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总结

突出安全饮水、生态河道、水土治理、水域保护四个重点

努力构建和谐美好水环境

----磐安县水务局生态县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8月6日

磐安是山清水秀的代名词,拥有“中国生态之乡”、“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众多美冠。境内溪流众多,共有大小溪流96条,总长601.5公里,其中集雨面积20km2以上的干流有19条。各类水库山塘461座,相应库容6179万m3,水域面积7.11km2。山区小县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导下,在“送下游一江清水”的实践中,县水务局紧扣安全饮水、生态河道、水土治理、水域保护四个重点,扎实做好水文章,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态水环境。

一、加强饮用水建设管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为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问题,我县从04年开始实施农村饮用水建设工程,到08年底,累计投入8473万元共完成8个集镇供水工程、382个分散村单个项目,共解决农村1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的比例提高到80.5%。根据07年提出的“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目标,2009年要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改造任务,计划新建和续建4座集镇供水项目,完成100个村级项目,解决3.3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提出以“水量与水质并抓”的建设管理指导思想,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水质安全。

一是规范建设合格饮用水水源。为加强各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我们通过对各污染源的分类调查,提出了各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在全县设定了四个重点保护区,分别是马蹄坑水库水源保护区、花溪水库

水源保护区、日月潭水库水源保护区、源头大芝山等其他水库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在重点保护区内控制污染物的排入。在全县开展乡镇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工作,与环保部门共同制订了《创建乡镇合格饮用水源验收标准》,规定在取水口下游100米、上游1000米的范围内,禁止设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口,对原有的排污口进行改造下移,各乡镇根据境内饮用水源情况,分别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立标志。

二是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水质安全,对水质不符合要求的村,通过建蓄水池、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并从08年1 月开始,推行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定期检测,委托省水资源监测中心金华分中心,每个月一次对10座集镇供水水源的水质进行抽样检测,将每次检测情况向有关单位进行通报,到目前已发布了16期。同时加强供水工程管网末端水、自然村分散引水水质的检测管理工作,保证一年2次以上取样送检,以随时掌握饮用水水源水质情况。

三是实施城区饮用水水质改造工程。为解决城区供水水源马蹄坑水库到自来水厂取水口区间几个村庄的水源污染问题,于06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实施了水质改造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使马蹄坑水库下游几座水电站的尾水直接接引,把水直接引到自来水厂取水口,取水口上游流经村庄有污染的水,通过筑堰坝和导流隧洞排到水厂取水口堰坝下游,避开了沿途村庄的生活、生产污水的污染,工程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改善饮用水水质。

四是有效处理城区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马蹄坑水库作为县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上游有两个距水库不到1公里的村庄(岗头和王隐坑),

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两个村庄的生活、生产垃圾增多,据调查,两个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500多公斤,两个村每年种植香菇100万袋左右,而这些垃圾和香菇采摘后的废渣,都扔在溪边、路边,下雨天就被冲到水库,导致水库水源受到污染。为处理好水源污染问题,在报经县政府研究、协调后,对两个村进行了卫生整治,在两个村建设了垃圾箱、化粪池,定期把两个村的垃圾搬运到垃圾中转场,避免了垃圾、粪便冲到水库。并且在马蹄坑水库投放鱼苗,通过养鱼吸收水中的部份污染物,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二、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促进河道长效保洁。

我县境内溪流众多,四大水系中,共有大小溪流96条,总长601.5公里,其中集雨面积20km2以上的干流有19条。对河道水域水环境和水质的保护,我们主要是做了这些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河道堤防建设规划。2008年我县编制完成针《磐安县“强塘固房”工程(水利部分)实施方案》和《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根据我县实际,堤防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修建防洪堤、堰坝及疏浚河道。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按照“防冲不防淹”的技术要求,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以及各种措施之间的关系,力求因势利导,防冲防淤,稳定河床,达到经济而有效地防治洪水的目的。2008-2012年规划实施防洪堤86089米,修建堰坝148条,疏浚河道30.7公里。

二是扎实推进清水河道建设。在上级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从04年开始,我县开展以河道疏浚、清淤、护岸、修堤、筑堰等为主要内容的“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到08年底,共完成河道整治106公里。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我们针对磐安优美的天然环境,把河道整

治工程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扣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设磐安生态河道。在规划中,我们主要从堤型建设材料、堤防断面结构中下手,结合磐安实际,提出一套符合磐安实际的河道整治路子。一是大量采用软质材料修建堤防,不再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利用当地充足的干砌块石、干砌卵石、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维护河流的生态系统。二是维持河道的自然型态,注重简单的修复。过去为了争取土地,往往拉直河道,缩窄两岸堤防间距,修建防洪堤,从而失去了浅滩,失去了亲水的场所,也破环了生态。因此,我们在满足河道行洪的基础上,以维持河道的自然型态,进行简单的河道堤防修复为重点。三是加强植物护岸,美化人居环境,注重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结合,营造一个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既达到河道行洪防洪的要求,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二年内,我们将进一步实施玉虹溪、始丰溪、深泽溪的多个清水河道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清水河道30公里以上。同时,开展村庄河沟池塘的整治,完成一大批堰坝、池塘清淤整治等工程,以清淤、砌坎、绿化为主,并突出与村镇景观建设相协调,使河道和池塘成为新农村的亮点之一。

三是建立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近年来,我县每年通过环境卫生双整治,卫生村镇创建等活动,突出抓好保洁清障工作,按照河道的分级管理原则,对重要河段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制,从原来的“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并在河道沿岸设臵垃圾收集箱(筒),定期开展

河道疏浚、清淤,落实水面保洁责任,基本形成了堵源、洁水、共建的河道保洁体系,建立了较好的河道水环境管理机制。

四是抓好河道采(制)砂整治。近年来,随着河道内砂石资源逐渐枯竭,砂石料加工逐步转为利用建设工程废弃渣土和矿山取石轧制砂石为主,制砂设备趋向大型化。由于在轧石制砂加工过程中需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砂石场将浑水直接排放到河道沟渠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下游水质浑浊。针对存在问题,我们以抓好采砂点数量控制、采砂浑水排放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采(制)砂场管理:在采(制)砂场许可审批上,规定新增的采制砂场必须经过当地村镇和下游有关村庄书面同意,通过环评,签订承诺书缴纳保证金后才能受理审批动工;在对原有砂场的监督管理上,督促各企业建好过滤沉淀池,做到浑水达标排放,并会同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开展不定期的专项整治,及时查处乱倒废渣、超范围开采、乱排浑水等违法行为,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予以关停,涉河的采(制)砂点从原先的3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0家。

五是积极推广河道休闲养鱼。为切实改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我们加强渔政巡查管理,申报生态休闲渔业项目,积极扶持农村在河道内放养观赏性鱼类,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购买鱼苗在河道内放养,对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景观起到了很大作用。河道休闲渔业养殖在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得到较好推广,乡镇所在地和新农村试点村多处建起了河道休闲养鱼场所,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点。

三、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磐安是山区县,山高坡陡、源短流急,为易发水土流失的地区,是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山高坡陡的地理

环境和台风暴雨频繁侵袭的气候条件,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我县在“十五”规划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减少105.11 km2,说明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十五”期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全县2008年底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07.2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96%,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水土流失不仅破坏我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污染水源、淤积河道水库。针对水土流失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一是抓住龙头编制规划。为做好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市水保办的要求,结合省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内容,及时编制完成了《磐安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并公布实施,对我县“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土保持工作方向和重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省水利厅、省发改委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我们还编制完成了《磐安县低丘红壤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这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县的红壤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低丘红壤开发规划的实施,为我县水土流失防治和低丘红壤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近年来,通过封禁治理、退耕还林、坡面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工作,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多平方公理。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我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趋势明显,水土流失对农村环境的影响逐步好转,但项目开发建设包括一些农业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够理想,还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进行引导和规范。

三是努力遏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处山区,开发建设项目挖填方量大,弃渣多但渣场选址难,开挖边坡等裸露面以及工程施工乱弃渣土造成的水土流失相对突出。98年成立水保站后,加强了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为抓手,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对乡村公路、旧村改造等水土流失隐患大的农村建设项目,也要求规范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落实制度,与各乡镇、村层层签订水土保持责任书,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切实防止乱挖乱倒行为的发生,保护山区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着力保护水域资源。

加强水域管理和保护,促进人水和谐相处,既是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域保护和河道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河道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水域资源不仅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它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我县处于四江源头,根据现状水域调查,全县平均水面率仅1.87%,远没有我们平常说的“九山半水”中的5%的水面,因此必须对水域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有效监管,确保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是加强水域源头管理,特别是加强对重要水域的保护。县政府于2007年公布了我县五类重要水域:一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二是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主要水域;三是饮用水源保

护区;四是行洪排涝骨干河道;五是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二是牢固树立合理利用和开发保护的理念,着力改善水环境面貌。正确处理好合理利用与开发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加大水域建设的力度,加快推进水利枢纽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主要堤防加固等工程的建设。特别是乡村河道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县水务局今年2008年编制完成了《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我们将乡村河道整治建设作为我们有效保护水域的手段和措施。通过疏浚淤泥、生态护坡、沿岸植绿来稳定河势,用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唤起周边人民群众自觉护水的意识。另一方面深化和转变开发利用水域资源的理念。开发利用不局限于填河占水域,在占补平衡的大原则下,进行科学论证,并履行必须的审批程序。

三是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水域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衔接、协调和配合,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上,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程序简单、便于控制、有利水域保护和河道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审批程序,在规划定位、项目论证、建设用地等方面共同把关。执行好“水域占补总量平衡”这个总的原则。把水域河道蓄水、排涝的基本功能发挥好,把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发挥好,把宝贵的水域资源保护好,确保水域面积总量达到占补平衡的要求。使我县水域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磐安县水务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六日

突出安全饮水、生态河道、水土治理、水域保护四个重点

努力构建和谐美好水环境

----磐安县水务局生态县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8月6日

磐安是山清水秀的代名词,拥有“中国生态之乡”、“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众多美冠。境内溪流众多,共有大小溪流96条,总长601.5公里,其中集雨面积20km2以上的干流有19条。各类水库山塘461座,相应库容6179万m3,水域面积7.11km2。山区小县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导下,在“送下游一江清水”的实践中,县水务局紧扣安全饮水、生态河道、水土治理、水域保护四个重点,扎实做好水文章,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态水环境。

一、加强饮用水建设管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为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问题,我县从04年开始实施农村饮用水建设工程,到08年底,累计投入8473万元共完成8个集镇供水工程、382个分散村单个项目,共解决农村1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的比例提高到80.5%。根据07年提出的“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目标,2009年要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改造任务,计划新建和续建4座集镇供水项目,完成100个村级项目,解决3.3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提出以“水量与水质并抓”的建设管理指导思想,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水质安全。

一是规范建设合格饮用水水源。为加强各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我们通过对各污染源的分类调查,提出了各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在全县设定了四个重点保护区,分别是马蹄坑水库水源保护区、花溪水库

水源保护区、日月潭水库水源保护区、源头大芝山等其他水库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在重点保护区内控制污染物的排入。在全县开展乡镇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工作,与环保部门共同制订了《创建乡镇合格饮用水源验收标准》,规定在取水口下游100米、上游1000米的范围内,禁止设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口,对原有的排污口进行改造下移,各乡镇根据境内饮用水源情况,分别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立标志。

二是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水质安全,对水质不符合要求的村,通过建蓄水池、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并从08年1 月开始,推行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定期检测,委托省水资源监测中心金华分中心,每个月一次对10座集镇供水水源的水质进行抽样检测,将每次检测情况向有关单位进行通报,到目前已发布了16期。同时加强供水工程管网末端水、自然村分散引水水质的检测管理工作,保证一年2次以上取样送检,以随时掌握饮用水水源水质情况。

三是实施城区饮用水水质改造工程。为解决城区供水水源马蹄坑水库到自来水厂取水口区间几个村庄的水源污染问题,于06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实施了水质改造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使马蹄坑水库下游几座水电站的尾水直接接引,把水直接引到自来水厂取水口,取水口上游流经村庄有污染的水,通过筑堰坝和导流隧洞排到水厂取水口堰坝下游,避开了沿途村庄的生活、生产污水的污染,工程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改善饮用水水质。

四是有效处理城区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马蹄坑水库作为县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上游有两个距水库不到1公里的村庄(岗头和王隐坑),

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两个村庄的生活、生产垃圾增多,据调查,两个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500多公斤,两个村每年种植香菇100万袋左右,而这些垃圾和香菇采摘后的废渣,都扔在溪边、路边,下雨天就被冲到水库,导致水库水源受到污染。为处理好水源污染问题,在报经县政府研究、协调后,对两个村进行了卫生整治,在两个村建设了垃圾箱、化粪池,定期把两个村的垃圾搬运到垃圾中转场,避免了垃圾、粪便冲到水库。并且在马蹄坑水库投放鱼苗,通过养鱼吸收水中的部份污染物,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二、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促进河道长效保洁。

我县境内溪流众多,四大水系中,共有大小溪流96条,总长601.5公里,其中集雨面积20km2以上的干流有19条。对河道水域水环境和水质的保护,我们主要是做了这些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河道堤防建设规划。2008年我县编制完成针《磐安县“强塘固房”工程(水利部分)实施方案》和《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根据我县实际,堤防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修建防洪堤、堰坝及疏浚河道。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按照“防冲不防淹”的技术要求,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以及各种措施之间的关系,力求因势利导,防冲防淤,稳定河床,达到经济而有效地防治洪水的目的。2008-2012年规划实施防洪堤86089米,修建堰坝148条,疏浚河道30.7公里。

二是扎实推进清水河道建设。在上级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从04年开始,我县开展以河道疏浚、清淤、护岸、修堤、筑堰等为主要内容的“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到08年底,共完成河道整治106公里。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我们针对磐安优美的天然环境,把河道整

治工程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扣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设磐安生态河道。在规划中,我们主要从堤型建设材料、堤防断面结构中下手,结合磐安实际,提出一套符合磐安实际的河道整治路子。一是大量采用软质材料修建堤防,不再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利用当地充足的干砌块石、干砌卵石、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维护河流的生态系统。二是维持河道的自然型态,注重简单的修复。过去为了争取土地,往往拉直河道,缩窄两岸堤防间距,修建防洪堤,从而失去了浅滩,失去了亲水的场所,也破环了生态。因此,我们在满足河道行洪的基础上,以维持河道的自然型态,进行简单的河道堤防修复为重点。三是加强植物护岸,美化人居环境,注重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结合,营造一个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既达到河道行洪防洪的要求,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二年内,我们将进一步实施玉虹溪、始丰溪、深泽溪的多个清水河道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清水河道30公里以上。同时,开展村庄河沟池塘的整治,完成一大批堰坝、池塘清淤整治等工程,以清淤、砌坎、绿化为主,并突出与村镇景观建设相协调,使河道和池塘成为新农村的亮点之一。

三是建立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近年来,我县每年通过环境卫生双整治,卫生村镇创建等活动,突出抓好保洁清障工作,按照河道的分级管理原则,对重要河段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制,从原来的“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并在河道沿岸设臵垃圾收集箱(筒),定期开展

河道疏浚、清淤,落实水面保洁责任,基本形成了堵源、洁水、共建的河道保洁体系,建立了较好的河道水环境管理机制。

四是抓好河道采(制)砂整治。近年来,随着河道内砂石资源逐渐枯竭,砂石料加工逐步转为利用建设工程废弃渣土和矿山取石轧制砂石为主,制砂设备趋向大型化。由于在轧石制砂加工过程中需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砂石场将浑水直接排放到河道沟渠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下游水质浑浊。针对存在问题,我们以抓好采砂点数量控制、采砂浑水排放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采(制)砂场管理:在采(制)砂场许可审批上,规定新增的采制砂场必须经过当地村镇和下游有关村庄书面同意,通过环评,签订承诺书缴纳保证金后才能受理审批动工;在对原有砂场的监督管理上,督促各企业建好过滤沉淀池,做到浑水达标排放,并会同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开展不定期的专项整治,及时查处乱倒废渣、超范围开采、乱排浑水等违法行为,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予以关停,涉河的采(制)砂点从原先的3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0家。

五是积极推广河道休闲养鱼。为切实改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我们加强渔政巡查管理,申报生态休闲渔业项目,积极扶持农村在河道内放养观赏性鱼类,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购买鱼苗在河道内放养,对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景观起到了很大作用。河道休闲渔业养殖在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得到较好推广,乡镇所在地和新农村试点村多处建起了河道休闲养鱼场所,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点。

三、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磐安是山区县,山高坡陡、源短流急,为易发水土流失的地区,是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山高坡陡的地理

环境和台风暴雨频繁侵袭的气候条件,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我县在“十五”规划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减少105.11 km2,说明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十五”期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全县2008年底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07.2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96%,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水土流失不仅破坏我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污染水源、淤积河道水库。针对水土流失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一是抓住龙头编制规划。为做好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市水保办的要求,结合省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内容,及时编制完成了《磐安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并公布实施,对我县“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土保持工作方向和重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省水利厅、省发改委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我们还编制完成了《磐安县低丘红壤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这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县的红壤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低丘红壤开发规划的实施,为我县水土流失防治和低丘红壤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近年来,通过封禁治理、退耕还林、坡面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工作,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多平方公理。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我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趋势明显,水土流失对农村环境的影响逐步好转,但项目开发建设包括一些农业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够理想,还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进行引导和规范。

三是努力遏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处山区,开发建设项目挖填方量大,弃渣多但渣场选址难,开挖边坡等裸露面以及工程施工乱弃渣土造成的水土流失相对突出。98年成立水保站后,加强了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为抓手,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对乡村公路、旧村改造等水土流失隐患大的农村建设项目,也要求规范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落实制度,与各乡镇、村层层签订水土保持责任书,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切实防止乱挖乱倒行为的发生,保护山区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着力保护水域资源。

加强水域管理和保护,促进人水和谐相处,既是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域保护和河道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河道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水域资源不仅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它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我县处于四江源头,根据现状水域调查,全县平均水面率仅1.87%,远没有我们平常说的“九山半水”中的5%的水面,因此必须对水域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有效监管,确保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是加强水域源头管理,特别是加强对重要水域的保护。县政府于2007年公布了我县五类重要水域:一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二是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主要水域;三是饮用水源保

护区;四是行洪排涝骨干河道;五是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二是牢固树立合理利用和开发保护的理念,着力改善水环境面貌。正确处理好合理利用与开发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加大水域建设的力度,加快推进水利枢纽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主要堤防加固等工程的建设。特别是乡村河道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县水务局今年2008年编制完成了《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我们将乡村河道整治建设作为我们有效保护水域的手段和措施。通过疏浚淤泥、生态护坡、沿岸植绿来稳定河势,用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唤起周边人民群众自觉护水的意识。另一方面深化和转变开发利用水域资源的理念。开发利用不局限于填河占水域,在占补平衡的大原则下,进行科学论证,并履行必须的审批程序。

三是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水域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衔接、协调和配合,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上,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程序简单、便于控制、有利水域保护和河道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审批程序,在规划定位、项目论证、建设用地等方面共同把关。执行好“水域占补总量平衡”这个总的原则。把水域河道蓄水、排涝的基本功能发挥好,把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发挥好,把宝贵的水域资源保护好,确保水域面积总量达到占补平衡的要求。使我县水域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磐安县水务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六日


相关文章

  • 浅述洞头生态县保护措施
  • 浅谈洞头生态县的保护措施 [内容摘要]本文明确了生态县的概念,定义和保护措施,在分析生态县的基础上,提出洞头生态县可持续发展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县 可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地域:洞头县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古称中界 ...查看


  • 生态创建文件汇编(一)
  • 生态创建文件汇编 (一) 遂  昌  县  环  境  保  护  局 遂昌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印 二○一○年四月 目     录 一.生态县创建篇 1.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0]16号)... 1 ...查看


  • 文明礼仪演讲稿:生态文明建设讲话
  • 同志们: 为落实密云县XX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县农委.县生态办在这里举办创建生态文明村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各乡镇主管乡镇长.生态办主任.驻生态文明村包村工作队成员和列入XX年重点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 ...查看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2013-2020 年) 国家林业局 二〇一三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 ...查看


  • 公益林建设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 关于报送浦江县公益林建设管理2013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浦林[2014]5号 根据浙林生函[2013]8号<关于认真做好公益林建设管理2013年度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对照<2011年度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管理考核实施细则> ...查看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 ...查看


  •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明思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 ...查看


  •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目标及实现路径的探讨
  • ◆基金项目:河南省审计厅公开招标重点科研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030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基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审计研究"(项目编号:[1******* ...查看


  • 生态村镇规划建设初探_以揭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例
  • 第19卷第1期362004年3月广州环境科学 GUANGZHOUENVIRONMENTALSCIENCESVol.19,No.1Mar.2004 生态村镇规划建设初探 ---以揭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例 冯艳芬1胡月明2曹学宝1 (1广 ...查看


  •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
  • 2009年4月第2期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RESOURCESMANAGEMENTApril2009No 2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 崔丽娟1,王义飞1,张曼胤1,2,李 伟1,商晓静1 (1 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