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 1988年第5、6期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戴 应 新

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真是“黄钟毁弃”啊!

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 牙璋 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器表有水蚀斑垢。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

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

圭 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刃钝,体扁长,一端穿一到二个圆孔,孔端窄于首部。

2.圭

SSY29号圭斜刃薄锐,体干特长呈亚腰形,而且不大对称,乃牙璋所改制(图一,10)。缘璋齿牙薄脆易折,而玉珍贵,故主人将其体干与柄部的界线磨去,改制成圭而赋予新的意义,另派了用场。SSY30号圭首部内凹有刃,孔旁侧缘有一豁口,也是牙璋改作的(图一,6)。

斧 1件。编号SSY44。蛇纹石化栏杆岩磨成,色彩斑烂。方刃,弧背,刃部稍宽,两侧甚长,近背处纵穿二圆孔(图版壹,4)。

4.斧

钺 5件。编号SSY46、47、48、49、51。黄玉质呈蒸粟色,隐隐透出云朵形和烟丝状纹理,有透明感(图版肆,6)。刃部稍宽而钝,作弧形或斜弧形,背平直,体扁平近方形,穿一孔或二孔。

6.钺

戚 1件。编号SSY45。黄玉质有云烟纹,弧刃两角微翘出体外,平背,两侧近直各有两组齿饰,近背端穿前后相对的大小孔各一个(图版壹,5)。

5.戚

戈 3件(编号SSY118、120、121)118号戈为赭色并布满紫点,前锐后方,援内无分界,无孔,仅具戈的形状(图一,8)。120号戈为灰色隐透黑色斑点,长援无胡,单刃在援下缘,方内与援无分界,正中穿一大孔,近末端有一小孔。121号戈系墨玉质,长援方内,援上下有刃,双刃向前折聚成锋,援身扁平无棱脊,援与内有明显分界。内中有一穿(图版肆,3)。

3.戈

玉刀 近40件(编号SSY57、59、60、61、62、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97、98、99、100、101、102、103、104)。依长宽比例,可分为:

宽短型,长约宽的一倍左右,长度在20厘米以下,如SSY105—107的三件刀(图版壹,6)和SSY97—98的两件刀(图版肆,5)皆属之。青玉质,长方形,刃微向外凸成弧形或向内凹,也有的无刃,有刃者背平稍厚,两侧不完全对称,刃比背稍长,近背处横列二孔或一端正中穿一孔。

6.刀

5.刀

中长型 长度在20—25厘米左右,宽为刀长的1/3或1/4,如SSY89、90、91、93号刀,平背刃微内凹,两侧不对称,一头稍宽,近背处穿2—3孔(图一,

5)。SSY89号刀近一侧正中穿孔较大(图一,8)。SSY91号刀亦有一大孔(图一,4)。

窄长型 墨玉或青玉质,长度在30厘米以上,最长达54厘米,如SSY82、83、84、85、87、88、92、95和96号刀皆是(图一,1)。宽度约为长度的1/4—1/6。背短平直而厚,刃部薄长微有弧度,穿3—5孔。其中SSY83、84、85、97号刀靠近一端的正中穿孔较大,与近背处的一孔接近,吴大澂把这种刀定名为“毊”,说“其三孔之外又有一孔何也?曰:此系俎之孔故居中而向后”(2)实际也是一种刀,然大孔为装系络饰之说有一定道理,SSY85号刀一端呈月牙状,有薄刃,保有牙璋首部的基本特征,是用璋改磨成刀的。

异形璧 2件(编号SSY42、43)。玉髓质,呈晶亮的乳白色,有玻璃质的透明感,杂有红色、黄色晕彩。环状,周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距相等(图版壹,3)。SSY43齿间有缺刻,吴大澂定为“璇玑”(3),说是天文仪器,尔后遂以讹传讹,沿用几及百年。夏鼐先生特出而予以纠正说“各齿高低阔狭又不一致,是不能作为仪器中齿轮以起转动之用”“实为边缘有饰的璧”(4),这二件璧牙外缘薄如刀刃,而孔经尤大,确不能起齿轮转运的作用,益证夏先生的“当和普通璧环一样作为装饰品之用”(5)论点的正确。

3.璇玑

璧 一件。编号SSY41,黄烟玉,器甚薄,外径恰是内径的一倍(图一,9)。《尔雅》“肉倍好谓之璧”,与此比例正合。

璜 10件。编号SSY31—40,青玉,呈暗绿色或褐色。SSY31号璜作扇面形,约圆的三分之一,两端各穿一孔。SSY33,34和38—40号五件璜一头有断茬,两端不对称,有的外缘有突出的齿牙装饰,两端各穿一孔或一端穿二孔(图版壹,

2),殆由它器改琢而成,属“废物利用”而作成此新的形状。

SSY35—37三个璜均无孔,不能穿系佩戴,是半成品。

2.璜

玉雕艺术品:人头象 1件。编号SSY122。玉髓质,双面平雕。头束高髻,团脸,鹰勾鼻,半张口,下唇稍长,线刻大眼,耳轮偏后,腮部鼓出,细颈,面颊透钻一圆孔,高4.5厘米(图版肆,4)。雕刻手法古拙,各部比例虽有失当,但形象传神,酷似今日陕北壮年男子相貌,尤表现出他的健美与憨厚。

4.人头雕像

玉蚕 一件。编号SSY123。灰玉,头小向前伸出,扁长体,杀尾向下微曲,体无纹饰,简洁明快而活现其尾部支撑躯体蠕动前行之态。穿一孔,长9.2厘米(图版肆,1)。

1.蚕、虎头、蝗、螳螂

虎头 1件。编号SSY124,正视作方形,侧视为圆形并纵贯一圆孔。正面两面雕出虎头形象,其耳眼鼻图案化,凹凸有致(图版肆,1)。

玉蝗 1件。编号SSY125。青玉,圆头方吻,体浑圆,颈与尾部稍细,线雕花纹似双翅,长7厘米(图版肆,1)。

螳螂 1件。编号SSY126、紫玉,圆头勾吻,甬形体,雕琢流线花纹,躯体前后各有一棱外突,有跳跃感。长6厘米(图版肆,1)。

此外,还有一些残器和半成品,不一一论列。

石峁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发现白灰面房址,灰坑,石棺葬和瓦棺葬等遗迹(6),出土陶器以灰陶和外表磨光的黑灰陶为主,器形有鼎、鬲、斝、盉、尊、杯、瓶、瓮、罐和单耳罐、双耳罐、折肩罐等,与关中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关系密切,因此石峁遗址应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亦即陕西龙山文化,它的年代也比较接近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石峁玉器多出于墓葬,也有在遗址内偶而发现的,其时代应与遗址同时,即与陶器一样也是龙山文化的遗存。以前我们认为葬玉墓可能晚些,或许接近商代,但经多次调查和试掘,迄未发现晚于龙山时期的陶器,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石峁

玉器和陶器都是龙山时期的,石峁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遗存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

石峁陶器的制作方法,系采用泥条盘筑,模制和轮制三种技术。在尊,双耳罐、侈口折肩罐和深腹鼎上都留有明显的轮修痕迹,转盘工具的发明使用对我们了解石峁玉器的制作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石峁玉器,经鉴定系由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蛇纹石岩、基性、超基性变质岩和酸性硅酸岩质料磨成,属软玉类,硬度在6—7度之间。其中一些玉器是美石而不是玉。玉料的来源当在陕北本地及其附近的内蒙、甘肃和关中一带,在古代,陕西是著名玉石产地之一,兰田美玉,久负盛名。陕西古属雍州之域,《史记·夏本纪》引《禹贡》云:“雍州,„„贡珍珠琳琅毋”,《集解》:孔安国曰:“毌琳即玉名,琅毋,石名而似珠者”。清人刘大同《古玉辨》:“古玉出土者,以陕甘为最上,冀、鲁、豫、晋以及皖北,徐、杨等处次之”。与石峁玉刀质料及器形相同的器物在米脂、靖边和延安也屡有发现,距石峁不远的新华龙山遗址亦出有玉斧玉璧,可见这种质料的矿物在陕北是不难得到的。

石峁玉器器形大,种类多。工艺精、制作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以致我们在初见到时,居然不敢相信它们是龙山时期的东西。硕大的牙璋和颀长的多孔玉刀及玉戈等都是墨玉质料,形制规范,边缘整齐。当然石峁人不可能采集到这么多大小尽如人意的玉料,而是从大块玉料上把需要的小块料切削下来的,显示出已有较高的“开料”技术。那么他们是怎样“开料”和用什么手段加工琢磨的呢?尽管器物在成型前都经磨光,可在一些玉器上还是能观察到“开料”与琢制的珠丝马迹的。如SSY13号牙璋从柄末到刃口有一条纵贯器身的棱线,该棱线两侧的面高低微有差别,从而把器身平面分为两个台面,棱线并不端直而呈弧形弯曲;同样的例子在SSY73号玉刀(图版肆,5)上也可看到,而且弧度更为明显,这无疑是转盘磨具留下的痕迹;SSY77号墨玉圭亦留有长长的弧线台痕。凡此,纵然不是“开料”的痕迹,也应是加工琢磨时打下的“印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判断”(7)。这是明代解玉的情形,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峁人,不会也不可能制造金属的圆槃,但其已掌握转盘的技术则是事实,并使用于制陶,前面已有说明。玉质坚硬细密,攻玉制器必须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俗称解玉砂)作介质,根据需要利用不同的工具反复进行琢磨。从上述几件玉器上的弧线痕迹得知,石峁人也用转盘工具磨造玉器,这转盘虽非金属制成,然有水和解玉砂的作用,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

钻孔 127件玉器除9件无孔外,其余118件都有1—2或3—5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多数孔系一面下钻,观察孔痕,扁平体薄的器物孔眼都很光圆,不过孔壁都经过进一步的磨研加工,有的孔却呈上口较大,下口较小,孔壁剖面呈斜坡形,如SSY8号牙璋和SSY45号玉戚的大孔,SSY46号玉戚的大孔以及SSY74号玉圭的孔都具这种形状,这是使用“桯钻”留下的痕迹,因为圆棍状的“桯钻”在蘸沙浆不断钻进的过程中,其头端由于磨损而变细,因而钻出来的孔就形成那种上口大下口小的斜坡状孔壁。至于这“桯钻”是何质料?当不外是石,骨、角、

陶之类吧,而玉质却很坚硬,以彼施此,再加上沙浆作用,其磨损一定很快,所以尽管玉器仅厚0.5—0.6厘米,桯钻还是变的越来越细,钻孔也就随之越来越小了。

SSY38—40三个玉璜的孔一面圆满另一面则不甚规则,这是什么缘故呢?盖其时没有把孔钻穿,而是在将透未透时把那薄薄的一层底口敲开的。原来这三件玉璜都是由残玦改制的,钻孔接近断茬,钻孔不透到底,是为了玉器不被卡伤。良苦的用心显示了匠人丰富的钻孔经验。

SSY52号玉戚的孔是两面开钻的,由于眼未对准和桯钻尺码不同,致把孔眼打成刓角梯形了。

石峁玉器绝大多数朴素无华,打磨光滑,帷SSY16—19的四件牙璋两侧雕琢齿牙状装饰,其中SSY17璋面靠近侧饰的地方阴刻三组平行双道线纹,中间夹刻两组 纹,线条端直纤细,SSY81圭形器刻平行牙沟状花纹,牙沟呈开放性长腰三角形,平行排列,顶端内向。圆雕蝗虫和螳螂,纹饰流畅舒展,姿态生动自然。平雕人头象和虎头的耳朵、眼睛和鼻冀,线条湾度很大,浮雕深浅适度,表明当时的玉器们不但手艺娴熟,而且已掌握了“勾彻”的技能。

制作玉器是人们在漫长的制造石器工具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早

(8)在仰韶时期,如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中,就曾发现玉坠饰和玉佩饰,与仰

韶年代大致相当的北方红山文化已出现圆雕和浮雕的 玉每等动物(9),江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大型礼器标志着制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0)。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精彩纷呈,一浪高于一浪的繁荣局面中,石峁玉器有其重要的地位,陕北龙山文化有如此发达的玉器,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而它在开料,造型、磨研、雕琢、抛光、钻孔等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和其对尔后陕北古文化的影响,更是不能忽视的。

石峁玉器除玉璜、玉璧可用作佩饰外,牙璋根本不能用于生产,器稍着力,齿牙即折,圭、斧、戚、钺、刀等器物刃部多鲁钝不锋利,且无使用痕迹,看来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礼器”。

《周礼》所谓的牙璋不知究何形状(11),或许就是本文所说的这种样子吧,最早把这种首部岐出的璋叫做牙璋并和典籍连系释其用途的,是清人吴大澂,他在《古玉图考》中著录一件(12),折缺一牙,首部呈斜刃状,接连柄部处的两侧凸饰也有残缺。同书著录的一件所谓“琰圭”,首部内凹成月牙状,牙尖残损,柄穿一孔,“玉色纯黑”(13),也是牙璋。这种形状的玉器从遗址出土者,计四川广汉中兴乡出三件(14);二里岗出一件(15);二里头出两件(16);山西候马牛村出一件(17);福建漳浦眉力出一件,首端齿牙断失(18);扶风上康村二号墓出一件骨铲形玉器(19),一端为月牙形,是牙璋改制的。此外,还有流散在国外的若干件牙璋不知确切出土地点(20)。

石峁所出牙璋,无论数量和类型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事实本身就似可说明这种礼器盛行于龙山时期,到商周便超衰落至于消失。广汉、二里头、二里岗的璋均有侧饰,石峁的璋有侧饰者仅四件,绝大多数没有侧饰,故知首部宽大

无侧饰的璋年代较早,有侧饰者比较晚出,SSY14号璋刃部窄瘦,齿牙短小,器身在连接柄部处最宽,显现衰落之象,时代最晚。

关于牙璋的用途,吴大澂据《周礼·典瑞》《考工记·玉人》所记并加引伸谓:“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故与戈戊之制略同”(21)。近年有同志予以发挥说:“牙璋含有尖锐、攻击、示威的意义”。“它的形状正象牙齿,而且伸直向前,攻击、威胁之意十分明显”(22)。夏鼐先生态度很谨慎,说:“它的古名和用途,我们最好承认我们还不清楚”(23)。

吴说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是,戈戊,兵器也,以之作为象兵的瑞玉固宜,然牙璋是由某种东西演化而成,没有杀伐效力的“礼器”,何以要用它来“略同”于“戈戊之制”而作为兵家的象征呢?,再者,这论点得不到地下出土物的支持,妇好为殷能征善战的著名女将,其墓出土玉戈、玉戚、玉钺、玉矛、玉斧、玉刀等兵制礼器不少,却没有一件牙璋,二里头VM3殉牙璋二件,墓长仅2.15,宽

1.3米,属小型墓,随葬少许陶器(24),地位甚卑,绝非整军经武的将帅阶级。所谓牙璋的作用和后世的虎符相似,也难成立,因为虎符剖为两半,右半在君,领兵将帅执其左半,有事调军时两相对合以为凭信,牙璋则自成整体,独立存在,甲与乙只有数的组合,自身却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不能起到与虎符相似的作用。 我以为要弄清牙璋的用途,首应了解它的渊源所自。牙璋盖源自农耕工具耒耜,是仿耒耜的形状而作的瑞玉,其理甚明,也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木耒是一种双齿木叉形的农业工具,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壁上,就发现有木耒的使用痕迹,齿长20,齿间距4,齿经4厘米(25),耜本长铲形,齐刃方角,初由木,骨或石质制做,因使用刃部着力磨损致中间内凹两角长出呈叉形,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79件与牙璋形状酷似,由于骨质厚薄和磨损程度不同,或下缘刃部分两齿,两齿长短不一,或刃部大致平齐,有的略弧,骨质厚重者刃部偏于一侧一,或刃部倾斜,刃的长端在骨质较厚的一侧(图二)(25),均与牙璋首部形状相仿佛,这特征在石峁玉璋上也是有的,如SSY7、10、13号璋一齿长出,另一齿稍短。而骨耜“两齿间的刃部较薄”的特点,也正是牙璋磨刃所刻意效法和模仿的。牙璋取法耒耜的基本器形加以艺术化和理想化:器身加长,作柄以便握持或加雕侧饰,乃是为适应庄严的礼仪和瑞玉的需要使然之。自获石峁这些牙璋后,余即追究其渊源,昨秋访日谒林已奈夫教授于京都大学,林先生亦言及此,与余意不谋而合。

图二 浙江河姆渡木、骨耜

左.木耜(四三三第二层) 中.骨耜(第四层) 右.骨耜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

牙璋既源于农具耒耜,则其用途正如戈钺类武器形状的瑞玉与军旅有关一样,它必然与农事有关。我以为是用作祈年的礼器,而且其齿牙还很象破土而出的禾稼的嫩芽,长长的躯干象征这禾苗根植于丰厚的耕土中,牙璋两侧齿牙状装饰与植物的根须又何其相似。

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已成为主要经济部门,但生产水平很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自很强烈,祈年乃部落重典,每隔一定时间或根据生产需要即举行一次,因此制备许多牙璋便不足为怪了。牙璋的衰落消失,殆与奴隶制度产生,奴隶主贱现农业劳动有关,因为在奴隶主眼里,农业劳动不过是奴隶们的作务而已。 各种类型的玉刀达数十件,刀是收割工具,用这种形状的礼玉迎接收获的到来和对丰收表示庆祝是很合拍的,耕获稼穑,国之大事。古人每于下种和收割之际要举行一定的祭祀典礼,特制做专用的瑞玉。石峁多孔石刀长半米以上,比实际使用的石刀长大,增大其制和穿大孔系缨络的玉刀使这仪典的气氛更显得隆重热烈。我们参照民族学和《诗经》描绘的典礼场面,不难设想石峁人手执长柄,柄头玉刀闪光,各种色彩的络饰随风起舞,典礼上那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多么壮观,真有点“动天地,泣鬼神”了。他们就是用这种祭祀的方式表达其对所崇拜的──赐予丰收的──神的感激,抒发劳动的激情,这同时也是迎接紧张收割季节到表的开幕礼。

至于玉斧、玉钺、玉戚、玉戈之类武器形状的礼玉,自然是与军旅、战争、杀伐有关的仪仗用器,通常是由部落酋长享用和显示其权威的东西。摩尔根在研究罗马古代社会时指出军务指挥官──列克斯“是一将军职,而同时又是一祭祀职”,“列克斯以祭祀长的资格,在重要时机中为人民祈祥瑞,这是罗马宗教制度中最高行为之一。自罗马人看来,在战场上恰如在都市中一样,在战斗开始的前夕,这种祈祝是同样必要的”(27)。新石器时代末期,财富已经分化,私有制开

始萌芽,以杀伐和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在氏族和部落之间不时发生,祭祈用的玉兵就是这历史的见证。

最后谈谈玉圭,有人说圭与斧形相似有其渊源关系(28),我以为圭的渊源是医疗器具──砭石。不同形状的玉圭反映其在用途上有器异,有用以刺放脓血的,头要尖;有供点压按摩的,头要圆;有刮摩熨贴的,要宽大而刃薄;有烤热烫敷的,„„,所以有的象针,有的象铲,有象棍棒,也有象刮削器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低下,劳动保护很差,常在肢体裸露的情况下进行繁重紧张的耕耘,危险的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碰磕损伤或被野兽伤害在在难免,疼痛危迫之际,人们用手揉搓或使用手头的工具──石器、木棒之类点压按摩,发现有止血止痛及消肿的效果。因而砭石的来源比较广泛并非出自某一种工具。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疗效更高的,可满足和适于挤压,刺穿、按摩、点穴、刮摩、熨烫,热敷等手术需要的专用器具逐渐演化出来了,这就是被后世称之为圭的各种砭石。使用这些工具或“法器”给人疗疾“驱魔”的人是巫医。

尽管《周礼》的作者已不了解圭的真正用途,有一点还是说对了:“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29),《国语·晋语》:“以伏蛊慝”,蛊慝就是病魔。可见琰圭──两角剡上的圭是用以治疗除病的。SSY74号青玉磨制光滑,方首宽大,两角微出,刃部中间内凹成八形,正是所谓的“琰圭”,巫医用它施术时,凹刃对着病人肿胀隆起的患处推移或旋转,可减少患处的压力,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减轻。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SSY77号墨玉圭上,该圭首部斜刃圆角,使用起来,犹如一足着地,一是翘起那样绕着患处转,适于在肿疡的周围部位刮摩。SSY78号圭体薄窄长,首弧形,一侧有刃,首部弧刃可用于肌肉瘠薄部位的治疗,肌肉丰厚的臀部、背部、肱部则以侧刃刮摩之,其功用与后世用瓷碗碗口刮摩背部相似,明清时期一些医生还使用这一手法治疗急性霍乱。石峁玉圭形状不尽相同,然各有妙用,反映出精巧的设计和细致的治疗手法。由于玉圭是医疗器具,古人很自然的顺手用它抄取药物,于是圭也就成为一种量名,衡量药量的多少,如《汉书·律检志》谓:“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SSY75号白玉红晕圭,无锋芒,弧首,器身一面隆起,与吴大澂著录的琬圭相似,其实这是点穴、按压用的砭石,穿孔是为系戴以方便利用的,其孔上方的两侧内束,说明它就是殷周“柄形饰”玉器的原型。柄形饰玉器为平顶,顶下两侧内凹似柄可握持,下端较窄,平头圆头均有,无孔,不能穿系佩戴,但根据考古发掘迹象,似盛在包袋之内(30),这样“明珠暗藏”,装饰的意义便没有了,但不正可说明它是医疗的专用器具吗?盛袋佩戴的道理很简单,既方便利用,又能保持玉器的清洁,不使沾落不洁之物导致患者伤口感染发炎。

石峁人运用砭石、即这各种所谓的圭,和以不同的手法治疗患处,确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化瘀,减轻痛苦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实乃祖国医学针炎,按摩,熨敷等治疗手法的滥觞。

注 释

(1) 《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3年3期。 (2) 《古玉图考》十八页,上海同文书局光绪乙丑辛版。 (3) 上书五十页。

(4) 《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 (5) 同(4)。

(6) 同(1)及《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3年,2期。

(7) 《天工开物》。

(8) 《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北京1963年版,194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75年5期。

(9)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6期;《辽宁阜新县胡头沟江山文化玉器的发现》图七5—9,《文物》1984年,6期。 (10)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彩页及图版壹—肆《文物》1984年2期。 (11) 《周礼·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12) 同(2)二十一页。

(13) 同(2)十三页。

(14) 《记广汉出土的玉器》,《文物》1979年2期。 (15) 《郑州二里岗发现的商代玉璋》,《文物》1966年1期。

(16) 《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3期。 (17) 引自林已奈夫:《中国古代の石庖丁形玉器骨铲形玉器》图69,《东方学报》第五十四册。 1982年。

(18) 《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考古学报》1980年3期。及同(17)六零页图73页。

(19) 《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图版三,9,《考古》1960年8期。 (20) 同(17)图57—61、62、64、66、67、68。 (21) 同(2)二十一页。 (22) 同(14)。 (23) 同(4)。 (24) 同(16)图七。

(25)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北京版。 (26)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图一零,图二六等,《考古学报》1978年8期。

(27) 莫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北京版337—338页。 (28) 〔日〕 内藤虎著 胡肇椿译《古玉概说》,上海市博物馆丛书丙类第四种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再版,三三页。 (29) 《考工记·玉人》。

(30) 《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北京版127页图八三。

考古与文物 1988年第5、6期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戴 应 新

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真是“黄钟毁弃”啊!

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 牙璋 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器表有水蚀斑垢。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

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

圭 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刃钝,体扁长,一端穿一到二个圆孔,孔端窄于首部。

2.圭

SSY29号圭斜刃薄锐,体干特长呈亚腰形,而且不大对称,乃牙璋所改制(图一,10)。缘璋齿牙薄脆易折,而玉珍贵,故主人将其体干与柄部的界线磨去,改制成圭而赋予新的意义,另派了用场。SSY30号圭首部内凹有刃,孔旁侧缘有一豁口,也是牙璋改作的(图一,6)。

斧 1件。编号SSY44。蛇纹石化栏杆岩磨成,色彩斑烂。方刃,弧背,刃部稍宽,两侧甚长,近背处纵穿二圆孔(图版壹,4)。

4.斧

钺 5件。编号SSY46、47、48、49、51。黄玉质呈蒸粟色,隐隐透出云朵形和烟丝状纹理,有透明感(图版肆,6)。刃部稍宽而钝,作弧形或斜弧形,背平直,体扁平近方形,穿一孔或二孔。

6.钺

戚 1件。编号SSY45。黄玉质有云烟纹,弧刃两角微翘出体外,平背,两侧近直各有两组齿饰,近背端穿前后相对的大小孔各一个(图版壹,5)。

5.戚

戈 3件(编号SSY118、120、121)118号戈为赭色并布满紫点,前锐后方,援内无分界,无孔,仅具戈的形状(图一,8)。120号戈为灰色隐透黑色斑点,长援无胡,单刃在援下缘,方内与援无分界,正中穿一大孔,近末端有一小孔。121号戈系墨玉质,长援方内,援上下有刃,双刃向前折聚成锋,援身扁平无棱脊,援与内有明显分界。内中有一穿(图版肆,3)。

3.戈

玉刀 近40件(编号SSY57、59、60、61、62、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97、98、99、100、101、102、103、104)。依长宽比例,可分为:

宽短型,长约宽的一倍左右,长度在20厘米以下,如SSY105—107的三件刀(图版壹,6)和SSY97—98的两件刀(图版肆,5)皆属之。青玉质,长方形,刃微向外凸成弧形或向内凹,也有的无刃,有刃者背平稍厚,两侧不完全对称,刃比背稍长,近背处横列二孔或一端正中穿一孔。

6.刀

5.刀

中长型 长度在20—25厘米左右,宽为刀长的1/3或1/4,如SSY89、90、91、93号刀,平背刃微内凹,两侧不对称,一头稍宽,近背处穿2—3孔(图一,

5)。SSY89号刀近一侧正中穿孔较大(图一,8)。SSY91号刀亦有一大孔(图一,4)。

窄长型 墨玉或青玉质,长度在30厘米以上,最长达54厘米,如SSY82、83、84、85、87、88、92、95和96号刀皆是(图一,1)。宽度约为长度的1/4—1/6。背短平直而厚,刃部薄长微有弧度,穿3—5孔。其中SSY83、84、85、97号刀靠近一端的正中穿孔较大,与近背处的一孔接近,吴大澂把这种刀定名为“毊”,说“其三孔之外又有一孔何也?曰:此系俎之孔故居中而向后”(2)实际也是一种刀,然大孔为装系络饰之说有一定道理,SSY85号刀一端呈月牙状,有薄刃,保有牙璋首部的基本特征,是用璋改磨成刀的。

异形璧 2件(编号SSY42、43)。玉髓质,呈晶亮的乳白色,有玻璃质的透明感,杂有红色、黄色晕彩。环状,周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距相等(图版壹,3)。SSY43齿间有缺刻,吴大澂定为“璇玑”(3),说是天文仪器,尔后遂以讹传讹,沿用几及百年。夏鼐先生特出而予以纠正说“各齿高低阔狭又不一致,是不能作为仪器中齿轮以起转动之用”“实为边缘有饰的璧”(4),这二件璧牙外缘薄如刀刃,而孔经尤大,确不能起齿轮转运的作用,益证夏先生的“当和普通璧环一样作为装饰品之用”(5)论点的正确。

3.璇玑

璧 一件。编号SSY41,黄烟玉,器甚薄,外径恰是内径的一倍(图一,9)。《尔雅》“肉倍好谓之璧”,与此比例正合。

璜 10件。编号SSY31—40,青玉,呈暗绿色或褐色。SSY31号璜作扇面形,约圆的三分之一,两端各穿一孔。SSY33,34和38—40号五件璜一头有断茬,两端不对称,有的外缘有突出的齿牙装饰,两端各穿一孔或一端穿二孔(图版壹,

2),殆由它器改琢而成,属“废物利用”而作成此新的形状。

SSY35—37三个璜均无孔,不能穿系佩戴,是半成品。

2.璜

玉雕艺术品:人头象 1件。编号SSY122。玉髓质,双面平雕。头束高髻,团脸,鹰勾鼻,半张口,下唇稍长,线刻大眼,耳轮偏后,腮部鼓出,细颈,面颊透钻一圆孔,高4.5厘米(图版肆,4)。雕刻手法古拙,各部比例虽有失当,但形象传神,酷似今日陕北壮年男子相貌,尤表现出他的健美与憨厚。

4.人头雕像

玉蚕 一件。编号SSY123。灰玉,头小向前伸出,扁长体,杀尾向下微曲,体无纹饰,简洁明快而活现其尾部支撑躯体蠕动前行之态。穿一孔,长9.2厘米(图版肆,1)。

1.蚕、虎头、蝗、螳螂

虎头 1件。编号SSY124,正视作方形,侧视为圆形并纵贯一圆孔。正面两面雕出虎头形象,其耳眼鼻图案化,凹凸有致(图版肆,1)。

玉蝗 1件。编号SSY125。青玉,圆头方吻,体浑圆,颈与尾部稍细,线雕花纹似双翅,长7厘米(图版肆,1)。

螳螂 1件。编号SSY126、紫玉,圆头勾吻,甬形体,雕琢流线花纹,躯体前后各有一棱外突,有跳跃感。长6厘米(图版肆,1)。

此外,还有一些残器和半成品,不一一论列。

石峁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发现白灰面房址,灰坑,石棺葬和瓦棺葬等遗迹(6),出土陶器以灰陶和外表磨光的黑灰陶为主,器形有鼎、鬲、斝、盉、尊、杯、瓶、瓮、罐和单耳罐、双耳罐、折肩罐等,与关中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关系密切,因此石峁遗址应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亦即陕西龙山文化,它的年代也比较接近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石峁玉器多出于墓葬,也有在遗址内偶而发现的,其时代应与遗址同时,即与陶器一样也是龙山文化的遗存。以前我们认为葬玉墓可能晚些,或许接近商代,但经多次调查和试掘,迄未发现晚于龙山时期的陶器,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石峁

玉器和陶器都是龙山时期的,石峁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遗存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

石峁陶器的制作方法,系采用泥条盘筑,模制和轮制三种技术。在尊,双耳罐、侈口折肩罐和深腹鼎上都留有明显的轮修痕迹,转盘工具的发明使用对我们了解石峁玉器的制作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石峁玉器,经鉴定系由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蛇纹石岩、基性、超基性变质岩和酸性硅酸岩质料磨成,属软玉类,硬度在6—7度之间。其中一些玉器是美石而不是玉。玉料的来源当在陕北本地及其附近的内蒙、甘肃和关中一带,在古代,陕西是著名玉石产地之一,兰田美玉,久负盛名。陕西古属雍州之域,《史记·夏本纪》引《禹贡》云:“雍州,„„贡珍珠琳琅毋”,《集解》:孔安国曰:“毌琳即玉名,琅毋,石名而似珠者”。清人刘大同《古玉辨》:“古玉出土者,以陕甘为最上,冀、鲁、豫、晋以及皖北,徐、杨等处次之”。与石峁玉刀质料及器形相同的器物在米脂、靖边和延安也屡有发现,距石峁不远的新华龙山遗址亦出有玉斧玉璧,可见这种质料的矿物在陕北是不难得到的。

石峁玉器器形大,种类多。工艺精、制作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以致我们在初见到时,居然不敢相信它们是龙山时期的东西。硕大的牙璋和颀长的多孔玉刀及玉戈等都是墨玉质料,形制规范,边缘整齐。当然石峁人不可能采集到这么多大小尽如人意的玉料,而是从大块玉料上把需要的小块料切削下来的,显示出已有较高的“开料”技术。那么他们是怎样“开料”和用什么手段加工琢磨的呢?尽管器物在成型前都经磨光,可在一些玉器上还是能观察到“开料”与琢制的珠丝马迹的。如SSY13号牙璋从柄末到刃口有一条纵贯器身的棱线,该棱线两侧的面高低微有差别,从而把器身平面分为两个台面,棱线并不端直而呈弧形弯曲;同样的例子在SSY73号玉刀(图版肆,5)上也可看到,而且弧度更为明显,这无疑是转盘磨具留下的痕迹;SSY77号墨玉圭亦留有长长的弧线台痕。凡此,纵然不是“开料”的痕迹,也应是加工琢磨时打下的“印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判断”(7)。这是明代解玉的情形,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峁人,不会也不可能制造金属的圆槃,但其已掌握转盘的技术则是事实,并使用于制陶,前面已有说明。玉质坚硬细密,攻玉制器必须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俗称解玉砂)作介质,根据需要利用不同的工具反复进行琢磨。从上述几件玉器上的弧线痕迹得知,石峁人也用转盘工具磨造玉器,这转盘虽非金属制成,然有水和解玉砂的作用,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

钻孔 127件玉器除9件无孔外,其余118件都有1—2或3—5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多数孔系一面下钻,观察孔痕,扁平体薄的器物孔眼都很光圆,不过孔壁都经过进一步的磨研加工,有的孔却呈上口较大,下口较小,孔壁剖面呈斜坡形,如SSY8号牙璋和SSY45号玉戚的大孔,SSY46号玉戚的大孔以及SSY74号玉圭的孔都具这种形状,这是使用“桯钻”留下的痕迹,因为圆棍状的“桯钻”在蘸沙浆不断钻进的过程中,其头端由于磨损而变细,因而钻出来的孔就形成那种上口大下口小的斜坡状孔壁。至于这“桯钻”是何质料?当不外是石,骨、角、

陶之类吧,而玉质却很坚硬,以彼施此,再加上沙浆作用,其磨损一定很快,所以尽管玉器仅厚0.5—0.6厘米,桯钻还是变的越来越细,钻孔也就随之越来越小了。

SSY38—40三个玉璜的孔一面圆满另一面则不甚规则,这是什么缘故呢?盖其时没有把孔钻穿,而是在将透未透时把那薄薄的一层底口敲开的。原来这三件玉璜都是由残玦改制的,钻孔接近断茬,钻孔不透到底,是为了玉器不被卡伤。良苦的用心显示了匠人丰富的钻孔经验。

SSY52号玉戚的孔是两面开钻的,由于眼未对准和桯钻尺码不同,致把孔眼打成刓角梯形了。

石峁玉器绝大多数朴素无华,打磨光滑,帷SSY16—19的四件牙璋两侧雕琢齿牙状装饰,其中SSY17璋面靠近侧饰的地方阴刻三组平行双道线纹,中间夹刻两组 纹,线条端直纤细,SSY81圭形器刻平行牙沟状花纹,牙沟呈开放性长腰三角形,平行排列,顶端内向。圆雕蝗虫和螳螂,纹饰流畅舒展,姿态生动自然。平雕人头象和虎头的耳朵、眼睛和鼻冀,线条湾度很大,浮雕深浅适度,表明当时的玉器们不但手艺娴熟,而且已掌握了“勾彻”的技能。

制作玉器是人们在漫长的制造石器工具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早

(8)在仰韶时期,如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中,就曾发现玉坠饰和玉佩饰,与仰

韶年代大致相当的北方红山文化已出现圆雕和浮雕的 玉每等动物(9),江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大型礼器标志着制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0)。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精彩纷呈,一浪高于一浪的繁荣局面中,石峁玉器有其重要的地位,陕北龙山文化有如此发达的玉器,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而它在开料,造型、磨研、雕琢、抛光、钻孔等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和其对尔后陕北古文化的影响,更是不能忽视的。

石峁玉器除玉璜、玉璧可用作佩饰外,牙璋根本不能用于生产,器稍着力,齿牙即折,圭、斧、戚、钺、刀等器物刃部多鲁钝不锋利,且无使用痕迹,看来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礼器”。

《周礼》所谓的牙璋不知究何形状(11),或许就是本文所说的这种样子吧,最早把这种首部岐出的璋叫做牙璋并和典籍连系释其用途的,是清人吴大澂,他在《古玉图考》中著录一件(12),折缺一牙,首部呈斜刃状,接连柄部处的两侧凸饰也有残缺。同书著录的一件所谓“琰圭”,首部内凹成月牙状,牙尖残损,柄穿一孔,“玉色纯黑”(13),也是牙璋。这种形状的玉器从遗址出土者,计四川广汉中兴乡出三件(14);二里岗出一件(15);二里头出两件(16);山西候马牛村出一件(17);福建漳浦眉力出一件,首端齿牙断失(18);扶风上康村二号墓出一件骨铲形玉器(19),一端为月牙形,是牙璋改制的。此外,还有流散在国外的若干件牙璋不知确切出土地点(20)。

石峁所出牙璋,无论数量和类型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事实本身就似可说明这种礼器盛行于龙山时期,到商周便超衰落至于消失。广汉、二里头、二里岗的璋均有侧饰,石峁的璋有侧饰者仅四件,绝大多数没有侧饰,故知首部宽大

无侧饰的璋年代较早,有侧饰者比较晚出,SSY14号璋刃部窄瘦,齿牙短小,器身在连接柄部处最宽,显现衰落之象,时代最晚。

关于牙璋的用途,吴大澂据《周礼·典瑞》《考工记·玉人》所记并加引伸谓:“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故与戈戊之制略同”(21)。近年有同志予以发挥说:“牙璋含有尖锐、攻击、示威的意义”。“它的形状正象牙齿,而且伸直向前,攻击、威胁之意十分明显”(22)。夏鼐先生态度很谨慎,说:“它的古名和用途,我们最好承认我们还不清楚”(23)。

吴说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是,戈戊,兵器也,以之作为象兵的瑞玉固宜,然牙璋是由某种东西演化而成,没有杀伐效力的“礼器”,何以要用它来“略同”于“戈戊之制”而作为兵家的象征呢?,再者,这论点得不到地下出土物的支持,妇好为殷能征善战的著名女将,其墓出土玉戈、玉戚、玉钺、玉矛、玉斧、玉刀等兵制礼器不少,却没有一件牙璋,二里头VM3殉牙璋二件,墓长仅2.15,宽

1.3米,属小型墓,随葬少许陶器(24),地位甚卑,绝非整军经武的将帅阶级。所谓牙璋的作用和后世的虎符相似,也难成立,因为虎符剖为两半,右半在君,领兵将帅执其左半,有事调军时两相对合以为凭信,牙璋则自成整体,独立存在,甲与乙只有数的组合,自身却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不能起到与虎符相似的作用。 我以为要弄清牙璋的用途,首应了解它的渊源所自。牙璋盖源自农耕工具耒耜,是仿耒耜的形状而作的瑞玉,其理甚明,也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木耒是一种双齿木叉形的农业工具,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壁上,就发现有木耒的使用痕迹,齿长20,齿间距4,齿经4厘米(25),耜本长铲形,齐刃方角,初由木,骨或石质制做,因使用刃部着力磨损致中间内凹两角长出呈叉形,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79件与牙璋形状酷似,由于骨质厚薄和磨损程度不同,或下缘刃部分两齿,两齿长短不一,或刃部大致平齐,有的略弧,骨质厚重者刃部偏于一侧一,或刃部倾斜,刃的长端在骨质较厚的一侧(图二)(25),均与牙璋首部形状相仿佛,这特征在石峁玉璋上也是有的,如SSY7、10、13号璋一齿长出,另一齿稍短。而骨耜“两齿间的刃部较薄”的特点,也正是牙璋磨刃所刻意效法和模仿的。牙璋取法耒耜的基本器形加以艺术化和理想化:器身加长,作柄以便握持或加雕侧饰,乃是为适应庄严的礼仪和瑞玉的需要使然之。自获石峁这些牙璋后,余即追究其渊源,昨秋访日谒林已奈夫教授于京都大学,林先生亦言及此,与余意不谋而合。

图二 浙江河姆渡木、骨耜

左.木耜(四三三第二层) 中.骨耜(第四层) 右.骨耜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

牙璋既源于农具耒耜,则其用途正如戈钺类武器形状的瑞玉与军旅有关一样,它必然与农事有关。我以为是用作祈年的礼器,而且其齿牙还很象破土而出的禾稼的嫩芽,长长的躯干象征这禾苗根植于丰厚的耕土中,牙璋两侧齿牙状装饰与植物的根须又何其相似。

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已成为主要经济部门,但生产水平很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自很强烈,祈年乃部落重典,每隔一定时间或根据生产需要即举行一次,因此制备许多牙璋便不足为怪了。牙璋的衰落消失,殆与奴隶制度产生,奴隶主贱现农业劳动有关,因为在奴隶主眼里,农业劳动不过是奴隶们的作务而已。 各种类型的玉刀达数十件,刀是收割工具,用这种形状的礼玉迎接收获的到来和对丰收表示庆祝是很合拍的,耕获稼穑,国之大事。古人每于下种和收割之际要举行一定的祭祀典礼,特制做专用的瑞玉。石峁多孔石刀长半米以上,比实际使用的石刀长大,增大其制和穿大孔系缨络的玉刀使这仪典的气氛更显得隆重热烈。我们参照民族学和《诗经》描绘的典礼场面,不难设想石峁人手执长柄,柄头玉刀闪光,各种色彩的络饰随风起舞,典礼上那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多么壮观,真有点“动天地,泣鬼神”了。他们就是用这种祭祀的方式表达其对所崇拜的──赐予丰收的──神的感激,抒发劳动的激情,这同时也是迎接紧张收割季节到表的开幕礼。

至于玉斧、玉钺、玉戚、玉戈之类武器形状的礼玉,自然是与军旅、战争、杀伐有关的仪仗用器,通常是由部落酋长享用和显示其权威的东西。摩尔根在研究罗马古代社会时指出军务指挥官──列克斯“是一将军职,而同时又是一祭祀职”,“列克斯以祭祀长的资格,在重要时机中为人民祈祥瑞,这是罗马宗教制度中最高行为之一。自罗马人看来,在战场上恰如在都市中一样,在战斗开始的前夕,这种祈祝是同样必要的”(27)。新石器时代末期,财富已经分化,私有制开

始萌芽,以杀伐和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在氏族和部落之间不时发生,祭祈用的玉兵就是这历史的见证。

最后谈谈玉圭,有人说圭与斧形相似有其渊源关系(28),我以为圭的渊源是医疗器具──砭石。不同形状的玉圭反映其在用途上有器异,有用以刺放脓血的,头要尖;有供点压按摩的,头要圆;有刮摩熨贴的,要宽大而刃薄;有烤热烫敷的,„„,所以有的象针,有的象铲,有象棍棒,也有象刮削器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低下,劳动保护很差,常在肢体裸露的情况下进行繁重紧张的耕耘,危险的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碰磕损伤或被野兽伤害在在难免,疼痛危迫之际,人们用手揉搓或使用手头的工具──石器、木棒之类点压按摩,发现有止血止痛及消肿的效果。因而砭石的来源比较广泛并非出自某一种工具。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疗效更高的,可满足和适于挤压,刺穿、按摩、点穴、刮摩、熨烫,热敷等手术需要的专用器具逐渐演化出来了,这就是被后世称之为圭的各种砭石。使用这些工具或“法器”给人疗疾“驱魔”的人是巫医。

尽管《周礼》的作者已不了解圭的真正用途,有一点还是说对了:“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29),《国语·晋语》:“以伏蛊慝”,蛊慝就是病魔。可见琰圭──两角剡上的圭是用以治疗除病的。SSY74号青玉磨制光滑,方首宽大,两角微出,刃部中间内凹成八形,正是所谓的“琰圭”,巫医用它施术时,凹刃对着病人肿胀隆起的患处推移或旋转,可减少患处的压力,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减轻。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SSY77号墨玉圭上,该圭首部斜刃圆角,使用起来,犹如一足着地,一是翘起那样绕着患处转,适于在肿疡的周围部位刮摩。SSY78号圭体薄窄长,首弧形,一侧有刃,首部弧刃可用于肌肉瘠薄部位的治疗,肌肉丰厚的臀部、背部、肱部则以侧刃刮摩之,其功用与后世用瓷碗碗口刮摩背部相似,明清时期一些医生还使用这一手法治疗急性霍乱。石峁玉圭形状不尽相同,然各有妙用,反映出精巧的设计和细致的治疗手法。由于玉圭是医疗器具,古人很自然的顺手用它抄取药物,于是圭也就成为一种量名,衡量药量的多少,如《汉书·律检志》谓:“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SSY75号白玉红晕圭,无锋芒,弧首,器身一面隆起,与吴大澂著录的琬圭相似,其实这是点穴、按压用的砭石,穿孔是为系戴以方便利用的,其孔上方的两侧内束,说明它就是殷周“柄形饰”玉器的原型。柄形饰玉器为平顶,顶下两侧内凹似柄可握持,下端较窄,平头圆头均有,无孔,不能穿系佩戴,但根据考古发掘迹象,似盛在包袋之内(30),这样“明珠暗藏”,装饰的意义便没有了,但不正可说明它是医疗的专用器具吗?盛袋佩戴的道理很简单,既方便利用,又能保持玉器的清洁,不使沾落不洁之物导致患者伤口感染发炎。

石峁人运用砭石、即这各种所谓的圭,和以不同的手法治疗患处,确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化瘀,减轻痛苦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实乃祖国医学针炎,按摩,熨敷等治疗手法的滥觞。

注 释

(1) 《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3年3期。 (2) 《古玉图考》十八页,上海同文书局光绪乙丑辛版。 (3) 上书五十页。

(4) 《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 (5) 同(4)。

(6) 同(1)及《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3年,2期。

(7) 《天工开物》。

(8) 《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北京1963年版,194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75年5期。

(9)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6期;《辽宁阜新县胡头沟江山文化玉器的发现》图七5—9,《文物》1984年,6期。 (10)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彩页及图版壹—肆《文物》1984年2期。 (11) 《周礼·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12) 同(2)二十一页。

(13) 同(2)十三页。

(14) 《记广汉出土的玉器》,《文物》1979年2期。 (15) 《郑州二里岗发现的商代玉璋》,《文物》1966年1期。

(16) 《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3期。 (17) 引自林已奈夫:《中国古代の石庖丁形玉器骨铲形玉器》图69,《东方学报》第五十四册。 1982年。

(18) 《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考古学报》1980年3期。及同(17)六零页图73页。

(19) 《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图版三,9,《考古》1960年8期。 (20) 同(17)图57—61、62、64、66、67、68。 (21) 同(2)二十一页。 (22) 同(14)。 (23) 同(4)。 (24) 同(16)图七。

(25)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北京版。 (26)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图一零,图二六等,《考古学报》1978年8期。

(27) 莫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北京版337—338页。 (28) 〔日〕 内藤虎著 胡肇椿译《古玉概说》,上海市博物馆丛书丙类第四种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再版,三三页。 (29) 《考工记·玉人》。

(30) 《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北京版127页图八三。


相关文章

  • 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随记
  • 2013年6月14-16日,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先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叶舒宪先生召集.主持,榆林市政协主席刘汉利.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飞.陕西 ...查看


  • 中国的玉文化
  • 中国的玉文化 00:22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中华玉文化.所谓玉文化,是依托于玉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和产品而逐渐形成,经鉴赏和审美而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于石器时代便开始出现,更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日臻完善,00: ...查看


  • 神木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方案
  • 神木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方案 一.神木县简介 我的家乡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带的中心,全县辖14镇5乡766个村委会,总面积1145万亩,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总人口36.6万人,总户数100863户.神木地域广阔,资源 ...查看


  • 神木红碱淖水上乐园旅游区规划
  • 神木红碱淖水上乐园 13 2013年发展规划 草拟人:姚斌 年1月18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被称之为"无烟工厂".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 ...查看


  • 神木垒景区开业暨硗碛新藏寨落成典礼方案
  • 神木垒景区开业暨硗碛新藏寨 落成典礼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题 神木垒景区开业 硗碛新藏寨落成 二.活动目的 宣传神木垒景区 宣传硗碛新藏寨 感谢相关政府对灾后重建的援助 游客.领导了解景区内的景点分布状况和景区建设情况 三.景区概况 1.神木 ...查看


  • 神木镇永兴办事处小寨村新农村建设三年工作规划
  • 神木镇永兴办事处小寨村新农村 建设三年工作规划 在这春暖大地.万象齐新的日子里,我们小寨村迎来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发展机遇.政策暖民心,多年来我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小寨村目前整体现状以及 ...查看


  • 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变化
  • 实践报告 一. 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 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 ...查看


  • 三星堆青铜神树
  •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是1986年8月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6件树形的文物,造型为树状,上有神鸟.原树高384cm,3簇树枝,每簇3枝,上有27个果实和9只鸟,可能是"九日居下枝"的意思. 中文名:青铜神树 ...查看


  • 齐家文化玉器之美
  • 有幸结识齐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爱齐家文化玉器,不仅仅因为地处齐家文化发源地域,占据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所独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们. 材质好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