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参观学习。主要有辽宁朝阳市,山东的曲阜、单县,河南的南阳市
等。
4、大力发展诗联队伍。成立乡镇、教育、老干部等分会;大力发展会员,5年内各级会员发展到500人以上。
5、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活动经费。
6、大力开展诗联研究,诗联征赛活动,整理创作诗联作品,出版诗联书籍。每年开展县级征赛3—4次,全国征赛1—2次,编印会刊6—12期,编印诗联专著2—3本,包括大赛集、个人集和合集等。
7、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县的城乡建设,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征赛活动。
8、经常开展诗联讲座、采风活动。
9、邀请国家诗联专家来宝讲学、指导。
10、承办全国、省市诗联会议或活动。
11、为我县名胜古迹、机关、厂矿企业等征集诗联,并刻制成木制、石制、水泥制等硬制诗联,长期悬挂,成为一道风景。
12、每年组织开展春节义写春联活动。为下岗失业职工、军烈属、计生户、贫困户、老模、老干部等特殊人群或工商企业的客户义写春联。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诗联艺术这一传统文化奇葩在我县绽开绚丽的花朵,让宝丰文化现象再结新的硕果,让诗联成为宝丰五大文化之后的第六大特色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县的社会和谐,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我县的诗联文化同样
唱响中州,誉满全国。
宝丰县诗词楹联学会 蔡亚川
二〇〇七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