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教育理论专著[大学]中学习修身与做人

一、关于《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为中国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奉行不悖。修身就是要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有无私地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的思想、意志和能力。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一种进退自如的为人立世的态度,也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理想人格的影响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和国家、为社会尽责、为百姓请命的精神力量,造就了许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的英雄人物。这种理想人格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修身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身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致的。《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身治人的道德修养。

三、诚意就是不自欺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础,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关于《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为中国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奉行不悖。修身就是要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有无私地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的思想、意志和能力。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一种进退自如的为人立世的态度,也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理想人格的影响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和国家、为社会尽责、为百姓请命的精神力量,造就了许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的英雄人物。这种理想人格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修身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身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致的。《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身治人的道德修养。

三、诚意就是不自欺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础,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关文章

  • 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学习心得体会
  • 严以修身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7月27日) 近日,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重读 ...查看


  •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9篇,千古好家风!|雜·讀
  • 功能介绍雜書舘是由高晓松担任馆长的大型私立公益图书馆,设有国学馆及新书馆,馆藏图书及纸质文献资料近百万册(件).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 什么中国传统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 ōu )邑 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查看


  • 礼仪与社交
  • 网络选修课作业答案参考--礼仪与社交 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和学校礼仪(三)作业 选择题 下面哪一项不是教师礼仪的内容:一视同仁 以下哪一项不是外表美所涉及到的:身材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第一部礼仪专著是下面哪一项: ...查看


  • 毕业论文 哲学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__儒家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学 院:_______师范学院_________ 专 业: 哲学 姓 名: 曹知秋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8 日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对社会和 ...查看


  • 100必读国学著作书目
  • 先秦 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一一<山海经> 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 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 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战国时期的史 ...查看


  •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 ...查看


  • 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2017年2印版)
  • 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 编著者:(宋)朱熹  集注 定价:¥20.00 ISBN:978-7-5013-5662-1 出版时间:2016年4月1版,2017年5月2印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所属分类:影印-综合文献 ~ 内容介绍 ...查看


  • 如何做到严于律己专题发言稿1
  • 三严三实教育"严于律己" 专题讨论会发言稿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意义: "三严三实"要求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言行举止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为开展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