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斯大林模式

略谈斯大林模式

陇东学院2010级历史班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 葛青彦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文着重论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关键词】模式与巨变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 。[1] p80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 “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3] p33

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是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4] p764。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

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5] p19。

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人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

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

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

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

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体;

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

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6]。

许多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

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 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

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

明显的收缩,党和国家生活民主准则形式化,不实行公开性,抛开“下层”和党员基本群众通过重大决议;从肉体上消灭被怀疑为对“领袖”,对政治制度不规矩者;

文化贫困,社会科学瘫痪,历史自我意识,自我批评衰退,为现实辩护,在意识形态上编造神话,搞个人崇拜..。

这里不能不提到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的看法。他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

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到个人崇拜;

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4] p492

仅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到,对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不相同的。这表现在:

政治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近期目标是发展民主,使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长远的目标是,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使得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与“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划等号的。

从所有制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涵: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任何个人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

可见,不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是相距甚远;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期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轮廓也是不相同的。

.从战后苏联各历史时期体制模式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苏联在剧变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在整体上已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成为最后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所以,很多学者指出,20世纪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这决

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失败了,没有前途了。正如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同志讲的:“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7] p275

三、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长期僵化不变等问题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即制度因素。因为这种模式不仅丧失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它走进了死胡同。正如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8] p5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使危机总爆发,苏联东欧各国人民对其丧失了信任。换言之,当这些国家人民看到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况,发现自己的国家大大落后了,除了生出屈辱感外,人们要继续前进,振兴自己的国家,那就只好抛弃斯大林模式,寻觅另一种社会发展道路。也正是这个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在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都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模式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轨。

人们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原来作为执政党与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共产党,这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条件下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不能与时俱进,思想理论僵化,因此,它既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亦难以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也回答了有人提出的令人深思的出现以下情况的原因:“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抗议记载。”..我们在苏联剧变前后.看到了以下情景:在叶利钦宣布禁止苏共活动令后,当苏共中央办公大楼的工作人员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从这里撤走时,道路两边的群众对他们发出的是一片嘘声,看了真让人心酸。执政70多年的苏共竟然落到这个地步!

有关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论著在分析苏联剧变根本原因时,引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著名的南方讲话,即“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

党内部”。这无疑是个重要的科学结论,我们党应该遵循这一教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上述看法,应该从制度层面去分析,而不能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叛徒”个别人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得出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时就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很大的不幸。”邓小平同志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接着邓小平同志又讲,“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要看到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9] p333。我们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制度建设问题,明确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第二,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苏共的问题放到斯大林模式中去考察,否则就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苏共长期存在的种种严重弊端,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些严重弊端产生后,缘何长期得不到纠正并且不断发展?十分清楚,这都与斯大林模式密切相关。就是说,苏共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既是在高度集权、后来发展为专制主义的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产生后又有这种体制保证这些严重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原因。

在这里,有必要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提出看法。戈尔巴乔夫是个改革失败者,并且在后期迷失了改革方向,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是苏联剧变现实的和直接的原因。但应看到,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苏联剧变有其十分深刻的制度因素。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如仅仅停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这一直接原因去分析苏联剧变,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件大事的发生总有它的基础和导因,这种基础因素是决定性的,是历史发展中带有必然性质

的东西,由于它们的存在,导致事物在一段时期内的结束”。因此,在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剧变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责任只能是直接意义和浅层次上的,是表面性的,属于导因性质,它诱发了社会内部长期以来的根本矛盾,离开这些根本矛盾,戈尔巴乔夫的作用便无法去理解,也不可能存在。” [10]就是说,不要因为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而忽略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忽略引起质变的诱因,忽略量变背后更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因素。

不能认为从制度层面分析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与方法是错误的。有人说,不能“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的罪过推到已经去世达几十年之久的斯大林身上”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没有把责任推到斯大林个人身上,而一再强调的是斯大林体制模式,即制度问题。其次,斯大林逝世几十年了,但其执政时期形成的体制模式,一直到苏联剧变前没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模式是十分合乎逻辑的,根本不存在把苏联剧变的罪过向“斯大林身上一推了之”的说法。

[1]高放:《苏联制度宏观研究论纲》,载宫达非主编:《中国著名学者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1998年版。

[2] (苏)《真理报》1990年7月15日。

[3]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4](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苏)《真理报》1989年7月18日版。

[7]《胡绳全书》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2年第1期。

题 目 略谈斯大林模式 专 业 历史教育 层 次 专升本

班 级 2010级历史班

工作单位 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 姓 名 葛青彦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 毕业论文 日

略谈斯大林模式

陇东学院2010级历史班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 葛青彦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文着重论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关键词】模式与巨变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 。[1] p80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 “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3] p33

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是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4] p764。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

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5] p19。

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人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

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

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

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

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体;

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

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6]。

许多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

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 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

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

明显的收缩,党和国家生活民主准则形式化,不实行公开性,抛开“下层”和党员基本群众通过重大决议;从肉体上消灭被怀疑为对“领袖”,对政治制度不规矩者;

文化贫困,社会科学瘫痪,历史自我意识,自我批评衰退,为现实辩护,在意识形态上编造神话,搞个人崇拜..。

这里不能不提到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的看法。他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

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到个人崇拜;

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4] p492

仅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到,对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不相同的。这表现在:

政治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近期目标是发展民主,使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长远的目标是,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使得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与“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划等号的。

从所有制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涵: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任何个人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

可见,不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是相距甚远;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期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轮廓也是不相同的。

.从战后苏联各历史时期体制模式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苏联在剧变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在整体上已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成为最后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所以,很多学者指出,20世纪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这决

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失败了,没有前途了。正如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同志讲的:“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7] p275

三、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长期僵化不变等问题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即制度因素。因为这种模式不仅丧失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它走进了死胡同。正如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8] p5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使危机总爆发,苏联东欧各国人民对其丧失了信任。换言之,当这些国家人民看到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况,发现自己的国家大大落后了,除了生出屈辱感外,人们要继续前进,振兴自己的国家,那就只好抛弃斯大林模式,寻觅另一种社会发展道路。也正是这个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在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都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模式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轨。

人们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原来作为执政党与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共产党,这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条件下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不能与时俱进,思想理论僵化,因此,它既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亦难以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也回答了有人提出的令人深思的出现以下情况的原因:“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抗议记载。”..我们在苏联剧变前后.看到了以下情景:在叶利钦宣布禁止苏共活动令后,当苏共中央办公大楼的工作人员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从这里撤走时,道路两边的群众对他们发出的是一片嘘声,看了真让人心酸。执政70多年的苏共竟然落到这个地步!

有关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论著在分析苏联剧变根本原因时,引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著名的南方讲话,即“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

党内部”。这无疑是个重要的科学结论,我们党应该遵循这一教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上述看法,应该从制度层面去分析,而不能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叛徒”个别人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得出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时就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很大的不幸。”邓小平同志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接着邓小平同志又讲,“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要看到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9] p333。我们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制度建设问题,明确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第二,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苏共的问题放到斯大林模式中去考察,否则就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苏共长期存在的种种严重弊端,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些严重弊端产生后,缘何长期得不到纠正并且不断发展?十分清楚,这都与斯大林模式密切相关。就是说,苏共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既是在高度集权、后来发展为专制主义的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产生后又有这种体制保证这些严重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原因。

在这里,有必要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提出看法。戈尔巴乔夫是个改革失败者,并且在后期迷失了改革方向,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是苏联剧变现实的和直接的原因。但应看到,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苏联剧变有其十分深刻的制度因素。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如仅仅停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这一直接原因去分析苏联剧变,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件大事的发生总有它的基础和导因,这种基础因素是决定性的,是历史发展中带有必然性质

的东西,由于它们的存在,导致事物在一段时期内的结束”。因此,在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剧变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责任只能是直接意义和浅层次上的,是表面性的,属于导因性质,它诱发了社会内部长期以来的根本矛盾,离开这些根本矛盾,戈尔巴乔夫的作用便无法去理解,也不可能存在。” [10]就是说,不要因为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而忽略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忽略引起质变的诱因,忽略量变背后更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因素。

不能认为从制度层面分析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与方法是错误的。有人说,不能“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的罪过推到已经去世达几十年之久的斯大林身上”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没有把责任推到斯大林个人身上,而一再强调的是斯大林体制模式,即制度问题。其次,斯大林逝世几十年了,但其执政时期形成的体制模式,一直到苏联剧变前没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模式是十分合乎逻辑的,根本不存在把苏联剧变的罪过向“斯大林身上一推了之”的说法。

[1]高放:《苏联制度宏观研究论纲》,载宫达非主编:《中国著名学者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1998年版。

[2] (苏)《真理报》1990年7月15日。

[3]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4](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苏)《真理报》1989年7月18日版。

[7]《胡绳全书》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2年第1期。

题 目 略谈斯大林模式 专 业 历史教育 层 次 专升本

班 级 2010级历史班

工作单位 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 姓 名 葛青彦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 毕业论文 日


相关文章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徐春莲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安阳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查看


  •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苏联(斯大林)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 ...查看


  • 准确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 扩 迷澳 扩 一 飞 扩 飞 扩 , 飞 广 飞 扩气 护 认 气 才 气 嚎 安 识 演 匆 和 飞 广 少 上 . 护 . 甲 ' ' . ' 飞 声 演 瓦 飞 才 飞 扩 匹 人逐 竺 薛伟 强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一 种 ...查看


  • 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 1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 2111003030 0. 摘要 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三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利 ...查看


  •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316-30-何珊珊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 ...查看


  • 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 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阙丽琳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 ...查看


  • 斯大林模式之见
  • 斯大林模式之见 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 ...查看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案
  • 第七单元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列宁 斯大林) 主体参与课堂(学案) 一.课前自主学习 [预习教材]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P94---97 ...查看


  •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