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教育理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语文学科德育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施德育。语文学科德育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德育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可以较好地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1、德育资源的丰富性。

语文学科的内容遍布所有知识领域,从语文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丰富的德育内容为语文学科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德育渗透的经常性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是学生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延续时间、授课时数都是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语文学科有自己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充裕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自觉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可以说,学生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里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3、德育培养的潜隐性。

语文学科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地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语文学科德育,可以借助教材中生动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语文学科德

育总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取着丰富的德育营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坚定奋斗的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爱与憎,明辨是与非,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具体说来,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课本集中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对每一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就会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另一方面,作品是作家个体生命的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是作家知觉、感觉相融合,通过思维思辩,观照内省的终结形式。最终,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处于社会、自然命运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优美的文章恰如“精神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它必然能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培育功能。应该说,这是语文学科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

2、创新教育。“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渗透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服务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

同时,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人心灵支配的一种自觉自爱,是竞争时代尤其要强调的社会道德规范。它意味着不虚伪,不欺诈,待人以诚。信誉至上,一诺千金,是成功者永无失败的护身符。诚信教育是最基本的人格修养。“诚”,是真实、诚恳,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

与一切事物之间,包括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都要诚恳对待,不含糊、不虚饰,敢于暴露、敢于独抒己见。“信”,含义有二:一是取信于社会,取信于他人,要言行一致。二是要相信他人,胸襟开阔。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它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等六部办《关于开展社会诚信教育宣传的工作意见》精神,学校要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在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诚信教育。语文学科发掘教材中的诚信因素,在教学中,引导、促进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获得必要的有关诚信的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诚信道德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乐于践行诚信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取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则是得天独厚的。

通过这些,使之心灵受到诚信的洗礼,从而提高诚信素养。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尤其是如何渗透诚信教育,是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利用和发掘教材的诚信因素,相机点拨渗透,不失为一条原则和规律。

教学中通过渗透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交往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认识,随之逐步加深,唤起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自尊,提高个人的社会和亲力,强化诚信规范,学生必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心理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 、Y 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

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语文学科德育实施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做好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相机引导、点播,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做到师德引领。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语文学科教学注重文道结合,学文识义,传承文明,陶冶情操。

1、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2、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 这里就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选自张万龙《刍议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优劣课标准》)。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注意点:

面对社会多元影响,学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道德教育,重视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根据90年代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创造更好的德育方法和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语文学科在处理“授知”与“育德”关系时,坚持“文道统一”,“自觉传道”,切实进行道德、理智、美感的渗透教育,通过语感熏陶,形象感染,情感诱发,观念形成等多种途径,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7年语文学科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的“以读激情”、“以情动人”、“知情结合”的方法,使“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美育因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是和谐的,更多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教师人格的影响,为人师表。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是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 教师的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师心理的主要成分。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可以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1)观察的敏锐性

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应体现在教师应深入解刻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品创作时的匠心,找到心理教育渗透的突破口。

(2)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本人,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最佳揉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并且借此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

(3)想像的丰富性

想像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像,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见诸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2.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和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

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这些内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别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所以在做到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的共识。语文教师随时要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这个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宣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且现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授式的方法之上,主要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受到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加以完善实施,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设置势必会对两者的良好渗透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消极影响。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教育理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语文学科德育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施德育。语文学科德育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德育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可以较好地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1、德育资源的丰富性。

语文学科的内容遍布所有知识领域,从语文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丰富的德育内容为语文学科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德育渗透的经常性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是学生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延续时间、授课时数都是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语文学科有自己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充裕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自觉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可以说,学生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里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3、德育培养的潜隐性。

语文学科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地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语文学科德育,可以借助教材中生动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语文学科德

育总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取着丰富的德育营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坚定奋斗的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爱与憎,明辨是与非,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具体说来,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课本集中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对每一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就会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另一方面,作品是作家个体生命的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是作家知觉、感觉相融合,通过思维思辩,观照内省的终结形式。最终,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处于社会、自然命运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优美的文章恰如“精神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它必然能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培育功能。应该说,这是语文学科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

2、创新教育。“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渗透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服务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

同时,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人心灵支配的一种自觉自爱,是竞争时代尤其要强调的社会道德规范。它意味着不虚伪,不欺诈,待人以诚。信誉至上,一诺千金,是成功者永无失败的护身符。诚信教育是最基本的人格修养。“诚”,是真实、诚恳,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

与一切事物之间,包括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都要诚恳对待,不含糊、不虚饰,敢于暴露、敢于独抒己见。“信”,含义有二:一是取信于社会,取信于他人,要言行一致。二是要相信他人,胸襟开阔。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它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等六部办《关于开展社会诚信教育宣传的工作意见》精神,学校要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在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诚信教育。语文学科发掘教材中的诚信因素,在教学中,引导、促进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获得必要的有关诚信的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诚信道德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乐于践行诚信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取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则是得天独厚的。

通过这些,使之心灵受到诚信的洗礼,从而提高诚信素养。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尤其是如何渗透诚信教育,是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利用和发掘教材的诚信因素,相机点拨渗透,不失为一条原则和规律。

教学中通过渗透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交往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认识,随之逐步加深,唤起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自尊,提高个人的社会和亲力,强化诚信规范,学生必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心理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 、Y 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

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语文学科德育实施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做好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相机引导、点播,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做到师德引领。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语文学科教学注重文道结合,学文识义,传承文明,陶冶情操。

1、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2、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 这里就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选自张万龙《刍议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优劣课标准》)。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注意点:

面对社会多元影响,学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道德教育,重视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根据90年代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创造更好的德育方法和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语文学科在处理“授知”与“育德”关系时,坚持“文道统一”,“自觉传道”,切实进行道德、理智、美感的渗透教育,通过语感熏陶,形象感染,情感诱发,观念形成等多种途径,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7年语文学科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的“以读激情”、“以情动人”、“知情结合”的方法,使“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美育因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是和谐的,更多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教师人格的影响,为人师表。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是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 教师的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师心理的主要成分。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可以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1)观察的敏锐性

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应体现在教师应深入解刻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品创作时的匠心,找到心理教育渗透的突破口。

(2)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本人,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最佳揉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并且借此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

(3)想像的丰富性

想像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像,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见诸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2.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和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

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这些内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别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所以在做到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的共识。语文教师随时要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这个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宣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且现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授式的方法之上,主要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受到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加以完善实施,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设置势必会对两者的良好渗透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章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1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 ...查看


  • 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所以,不管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数学课等教学都要寓德于教,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 ...查看


  •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 篇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 ...查看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曙光乡初级中学校 倪成武 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东胜区第十一 小学 云 飞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 优越条件.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 ...查看


  • 高二语文试卷[航天女英雄]同步练习2
  • 航天女英雄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颠簸( ) 悲恸( )cuán( )拥 浩miǎo( ) 2.本文记叙的航天女英雄是 ,她于1986年1月28日乘坐 号航天飞机遇难. 3.根据意思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查看


  •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 ...查看


  • 中学 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 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建立在观察 ...查看


  •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李 舒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每接触一篇课文,必然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意无意地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但这种自然而然的影响和我们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