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补充案例: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新加坡的工业和其他产业)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补充材料:灌溉与次生盐碱化;非洲的荒漠化和贫困;塔里木盆地;中亚的荒漠化)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补充材料:热带雨林的原始迁移农业;停止开垦北大荒(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效益)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补充材料:伏尔加河的综合利用、阿斯旺水坝经济效益及消极影响)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补充材料:珠三角的基塘农业的地理条件、效益、推广价值)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补充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西南某乡的发展经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水库))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补充材料: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补充材料:中外大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向上海聚首;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南水北调工程)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补充案例: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新加坡的工业和其他产业)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补充材料:灌溉与次生盐碱化;非洲的荒漠化和贫困;塔里木盆地;中亚的荒漠化)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补充材料:热带雨林的原始迁移农业;停止开垦北大荒(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效益)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补充材料:伏尔加河的综合利用、阿斯旺水坝经济效益及消极影响)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补充材料:珠三角的基塘农业的地理条件、效益、推广价值)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补充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西南某乡的发展经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水库))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补充材料: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补充材料:中外大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向上海聚首;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南水北调工程)


相关文章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必修三地理第二单元试题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单元测试 第二章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 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饿实际情况确定荒漠化的范畴 ...查看


  •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教学职称论文发 ...查看


  •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题目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新课程| ...查看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全集
  •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 绥阳中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 目 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_地理_必修1_人教版
  • 2009年宿州二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第三章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D.河湖水 2.地球上最主要的淡水是 A.河湖水 B.生物水 C.地下水D.冰川 3.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 乌江复旦学校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列哪种天体能够发光(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卫星 2.下列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 .总星系 B .河外星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 ) A.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答案 B 解析 洪积扇平原位于山前. 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C.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 ...查看


  • 高三一诊考试范围和时间
  • 附件1: 高三"一诊"考试范围 语文:人教版必修1~5.<语言文字应用>.(含教材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迁移能力) 数学:理科:人教A 版除解析几何外的全部内容. 文科:人教A 版除解析几何外的全部内容. 英语 ...查看


  • 我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体系的变化的一点理解
  • 我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体系的变化的一点理解 新课标中对必修一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与旧的人教版必修上册教材相比注重整体性.以前的地理要素分开,现在第二章将原来的大气.陆地和海洋中地壳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循环归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