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养生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既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与“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道”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

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阔、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既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与“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道”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

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阔、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相关文章

  • 征文选登:(马良俊 )加大宣传,让武义养生走向世界的建议
  • 通过全体武义人励精图治的跨越式发展,武义养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文化建设也有一定基础.但武义养生的文化建设尚有深入挖掘空间,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尚有欠缺,并未打造出理想状态中的巨大的宣传效应.现在是品牌竞争的商业时代,品牌文化能效将成为决定企业 ...查看


  • 知名养生休闲度假地
  • 一.广西巴马 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有美不胜收的自然资源,也有长寿探秘.瑶族风情.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等与众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巴马寿乡探秘"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 巴马县委县政府现已明确巴马" ...查看


  • 全球景区养生旅游模式汇总
  • 全球景区养生旅游模式汇总 随着人口结极的老龄化不亚健庩现象的日渐普遍,以及全球整佑健庩理念的革命性影响,人们对健庩养生的雹求成为继温饱雹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呾旪代发展热点.养生旅游集养生资源不旅游活劢交叉渗透,实现融合,以一种新型业态形 ...查看


  •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概况
  •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儒.道.释.佛.医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似乎已不完全适应,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入到不 ...查看


  • 养生文化馆项目可行性报告
  • 目录 一. 项目概况 二. 市场环境分析 三. S WOT 分析及定位 四.项目设计方案 五.营销策略 六.效益评估和风险分析 七.项目结论 嘉兴江南养生文化馆(勺园) 项目可行性报告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 ...查看


  •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_江玉
  •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年8月第31卷第8期总第410期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江 玉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 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查看


  • 养生文化的异化与体育价值观的时代化思辨
  •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养生文化和体育价值后认为,养生和体育都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养生本质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养生文化的异化现象,对体育价值的辩证思考有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体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时代化转变和养生文化 ...查看


  • 太极养生馆开发和营销企业策划书
  • 太极养生馆开发和营销企业策划书 一.营销策划的目的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经常感到精神压力,同时很多白领阶层由于缺少锻炼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太极拳作为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和精神修养都有很大的益处.而随着人们对 ...查看


  • 守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密码/养生的自由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守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密码 文/鲁湾 中国传统养生和中医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因此,不懂中国哲学就不能揭示中国传统养生的精髓和奥秘."守中"既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认知,也是中国养生学的最高概括. 宋代养生家周守中说 ...查看


  • 养生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 养生旅游是加强身.心.灵全方位健康而进行的旅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到现代社会"养生"不断丰富内容并形成了"养生产业",2016年"健康中国2030"又再一次将其推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