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中的矛盾

人机关系中的矛盾

2016-03-30 17:50:12

围棋人机大战之后,人工智能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么,问题来了,人类要如何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我们一方面想要赋予机器自主意识,一方面又想把它当成工具使用。这种人机关系的荒谬性是否会迫使有“人性”的机器人发动革命呢?

在1926年德国电影《大都会》中,机器人成了劳资矛盾的催生物。如今看来,这个故事似乎稍显肤浅,但这部以视觉风格而非内涵取胜的电影,绝对算得上科幻影坛的先驱。在这部电影中,诞生了第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设想,而据科幻的含义来看,既然不违背既有科学理论,就不能阻挡在之后电影导演的脑海中随意勾勒人机大战的画面。

从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控制论、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材料学、仿生学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所具备的性能已经跃升到新的高度,而其应用也更加广泛。在越来越进步的科技之下,机器人广泛替代人类,并不像天方夜天一样遥不可及。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否则那些具有战斗能力的机器人,将会成为人类最恐怖的噩梦,更不用说那些可以思考的机器人。

《我,机器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科幻电影,这部改编自阿西莫夫的作品,向人们展示“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由来。早在1940年,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一定律虽然出自科幻小说,但之后却成为机器人研究的第一准则。

有了“机器人三定律”,人类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事实上,在一些人看来这套定律只是一种技术上的保证,而非逻辑上的。从人工智能当初的设想可以了解到,机器人是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而具有攻击性的军用机器人的出现,本身也已经颠覆了“三定律”。也许一切就像电影中所要表达的那样:机器人并不是问题,技术也不是问题,人类的逻辑局限才是问题所在。

2008年,一份关于“机器人大战”的前景极其带来忧虑文章的发布,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文章中披露美国在伊拉克已经部署了4000多个半自动化的机器人。从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文件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多机器人武器被大肆开发应用的蛛丝马迹。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以及加拿大、南非、韩国、以色列等也在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自己的军用机器人技术。对于军用领域机器人的发展,科学家不无担忧的表示,机器人今后很可能将自己决定何时“扣动扳机”,而“机器人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判断能力”。

在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的认识上,电影人和人工智能专家一样都相当清醒。已故的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曾经说过,当数字科技在做人原本做的事情时,产业的扩展或萧条方式都不是线性的,因为数字工具的效能,很多事情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来看。当人类的功能被取代之时,其中所产生结果,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想象的。

人类如果不想被机器所取代,就要让机器拥有绝对服从的意识。电影《人工智能》就认为,以上帝和人的关系规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压制性。此外,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必然会令人工智能产生混乱甚至彻底崩溃,因为机器人生活在三定律的矛盾中,它首先要保护人类,还要保护自己,而且,还不可以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保护人类,更不可以为了保护自己而违背人类的要求。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它不仅要服从人类,还不能成为人类相互残杀的工具,这就要求它需要识别自我行为的性质,同时还要为保护人类而放弃自我意识,将自身沦为无需思考的工具。

如果三定律并不能稳定且良好的界定人与机器的关系,那么,让人工智能更“人性”的方法同样无法解决更本问题。因为,我们灌输给它们的无法又是另外一种“宗教”,而这与三定律带来的结果并无本质区别。假设人工智能已经拥有自主意识,那么,它必然会成为外在于人的独立体,这两者之间自我和他者的矛盾更本无法消除。倘若以人的标准将我们认为的人性强加在人工智能之上,那依然是以人为主导的关系模式,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地位,这就为不断演变进化的人工智能埋下了发动革命的种子。

人的本性原本就是高度复杂和抽象的,可以说人性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其中社会性又在意识范畴之内,在这种客观情形下,人类又要如何决定人工智能应当拥有那种人性呢?而这一决定又该由谁来给出呢?如果我们以人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打造人工智能,那人类的复杂性势必会导致人工智能“人性”的复杂化,越来越复杂化叠加在一起又将两者的关系导向何处?所有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建立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累积起来的现实逻辑。在科幻电影领域内探讨这些虚幻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更可况,这种讨论本身就潜藏着对人类社会的自我评析。

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问题,其实在某些方面隐含了人类自身的问题,“人—机”关系中存在的荒谬性又何尝不是人类本身的荒谬性呢?不管是对异己力量的妖魔化,还是与异己力量之间的你争我夺,甚至是以输出价值观的方式同化异己文化,都反映了以自我为中心,对既有关系进行定义和立法的强势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和平与合作是大部分人所期望看到的,但不同文化间合作一定要以文化的同化为表达方式吗?不同种族之间、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又该以那种方式来实现呢?这些都是有关“人-机”关系的科幻作品曾经引发的思考。

人机关系中的矛盾

2016-03-30 17:50:12

围棋人机大战之后,人工智能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么,问题来了,人类要如何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我们一方面想要赋予机器自主意识,一方面又想把它当成工具使用。这种人机关系的荒谬性是否会迫使有“人性”的机器人发动革命呢?

在1926年德国电影《大都会》中,机器人成了劳资矛盾的催生物。如今看来,这个故事似乎稍显肤浅,但这部以视觉风格而非内涵取胜的电影,绝对算得上科幻影坛的先驱。在这部电影中,诞生了第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设想,而据科幻的含义来看,既然不违背既有科学理论,就不能阻挡在之后电影导演的脑海中随意勾勒人机大战的画面。

从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控制论、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材料学、仿生学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所具备的性能已经跃升到新的高度,而其应用也更加广泛。在越来越进步的科技之下,机器人广泛替代人类,并不像天方夜天一样遥不可及。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否则那些具有战斗能力的机器人,将会成为人类最恐怖的噩梦,更不用说那些可以思考的机器人。

《我,机器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科幻电影,这部改编自阿西莫夫的作品,向人们展示“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由来。早在1940年,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一定律虽然出自科幻小说,但之后却成为机器人研究的第一准则。

有了“机器人三定律”,人类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事实上,在一些人看来这套定律只是一种技术上的保证,而非逻辑上的。从人工智能当初的设想可以了解到,机器人是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而具有攻击性的军用机器人的出现,本身也已经颠覆了“三定律”。也许一切就像电影中所要表达的那样:机器人并不是问题,技术也不是问题,人类的逻辑局限才是问题所在。

2008年,一份关于“机器人大战”的前景极其带来忧虑文章的发布,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文章中披露美国在伊拉克已经部署了4000多个半自动化的机器人。从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文件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多机器人武器被大肆开发应用的蛛丝马迹。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以及加拿大、南非、韩国、以色列等也在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自己的军用机器人技术。对于军用领域机器人的发展,科学家不无担忧的表示,机器人今后很可能将自己决定何时“扣动扳机”,而“机器人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判断能力”。

在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的认识上,电影人和人工智能专家一样都相当清醒。已故的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曾经说过,当数字科技在做人原本做的事情时,产业的扩展或萧条方式都不是线性的,因为数字工具的效能,很多事情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来看。当人类的功能被取代之时,其中所产生结果,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想象的。

人类如果不想被机器所取代,就要让机器拥有绝对服从的意识。电影《人工智能》就认为,以上帝和人的关系规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压制性。此外,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必然会令人工智能产生混乱甚至彻底崩溃,因为机器人生活在三定律的矛盾中,它首先要保护人类,还要保护自己,而且,还不可以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保护人类,更不可以为了保护自己而违背人类的要求。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它不仅要服从人类,还不能成为人类相互残杀的工具,这就要求它需要识别自我行为的性质,同时还要为保护人类而放弃自我意识,将自身沦为无需思考的工具。

如果三定律并不能稳定且良好的界定人与机器的关系,那么,让人工智能更“人性”的方法同样无法解决更本问题。因为,我们灌输给它们的无法又是另外一种“宗教”,而这与三定律带来的结果并无本质区别。假设人工智能已经拥有自主意识,那么,它必然会成为外在于人的独立体,这两者之间自我和他者的矛盾更本无法消除。倘若以人的标准将我们认为的人性强加在人工智能之上,那依然是以人为主导的关系模式,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地位,这就为不断演变进化的人工智能埋下了发动革命的种子。

人的本性原本就是高度复杂和抽象的,可以说人性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其中社会性又在意识范畴之内,在这种客观情形下,人类又要如何决定人工智能应当拥有那种人性呢?而这一决定又该由谁来给出呢?如果我们以人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打造人工智能,那人类的复杂性势必会导致人工智能“人性”的复杂化,越来越复杂化叠加在一起又将两者的关系导向何处?所有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建立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累积起来的现实逻辑。在科幻电影领域内探讨这些虚幻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更可况,这种讨论本身就潜藏着对人类社会的自我评析。

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问题,其实在某些方面隐含了人类自身的问题,“人—机”关系中存在的荒谬性又何尝不是人类本身的荒谬性呢?不管是对异己力量的妖魔化,还是与异己力量之间的你争我夺,甚至是以输出价值观的方式同化异己文化,都反映了以自我为中心,对既有关系进行定义和立法的强势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和平与合作是大部分人所期望看到的,但不同文化间合作一定要以文化的同化为表达方式吗?不同种族之间、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又该以那种方式来实现呢?这些都是有关“人-机”关系的科幻作品曾经引发的思考。


相关文章

  • 从PC键盘看人机工程学与习惯
  • 商业科技 从PC键盘看人机工程学与习惯 周美玉 熊驭舟 华东理工大学 [摘 要] 在日益自动化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键盘作为最主要的一种输入终端,与人的交互也愈来愈密切,而键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心理健 ...查看


  • 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 王金凤等人机_[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王金风.左铁锋,史彭涛,张明山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60) 摘要:通过对家具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分析,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寻求家 具设计与人机工 ...查看


  • 汽车座椅设计 1
  • 汽车座椅设计 摘要: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持,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完成了对 ...查看


  •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领导能力测试环节的应试技巧
  •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领导能力测试环节的应试技巧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领导能力测试(人机对话)这是当前中组部在充分试验.试点基础上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的一种考试形式,各省市依据本地情况自行确定其分值比重.根据中组部2009年新颁布的& ...查看


  • 内部设施的人因工程应用
  • 1.1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有关学科知识,研究组成人机系统的机器和人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整个系统工效的新兴边缘科学.人机工程学研究在设计人机系统时如何考虑人的能力以及人与机器.作业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还研究人的训练. ...查看


  • 浅谈无人机及其应用
  • UESTC 浅谈无人机飞行器及其应用 1 目录 无人机飞行空气动力及飞行姿态参数 . ............................................................................. ...查看


  • 小米推无人机,大疆推智能手机 这是互掐的节奏?
  • 面向朝阳 2016-06-24 15:08:05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小米推无人机,大疆推智能手机 这是互掐的节奏?OFweek机器人网讯:你没有看错,在小米跨界推 ...查看


  • 上海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要素探讨
  • 学术誗论 文Thesis 上海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标准化建设要素探讨 文/刘荣富戴宇欣 [摘要]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以下简称"导向系统")是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的信息系统.城市导向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是衡量城市发展 ...查看


  • 2016年植保无人机行业分析报告
  • 2016年植保无人机行 业分析报告 2016年11月 目 录 一.行业速览:植保无人机是农业现代化的选择 ................................ 5 1.分类:固定翼旋翼各有优势,电动油动平分秋色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