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

  如果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那么什么是“美丽中国”?如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现在的中国又有哪些地方不美丽呢?  最美的其实是人  “美丽中国”一词虽然出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即生态文明部分,但是如果把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仅限于自然环境,那就太局限了。历史地看,这是中国经济从“快”到“好”、从“好”到“美”发展的重大转折,是从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发展转变的重要宣示。  可以说,“美丽中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是构成该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的公平表征,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美丽中国”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富有诗意的词汇,使胡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上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胡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温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情况看,一方面经济社会有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这代价是什么?就是一些人在追求个人财富的过程中,特别在追求暴富的过程中,抛弃了真善美,使尽了假恶丑,造成了假冒伪劣泛滥、环境质量变差,付出了沉重的经济、环境、社会与人文代价。  这种片面追求个人或局部利益最大化,漠视社会代价的做法,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发展的严重不协调。而所谓环境问题、道德问题、腐败问题、公平与正义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等,虽然表现千差万别,但追根寻源都与假恶丑有关,都是真善美的沦丧所致。因此,未来经济发展从求快求好,向求美转变,是对质的要求,是一次历史性飞跃。  经济建设上就要努力追求协调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改变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最优配置;统筹中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供求,调整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是“美”的协调增长。  同时,生态建设上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更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体系,对资源与环境进行价值重估,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环境与社会代价,进而寻找与本地区资源与环境禀赋相适宜的新路径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建设就要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力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同。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别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切实保障。而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应向整个社会释放。  文化建设就要立意高远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对接,并注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这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传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让美丽的中国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  最后,政治建设就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制前提。  由此来看,“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它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整个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其中蕴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机会将是难以估量的。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我们30多年的经济增长得比较快,但相比较而言,和经济相关的包括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其它方面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所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求得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怎样能够跟经济发展相平衡。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篇《礼运大同篇》所描述的就是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作者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如果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那么什么是“美丽中国”?如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现在的中国又有哪些地方不美丽呢?  最美的其实是人  “美丽中国”一词虽然出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即生态文明部分,但是如果把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仅限于自然环境,那就太局限了。历史地看,这是中国经济从“快”到“好”、从“好”到“美”发展的重大转折,是从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发展转变的重要宣示。  可以说,“美丽中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是构成该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的公平表征,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美丽中国”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富有诗意的词汇,使胡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上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胡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温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情况看,一方面经济社会有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这代价是什么?就是一些人在追求个人财富的过程中,特别在追求暴富的过程中,抛弃了真善美,使尽了假恶丑,造成了假冒伪劣泛滥、环境质量变差,付出了沉重的经济、环境、社会与人文代价。  这种片面追求个人或局部利益最大化,漠视社会代价的做法,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发展的严重不协调。而所谓环境问题、道德问题、腐败问题、公平与正义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等,虽然表现千差万别,但追根寻源都与假恶丑有关,都是真善美的沦丧所致。因此,未来经济发展从求快求好,向求美转变,是对质的要求,是一次历史性飞跃。  经济建设上就要努力追求协调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改变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最优配置;统筹中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供求,调整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是“美”的协调增长。  同时,生态建设上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更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体系,对资源与环境进行价值重估,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环境与社会代价,进而寻找与本地区资源与环境禀赋相适宜的新路径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建设就要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力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同。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别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切实保障。而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应向整个社会释放。  文化建设就要立意高远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对接,并注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这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传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让美丽的中国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  最后,政治建设就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制前提。  由此来看,“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它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整个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其中蕴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机会将是难以估量的。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我们30多年的经济增长得比较快,但相比较而言,和经济相关的包括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其它方面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所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求得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怎样能够跟经济发展相平衡。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篇《礼运大同篇》所描述的就是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作者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

  • 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
  • 土地的誓言 1.识记一些词语的形.音.义:朗读课文,注意 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的处理: 2.通过反复朗读,能找出文中抒情强烈的 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3.学 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 ...查看


  • 6 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 6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技巧指导] 记叙文阅读重点考查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综合考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具体说来,要求如下: 1. 能理清思路,理解作品 ...查看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 2014-12-30 1046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原则.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查看


  • 月考试卷答案
  • 一.1D(A阙:què:B蘋:pín:c衰:shuāi) 2B(A著-箸:C峨-娥:d渺-缈) 3A4B(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 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死板.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 ...查看


  • 母亲的菊花阅读训练和答案
  •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 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 眉目间有些 ...查看


  • 阅读复习指导(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 阅读复习指导(一)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2.联系上.下文抓 ...查看


  • 我的爸爸妈妈教案(1)
  • 2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议论和描 ...查看


  •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2
  • 记叙文的阅读知识点梳理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 ...查看


  • 高中语文说课稿1
  • 高中语文说课稿-<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说课稿 作者:Siny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站 点击数: 507 更新时间:2007-11-14 14:48:16 [教学目标] 1. 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的内涵.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