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世说新语_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

第23卷第6期(2007) 河西学院学报 Vol.23 No.6(2007)

《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

白雁南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文章在对《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总结出其单音节语气副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状况。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管窥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信息。

关键词:《世说新语》;语气副词;中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07)06-0076-03

汉语史的中古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语言交流频繁,许多语言新质产生。中古汉语的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举足轻重,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该时期语气副词的研究仍显不足,多限于提及性的介绍。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个次类,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表达情感、情绪和语气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可以作为体现语言词汇丰富完善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中古汉语典型语料,对其语言特点的观察可以窥见中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和发展。吕叔湘曾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1]

畏子不奔。(《诗·王风·大车》)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孟子曰:“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世说》中出现24次。如: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世说新法·德行》——以下例句只标篇名)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轻诋》)山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言语》)多位于分句首,共13次。“岂”字句中有两例为“岂复”,如:因谓曰:“汝痴耳! 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规箴》)仲弓曰:“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政事》)

“岂”在《世说》中出现频率已大大减少,并且出现了附加式复音节“岂复”一词。另外,“岂”在先秦还可以表不确定,如:孟子曰:“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孟子· 滕文公上》)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外物》)“岂”译为“大概”,而《世说》中只见“岂”的反诘义。

何:先秦汉语已经较为多用,并且常与他词连用,构成半凝固结构。《论语》中“何”非常频繁,但多用于一般疑问。《孟子》有反诘用法的单用例15例,如:王曰:“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另有“何必”、“何可”、“何不”、“何敢”、“何足”等。如: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曰:“文王何可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则凡可以辟患,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本文即以先秦汉语典型语料为参照对象(主要是《论语》《孟子》),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来观察《世说》中语气副词继承和发展的特点。这可以使我们对语气副词的历史稳定性有个比较明晰的时间概念,对其在《世说》时代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把握。

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见于先秦汉语的语气副词,《世说》大多数中还在使用,有:1、岂、何、恶、焉、独(反诘类);2、必、信、诚、固、乃(肯定、强调类);3、殆、盖、或、其(不确定类);4、曾(意外类);5、果(契合类);6、犹(犹尚类)。但《世说》在形式的继承之中又有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反诘类、肯定强调类和不确定类中。我们分类来看。

一、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岂:在先秦汉语中比较多用,如:岂不尔思,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白雁南(1978-),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古汉语。

- 76 -

白雁南:《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

《世说》中“何”的反诘用法很多,出现76次。如:谢曰:“须发何关于神明!”(《排调》)并且,半凝固结构也更加丰富,有“何必”、“何至”、“何得”、“何敢”、“何能”、“何不”、“何足”、“何可”、“何尝”、“何有”等。如: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德行》)令人致意孙云:“君何不得寻《遂初赋》,而强知人家国事!”(《轻诋》)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言语》)

可见,《世说》中“何”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而且,与他词连用的形式增多。尤其是“何必”,用例增多不少,越来越像是以一个整体出现。

另外,“恶”、“焉”、“独”三词在《世说》中已经很少见,尤其是“恶”和“独”已经濒临消亡。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反诘类语气副词中,《世说》中“何”的发展是最快的,这与整个中古汉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致的。

二、肯定、强调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必:先秦汉语中多见,《孟子》有98例,《论语》有75例。多数位于动词性谓语前,少数位于名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和介词短语前,如:孟子对曰:“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世说》中出现单用例46例,如: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识鉴》)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假谲》) 另外,“必当”、“必自”、“当必”等半凝固结构有8例,如: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言语》)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雅量》)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文学》)其中,“必当”中的“当”有时似有时间副词意义的残留或隐含,如: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谓必当阿衡朝政。(《黜免》)对“必当”的解释各译注本不尽相同,有的译为“必将”,有的译为“一定会”。有时“当”则明显没有“将”义残留,如: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语》)《世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半凝固结构上,这是在适应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可以使意义更加准确。

乃:《论语》中没有出现,《孟子》中仅现1次,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世说》中出现31次。多为单用,可位于动词

[3]

[2]

性谓语前,名词性谓语前,形容词性谓语前,系动词“是”前,主谓谓语前。如: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任诞》)殷云:“此乃是君转解。”(《文学》)顾看,乃向人啸也。(《栖逸》)另外,有“乃自”2例,“乃当”1例,“乃复”1例,分别如: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文学》)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品藻》)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规箴》)

很显然,“乃”在《世说》中的用例陡然增多,且与他词连用的形式较多,甚至凝固成双音节语气副词,如“乃自”、“乃复”。并且,随着系词“是”的成熟,“乃是”也是新兴的一种连用结构。另外,“乃”在《孟子》中只有“就是”义,而《世说》中,“乃”还可以表示意外,如:谢抚掌而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雅量》)译为“竟然”。

除以上两词外,“信”、“诚”、“固”三词在《世说》中并未表现出频率上的较大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世说》中都表现出了双音节化的倾向,比如出现“信自”、“诚复”、“固自”、“固当”等,这些现象也体现了整个中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展趋势。如: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简傲》)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品藻》)该例中,“诚复”表肯定的同故自上。

时,透出让步语气,这与其用在意合的假设句中有关。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容止》)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品藻》)

通过以上调查,在《世说》的肯定、强调类中,“必”的出现频率仍然很高,但相对先秦已明显下降,同时,“乃”的用例明显增多。这些频率的变化与新词的出现有关,如《世说》该类中有“定”等词出现。另外,最值得关注的仍是在《世说》中还出现了各词适应词汇双音节化发展,与“自”、“复”词缀等凝固的情况。

三、不确定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世说》中,“殆”、“盖”在频率和功能上几乎都没有发展,用例非常少。如: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收何物?殆非真猪。傥遇风云,为我龙摅。”(《轻诋》)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待亲,可称为孝。”(《方正》)

或:在先秦表示“或许”的用例并不十分多见,如: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

- 77 -

河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曰:“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孟子·公孙丑下》)另外也有“或者”,如: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公孙丑下》)

《世说》中出现5次。可位于动词性谓语前,形容词性谓语前。如:谓姥曰:“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假谲》)络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或大益。”(《贤媛》)未见位于名词性谓语前的用例。

其:表示不确定语气,在先秦和《世说》中都是常常用于问句中。但在先秦可以与语气词“与”、“乎”相配,如: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而《世说》中出现3次,均与语气词“乎”相配,如:王丞相尝谓骥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品藻》)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在不确定类中,“殆”、“盖”、“或”、“其”四词在《世说》中的出现频率都不高,在长期的发展中,各词都没有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这为新词的出现及活跃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在《世说》的此类语气副词中,最居于优势的是“恐”。

通过以上对《世说》中三类语气副词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世说》对于先秦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有不少继承,这说明了语气副词发展历史的一贯性,也表现了中古语气副词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其在形式的继承之中又有变化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继承的选择性和词汇的双音节化上。一些在先秦出现频率较高,甚至占相当优势的语气副词在《世说》中用例相对减少,如“岂”。而有的在先秦已经体现出一定优势的词在《世说》中的优势更

加明显,比如“何”。这反映了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的语气副词发展的单一化趋势。与先秦汉语相比,《世说》语气副词发展的最突出之处还不在此,而是表现在词汇的双音节化上。中古时期,由于音韵的变化,以及佛经汉译的盛行,词汇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音节化。《世说》中的语气副词出现了加“自”、“复”后缀的情况,也有少数同义复用的情况,比如“固当”等,这是其适应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结果。虽然附加式语气副词在《世说》之后又逐渐消亡了,但是其暂时存在,使得《世说》的语气副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最主要的是,它们的暂时存在好比是更加稳定形式的复音节语气副词发展的拐杖,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起到了辅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3.

[2]曲建文,陈桦.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635~636.

[3]岳希仁,赵运仕,黄林涛.世说新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7~828.

[4]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8]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9]刘瑞明.《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98(3).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nosyllabic Modality Adverbs in Shi Shuo Xin Yu

Bai Yan-n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monosyllabic modality adverbs in Shi Shuo Xin Yu on the basi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disclos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ality adverbs in medieval Chinese from diachron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Key words: Shi Shuo Xin Yu; Modality adverb; Monosyllabic

[责任编辑:何茂活]

- 78 -

第23卷第6期(2007) 河西学院学报 Vol.23 No.6(2007)

《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

白雁南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文章在对《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总结出其单音节语气副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状况。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管窥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信息。

关键词:《世说新语》;语气副词;中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07)06-0076-03

汉语史的中古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语言交流频繁,许多语言新质产生。中古汉语的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举足轻重,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该时期语气副词的研究仍显不足,多限于提及性的介绍。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个次类,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表达情感、情绪和语气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可以作为体现语言词汇丰富完善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中古汉语典型语料,对其语言特点的观察可以窥见中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和发展。吕叔湘曾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1]

畏子不奔。(《诗·王风·大车》)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孟子曰:“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世说》中出现24次。如: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世说新法·德行》——以下例句只标篇名)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轻诋》)山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言语》)多位于分句首,共13次。“岂”字句中有两例为“岂复”,如:因谓曰:“汝痴耳! 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规箴》)仲弓曰:“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政事》)

“岂”在《世说》中出现频率已大大减少,并且出现了附加式复音节“岂复”一词。另外,“岂”在先秦还可以表不确定,如:孟子曰:“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孟子· 滕文公上》)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外物》)“岂”译为“大概”,而《世说》中只见“岂”的反诘义。

何:先秦汉语已经较为多用,并且常与他词连用,构成半凝固结构。《论语》中“何”非常频繁,但多用于一般疑问。《孟子》有反诘用法的单用例15例,如:王曰:“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另有“何必”、“何可”、“何不”、“何敢”、“何足”等。如: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曰:“文王何可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则凡可以辟患,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本文即以先秦汉语典型语料为参照对象(主要是《论语》《孟子》),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来观察《世说》中语气副词继承和发展的特点。这可以使我们对语气副词的历史稳定性有个比较明晰的时间概念,对其在《世说》时代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把握。

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见于先秦汉语的语气副词,《世说》大多数中还在使用,有:1、岂、何、恶、焉、独(反诘类);2、必、信、诚、固、乃(肯定、强调类);3、殆、盖、或、其(不确定类);4、曾(意外类);5、果(契合类);6、犹(犹尚类)。但《世说》在形式的继承之中又有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反诘类、肯定强调类和不确定类中。我们分类来看。

一、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岂:在先秦汉语中比较多用,如:岂不尔思,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白雁南(1978-),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古汉语。

- 76 -

白雁南:《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

《世说》中“何”的反诘用法很多,出现76次。如:谢曰:“须发何关于神明!”(《排调》)并且,半凝固结构也更加丰富,有“何必”、“何至”、“何得”、“何敢”、“何能”、“何不”、“何足”、“何可”、“何尝”、“何有”等。如: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德行》)令人致意孙云:“君何不得寻《遂初赋》,而强知人家国事!”(《轻诋》)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言语》)

可见,《世说》中“何”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而且,与他词连用的形式增多。尤其是“何必”,用例增多不少,越来越像是以一个整体出现。

另外,“恶”、“焉”、“独”三词在《世说》中已经很少见,尤其是“恶”和“独”已经濒临消亡。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反诘类语气副词中,《世说》中“何”的发展是最快的,这与整个中古汉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致的。

二、肯定、强调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必:先秦汉语中多见,《孟子》有98例,《论语》有75例。多数位于动词性谓语前,少数位于名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和介词短语前,如:孟子对曰:“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世说》中出现单用例46例,如: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识鉴》)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假谲》) 另外,“必当”、“必自”、“当必”等半凝固结构有8例,如: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言语》)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雅量》)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文学》)其中,“必当”中的“当”有时似有时间副词意义的残留或隐含,如: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谓必当阿衡朝政。(《黜免》)对“必当”的解释各译注本不尽相同,有的译为“必将”,有的译为“一定会”。有时“当”则明显没有“将”义残留,如: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语》)《世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半凝固结构上,这是在适应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可以使意义更加准确。

乃:《论语》中没有出现,《孟子》中仅现1次,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世说》中出现31次。多为单用,可位于动词

[3]

[2]

性谓语前,名词性谓语前,形容词性谓语前,系动词“是”前,主谓谓语前。如: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任诞》)殷云:“此乃是君转解。”(《文学》)顾看,乃向人啸也。(《栖逸》)另外,有“乃自”2例,“乃当”1例,“乃复”1例,分别如: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文学》)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品藻》)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规箴》)

很显然,“乃”在《世说》中的用例陡然增多,且与他词连用的形式较多,甚至凝固成双音节语气副词,如“乃自”、“乃复”。并且,随着系词“是”的成熟,“乃是”也是新兴的一种连用结构。另外,“乃”在《孟子》中只有“就是”义,而《世说》中,“乃”还可以表示意外,如:谢抚掌而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雅量》)译为“竟然”。

除以上两词外,“信”、“诚”、“固”三词在《世说》中并未表现出频率上的较大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世说》中都表现出了双音节化的倾向,比如出现“信自”、“诚复”、“固自”、“固当”等,这些现象也体现了整个中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展趋势。如: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简傲》)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品藻》)该例中,“诚复”表肯定的同故自上。

时,透出让步语气,这与其用在意合的假设句中有关。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容止》)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品藻》)

通过以上调查,在《世说》的肯定、强调类中,“必”的出现频率仍然很高,但相对先秦已明显下降,同时,“乃”的用例明显增多。这些频率的变化与新词的出现有关,如《世说》该类中有“定”等词出现。另外,最值得关注的仍是在《世说》中还出现了各词适应词汇双音节化发展,与“自”、“复”词缀等凝固的情况。

三、不确定类语气副词的发展

《世说》中,“殆”、“盖”在频率和功能上几乎都没有发展,用例非常少。如: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收何物?殆非真猪。傥遇风云,为我龙摅。”(《轻诋》)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待亲,可称为孝。”(《方正》)

或:在先秦表示“或许”的用例并不十分多见,如: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

- 77 -

河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曰:“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孟子·公孙丑下》)另外也有“或者”,如: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公孙丑下》)

《世说》中出现5次。可位于动词性谓语前,形容词性谓语前。如:谓姥曰:“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假谲》)络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或大益。”(《贤媛》)未见位于名词性谓语前的用例。

其:表示不确定语气,在先秦和《世说》中都是常常用于问句中。但在先秦可以与语气词“与”、“乎”相配,如: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而《世说》中出现3次,均与语气词“乎”相配,如:王丞相尝谓骥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品藻》)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在不确定类中,“殆”、“盖”、“或”、“其”四词在《世说》中的出现频率都不高,在长期的发展中,各词都没有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这为新词的出现及活跃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在《世说》的此类语气副词中,最居于优势的是“恐”。

通过以上对《世说》中三类语气副词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世说》对于先秦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有不少继承,这说明了语气副词发展历史的一贯性,也表现了中古语气副词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其在形式的继承之中又有变化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继承的选择性和词汇的双音节化上。一些在先秦出现频率较高,甚至占相当优势的语气副词在《世说》中用例相对减少,如“岂”。而有的在先秦已经体现出一定优势的词在《世说》中的优势更

加明显,比如“何”。这反映了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的语气副词发展的单一化趋势。与先秦汉语相比,《世说》语气副词发展的最突出之处还不在此,而是表现在词汇的双音节化上。中古时期,由于音韵的变化,以及佛经汉译的盛行,词汇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音节化。《世说》中的语气副词出现了加“自”、“复”后缀的情况,也有少数同义复用的情况,比如“固当”等,这是其适应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结果。虽然附加式语气副词在《世说》之后又逐渐消亡了,但是其暂时存在,使得《世说》的语气副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最主要的是,它们的暂时存在好比是更加稳定形式的复音节语气副词发展的拐杖,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起到了辅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3.

[2]曲建文,陈桦.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635~636.

[3]岳希仁,赵运仕,黄林涛.世说新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7~828.

[4]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8]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9]刘瑞明.《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J].中国语文,1998(3).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nosyllabic Modality Adverbs in Shi Shuo Xin Yu

Bai Yan-n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monosyllabic modality adverbs in Shi Shuo Xin Yu on the basi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disclos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ality adverbs in medieval Chinese from diachron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Key words: Shi Shuo Xin Yu; Modality adverb; Monosyllabic

[责任编辑:何茂活]

- 78 -


相关文章

  • 世说新语两则 1
  •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 2.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 ...查看


  • _世说新语_疑问句分析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世说新语>疑问句分析 段业辉 摘要 本文从类型.疑问词与疑问语气的对应关系.疑问的层级性和疑问句的语用价值等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作了全方位的讨论,分析了该书使用疑 ...查看


  •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1
  •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l ...查看


  •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 作者:董志翘王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2)02-148-15 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初).中古汉 ...查看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 ...查看


  • 中考文言文虚词
  • 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 ① ...查看


  • 虚词之.于.而.其.以
  • 期末联考虚词用法及例句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g ...查看


  • 5.[世说新语]两则
  •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查看


  • 七下课内文言文复习
  • 七年级一册文言文综合复习 一.文言虚词 之 其 而 于 以 (一)."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