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2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这两个问题,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和自己与金融结缘的经历十分自然的引出了“什么是金融?”这一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对金融的理解,又举了明清时期的以“票号”进行跨时间跨地域的交易的例子,和现代社会的借贷交易进行比较。通过这些的例子简单的解释了金融的一般定义。后面又提出了为什么人类社会的金融交易规模与范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迁等问题引人思考。

本书一共分五部分,主要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廓清阴谋迷雾。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其中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本书第一部分为资本化的逻辑,首先以中国入手,提出中国为什么钱这么多?按广义的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但是单纯的从货币供应占GDP之比还不能判断钱太多还是太少,关键还要看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作者又讲解了钱,资本和财富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其中作者

主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向读者阐述是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接着通过美国史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自独立起就必须靠借债,后文表明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是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早期的美国并不认可这种模式,基督教反对借贷消费,19世纪中,借贷消费被认为自我约束力差,道德意识缺乏——如此贪图享乐,当下的钱用完了还不算,还要透支未来。交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政府权力最具体的方式。通过国债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出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选举不能每天举行,选票不能每时每刻对政府进行监督,但证券市场对国家的评估、定价、监督却是时时刻刻的。

本书第二部分为金融的逻辑,作者审视传统的中国治国的金融之道,展望未来,给出近二十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启示:政府敢于“借钱花”,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得出这一启示。关于治国的金融之道,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必须要藏富于民,让它的人民都富起来,而不是两极分化。就我国而言,政府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把财富留在人家,不仅对中国人的理财前景以及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进行展望,也对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做出详细的解释。本书的第三部分为金融危机的逻辑,介绍了我国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的东西,并且介绍了消费驱动型模式。而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对中国股市进行剖析,以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为例解释了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以及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最后作者又将金融的发展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表明金融市场的

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出路亮明自己的观点。也探讨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本质上是有悖于市场经济中对金融的推崇的,会阻碍金融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特别新颖的是,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传统封建时期的社会关系,批判儒家文化的孝道、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文化,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子女是父母的养老金、保险金,也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国家的经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然而陈志武在讨论金融能将个人从家庭利益中解放出来时,将儒家思想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且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之于个人的意义,毕竟,如今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家庭伦常与社会道德的回归,还有许多源自个人内心层面的深刻认识。

我认为本书中作者的观点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作者的解释很精辟让我很受启发。读完《金融的逻辑》后,我在想金融最本质的性质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借”字来说明呢,我所说的“借”不仅包括了以上的两种也包括自己向自己的未来、向企业的未来借钱。在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这一类很明显它就是债券发行人向债券的购买者借入资金而发行股票,我认为它也是向投资人借入资金。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股票价格的实质是未来股利收益的资本化。换句话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流的总折现值。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向自己企业的未来“借钱”将企业未来很多年的

收入流提前兑现。当然这必须是有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作为前提。我觉得对于目前还处于孩提时代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这个能力还是不完全具备的。除此之外,我也重新审视了一下儒家“孝道”文化让我对“孝道”有了新的认识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风险投资。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轻松易懂的使读者对金融有了了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这两个问题,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和自己与金融结缘的经历十分自然的引出了“什么是金融?”这一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对金融的理解,又举了明清时期的以“票号”进行跨时间跨地域的交易的例子,和现代社会的借贷交易进行比较。通过这些的例子简单的解释了金融的一般定义。后面又提出了为什么人类社会的金融交易规模与范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迁等问题引人思考。

本书一共分五部分,主要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廓清阴谋迷雾。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其中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本书第一部分为资本化的逻辑,首先以中国入手,提出中国为什么钱这么多?按广义的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但是单纯的从货币供应占GDP之比还不能判断钱太多还是太少,关键还要看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作者又讲解了钱,资本和财富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其中作者

主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向读者阐述是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接着通过美国史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自独立起就必须靠借债,后文表明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是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早期的美国并不认可这种模式,基督教反对借贷消费,19世纪中,借贷消费被认为自我约束力差,道德意识缺乏——如此贪图享乐,当下的钱用完了还不算,还要透支未来。交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政府权力最具体的方式。通过国债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出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选举不能每天举行,选票不能每时每刻对政府进行监督,但证券市场对国家的评估、定价、监督却是时时刻刻的。

本书第二部分为金融的逻辑,作者审视传统的中国治国的金融之道,展望未来,给出近二十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启示:政府敢于“借钱花”,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得出这一启示。关于治国的金融之道,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必须要藏富于民,让它的人民都富起来,而不是两极分化。就我国而言,政府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把财富留在人家,不仅对中国人的理财前景以及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进行展望,也对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做出详细的解释。本书的第三部分为金融危机的逻辑,介绍了我国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的东西,并且介绍了消费驱动型模式。而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对中国股市进行剖析,以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为例解释了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以及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最后作者又将金融的发展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表明金融市场的

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出路亮明自己的观点。也探讨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本质上是有悖于市场经济中对金融的推崇的,会阻碍金融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特别新颖的是,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传统封建时期的社会关系,批判儒家文化的孝道、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文化,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子女是父母的养老金、保险金,也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国家的经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然而陈志武在讨论金融能将个人从家庭利益中解放出来时,将儒家思想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且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之于个人的意义,毕竟,如今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家庭伦常与社会道德的回归,还有许多源自个人内心层面的深刻认识。

我认为本书中作者的观点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作者的解释很精辟让我很受启发。读完《金融的逻辑》后,我在想金融最本质的性质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借”字来说明呢,我所说的“借”不仅包括了以上的两种也包括自己向自己的未来、向企业的未来借钱。在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这一类很明显它就是债券发行人向债券的购买者借入资金而发行股票,我认为它也是向投资人借入资金。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股票价格的实质是未来股利收益的资本化。换句话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流的总折现值。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向自己企业的未来“借钱”将企业未来很多年的

收入流提前兑现。当然这必须是有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作为前提。我觉得对于目前还处于孩提时代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这个能力还是不完全具备的。除此之外,我也重新审视了一下儒家“孝道”文化让我对“孝道”有了新的认识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风险投资。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轻松易懂的使读者对金融有了了解。


相关文章

  •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 ...查看


  •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1
  •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是一篇学术气息极其浓厚的,又适合闲暇时候阅读的书目. 文章从一开始便给我们进行了金融经济等学科的知识的普及,而且这一工作自始至终从未停过,可能是考虑到许多 ...查看


  • 监守自盗观后感
  • <监守自盗>观后感 "Inside Job ",直译是"内部工作",比较通用的翻译为"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 ...查看


  • 列宁[谈谈辩证法心得]读后感 1
  • 列宁在这段话里揭示了马克思运用唯物辨证法分析问题的实质.他告诉我们人们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找到这个事物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找到了商品. 让我们试着按照 ...查看


  •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一) 在阅读<市场的逻辑>时,在学术尚未自由的现实下,张维迎敢说敢做的精神令我钦佩.他提出的市场逻辑与此前阅读过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其他作者大体上是相同的,即应该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行为,国 ...查看


  • 现代金融学读后感
  • <现代金融学>读后感 <现代金融学概论>是借鉴西方近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吸收国内外在此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力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比较完整地介绍金融学的基础理论.金融实务以及金融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问题.现代金融学的 ...查看


  • 一切都是骗局的读后感
  • 一切都是骗局的读后感 对,这是一本宣扬"阴谋论"的著作.<一切都是骗局:一个经济杀手眼中颠倒的世界>(以下简称<一切都是骗局>)的书名很可能将您吓坏,又或者基于一些保守思想经济学家的教诲,您会对& ...查看


  • 重庆大学大三学生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主义读后感
  • 文献选读课程作业 --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后有感 20110130 行管一班 陈源 一.本书章节: 导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绪论 上篇 问题 第一章 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q ...查看


  • 读书报告题目怎么写(共8篇)
  • 篇一:读书报告怎么写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具体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读书,应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