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与希望:元末陈高诗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第28卷第4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7月 V ol 28, No 4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15

失望与希望:元末陈高诗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摘 要: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诗人,陈高的一生主要在羁旅漂泊中度过。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

中,陈高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出陈高内心对元末政局的态度经历了一段从希望参与

政权、施展抱负到退避权力、置身事外的微妙的心路发展历程。他的内心总是在失望与希望的夹缝中

挣扎,时局的发展使他不断从心怀希望到陷入失望。即便如此,他在诗中仍时常流露出一种社会责任

感,实际上,他从未忘情于国家安危、百姓祸福。

关键词:元末;陈高;内心世界;失望;希望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4-0055-06

DOI :10.3875/j.issn.1674-3555.2015.04.010 本文的PDF 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 获得

元末社会动荡,豪雄并起,国祚倾危,不仅蒙古和色目之士竭力挽救元朝败局,还有相当一部分汉族士人也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元朝的忠诚。陈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陈高(1315 – 1367年),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人。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登进士第后,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吏不敢易,民不敢欺,声名赫赫。一旦忽易去,及方氏至,欲招致之,而无从得矣。再授慈溪县尹,亦不起。方明善与平阳周宗道构兵,尝一出而解两家之难。平阳陷,弃妻子,往来闽、浙间,盖欲人不知其所在。”①427可以说,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便是在这种辗转不定中度过的。

杨镰教授对陈高其人生平、诗歌等有简要介绍,并将其列为“赴难诗人”[1]。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中,陈高历尽了漂泊的艰辛,目睹了生民的忧患,也因此创作了为数更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多为思念亲旧、叙述丧乱所作,一方面反映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显示出诗人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细腻心理与深厚情怀,以下即对此展开分析。

一、漂泊异乡,思念亲旧

扰攘之际,人们颠沛流离,备受艰辛,而长年漂泊在外,亲人与旧友则往往成为支撑内心的重要支柱。

元末乱起前后的陈高,为了前途与生计,也无时不处于异地奔波之中。从在外奔波的目的看,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资助成果(2011008)

作者简介:张建松(1982-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元史,中韩关系史

① 参见: 陈高. 不系舟渔集[C].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 编著.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①××标出(××代表页码).

5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28卷第4期 以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归田为界①,可将其漂泊生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他曾广游各地求学;后期则决定退隐,以避祸全身。

对早年的游学生涯,他曾自称:“余以学无成功,行不加进,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是故孟浪江海,日复日,月复月,岁复岁,不自知其年之迈也。”①177所谓“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实际上是期望受到擢用。至正八年(1348年),他在客旅他乡途中望乡而叹①365:

慈鸟绕树声哑哑,新年见汝更思家。弟妹堂前称寿酒,吾身漂泊海天涯。(其一)

生平苦有文章癖,老大应悲岁月增。馆阁祗今招隐逸,吾曹何日见飞腾?(其二)

此时他尚未中举。在早年游学与客居他乡期间,自己颇希望能以所学获得仕进的机会,而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也因漂泊在外一直伴随着他。此时,家园的草木最令人思念,家乡的亲旧最牵人愁肠。

而在元明易代前夕,江南一直处于动荡战乱之中。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之后,面临所在皆是的战乱,自己则是有家难还,甚至抛妻弃子,“往来闽、浙间”,过着“欲人不知其所在”的羁旅生活,“泪滴东瓯水,思亲欲见难。水流终有尽,儿泪几时干?”①363更是将其思亲之情描绘得深挚感人。

每逢节日,思乡之情更是在胸中涌动,难以排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日,远在福建的陈高再度感受到对家乡情感的那份执着与思念。他在诗中写道①369:

去年新岁客东瓯,今年新岁闽海头。北望家山三百里,南风何日送归舟?(其一)

老鬓慵梳添白发,客樽强饮对新年。此身那似山中鹤,夜夜归栖碧树颠。(其二)

诗人连年流浪在外。十多年前,虽然漂泊异乡,但期望“馆阁祗今招隐逸”的同时,自己也能为朝廷所用,得到“飞腾”的机遇;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心中所想到的,只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外在的功名利禄对他已毫不重要。他在《题顾仲华扇就送之京》中写道:“好对山中草屋幽,晚凉随意钓溪流。凭君远作金台客,何似渔翁不系舟?”①370在他看来,看似荣耀的“金台客”,却难比“不系舟”的渔翁身份。

但就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一看似简单的愿望,却也迟迟不得实现。某日黄昏之际,面对初上的明月,他却心生愁思,难以安坐。他在诗中感慨万分:“坐叹黄昏后,愁生白发新。清宵谁共语,明月自相亲。江海成何事?乾坤谩此身。故乡无信息,归计尚因循。”①345动荡的局面阻碍了家乡信息的传达,也阻止了自己归家的希望。无法见到亲人,自己只能与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亲”。骨肉分别,传递亲人信息的家书迟迟不至,时时在内心折磨着诗人。《家书不至》写道,“久望家书至,不闻南雁声。几回愁烂漫,直欲泪纵横。骨肉三年别,乡关万里情。”①345渴盼家书到来,但却总是听不到南来鸿雁的鸣声,累积多年的乡愁让他泪流纵横。家乡的亲人时刻挂在心头,而友人的信息也时常令他牵挂。《怀昆山诸乡友六首》①349-350曾一连忆及陈公潜、郑季明、曹新民、庄蒙泉、林伯庸、林希颜诸人。

陈高与旧友多因学而结识,他说:“余少时不知论学取友,年弱冠,而得林希颜氏,既又得何汝樵氏、陈允心氏,凡余在乡井所与为友者,仅止此耳。而余知读书为文,不自暴弃,而流於① 元末揭汯称:陈高“当早年而应试, 即擢第于当时, 任录事于四明, 乃仅历乎两期. 方政平而讼理, 忽解绶而去之; 及再授而不拜, 竟东遁而西驰.” 据此, 陈高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 登进士第后, 授庆元路录事, 但两年后(1356年) 即弃官归田. 参见: 揭汯. 陈子上先生墓志铭[C] // 陈高. 不系舟渔: 卷一六: 附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427.

第28卷第4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7月 V ol 28, No 4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15

失望与希望:元末陈高诗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摘 要: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诗人,陈高的一生主要在羁旅漂泊中度过。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

中,陈高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出陈高内心对元末政局的态度经历了一段从希望参与

政权、施展抱负到退避权力、置身事外的微妙的心路发展历程。他的内心总是在失望与希望的夹缝中

挣扎,时局的发展使他不断从心怀希望到陷入失望。即便如此,他在诗中仍时常流露出一种社会责任

感,实际上,他从未忘情于国家安危、百姓祸福。

关键词:元末;陈高;内心世界;失望;希望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4-0055-06

DOI :10.3875/j.issn.1674-3555.2015.04.010 本文的PDF 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 获得

元末社会动荡,豪雄并起,国祚倾危,不仅蒙古和色目之士竭力挽救元朝败局,还有相当一部分汉族士人也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元朝的忠诚。陈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陈高(1315 – 1367年),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人。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登进士第后,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吏不敢易,民不敢欺,声名赫赫。一旦忽易去,及方氏至,欲招致之,而无从得矣。再授慈溪县尹,亦不起。方明善与平阳周宗道构兵,尝一出而解两家之难。平阳陷,弃妻子,往来闽、浙间,盖欲人不知其所在。”①427可以说,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便是在这种辗转不定中度过的。

杨镰教授对陈高其人生平、诗歌等有简要介绍,并将其列为“赴难诗人”[1]。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中,陈高历尽了漂泊的艰辛,目睹了生民的忧患,也因此创作了为数更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多为思念亲旧、叙述丧乱所作,一方面反映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显示出诗人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细腻心理与深厚情怀,以下即对此展开分析。

一、漂泊异乡,思念亲旧

扰攘之际,人们颠沛流离,备受艰辛,而长年漂泊在外,亲人与旧友则往往成为支撑内心的重要支柱。

元末乱起前后的陈高,为了前途与生计,也无时不处于异地奔波之中。从在外奔波的目的看,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资助成果(2011008)

作者简介:张建松(1982-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元史,中韩关系史

① 参见: 陈高. 不系舟渔集[C].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 编著.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①××标出(××代表页码).

5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28卷第4期 以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归田为界①,可将其漂泊生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他曾广游各地求学;后期则决定退隐,以避祸全身。

对早年的游学生涯,他曾自称:“余以学无成功,行不加进,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是故孟浪江海,日复日,月复月,岁复岁,不自知其年之迈也。”①177所谓“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实际上是期望受到擢用。至正八年(1348年),他在客旅他乡途中望乡而叹①365:

慈鸟绕树声哑哑,新年见汝更思家。弟妹堂前称寿酒,吾身漂泊海天涯。(其一)

生平苦有文章癖,老大应悲岁月增。馆阁祗今招隐逸,吾曹何日见飞腾?(其二)

此时他尚未中举。在早年游学与客居他乡期间,自己颇希望能以所学获得仕进的机会,而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也因漂泊在外一直伴随着他。此时,家园的草木最令人思念,家乡的亲旧最牵人愁肠。

而在元明易代前夕,江南一直处于动荡战乱之中。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之后,面临所在皆是的战乱,自己则是有家难还,甚至抛妻弃子,“往来闽、浙间”,过着“欲人不知其所在”的羁旅生活,“泪滴东瓯水,思亲欲见难。水流终有尽,儿泪几时干?”①363更是将其思亲之情描绘得深挚感人。

每逢节日,思乡之情更是在胸中涌动,难以排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日,远在福建的陈高再度感受到对家乡情感的那份执着与思念。他在诗中写道①369:

去年新岁客东瓯,今年新岁闽海头。北望家山三百里,南风何日送归舟?(其一)

老鬓慵梳添白发,客樽强饮对新年。此身那似山中鹤,夜夜归栖碧树颠。(其二)

诗人连年流浪在外。十多年前,虽然漂泊异乡,但期望“馆阁祗今招隐逸”的同时,自己也能为朝廷所用,得到“飞腾”的机遇;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心中所想到的,只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外在的功名利禄对他已毫不重要。他在《题顾仲华扇就送之京》中写道:“好对山中草屋幽,晚凉随意钓溪流。凭君远作金台客,何似渔翁不系舟?”①370在他看来,看似荣耀的“金台客”,却难比“不系舟”的渔翁身份。

但就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一看似简单的愿望,却也迟迟不得实现。某日黄昏之际,面对初上的明月,他却心生愁思,难以安坐。他在诗中感慨万分:“坐叹黄昏后,愁生白发新。清宵谁共语,明月自相亲。江海成何事?乾坤谩此身。故乡无信息,归计尚因循。”①345动荡的局面阻碍了家乡信息的传达,也阻止了自己归家的希望。无法见到亲人,自己只能与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亲”。骨肉分别,传递亲人信息的家书迟迟不至,时时在内心折磨着诗人。《家书不至》写道,“久望家书至,不闻南雁声。几回愁烂漫,直欲泪纵横。骨肉三年别,乡关万里情。”①345渴盼家书到来,但却总是听不到南来鸿雁的鸣声,累积多年的乡愁让他泪流纵横。家乡的亲人时刻挂在心头,而友人的信息也时常令他牵挂。《怀昆山诸乡友六首》①349-350曾一连忆及陈公潜、郑季明、曹新民、庄蒙泉、林伯庸、林希颜诸人。

陈高与旧友多因学而结识,他说:“余少时不知论学取友,年弱冠,而得林希颜氏,既又得何汝樵氏、陈允心氏,凡余在乡井所与为友者,仅止此耳。而余知读书为文,不自暴弃,而流於① 元末揭汯称:陈高“当早年而应试, 即擢第于当时, 任录事于四明, 乃仅历乎两期. 方政平而讼理, 忽解绶而去之; 及再授而不拜, 竟东遁而西驰.” 据此, 陈高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 登进士第后, 授庆元路录事, 但两年后(1356年) 即弃官归田. 参见: 揭汯. 陈子上先生墓志铭[C] // 陈高. 不系舟渔: 卷一六: 附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427.


相关文章

  • 乌台诗案前苏轼诗歌中的归隐心态分析
  • 摘 要:苏轼在乌台诗案前的诗歌创作中,不断提及归隐,却从未向归隐迈出实质性步伐.本文通过分析苏轼的诗歌创作认为,在他涉及归隐的诗歌中,也往往涉及对时政的失望,以及对虚度生命却不能有所作为的忧愤.他所谓的向往归隐.决心归隐,其实只是对仕途不满 ...查看


  • 现代诗歌[错误]鉴赏教案
  • 错误 郑愁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意向,感悟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重点及难点:对传统意象所反映的凄美幽怨意境的理解. 授课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步骤: o. 反馈<周日反馈>. 语音: ...查看


  •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字数:6375 目 录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 ...查看


  •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四版相关常识
  • 1.斯丹达尔(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艺术上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开拓了法 ...查看


  • [雨巷]公开课教案
  • <雨巷>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查看


  •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现当代文学论文
  • 概要:诗歌作为心灵的一种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意识的流变 历程.在当前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的文化氛围里,女性诗歌一反过去女性话语缺席和半缺席的僵局,女诗人们自白,呐喊抗争,勇猛地拆解着男性话语中心的模式,在当代诗坛中竖起了自己的诗歌大旗.然 ...查看


  • [雨巷]的三重意蕴
  • <雨巷>的三重意蕴 <雨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虽然它并不比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朦胧,但人们对其解读仍多有不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从爱情.社 ...查看


  •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练习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 九上古诗词理解题 1. 对诗歌<月夜>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夜>选自<全唐诗>,作者刘方平,唐天宝年间诗人. B. <月夜>写了诗人在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辽阔天 ...查看


  • 现代诗[错误]教学设计与评析
  • 现代诗<错误>教学设计与评析 宣汉中学 李良东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设计依据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新的语文教材把第一单元作为诗歌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因此,授课时必须侧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