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浅析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吴玲莉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就其在用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二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三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四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为了寻找英雄和人才,在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武举和殿试,派使臣到民间寻找人才。武则天卓越的才能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如:一政治清明;二经济发展;三国力强盛;四科举制发展等。

关键词:武则天;任人为限;不拘门第;不避仇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Abstract: Wu Zetian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only one orthodox female emperor,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cient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poet. The

people in publishing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not birth, is a qualification; two is widely LAN excellence, avoiding enmity; three is the trust people, cherish talent; four is Sixianruoke, tried to seek the visit. In order to find the hero and tal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alace, to send envoys to folk looking for talent. Wu Zetian excellence can als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a political Qingming; tw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four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Wu Zetian; Ren limit; informal family; avoiding enmity;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national prosperity

一、策略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从公元660代高宗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实际执政将近半个世纪。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于是就有了贞观遗风之称。将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

(一)、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

武则天的用人方式独特方面在于,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能者、贤者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武则天指出“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者,无论是庶族还是地主,都可以因此而远近闻名。武则天在弘道元年临朝称制,神龙年间退位,先后经历了28年,期间任用了78位宰相。由此可见武则天的任人惟贤、唯才是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的取才方式,大胆的采用了新的方式方法来获取人才。由此可见武则天的胆识和常人的胆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正是因为武则天的胆识和手段,为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同时显示出武则天是封建时期难得的人才。

(二)、广揽英才,不避仇怨

武则天拥有政治家的广阔的胸怀,任用贤人,不避仇怨。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少数名族契丹部落经常侵扰唐朝的边境,其将领李锴固、骆务整屡次打败唐军,杀唐朝的将士无数。后期李锴固、骆务整两人来归降于唐。许许多多的大臣都要求杀了他们,但是在武则天得知李锴固、骆务勇敢无比、骁勇善战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时,她并没有接受众大臣的建议杀了李锴固、骆务,而是重用两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特赐锴固姓武士”[1],使其忠心的为武则天守护疆域。光宗元年八月,徐敬业称兵谋反。著名诗人骆宾王为徐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即《讨武檄》。该文气势磅礴,文词犀利,对于武则天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数其罪行,揭其隐私。但是在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讥骂她的檄文不仅没有发火,相反却是赞不绝口。认为骆宾王才华出众,便使人求来,后来骆宾王在战乱中被杀,武则天非常的惋

惜。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武则天异于他人的看法,是因为看到了国家大局为重。成就了唐朝时期的繁荣、和平、稳定的生活得以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三)、信赖英才,爱惜人才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酷吏政治。其中著名的酷吏就有来俊臣、周兴等,死于这两酷吏手中的人都是各不下数千人,也牵涉到一些正直的大臣。武则天对于这些正直的大臣都比较信赖,处理相关案件也是非常的慎重。629年的春天,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魏元忠等人谋反。并且将他们关入监狱。在这一时间段的酷吏的特点是严刑逼供,并且有明确规定坦白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那是的狄仁杰已经是老年了,经不起严刑拷打于是就假装承认有谋反的意图。武则天知道后非常的难过,因为狄仁杰是武则天比较看重的人才,于是派人去看他,狄仁杰写好冤状。带回家要家人带去给武则天,武则天看过后,亲自审理案件,经过查明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就释放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武则天信赖人才和爱惜人才。同时也验证了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思贤若渴,极力求访

武则天在《求贤制》中指出“不凭群产,熟赞皇猷”,认为只有凭借众多的贤良人士共同辅助皇上,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于是武则天为了“储贤良”“询政道”而失眠,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封建的君王为了治理好国家,亲自寻找人才的人数不多,然而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一个,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难看出武则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视程度。“十室之邑,忠心尚存;三人同行,我师犹在”

[2]。“上之临下,道末贵于求贤”;“避储才能,共成羽翼”。这都表达武则天求贤,思贤若渴的思想,为了收揽天下英才,武则天在《求贤制》中说;“今日更启搜扬,庶得不遗早泽”。在《求访贤良诏》中说;“宜令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各举所知”。下令让官民举贤或自荐,派官员到各地搜罗人才。以上都说明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

二、 贡献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武则天在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教导女子顺从的国度里雄飞高举,君临天下。在武则天的时代,命运可以改变,人性的光辉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武则天身后,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我们选取武则天对历史的功绩这一个侧面来瞻仰这位伟人

(一)、国力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二)、经济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对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以上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也非常的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长。

武则天时期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一种国家考试的制度。武则天为了适应庶族的需求进入仕途的要求,大胆的调整科举科目,发展进士科,改革考试的内容,奖励诗文。“太后颇濒文史······永降中始以文章选士”[3]武则天称制后,又开创殿试制度,并且亲自考问贡生,发现人才,破格入用。据《资治通鉴》记载“天授元年二月,太后策贡生士于洛城殿,贡生殿试自此始[4]。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改革科举制,从贡举、自举、武举等多种方式取士。由于广开仕途,武则天在位期间人才济济。人才之盛,上超贞观,下扩开元。中国以往的封建时代,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能与这一时期比较。同时,在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四)、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五)、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六)、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七)加强法制

武则天在临朝称制时期,曾派人重新删定了律令格式。修改律令的指导思想是约法省刑。武则天说:“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光邢措”。由于《永徽律疏》本身“得古今之平”,因而修改时大抵依旧,“惟改二十四条”。对于格式,则根据便于时而堪为当时行用的原则作了较大的变动,编成了《垂拱式》二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垂拱式》二二卷。由于武则天的主导思想正确,加上删修官韦方质、王守慎等精通法律,因而垂拱格式,“议者称为详密”,施行之后,颇见成效。武则天本来是痛恨酷吏的,但当她的权位受到威胁时,便开始使用酷吏打击政敌。这种变化,史书中或多或少有所披露。如《旧唐书·刑法志》载:“则天临朝,初欲大收

人望”,“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5]。重用酷吏,以诬告、通供、诛杀等办法对付政敌,手段是残酷的。但这对武则天来说却十分重要。

(八)、移风易俗

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移风易俗”,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风俗习惯展现出新的姿态。在婚姻方面,武则天严格要求嫁娶以时,禁止“别宅夫人”,力图使“内无寡女,外无旷夫”。在丧葬方面,严禁“富族豪家”丧葬逾礼,铺张浪费。故墓形制趋于规整,随葬明器与唐初变化较大,镇墓兽日渐高大凶

猛,“唐三彩”大量出现。当时,百官服饰略同上元、文明之制而稍有改作。天授二年二月,朝集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长寿三年四月,敕赐岳牧金字铭袍。延载元年五月,出绯紫单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至于百姓之服饰,皆随其所欲。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采取了不少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武则天特别强调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放宽了原来限制妇女社交活动的种种清规诫律。凡大朝会,允许命妇与百官杂处。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也有很大改变。规定妇女出行,戴帷帽即可。还允许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当时妇女骑马、射箭、穿男人服装,是很常见的事。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应妻助夫守城,颇有功绩。则天下制对她进行褒奖,封她为“徇忠县君。”万岁通天元年以后,令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使她成为活跃宫中的“女强人”。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面貌。现在一些学者喜欢谈唐代女子的相对自由解放以及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等等。这种风气的形成,是与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武则天执政期间功过皆有,但从整体看来是功大于过的。武则天从一个宫女渐变到皇帝的位置的时间之间,社会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的代表者,同时提高了封建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领导整国家的人来说,武则天是优越的。武则天的功在于她的大度、选才、坚决等方面。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也是空前的繁荣。从一位女性的角度来看待武则天,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不管是在封建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一个有成就的女人,背后都有一段奋斗史。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拥有至高无上的女皇,少展示她奋斗的过程。武则天是封建时期的政治家,同时在有许多的方面也值得当今的人们去借鉴她卓越的管理方式。武则天不仅仅是在封建时有贡献,更为后人开启了创新的先例。

武则天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赏罚分明的管理,为国家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而且

也能够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旧唐书》卷89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5年版 《钦定全唐文》卷96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年版 《通典》卷15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1998年版 204 唐纪二十 中华书局 1976年版 中华书局 1975年版 《狄仁杰传》 《搜访贤良诏》 《选举·历代·制举下》 《资治通鉴》卷 《旧唐书·刑法志》

浅析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吴玲莉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就其在用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二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三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四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为了寻找英雄和人才,在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武举和殿试,派使臣到民间寻找人才。武则天卓越的才能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如:一政治清明;二经济发展;三国力强盛;四科举制发展等。

关键词:武则天;任人为限;不拘门第;不避仇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Abstract: Wu Zetian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only one orthodox female emperor,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cient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poet. The

people in publishing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not birth, is a qualification; two is widely LAN excellence, avoiding enmity; three is the trust people, cherish talent; four is Sixianruoke, tried to seek the visit. In order to find the hero and tal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alace, to send envoys to folk looking for talent. Wu Zetian excellence can als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a political Qingming; tw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four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Wu Zetian; Ren limit; informal family; avoiding enmity;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national prosperity

一、策略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从公元660代高宗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实际执政将近半个世纪。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于是就有了贞观遗风之称。将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

(一)、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

武则天的用人方式独特方面在于,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能者、贤者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武则天指出“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者,无论是庶族还是地主,都可以因此而远近闻名。武则天在弘道元年临朝称制,神龙年间退位,先后经历了28年,期间任用了78位宰相。由此可见武则天的任人惟贤、唯才是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的取才方式,大胆的采用了新的方式方法来获取人才。由此可见武则天的胆识和常人的胆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正是因为武则天的胆识和手段,为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同时显示出武则天是封建时期难得的人才。

(二)、广揽英才,不避仇怨

武则天拥有政治家的广阔的胸怀,任用贤人,不避仇怨。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少数名族契丹部落经常侵扰唐朝的边境,其将领李锴固、骆务整屡次打败唐军,杀唐朝的将士无数。后期李锴固、骆务整两人来归降于唐。许许多多的大臣都要求杀了他们,但是在武则天得知李锴固、骆务勇敢无比、骁勇善战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时,她并没有接受众大臣的建议杀了李锴固、骆务,而是重用两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特赐锴固姓武士”[1],使其忠心的为武则天守护疆域。光宗元年八月,徐敬业称兵谋反。著名诗人骆宾王为徐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即《讨武檄》。该文气势磅礴,文词犀利,对于武则天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数其罪行,揭其隐私。但是在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讥骂她的檄文不仅没有发火,相反却是赞不绝口。认为骆宾王才华出众,便使人求来,后来骆宾王在战乱中被杀,武则天非常的惋

惜。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武则天异于他人的看法,是因为看到了国家大局为重。成就了唐朝时期的繁荣、和平、稳定的生活得以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三)、信赖英才,爱惜人才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酷吏政治。其中著名的酷吏就有来俊臣、周兴等,死于这两酷吏手中的人都是各不下数千人,也牵涉到一些正直的大臣。武则天对于这些正直的大臣都比较信赖,处理相关案件也是非常的慎重。629年的春天,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魏元忠等人谋反。并且将他们关入监狱。在这一时间段的酷吏的特点是严刑逼供,并且有明确规定坦白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那是的狄仁杰已经是老年了,经不起严刑拷打于是就假装承认有谋反的意图。武则天知道后非常的难过,因为狄仁杰是武则天比较看重的人才,于是派人去看他,狄仁杰写好冤状。带回家要家人带去给武则天,武则天看过后,亲自审理案件,经过查明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就释放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武则天信赖人才和爱惜人才。同时也验证了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思贤若渴,极力求访

武则天在《求贤制》中指出“不凭群产,熟赞皇猷”,认为只有凭借众多的贤良人士共同辅助皇上,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于是武则天为了“储贤良”“询政道”而失眠,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封建的君王为了治理好国家,亲自寻找人才的人数不多,然而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一个,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难看出武则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视程度。“十室之邑,忠心尚存;三人同行,我师犹在”

[2]。“上之临下,道末贵于求贤”;“避储才能,共成羽翼”。这都表达武则天求贤,思贤若渴的思想,为了收揽天下英才,武则天在《求贤制》中说;“今日更启搜扬,庶得不遗早泽”。在《求访贤良诏》中说;“宜令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各举所知”。下令让官民举贤或自荐,派官员到各地搜罗人才。以上都说明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

二、 贡献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武则天在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教导女子顺从的国度里雄飞高举,君临天下。在武则天的时代,命运可以改变,人性的光辉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武则天身后,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我们选取武则天对历史的功绩这一个侧面来瞻仰这位伟人

(一)、国力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二)、经济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对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以上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也非常的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长。

武则天时期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一种国家考试的制度。武则天为了适应庶族的需求进入仕途的要求,大胆的调整科举科目,发展进士科,改革考试的内容,奖励诗文。“太后颇濒文史······永降中始以文章选士”[3]武则天称制后,又开创殿试制度,并且亲自考问贡生,发现人才,破格入用。据《资治通鉴》记载“天授元年二月,太后策贡生士于洛城殿,贡生殿试自此始[4]。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改革科举制,从贡举、自举、武举等多种方式取士。由于广开仕途,武则天在位期间人才济济。人才之盛,上超贞观,下扩开元。中国以往的封建时代,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能与这一时期比较。同时,在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四)、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五)、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六)、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七)加强法制

武则天在临朝称制时期,曾派人重新删定了律令格式。修改律令的指导思想是约法省刑。武则天说:“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光邢措”。由于《永徽律疏》本身“得古今之平”,因而修改时大抵依旧,“惟改二十四条”。对于格式,则根据便于时而堪为当时行用的原则作了较大的变动,编成了《垂拱式》二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垂拱式》二二卷。由于武则天的主导思想正确,加上删修官韦方质、王守慎等精通法律,因而垂拱格式,“议者称为详密”,施行之后,颇见成效。武则天本来是痛恨酷吏的,但当她的权位受到威胁时,便开始使用酷吏打击政敌。这种变化,史书中或多或少有所披露。如《旧唐书·刑法志》载:“则天临朝,初欲大收

人望”,“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5]。重用酷吏,以诬告、通供、诛杀等办法对付政敌,手段是残酷的。但这对武则天来说却十分重要。

(八)、移风易俗

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移风易俗”,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风俗习惯展现出新的姿态。在婚姻方面,武则天严格要求嫁娶以时,禁止“别宅夫人”,力图使“内无寡女,外无旷夫”。在丧葬方面,严禁“富族豪家”丧葬逾礼,铺张浪费。故墓形制趋于规整,随葬明器与唐初变化较大,镇墓兽日渐高大凶

猛,“唐三彩”大量出现。当时,百官服饰略同上元、文明之制而稍有改作。天授二年二月,朝集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长寿三年四月,敕赐岳牧金字铭袍。延载元年五月,出绯紫单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至于百姓之服饰,皆随其所欲。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采取了不少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武则天特别强调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放宽了原来限制妇女社交活动的种种清规诫律。凡大朝会,允许命妇与百官杂处。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也有很大改变。规定妇女出行,戴帷帽即可。还允许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当时妇女骑马、射箭、穿男人服装,是很常见的事。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应妻助夫守城,颇有功绩。则天下制对她进行褒奖,封她为“徇忠县君。”万岁通天元年以后,令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使她成为活跃宫中的“女强人”。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面貌。现在一些学者喜欢谈唐代女子的相对自由解放以及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等等。这种风气的形成,是与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武则天执政期间功过皆有,但从整体看来是功大于过的。武则天从一个宫女渐变到皇帝的位置的时间之间,社会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的代表者,同时提高了封建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领导整国家的人来说,武则天是优越的。武则天的功在于她的大度、选才、坚决等方面。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也是空前的繁荣。从一位女性的角度来看待武则天,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不管是在封建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一个有成就的女人,背后都有一段奋斗史。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拥有至高无上的女皇,少展示她奋斗的过程。武则天是封建时期的政治家,同时在有许多的方面也值得当今的人们去借鉴她卓越的管理方式。武则天不仅仅是在封建时有贡献,更为后人开启了创新的先例。

武则天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赏罚分明的管理,为国家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而且

也能够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旧唐书》卷89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5年版 《钦定全唐文》卷96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年版 《通典》卷15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1998年版 204 唐纪二十 中华书局 1976年版 中华书局 1975年版 《狄仁杰传》 《搜访贤良诏》 《选举·历代·制举下》 《资治通鉴》卷 《旧唐书·刑法志》


相关文章

  • 浅析武则天的用人思想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 浅析武则天的用人思想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摘要:武则天是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也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她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她长达45年的统治时期中,不仅为当朝遴选了众多的贤相和名将,而且为开元时代预 ...查看


  •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第4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 ...查看


  • 历史导学案材料分析题
  • 结论:人口增多.垦田增多.粮食增多 原因:开皇之治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唐太宗名叫(),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 2.为巩固唐朝统治,唐太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新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 ...查看


  •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 ...查看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 ...查看


  • 七下历史1-22课
  •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问答式复习(1--4课) 1. 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答:581年.长安.隋文帝杨坚. 2. 隋朝哪位皇帝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出现"开皇之治"的局面? 答:隋文帝. 3. 隋朝是在哪位皇帝在位 ...查看


  •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 古代对于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 ...查看


  • 关于武则天你不知道的八个冷知识
  • 最近由范冰冰饰演的至尊红颜<武媚娘传奇>电视剧上映,收视率节节攀高,然而在不少人都坐等更新的时候又遭广电总局停播.忽略这些细节,我们要关注的是少女武则天如何一步步成为女皇帝,而且问题来了,武媚娘秘史真的有电视剧中那么丰富精彩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