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哲学视角分析东西方建筑的场所精神

从建筑哲学视角分析东西方建

筑的场所精神

摘要

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还包含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精神”的说法在古罗马时代已经产生,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这个概念与中国人所讲“人杰地灵”中的“地灵”不谋而合。人在场所中的感受受到环境、文化、自然观等多方面的影响,建筑空间的设计可以带来美感,然而建筑艺术不等于纯形式美,它还包括让人感受到人造空间与社会活动相符合的精神安适。场所精神即是不同空间形式特征对于人类活动

的意义。

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根本的观点,它是建筑观的理论形式,来源于建筑所处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以及人类的神话、宗教、哲学、科学等自然观。本文从建筑哲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建筑的场所精神,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部分:

两个方面:一是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分别介绍,二是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对比以及相互影响。

三个部分:①以观念性分类解析中国传统自然观对场所精神的影响

②以时间为轴线解析西方人文观念的变革过程及不同时代场所精神

③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比较

关键词:场所精神;比较;建筑哲学;中西方

Abstract

Key: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东方建筑场所精神

1.1先民的原始崇拜及自然观

1.2周易和风水学中的中国哲学

1.3儒家的礼乐相辅及平面展开的建筑群体

第二章:西方建筑场所精神

2.1古典建筑时期(西方建筑的起源时期)

2.2中世纪时期

2.3中世纪超自然意志的场所

参考文献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建筑的场所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最早从周朝起源,经历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基本确立了对大自然的中国式理性化理解,并且在后世以儒学为主流的哲学发展中一以贯之。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哲学争论,然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的哲学争论中基本的共识,人类与自然构成相互关联的运动整体,才是和谐自然的生存状态。中国的建筑艺术所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建筑及场所表达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表达对自然之

道的依从与尊敬。

1.1先民的原始崇拜及自然观

在中国的神话中,同其他泛神论的民族一样,自然现象和事物被想象为诸神的活动。“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然而,神与人的界定却是模糊不清的,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这些传说中的神显然有着超人的力量,却又被当做人类的血亲祖先,他们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类的早期历史。

在先秦以来的文明发展中,中国上古神话并未发展为全民性的宗教,也未产生类似基督教的至上神,中国的神灵大多是“过去式”的,并不能主宰自然。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可看出人们对自然神并没有强烈的敬畏崇拜。

人们更崇拜的神是天“帝”, “帝”是中国的至上神,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是人类各个氏族部落的始祖,还往往是自然规律的发现者和物质文明的发明者。而帝的能力却同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汉代《淮南子·地训》又对此做出了补充:“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之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濮,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可见“帝”并不一定天生是超人的,但当居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时,环境可以提供给他“不死”、“呼风唤雨”的能力。

此外如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传说中,面对自然的神都经历了对自然的长期实践与观察,可见神并不拥有全能的自然意志,反而类似于人,把自然现实当做赖以发展的观察对象。

神或先贤死后亦可化身为大地万物,恩泽子孙后代。夸父死后“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数千里焉。”(列子·汤问篇) 。《山海经·西山经》记有:“(槐疆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祖先神祗与自然的交互、神在死后化育成自然场所,这都强调了人化的神始终活动在大自然中,认识它、利用它、使它作用于人的生产生活,最终又归返与它。中国神话使人关注于现实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对自然环境充满亲情。

在先民心中,天是最神圣的,带来日夜变化和四季更迭,有巨大的自然力。至迟在西周时代起,周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时空方位对自然的影响力。季节变化及斗转星移昭示的规律性自然作用,天帝逐渐向五帝代表五方、五行转化。

山高似通天,被视为“帝之下都”。树林茂密育化众生,乃是神圃灵囿。先民逐水草而居,视水泽为深潜之所和生命之源。

对山体的崇尚,使先秦各代各国纷纷广筑高台。夏朝有庙台,商朝有崇台,周朝有灵台,春秋战国时期诸如桓公台、新台、章华台数不胜数,都表达了君王希望昭示他能承命于天,借天道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需求。先贤在传说中被神化,登临高山来观天象地,并从天象中感悟到大道法则,并根据这些法则治理国家。《周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承天命、观天地的要求发展至后世形成传统,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中常建高大台基,园林多堆石成山效仿自然界中的山体。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具有人类对自然自绝的亲近感。中国建筑考虑人与自然间的声明联系,并且将形态融入大自然。然而,现实生活的安全需要使家庭和各种社会功能单位都需要封闭的防护功能,形成一个个相对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内部”.

中国建筑的庭院就是这样的一种内部,也是外部自然环境的延伸。“窗,聪也,于内窥

外为聪明也”(释名)。低矮的屋顶上面就是广阔的天空,庭院中点缀花木,四面的围合建筑皆有大面积通透的门窗,使庭院周围的建筑彼此相互关联。生活在每一个庭院中的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感受到四季晨昏的变化。

1.2周易和风水学中的中国哲学

《周易》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并被奉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易传》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全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为本文,传做解说,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组成,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中的某一卦。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周易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存在与运动,并认为自然现象都代表了预兆指征。在六十四卦的排列中,重现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居首位的乾卦,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的初始状态,蒙昧且无秩序„„《周易》的作者力图使六十四卦的排列符号世界进化过程,这是对观察实践的理性化总结,把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现象,上升为理性概念,从而探索出能作用于世界演进的基本原理。

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世界万物的生化运动,都在相反相成的作用中实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系辞下) 。

二是注意到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易的过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阐明了自然现象不断变化又对立统一。

在中国哲学对自然事物阴阳属性的认识方法中,一方面分层次,各种事物间及事物内部皆有阴阳之分; 另一方面,考虑事物周围的关系矛盾及转换,如坎卦象水主阴,亦以其流动、蒸发为阳。

在中国式的认识方法下,通过建筑所实现的人类场所,是不能孤立地达到完善的功能与审美目标的,它必须实现同周围环境的机体性关联。描述自然机体关系的概念范畴主要有气、阴阳、五行等。

阴阳之外,气表达的是一种原始性、基础性的事物和作用能力,是构成天地万物以致人的基本。五行的概念自春秋以来就有,经汉代发展,系统辩证地肯定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存在属性的相生相克原理。整体世界有五行方位、时序以及其对生命的不同作用。事物和机体内部亦有五行矛盾,不适当的过强或过弱都会对生命造成不良影响。把握世界,要注意生克关系的平衡和利用。

中国建筑关照自然地形的场所性质和建筑与自然场所的关系,重点就在于调和阴阳之气,及平衡五行属性的互动有无。

以哲学的模糊思辨为基础,中国诞生了特有的“环境科学”——风水。

风水学说服务于对营造地点的选择和对建筑布局的指导,它的依据来自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归纳,其中包含富于理性的真知,也包含着很多迷信。

风水学说对环境中自然之气的考虑,融会了哲学对阴阳五行关系和方位的理解。富于生气的山水格局,以山水相合、内气萌生、外气成形之处为穴,穴是指藏风聚气之处,是理想的建造地点。吉地依附着的主山,左右护山,以及前面的池河之水与案山,构成“负阴抱阳”且南方朱雀火,北方玄武水,东方青龙木,西方白虎金,环抱阴阳无极的中央土的关系。不管用怎样的概念解释这个环境,它都有利于良好的小气候,并符合一种人与自然昼夜季节交替中的光、热、风、雨的宇宙图式化关联。生理满足之外也能达到心理满足,实践意义之外也有象征意义。

1.3儒家的礼乐相辅及平面展开的建筑群体

儒家特别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注重人的道德,孔子的最高到的境界是“仁”, 而仁的概念立足于社会伦理关系,其核心是“礼”。

礼在传统文化中含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指一种祭祀文化,即敬神、祭祖、崇尚天地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礼仪;再是利用人际礼尚往来,及生活中各种重要活动的行为礼节;三是指一种联系于宗法伦理的社会等级关系与道德行为规范。

儒家礼教充分地承认了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差异的合理性,并且认为这种差异就是理想的社会秩序。在建筑中,礼制亦衍生出了明确的等级制度。通过成文的制度,将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在建筑位置、形制、居住方式等各种方面体现出来。

儒家思想认为礼制是自然大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而最根本的自然之道总称为天道。有序的天地,天有昼夜,地有南北,天有五星分列,地有五行方位,天有四时,地有四方,而儒家把它们联系于阴阳五行和人类纲常伦理,要求礼制合于天地。这种宇宙图式方位关系的具象化,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建筑的平面化,建筑的布局如同天地。

通过院落形成联系的建筑单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建筑组合中,借助庭院这个外部空间,各个单位都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人伦关系和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活动在建筑中各得其所,从形式上符合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同时,庭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为建筑群提供明确的方位感,并使不同功能的单位个体分列不同方位,影响着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建筑的布局。

中国建筑存在几何式对称布局,这是在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山川的宇宙图式。这个图式在不同的季节、时辰有不同的主导方位属性,有相互影响的运动,各方向有分属风暑湿燥寒的气流相互影响,各层次的阴阳外气内气还有渗透和散发。

中国古代都城常常模仿宇宙图式,而都城总是力图依据皇宫进行布局,从这个方面来看,整个城市的结构都从属于皇宫,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乐”是对礼的补充,礼乐对应相配在儒学中被当做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礼体现地、阴、静、异等,乐体现天、阳、动、同等。分开来的天地阴阳概念分别对应于礼和乐,从自然和人伦的角度,有如下对应关系:

乐天阳始化动同长情治爱和

礼地阴成序静异克理治敬序

乐显示出自然力的主动一面,对它的关照更富于审美性,激发生命情怀。这样的精神使中国文人除了修身治国之外,还能以个体的人来面对大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方式和特色的园林建筑艺术,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章:西方建筑史中的哲学思想

自古希腊兴起的西方哲学,以集中探讨存在世界的本体为基本目标,热衷于智识的哲人关心世界的终极本源究竟是什么。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认为存在的本质是物质的,并注意到几种基本物质属性决定着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但穷追“是什么”、突出本体论的哲学被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成就所迷,终于通过思维概念和逻辑构建出一个稳定不变的、

形而上的存在本体。这个本体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式、理念等实在,现实世界是它不完善的影子,而人类天赋的理性思维可以直接接近或者直接就是本体的真实。中世纪哲学的神学化,使本体的存在几乎等同于上帝——全能的造物主和世界的统治者,文艺复兴则使被人格化的全能主神逐渐成为近代的人。本体同现实的对立,神或人对现实世界的统治,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和统治与被统治的绝对化,是西方传统哲学所肯定的基本存在关系。纯粹思辨性的哲学,不是一实践为基础并用于解释现实世界,而是试图以人类的设想来规范现实世界。

2.1希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与神庙

希腊自然哲学建立在通过考察现实自然现象来推理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派对世界本源性存在的认识中,有泰勒斯的火,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等。

这样的学说形成了赫拉克利特等人对自然关系的可贵认识:自然趋向差异性对立,协调是从差异性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当自然和谐的这种特性被引入艺术,产生的观点是: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

一方面,传统宗教对城邦的稳固以至民族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它结合了对土地的爱,把土地当做人类意志和力量的源泉,维系着城邦和民族。另一方,自然哲学关于矛盾对立和谐的自然观,从基本关系方面看同泛神论宗教一致,并修正着宗教神话过于流动多变的一面,可以使地景的审美价值变得更清晰一些,综合起来可以借着神意加强对自然地景及其场所性质的关切,使希腊人与自然之间呈现更生动的关系。

公元4世纪以后,哲学家不再关照现实,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注重通过思维寻找世界的本体,走向形而上的哲学,希腊哲学和审美自此脱离了对大自然的直接关切,造就了理式和现实、思维和感觉之类的二元对立,一方为主,一方为次,同时也加强化了人类的优越地位,造就了人与自然现实间的对立

神庙作为建筑艺术典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间的联系,根植于希腊人对自然和神的特定理解。各种各样的自然力成为被赋予人身的神,神的雕像就是其真身的显现,需要一个在人间的居所。神又是这篇或那片的土地。;守护神或场所性质这一拉丁术语在后来的研究中被用于希腊,表达的是希腊人注重多样化的环境意义。神庙是自然神显现为人身时的屋宇,位于最富自然神性特征的场所,通过结合环境和标示环境,使人民看到代表自然的神,同神对话交往。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主导,这种建筑和它所依据的观念,成为希腊建筑艺术的原型。

2.2罗马学术及其对待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传统在希腊还是潜在的,而在罗马强调使用的学术实践、简单的唯物观念和征服世界的历程中却变得突出了。罗马人征服扩张的伟业使他们看到自身力量的强大,扩张中的罗马人自负地认为自己的都城位于宇宙中央,并从自然对人的智力、体力扥影响方面得到最好的调谐。

通过院落形成联系的建筑单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建筑组合中,借助庭院这个外部空间,各个单位都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人伦关系和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活动在建筑中各得其所,从形式上符合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同时,庭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为建筑群提供明确的方位感,并使不同功能的单位个体分列不同方位,影响着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建筑的布局。

罗马人强大中心和秩序,传统住宅则一直有规则性轴对称特征。大型公共建筑,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在其发展中都以内部的几何轴线关系构成具有中心感的完整有序空间。

“罗马人的场所“体现为有正交轴线交叉的中心和四限,并且是被围合的形式。作为一

种宗教化信念的反映,它对建筑环境的规定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图式化场所及其中心所具有的力量,二是吧内部世界同外部世界区别开。

自我完善的闭合场所分开来内部和外部的世界,人类特有的活动空间不再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与希腊建筑造型相像的神庙被廊院包围起来,每个功能相关的群体也都强调内部超所的闭合性。从希腊人那里继承来的柱式,不再以性格差异来使人看到自然力所蕴含的每,而是单纯追求华丽的形象,体现艺术美同人类欲望的关联,装饰拱券结构的表面。

2.3中世纪超自然意志的场所

中世纪的自然观主要立足于基督教的宗教学说。罗马晚期和中世纪初期西方世界所经历的嫉妒混乱和苦难,使基督教确立了它的地位,并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天主教会。部分处于宗教信念,部分为了自身利益,教会总体上排除古代文明,压制任何违背宗教学说的异端思想和行为,控制着解释世界的权力。

教堂是诡异上帝的人类竭力赞美超自然意志的场所,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最完美体现着。希腊“以建筑为点”来使人正视周围环境关系,罗马人一扩张围绕中心点的建筑内部空间来建立人类场所。中世纪教堂则把上帝的天国当做建筑艺术的目标,因而强调了终端式的点,是宗教式的世界观的一种表达。

这个点一方面是建筑内部狭长空间导向的圣坛,涉及直接的布道功能,象征接收基督和教会在人间的引导地位和心灵皈依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高耸空间与造型导向上方的天国,教堂内部空间向上的指向感和外部尖塔的高耸造型,是世界阶梯形存在的终极和皈依者生命的未来。未来突出这类终极性质的点,教堂空间形体被竭力拉长,直入云端。

教俗分裂中世俗建筑随机地应和自然,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所在。它缺乏特定的艺术形式法则所造成的模糊含义,曾经而且还继续在启发着从复杂人性出发,并据此向自然归复的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其亨主编. 风水理论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管子.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韩非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李允鉌. 华夏意匠.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1985

[5]淮南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薛华.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的原则. 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上,下).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王蔚. 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9]尹国均. 酉方建筑的7种图谱. 重庆:酉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王其钧. 古典建筑语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2]万书元. 当代酉方建筑美学新潮.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_

从建筑哲学视角分析东西方建

筑的场所精神

摘要

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还包含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精神”的说法在古罗马时代已经产生,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这个概念与中国人所讲“人杰地灵”中的“地灵”不谋而合。人在场所中的感受受到环境、文化、自然观等多方面的影响,建筑空间的设计可以带来美感,然而建筑艺术不等于纯形式美,它还包括让人感受到人造空间与社会活动相符合的精神安适。场所精神即是不同空间形式特征对于人类活动

的意义。

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根本的观点,它是建筑观的理论形式,来源于建筑所处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以及人类的神话、宗教、哲学、科学等自然观。本文从建筑哲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建筑的场所精神,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部分:

两个方面:一是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分别介绍,二是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对比以及相互影响。

三个部分:①以观念性分类解析中国传统自然观对场所精神的影响

②以时间为轴线解析西方人文观念的变革过程及不同时代场所精神

③对中西方场所精神的比较

关键词:场所精神;比较;建筑哲学;中西方

Abstract

Key: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东方建筑场所精神

1.1先民的原始崇拜及自然观

1.2周易和风水学中的中国哲学

1.3儒家的礼乐相辅及平面展开的建筑群体

第二章:西方建筑场所精神

2.1古典建筑时期(西方建筑的起源时期)

2.2中世纪时期

2.3中世纪超自然意志的场所

参考文献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建筑的场所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最早从周朝起源,经历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基本确立了对大自然的中国式理性化理解,并且在后世以儒学为主流的哲学发展中一以贯之。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哲学争论,然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的哲学争论中基本的共识,人类与自然构成相互关联的运动整体,才是和谐自然的生存状态。中国的建筑艺术所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建筑及场所表达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表达对自然之

道的依从与尊敬。

1.1先民的原始崇拜及自然观

在中国的神话中,同其他泛神论的民族一样,自然现象和事物被想象为诸神的活动。“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然而,神与人的界定却是模糊不清的,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这些传说中的神显然有着超人的力量,却又被当做人类的血亲祖先,他们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类的早期历史。

在先秦以来的文明发展中,中国上古神话并未发展为全民性的宗教,也未产生类似基督教的至上神,中国的神灵大多是“过去式”的,并不能主宰自然。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可看出人们对自然神并没有强烈的敬畏崇拜。

人们更崇拜的神是天“帝”, “帝”是中国的至上神,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是人类各个氏族部落的始祖,还往往是自然规律的发现者和物质文明的发明者。而帝的能力却同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汉代《淮南子·地训》又对此做出了补充:“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之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濮,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可见“帝”并不一定天生是超人的,但当居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时,环境可以提供给他“不死”、“呼风唤雨”的能力。

此外如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传说中,面对自然的神都经历了对自然的长期实践与观察,可见神并不拥有全能的自然意志,反而类似于人,把自然现实当做赖以发展的观察对象。

神或先贤死后亦可化身为大地万物,恩泽子孙后代。夸父死后“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数千里焉。”(列子·汤问篇) 。《山海经·西山经》记有:“(槐疆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祖先神祗与自然的交互、神在死后化育成自然场所,这都强调了人化的神始终活动在大自然中,认识它、利用它、使它作用于人的生产生活,最终又归返与它。中国神话使人关注于现实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对自然环境充满亲情。

在先民心中,天是最神圣的,带来日夜变化和四季更迭,有巨大的自然力。至迟在西周时代起,周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时空方位对自然的影响力。季节变化及斗转星移昭示的规律性自然作用,天帝逐渐向五帝代表五方、五行转化。

山高似通天,被视为“帝之下都”。树林茂密育化众生,乃是神圃灵囿。先民逐水草而居,视水泽为深潜之所和生命之源。

对山体的崇尚,使先秦各代各国纷纷广筑高台。夏朝有庙台,商朝有崇台,周朝有灵台,春秋战国时期诸如桓公台、新台、章华台数不胜数,都表达了君王希望昭示他能承命于天,借天道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需求。先贤在传说中被神化,登临高山来观天象地,并从天象中感悟到大道法则,并根据这些法则治理国家。《周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承天命、观天地的要求发展至后世形成传统,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中常建高大台基,园林多堆石成山效仿自然界中的山体。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具有人类对自然自绝的亲近感。中国建筑考虑人与自然间的声明联系,并且将形态融入大自然。然而,现实生活的安全需要使家庭和各种社会功能单位都需要封闭的防护功能,形成一个个相对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内部”.

中国建筑的庭院就是这样的一种内部,也是外部自然环境的延伸。“窗,聪也,于内窥

外为聪明也”(释名)。低矮的屋顶上面就是广阔的天空,庭院中点缀花木,四面的围合建筑皆有大面积通透的门窗,使庭院周围的建筑彼此相互关联。生活在每一个庭院中的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感受到四季晨昏的变化。

1.2周易和风水学中的中国哲学

《周易》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并被奉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易传》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全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为本文,传做解说,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组成,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中的某一卦。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周易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存在与运动,并认为自然现象都代表了预兆指征。在六十四卦的排列中,重现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居首位的乾卦,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的初始状态,蒙昧且无秩序„„《周易》的作者力图使六十四卦的排列符号世界进化过程,这是对观察实践的理性化总结,把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现象,上升为理性概念,从而探索出能作用于世界演进的基本原理。

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世界万物的生化运动,都在相反相成的作用中实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系辞下) 。

二是注意到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易的过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阐明了自然现象不断变化又对立统一。

在中国哲学对自然事物阴阳属性的认识方法中,一方面分层次,各种事物间及事物内部皆有阴阳之分; 另一方面,考虑事物周围的关系矛盾及转换,如坎卦象水主阴,亦以其流动、蒸发为阳。

在中国式的认识方法下,通过建筑所实现的人类场所,是不能孤立地达到完善的功能与审美目标的,它必须实现同周围环境的机体性关联。描述自然机体关系的概念范畴主要有气、阴阳、五行等。

阴阳之外,气表达的是一种原始性、基础性的事物和作用能力,是构成天地万物以致人的基本。五行的概念自春秋以来就有,经汉代发展,系统辩证地肯定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存在属性的相生相克原理。整体世界有五行方位、时序以及其对生命的不同作用。事物和机体内部亦有五行矛盾,不适当的过强或过弱都会对生命造成不良影响。把握世界,要注意生克关系的平衡和利用。

中国建筑关照自然地形的场所性质和建筑与自然场所的关系,重点就在于调和阴阳之气,及平衡五行属性的互动有无。

以哲学的模糊思辨为基础,中国诞生了特有的“环境科学”——风水。

风水学说服务于对营造地点的选择和对建筑布局的指导,它的依据来自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归纳,其中包含富于理性的真知,也包含着很多迷信。

风水学说对环境中自然之气的考虑,融会了哲学对阴阳五行关系和方位的理解。富于生气的山水格局,以山水相合、内气萌生、外气成形之处为穴,穴是指藏风聚气之处,是理想的建造地点。吉地依附着的主山,左右护山,以及前面的池河之水与案山,构成“负阴抱阳”且南方朱雀火,北方玄武水,东方青龙木,西方白虎金,环抱阴阳无极的中央土的关系。不管用怎样的概念解释这个环境,它都有利于良好的小气候,并符合一种人与自然昼夜季节交替中的光、热、风、雨的宇宙图式化关联。生理满足之外也能达到心理满足,实践意义之外也有象征意义。

1.3儒家的礼乐相辅及平面展开的建筑群体

儒家特别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注重人的道德,孔子的最高到的境界是“仁”, 而仁的概念立足于社会伦理关系,其核心是“礼”。

礼在传统文化中含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指一种祭祀文化,即敬神、祭祖、崇尚天地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礼仪;再是利用人际礼尚往来,及生活中各种重要活动的行为礼节;三是指一种联系于宗法伦理的社会等级关系与道德行为规范。

儒家礼教充分地承认了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差异的合理性,并且认为这种差异就是理想的社会秩序。在建筑中,礼制亦衍生出了明确的等级制度。通过成文的制度,将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在建筑位置、形制、居住方式等各种方面体现出来。

儒家思想认为礼制是自然大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而最根本的自然之道总称为天道。有序的天地,天有昼夜,地有南北,天有五星分列,地有五行方位,天有四时,地有四方,而儒家把它们联系于阴阳五行和人类纲常伦理,要求礼制合于天地。这种宇宙图式方位关系的具象化,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建筑的平面化,建筑的布局如同天地。

通过院落形成联系的建筑单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建筑组合中,借助庭院这个外部空间,各个单位都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人伦关系和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活动在建筑中各得其所,从形式上符合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同时,庭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为建筑群提供明确的方位感,并使不同功能的单位个体分列不同方位,影响着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建筑的布局。

中国建筑存在几何式对称布局,这是在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山川的宇宙图式。这个图式在不同的季节、时辰有不同的主导方位属性,有相互影响的运动,各方向有分属风暑湿燥寒的气流相互影响,各层次的阴阳外气内气还有渗透和散发。

中国古代都城常常模仿宇宙图式,而都城总是力图依据皇宫进行布局,从这个方面来看,整个城市的结构都从属于皇宫,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乐”是对礼的补充,礼乐对应相配在儒学中被当做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礼体现地、阴、静、异等,乐体现天、阳、动、同等。分开来的天地阴阳概念分别对应于礼和乐,从自然和人伦的角度,有如下对应关系:

乐天阳始化动同长情治爱和

礼地阴成序静异克理治敬序

乐显示出自然力的主动一面,对它的关照更富于审美性,激发生命情怀。这样的精神使中国文人除了修身治国之外,还能以个体的人来面对大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方式和特色的园林建筑艺术,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章:西方建筑史中的哲学思想

自古希腊兴起的西方哲学,以集中探讨存在世界的本体为基本目标,热衷于智识的哲人关心世界的终极本源究竟是什么。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认为存在的本质是物质的,并注意到几种基本物质属性决定着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但穷追“是什么”、突出本体论的哲学被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成就所迷,终于通过思维概念和逻辑构建出一个稳定不变的、

形而上的存在本体。这个本体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式、理念等实在,现实世界是它不完善的影子,而人类天赋的理性思维可以直接接近或者直接就是本体的真实。中世纪哲学的神学化,使本体的存在几乎等同于上帝——全能的造物主和世界的统治者,文艺复兴则使被人格化的全能主神逐渐成为近代的人。本体同现实的对立,神或人对现实世界的统治,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和统治与被统治的绝对化,是西方传统哲学所肯定的基本存在关系。纯粹思辨性的哲学,不是一实践为基础并用于解释现实世界,而是试图以人类的设想来规范现实世界。

2.1希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与神庙

希腊自然哲学建立在通过考察现实自然现象来推理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派对世界本源性存在的认识中,有泰勒斯的火,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等。

这样的学说形成了赫拉克利特等人对自然关系的可贵认识:自然趋向差异性对立,协调是从差异性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当自然和谐的这种特性被引入艺术,产生的观点是: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

一方面,传统宗教对城邦的稳固以至民族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它结合了对土地的爱,把土地当做人类意志和力量的源泉,维系着城邦和民族。另一方,自然哲学关于矛盾对立和谐的自然观,从基本关系方面看同泛神论宗教一致,并修正着宗教神话过于流动多变的一面,可以使地景的审美价值变得更清晰一些,综合起来可以借着神意加强对自然地景及其场所性质的关切,使希腊人与自然之间呈现更生动的关系。

公元4世纪以后,哲学家不再关照现实,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注重通过思维寻找世界的本体,走向形而上的哲学,希腊哲学和审美自此脱离了对大自然的直接关切,造就了理式和现实、思维和感觉之类的二元对立,一方为主,一方为次,同时也加强化了人类的优越地位,造就了人与自然现实间的对立

神庙作为建筑艺术典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间的联系,根植于希腊人对自然和神的特定理解。各种各样的自然力成为被赋予人身的神,神的雕像就是其真身的显现,需要一个在人间的居所。神又是这篇或那片的土地。;守护神或场所性质这一拉丁术语在后来的研究中被用于希腊,表达的是希腊人注重多样化的环境意义。神庙是自然神显现为人身时的屋宇,位于最富自然神性特征的场所,通过结合环境和标示环境,使人民看到代表自然的神,同神对话交往。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主导,这种建筑和它所依据的观念,成为希腊建筑艺术的原型。

2.2罗马学术及其对待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传统在希腊还是潜在的,而在罗马强调使用的学术实践、简单的唯物观念和征服世界的历程中却变得突出了。罗马人征服扩张的伟业使他们看到自身力量的强大,扩张中的罗马人自负地认为自己的都城位于宇宙中央,并从自然对人的智力、体力扥影响方面得到最好的调谐。

通过院落形成联系的建筑单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建筑组合中,借助庭院这个外部空间,各个单位都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人伦关系和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活动在建筑中各得其所,从形式上符合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同时,庭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为建筑群提供明确的方位感,并使不同功能的单位个体分列不同方位,影响着居住、政务、祭祀、礼宾等建筑的布局。

罗马人强大中心和秩序,传统住宅则一直有规则性轴对称特征。大型公共建筑,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在其发展中都以内部的几何轴线关系构成具有中心感的完整有序空间。

“罗马人的场所“体现为有正交轴线交叉的中心和四限,并且是被围合的形式。作为一

种宗教化信念的反映,它对建筑环境的规定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图式化场所及其中心所具有的力量,二是吧内部世界同外部世界区别开。

自我完善的闭合场所分开来内部和外部的世界,人类特有的活动空间不再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与希腊建筑造型相像的神庙被廊院包围起来,每个功能相关的群体也都强调内部超所的闭合性。从希腊人那里继承来的柱式,不再以性格差异来使人看到自然力所蕴含的每,而是单纯追求华丽的形象,体现艺术美同人类欲望的关联,装饰拱券结构的表面。

2.3中世纪超自然意志的场所

中世纪的自然观主要立足于基督教的宗教学说。罗马晚期和中世纪初期西方世界所经历的嫉妒混乱和苦难,使基督教确立了它的地位,并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天主教会。部分处于宗教信念,部分为了自身利益,教会总体上排除古代文明,压制任何违背宗教学说的异端思想和行为,控制着解释世界的权力。

教堂是诡异上帝的人类竭力赞美超自然意志的场所,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最完美体现着。希腊“以建筑为点”来使人正视周围环境关系,罗马人一扩张围绕中心点的建筑内部空间来建立人类场所。中世纪教堂则把上帝的天国当做建筑艺术的目标,因而强调了终端式的点,是宗教式的世界观的一种表达。

这个点一方面是建筑内部狭长空间导向的圣坛,涉及直接的布道功能,象征接收基督和教会在人间的引导地位和心灵皈依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高耸空间与造型导向上方的天国,教堂内部空间向上的指向感和外部尖塔的高耸造型,是世界阶梯形存在的终极和皈依者生命的未来。未来突出这类终极性质的点,教堂空间形体被竭力拉长,直入云端。

教俗分裂中世俗建筑随机地应和自然,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所在。它缺乏特定的艺术形式法则所造成的模糊含义,曾经而且还继续在启发着从复杂人性出发,并据此向自然归复的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其亨主编. 风水理论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管子.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韩非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李允鉌. 华夏意匠.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1985

[5]淮南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薛华.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的原则. 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上,下).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王蔚. 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9]尹国均. 酉方建筑的7种图谱. 重庆:酉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王其钧. 古典建筑语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2]万书元. 当代酉方建筑美学新潮.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_


相关文章

  • 建筑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 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南京工业技术学院 专 业班 级 XX 姓 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所在学院 城建学院 2013年1月1 1 引言 近年来,在全世界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改革浪潮 ...查看


  •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学解读
  • 摘 要:<青春咖啡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创作的第二十五部作品,书中有四个叙述者,本文试用叙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解读.在揭示它精妙叙事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莫迪亚诺对于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 关键词:<青春咖啡馆> ...查看


  •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 城邦 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 人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 演变为"城邦"之称,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2. ...查看


  •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6No.1 Mar.2006 ...查看


  • 张旭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一)
  • 张旭等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23][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第三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广州帽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及广州的二十余位学者,对"社会主义新传统"进行 ...查看


  • 上帝之光_从朗香教堂到光之教堂
  • 上帝之光 --从朗香教堂到光之教堂 The Light of God -- From Ronchamp Chapel to Light Chapel赵维学 胡议丹 Zhao Weixue Hu Yidan 摘 要 通过对两个小型教堂的分析和 ...查看


  •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31. No. 6Dec. 2011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胡超文 (1.东北大学 2.惠州学院 摘 ...查看


  • 从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 From Culturalism to Structural Marxism:Studies on Early Theoretical Path of Birmingham School 作者简介:周世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 ...查看


  • 新中式景观分析
  • 经历了古典园林辉煌后的我国园林,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