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0、司马光 科目: 语文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就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全文共有 6 个自然段, 叙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文中通过小伙伴和司马光面对突发情况不同表现的对比,启发学生遇事不慌, 要沉着勇敢才会想出好办法。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时: 2 课时 单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假”等 13 个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 动作、神态。 过程与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班的孩子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学习基础来说,他们 已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课堂要求已不陌生,基本适应了学习生活。虽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和经验, 但由于认字量少,词汇量不足,对字、词、句、段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语文的感受力较差, 往往一篇文章读得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这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使他们不至于学习起来吃力,影响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教学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儿童提出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 ” 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 ” 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 ” 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依据标准结合本课的教学价值和学生的特征我设计 了如下教学策略: 1.自主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生字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的能力,放手 让他们自主识字,逐步提高识字能力。随文识字既便于学生读文,又有利于他们识记。 2.以读促讲。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朗读、 感悟。
通过阅读课文和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 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2、 (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 师介绍: 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 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 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 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以人物头像导入 能吸引学生的好奇 心和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 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 边看边听边思考问题 学生概括故 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读一读。 事 自由读课文 认读生字与词语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 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开 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 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 “古 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 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 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 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 “他” 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 自读课文 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 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 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 ) 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 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 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 学生练读、评读 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 别的小朋友 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 “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 ─”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 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 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异同 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角色扮演,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 砸破了。(3) 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标
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 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 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 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 人?
学与做同时进行, 加强学生的记忆
学生通读完课文后,谈收获与感受
德育教育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 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 就走” 。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 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 走” ,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 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横排两个字 都有相同的偏旁。 )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 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 自由背, 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 指 名背诵全文。
巩固识字里的识字游戏 通过朗读,感受数量词
游戏教学让每个学 生都动起来
观察生字的构字规律 练写生字
叙述故事,合作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 词。 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 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 找出课文其他的表示数量的词 “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 口头扩展词语 小组讨论、 积累, 再大组比赛, 指定时间内, 互相讲司马光的故事 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 事
这些教学方法符合 低年级学生年龄特 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是否喜欢这个小故事 是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否佩服司马光的沉着与机智 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语 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是
否
一般
八、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砸 其他小朋友 (慌) 吓哭 叫喊 跑
九.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 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这篇课文一直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本课时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 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 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
,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 想出好办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 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 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 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 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下课了,有一个同学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 办?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非常可行。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 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 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课题: 20、司马光 科目: 语文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就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全文共有 6 个自然段, 叙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文中通过小伙伴和司马光面对突发情况不同表现的对比,启发学生遇事不慌, 要沉着勇敢才会想出好办法。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时: 2 课时 单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假”等 13 个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 动作、神态。 过程与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班的孩子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学习基础来说,他们 已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课堂要求已不陌生,基本适应了学习生活。虽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和经验, 但由于认字量少,词汇量不足,对字、词、句、段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语文的感受力较差, 往往一篇文章读得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这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使他们不至于学习起来吃力,影响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教学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儿童提出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 ” 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 ” 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 ” 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依据标准结合本课的教学价值和学生的特征我设计 了如下教学策略: 1.自主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生字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的能力,放手 让他们自主识字,逐步提高识字能力。随文识字既便于学生读文,又有利于他们识记。 2.以读促讲。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朗读、 感悟。
通过阅读课文和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 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2、 (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 师介绍: 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 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 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 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以人物头像导入 能吸引学生的好奇 心和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 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 边看边听边思考问题 学生概括故 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读一读。 事 自由读课文 认读生字与词语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 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开 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 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 “古 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 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 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 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 “他” 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 自读课文 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 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 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 ) 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 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 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 学生练读、评读 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 别的小朋友 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 “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 ─”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 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 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异同 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角色扮演,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 砸破了。(3) 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标
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 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 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 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 人?
学与做同时进行, 加强学生的记忆
学生通读完课文后,谈收获与感受
德育教育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 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 就走” 。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 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 走” ,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 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横排两个字 都有相同的偏旁。 )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 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 自由背, 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 指 名背诵全文。
巩固识字里的识字游戏 通过朗读,感受数量词
游戏教学让每个学 生都动起来
观察生字的构字规律 练写生字
叙述故事,合作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 词。 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 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 找出课文其他的表示数量的词 “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 口头扩展词语 小组讨论、 积累, 再大组比赛, 指定时间内, 互相讲司马光的故事 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 事
这些教学方法符合 低年级学生年龄特 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是否喜欢这个小故事 是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否佩服司马光的沉着与机智 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语 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是
否
一般
八、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砸 其他小朋友 (慌) 吓哭 叫喊 跑
九.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 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这篇课文一直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本课时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 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 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
,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 想出好办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 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 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 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 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下课了,有一个同学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 办?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非常可行。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 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 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