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教案

第七单元《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正确理解两个数的差与倍数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策略的过程。

(2)感受数的特征与各策略之间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差倍问题的方法的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准确地进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50页的例1和第51页的思路回眸,完成第51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可以适当的扩充一些新题型,让学生尝试解答。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和倍问题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先画出线段图,再探索例题的解法。解决差倍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找准1倍数以及两个数的差所对应的倍数的差,然后,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教学例题时,可以就图说一说线段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在教学第51页思路回眸时,可以再结合图示进行讲解,让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差倍问题的关系。

1

3、在做练习题时,要注重画法和格式,可以允许部分学生不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联系,一定要做题的时候让学生说出你列的算式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差倍关系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50页,51页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1)能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正确理解两个数的和与倍数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3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二)

4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练习部分。

教学要求: 能熟练地运用线段图解决差倍问题,清楚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应用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

第八单元《倒过来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原来的数与现在的数的关系。

(2)正确理解还原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还原关系策略的过程。 (2)感受数的特征与各策略之间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倒过来算问题的方法的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能够应用倒过来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60页的思路回眸,完成第60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教学61页的例题和62页的自主检测,让学生尝试解答。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倒过来算问题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探索例题的解法。解决倒过来算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准关系,然后,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教学例题时,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告知小孩这一类问题的思路是从后往前推。教学自主检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介绍思路。

7

第八单元 倒过来算(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59页,60页

教学要求:(1)能发现倒过来算问题的关系以及规律。

(2)正确理解倒过来算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8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9

第八单元 倒过来算(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0

第九单元 倒过来算(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3、6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倒过来算的概念,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复杂的两个数的倒

11

12

课后小结

第八单元 练习课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单元练习65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倒过来算的概念,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复杂的两个数的倒过来算。

13

第九单元《简单周期》(三年级)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周期规律。

(2)正确理解简单的周期规律,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简单周期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感受图形和数的特征与周期规律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周期规律问题的方法多样性、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进行周期规律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九单元《简单周期》(三年级)

14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66页的例1和第67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67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可以找一些简单周期的问题来加强这方面找规律问题的学习。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要首先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图形的特征,就像教学第66页的例一时,要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找到图形特征,进而讲解什么叫做周期,从而加强他们周期概念的意识。解周期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每几个图形或数的一循环,即每几个图形或数作为一组,看看一共有几组,特别是要注意最后多到几,到最后是怎样的情况。不但要学会看,还要学会分析这类的周期问题。周期规律题要让学生发现探索,找到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解决方案,分享大家好的方法。

3、在做练习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来自主探索发现。解周期问题要注重发现,观察,到底一个周期,一个循环是多少。找到这个简单周期规律,那么解决问题也就不难了。培养学生的对这类图形,周期规律题的兴趣,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15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6、67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16

课后小结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二)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8、6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17

18

课后小结

19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0、71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20

课后小结

21

第九单元 练习课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单元练习72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周期问题。

22

课后小结:

第十单元《平均数问题》(三年级)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平均数的重要特征。

(2)正确计算两个数或多个数的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求平均数的问题,参与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过程。

(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与解决策略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准确地进行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十单元《平均数问题》(三年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例1和第73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74页的自主检测第

23

一题。第二课时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例2和74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74页的自主检测第二题。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的概念,并找出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要真正弄明白平均数的意思,然后教学求平均数,一定要明白这样一种思想,即移多补少,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平均数问题的重要特征: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特征的理解可能需要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才能明白。诸如学生平均分糖,平均分蛋糕。要理解了平均数的特征,那么求平均数就不是很难。

3、在做练习题时,要注重理解平均数的特征,学生在做练习时,可能会知道把每个数加起来,但是除以什么可能就不太明白,需要特别注意并加强练习,也可以对平均数的特征加强学习,再让学生多说,多举例,强化这样的移多补少的思想,从而积累解决这几类问题的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第十单元 平均数问题(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3、7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形成一种重要的移多补少的思想。

24

25

课后小结

第十单元 平均数问题(二)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5、76页及相关练习

26

课后小结

27

第七单元《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正确理解两个数的差与倍数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策略的过程。

(2)感受数的特征与各策略之间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差倍问题的方法的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准确地进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50页的例1和第51页的思路回眸,完成第51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可以适当的扩充一些新题型,让学生尝试解答。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和倍问题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先画出线段图,再探索例题的解法。解决差倍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找准1倍数以及两个数的差所对应的倍数的差,然后,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教学例题时,可以就图说一说线段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在教学第51页思路回眸时,可以再结合图示进行讲解,让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差倍问题的关系。

1

3、在做练习题时,要注重画法和格式,可以允许部分学生不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联系,一定要做题的时候让学生说出你列的算式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差倍关系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50页,51页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1)能发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正确理解两个数的和与倍数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3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二)

4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

第七单元 差倍问题(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练习部分。

教学要求: 能熟练地运用线段图解决差倍问题,清楚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应用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

第八单元《倒过来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原来的数与现在的数的关系。

(2)正确理解还原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还原关系策略的过程。 (2)感受数的特征与各策略之间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倒过来算问题的方法的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能够应用倒过来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60页的思路回眸,完成第60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教学61页的例题和62页的自主检测,让学生尝试解答。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倒过来算问题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探索例题的解法。解决倒过来算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准关系,然后,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教学例题时,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告知小孩这一类问题的思路是从后往前推。教学自主检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介绍思路。

7

第八单元 倒过来算(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59页,60页

教学要求:(1)能发现倒过来算问题的关系以及规律。

(2)正确理解倒过来算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

8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9

第八单元 倒过来算(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0

第九单元 倒过来算(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3、6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倒过来算的概念,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复杂的两个数的倒

11

12

课后小结

第八单元 练习课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单元练习65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倒过来算的概念,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复杂的两个数的倒过来算。

13

第九单元《简单周期》(三年级)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周期规律。

(2)正确理解简单的周期规律,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参与发现简单周期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感受图形和数的特征与周期规律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解决周期规律问题的方法多样性、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进行周期规律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九单元《简单周期》(三年级)

14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66页的例1和第67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67页的自主检测。第二课时可以找一些简单周期的问题来加强这方面找规律问题的学习。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要首先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图形的特征,就像教学第66页的例一时,要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找到图形特征,进而讲解什么叫做周期,从而加强他们周期概念的意识。解周期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每几个图形或数的一循环,即每几个图形或数作为一组,看看一共有几组,特别是要注意最后多到几,到最后是怎样的情况。不但要学会看,还要学会分析这类的周期问题。周期规律题要让学生发现探索,找到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解决方案,分享大家好的方法。

3、在做练习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来自主探索发现。解周期问题要注重发现,观察,到底一个周期,一个循环是多少。找到这个简单周期规律,那么解决问题也就不难了。培养学生的对这类图形,周期规律题的兴趣,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15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6、67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16

课后小结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二)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68、6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17

18

课后小结

19

第九单元 简单周期(三)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0、71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20

课后小结

21

第九单元 练习课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单元练习72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周期概念,掌握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周期问题。

22

课后小结:

第十单元《平均数问题》(三年级)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发现平均数的重要特征。

(2)正确计算两个数或多个数的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方法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求平均数的问题,参与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过程。

(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与解决策略的联系,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3、情感态度

(1)体会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为准确地进行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十单元《平均数问题》(三年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例1和第73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74页的自主检测第

23

一题。第二课时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例2和74页的创新点拨,完成第74页的自主检测第二题。

2、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的概念,并找出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要真正弄明白平均数的意思,然后教学求平均数,一定要明白这样一种思想,即移多补少,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平均数问题的重要特征: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特征的理解可能需要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才能明白。诸如学生平均分糖,平均分蛋糕。要理解了平均数的特征,那么求平均数就不是很难。

3、在做练习题时,要注重理解平均数的特征,学生在做练习时,可能会知道把每个数加起来,但是除以什么可能就不太明白,需要特别注意并加强练习,也可以对平均数的特征加强学习,再让学生多说,多举例,强化这样的移多补少的思想,从而积累解决这几类问题的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第十单元 平均数问题(一)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3、7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形成一种重要的移多补少的思想。

24

25

课后小结

第十单元 平均数问题(二)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75、76页及相关练习

26

课后小结

27


相关文章

  • 五年级奥数教案
  • 五年级奥数教案 第2单元 巧算求和(二) 教学目标: 巧妙的运用分数的拆分来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1.例2和自主检测. 教学重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此方法进行这一类型的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3 ...查看


  • 小学奥数教案--容斥问题
  • 教案 容斥问题 一 本讲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容斥问题. 二 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容斥问题涉及到一个重要原理--包含和排除原理.也叫容斥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的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三 概念解析 容斥原理: ...查看


  • 五年级奥数40讲教案第34讲 置换问题
  • 第34讲 置换问题 一.专题简析: 置换问题主要是研究把有数量关系的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方法的一类典型的应用题."鸡兔同笼"问题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置换问题.解答置换问题一般用转换和假设这两种数学思 ...查看


  •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比和比例2
  • 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 姓名: 例1 已知3∶(x-1)=7∶9,求x. 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 ...查看


  • 奥数:鸡兔同笼问题教案
  • 第十一讲 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题时初步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进一步熟练差倍和倍及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掌握用简单的假设的方法解题,灵活运用差倍和倍方法解. 教学过程: 例1: (古典题)鸡兔 ...查看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 全国站 首页 小升初 杯赛竞赛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教学资源 小学试题 趣味乐园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小学英语 小学作文 家庭教育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展开 全国站 小升初 资讯 政策 择校 备考 经验 面试 简 ...查看


  •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教案
  • 本文由无居无饭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教案 来源:小学数学教学网 2009-07-15 16:56:53 [标签:三年级 周长 巧求周长 ...查看


  •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10首
  • 奥数网首页| 小升初| 招生|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奥数竞赛| 课件教案| 趣味乐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超常教育| 进入初一 奥数 > 趣味乐园 > 诗歌鉴赏 > 正文 描写 ...查看


  • 五年级奥数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 教案 学生姓名:_________ 学生年级: 课 时: 授课教师: 课次: 上课时间: 所授科目:奥数 相遇问题 训练目标 相遇问题指两个物体以不同的点作为起点做相向运动的问题,它是行 程问题中反向运动的一种情况.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