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音

1.秦军氾南:氾,fà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 bó;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9.阙秦: jué 秦伯说:„说‟通„悦‟,yuè;

10.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2.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古今异义词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jué使动用法,使……减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以乱易整,不武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烛之武)辞曰

3.(烛之武)许之

4.敢以(之)烦执事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6.(晋)许君焦、瑕

7.阙秦以利(于)晋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 。(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焉

①何,为什么。(本文:“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哪里。(本文“将焉取之”)

③语气助词,如“啊”(本文“子亦有不利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疑难解答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音

1.秦军氾南:氾,fà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 bó;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9.阙秦: jué 秦伯说:„说‟通„悦‟,yuè;

10.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2.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古今异义词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jué使动用法,使……减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以乱易整,不武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烛之武)辞曰

3.(烛之武)许之

4.敢以(之)烦执事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6.(晋)许君焦、瑕

7.阙秦以利(于)晋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 。(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焉

①何,为什么。(本文:“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哪里。(本文“将焉取之”)

③语气助词,如“啊”(本文“子亦有不利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疑难解答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相关文章

  • 1预习的重要性
  • 预习的重要性 作者:韩睿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94 更新时间:2011-11-10 下午 08:50:29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1. ...查看


  •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 ...查看


  • 预习的作用
  • 预习是学习中第一重要的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习是在听课之前预先学习新课的过程.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预习有两种方式,课前预习和阶段预习.课前预习指利用课前时间预习即将进行的新课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阶段 ...查看


  • 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稿)
  • 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要谈的是<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 ...查看


  • 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 [摘要]预习是学生提前对于要学习的新课程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学生的预习就好比是在战争前的战略部署,学生战士们在打好"课堂学习"这一仗之前有必要做好预习工作(即战略部署).他们对战场上出现的敌人"新的知识&qu ...查看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方法
  • 竞晖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 一般操作流程 (讨论稿) 竞晖学校正在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建设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依据熊校长拟定的高效课堂的假设模式,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1.落实预习要求,2.问题引导 ...查看


  • 三案五环节语文教学法
  • 135"能本课堂语文"三案五环节目标导学" 教学法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吴晓伟 " 2014年,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之路.依托科 研的力量深化"能本教育",以 "能 ...查看


  • 语文预习方法谈
  •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 ...查看


  • 课前预习的好处和方法
  • 课前预习的好处和方法 1.课前预习的好处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课堂的学习. 首先,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水平.由于预习扫除了新课中的障碍,听课时就感到轻松,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问题上. 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做笔记的 ...查看


  • 东白小学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 东白小学课堂教学课改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区教育局.乡学区学洋思.学杜郎口课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我校课改工作的进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期在深入学习洋思和杜郎口经验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