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叛徒"

  一家源于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网站;一个因时势走上前台的创始人;一群主张“中国认同”与“挑战西方媒体霸权”的年轻人,曾试图在网络上完成一次由草根民族主义者,向爱国青年领袖与商业精英的转型。

  然而,美好的事业在短短三年之后戛然而止。他们寄予光明前景的网站以持续低迷和经济丑闻收场,曾经惺惺相惜的同志,最终互相将对方驱逐出了队伍。

“年少成名者”的会面

  唐杰第二次见到饶谨是在上海,这是两个“年少成名者”的会面。

  那是在2010年,完全不同于三年后的现在:唐杰一再向记者表示,他不愿再“和饶谨个人扯上口水”;饶谨则在个人微博上回忆其创立经营“新爱国主义网站”四月网的历程:“创业者……几乎都曾被一些烂员工伤过。”而“烂员工”指哪些人?饶谨没有点名。

  唐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制作的“2008中国站起来”视频一夜之间获得超过200万点击量。《纽约客》杂志随后以《中国愤青》为名对他做了长篇报道,时年28岁的唐杰被视为爱国主义——或是民族主义——在新时代的代表人物。

  饶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生,注册创办“反CNN”(Anti-CNN)网站,旨在“揭露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认为《华盛顿邮报》等著名报刊在西藏问题和奥运火炬传递事件上“新闻造假”。《华盛顿邮报》随即向饶谨提出采访申请,这个当时24岁的年轻人以“西方媒体巨人的挑战者”形象同时闯入东西方媒体视 野。

  他们的成名依托于相同的背景。

  2008年4月,针对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与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一群以学生和网民为主体的年轻人持续在国内外以各种形式表达抗议,喊出“反藏独、护圣火、揭露西方媒体新闻造假”的口号。唐杰的视频与饶谨的网站即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部分。年轻人们给自己的行动命名为“新爱国主义运动”,而包括唐杰与饶谨在内,他们自称“四月青年”。

  在这两个标志性“四月青年”的会面前,唐杰刚从科隆大学做完访问学者回国。他一边找工作,一边组织一个小圈子里的读书会。饶谨则刚在上海见到“成为基金”创始人李世默。不久前,饶谨获得了一笔一千万的投资,准备将“反CNN”网站更名为四月青年社区,并建立综合性网站“四月网”。

  颇有些心有灵犀之感,唐杰把饶谨介绍给读书会的朋友们,饶谨则顺势发出邀请:“你来吧,帮我在那儿也弄个读书会。”虽然当时没有明说,但饶谨给唐杰预留的职位,是四月网的总编。

  如今唐杰回忆,“弄个读书会”的想法是打动他的重要一点。读书的确是唐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愤青》一文中,记者欧逸文曾描述唐杰的寝室:“房里到处是书,凳子上放着厚厚的目录。他的藏书几乎包括人类思想的各个方面:从柏拉图到老子、维特根斯坦、培根、古郎士、海德格尔、可兰经”,“感觉像被违章占领的图书馆的储藏室”。

  饶谨更像是一个懂得顺应时势的精明商人。在注册“反CNN”网站前,这个工程物理专业学生做过口译培训,卖过电脑椅,给商学院老师做过助理,还一直干着域名注册的生意。当年的清华同学回忆起饶谨,提及最多的是他赚到钱后请同学们下馆子。

  对于即将成立的四月网,饶谨给出的定位也显示了他对“生意”的关注:完成向“新爱国主义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唐杰则更像是一名学者。在邮件中,他回忆当初的愿景:“2009年之后到2012年之前,会是一个思想和政治意见纷争非常活跃的时期,‘中国认同’和泛左翼话语会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需要填补,意味着舆论的公共空间中这一块言论平台的发展可以有所期待。”

  这本是一切美好事业的开头,一个人创立平台和组织,一个人赋予其理论与内涵。两人的身后,是一群服膺他们的名望与理想的追随者。当然,还有那1000万。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接受饶谨的邀请后,唐杰才发现,他接手的是一个早已不复2008年盛况的“反CNN”网站和四月青年社区。

  论坛早期的一位核心管理人员介绍,2008年5月时,即在“四月青年”风起云涌后的短短一月,“反CNN”的日均IP访问量即从顶峰的500万骤降到不及10万,之后一路下滑,访问量和活跃度呈现严重依赖具体事件的涨跌态势。

  其次,在奥运结束后,由于话题的多元,四月青年开始持续分化。论坛已经渐渐被贴上了标签。唐杰在观察后认为:“只有那些常年关注政治议题、表达政治意见的网友沉浸在论坛上吵来吵去。但话题与意见的重复导致乏味,最终人气也逐渐越来越少。”

  四月社区的普通网友同样有此感受。“Deconinck”是一名比利时华侨,她同样是2008年4月期间的一名活跃者,曾为“反CNN”网站当时大量编译的外媒信息所吸引,但她认为“反CNN”的死穴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一开始就是为了指出对于中国的失实报道,但当报道基本回归正常后,他们实际上就‘失业’了。如果硬要坚持下去,只能变成‘鸡蛋里挑骨头’,放大‘西方媒体’报道瑕疵,也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所反对的人。”

  其实,唐杰并不同意自己头上“愤怒青年”的名号,“特别是这个词让人联想起‘砸车’、‘谩骂’等过激行为”。助他成名的《纽约客》记者欧逸文也承认,唐杰并不是典型的“愤青”。他曾向唐杰解释,“愤怒青年”是为了表示全球化时代“非西方国家”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现象。

  唐杰非常在意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向记者辨析,还试图阐释一种被他称为“正面的民族主义”概念。这一整套东西,理论充足到了可以开一门公开课。事实上,唐杰确实给未来的同事们准备了教案——“为了让编辑们理解,我编写了培训教程,实际上是一套思想论纲,对‘现代中国’作了思想史、革命史和政治理论的阐述”。

  不过对于之后的效果,唐杰只用了三个字来概括:“失败了。”   比起四月网内部员工,受众似乎更难以被改变。在他的任期内,最富人气的仍然是一起具有反西方色彩的“洪博培打酱油”事件。对此,四月社区网友大声叫好,他们纷纷表示:“那个熟悉的AC论坛终于又回来了!”

“火并王伦”

  在这段时间,四月网如果说有什么是稳步上升的,那就是饶谨的个人影响力。

  据饶谨早期的一位同事介绍,刚创办“反CNN”时期的饶谨,并不擅长应对媒体,“他最早的情况是,‘我的感想是……’然后紧张得啥都说不出来,而且他的英语也不太 好”。

  到2011年,饶谨应对媒体已经相当自如,所有的外联都由饶谨出面。“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头一天,饶谨跟大家说要着正装,因为有媒体要来采访。结果第二天他就悄悄把人带进办公室了,都不跟大家引荐一下。”唐杰说。

  饶谨经常要求唐杰给他写邮件回复和发言稿。唐杰写最早的一篇时,还没有正式入职,那是一篇在讨论会上的发言稿——《故乡是土地,更是文化共同体》,至今仍被饶谨挂在自己的博客里。

  更让唐杰灰心的事是,饶谨在媒体面前越来越侃侃而谈,但内部交流对网站的构想时则是另一番景象。“他的想法总是变来变去、随口拈来,一会儿说要做出版,一会儿说要做智库,一会又说要做媒体公关……但到头来都只是说说而已。”

  让唐杰更感到难过的是当初打动他的“读书会”,饶谨只到过一次。翻阅饶谨的微博、四月网站内日志,确实难觅读书体验。唯一一次提及阅读体验是2007年2月在人人网上。饶谨“强烈推荐”王强写的《圈子圈套》、《圈子圈套2》,还表示《圈套玄机》还正在看。在这篇日志里,饶谨感慨罗宾斯的《管理学》和萨尔森的《经济学》“那个厚啊,只能看提纲了”;而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则“手机上花两个晚上看完了”。

  2011年8月间,发生的一件事最终促使唐杰离开。

  从那年5月起,饶谨就经常带着女朋友A来编辑部。A也是一名记者,经常会对编务工作进行一些批评,饶谨也常常带她开会。“开会的时候她坐饶谨边上,大肆批评,说网站不应该做‘中国认同’,不应该做‘媒介批评’,应该向财经转型……”这让唐杰感到非常“窝囊”。

  8月15日,唐杰收到了A的第N封邮件。如往常般,A在其中对四月网的各项事务大加评论。“小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大到网站的方针,统统批评一番。”唐杰当即要求辞职。部分员工知道情况后,纷纷要求和唐杰一起辞职。一名编辑起草邮件,将饶谨管理混乱、毫无章法的事情知会了资方。8月18日,唐杰和两名同事作为代表赶赴上海,要求撤换饶谨。“我们内部把这件事情叫做‘起义’,代号‘火并王伦’。”唐杰回忆说。

  唐杰等人见到了“成为基金”执行董事沙烨,“他只是安抚我们,没有表态”。“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唐杰与十三名同事集体离开四月网。

“顺着大势走,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2011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的郝馨芳来到四月网,不久成为网站的副总编辑,实际接替了唐杰的工作。

  总编辑的职位就此空缺着。读书会停止了,编辑部从来不开编辑会,不开选题会,不开评审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规划,不再有人热衷于设计各种框架和理论体系。四月网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与理论体系,也停止了讨论和探索。

  2011年8月31日,在唐杰离开后,饶谨在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中描述他对四月网的愿景:“爱国主义者精神阵地,中国立场独立新媒体,公共外交平台,意见领袖社区。”但实际上,郝馨芳回忆,饶谨交代她的是:“转转新闻,把网站门面上维持下去就行了。”

  编辑部里不变的是饶谨的两句口头禅——一句关于目标:“高端大气上档次!”一句关于方法论:“悟性,你们要有悟性!”

  很难想象,尽管将“精神阵地”和“领袖社区”作为目标,这一时期四月网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却是“度娘”组图。“度娘”为四月网带了近80万的点击,四月网迄今为止最高。这也成为饶谨点拨编辑时频繁提起的教案。但郝馨芳颇不以为然:“这种东西跟时政相关吗?跟网站的理念相关吗?看这个的人会对你网站上其他的东西感兴趣吗?”

  2012年3月底,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饶谨表达了对“新爱国主义文化产业”盈利的信心:“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饶谨判断:“做一件事情,只要顺着大势走,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就在“顺着大势”走的道路上,四月社区却走岔了道。2012年2月7日,王立军出逃事件发生后,大量用户涌入四月社区,导致四月网的流量短时间内大涨,四月社区的日均发帖量从不到一万猛然涨到最高十万。

  这个时刻饶谨并没有表现出“顺着大势走”的智慧。最终,4月5日,四月社区收到“关停”的通知,时间长达半年。再次开站时,流量已经下降到了之前的十分之一。

钱到哪儿去了?

  2013年2月,四月网终于迎来了第二任总编辑胡亦南,此前他在中国国家英文日报《China Daily》工作了六年。他来到四月网这艘将沉的船上,打算一瓢一瓢舀干净涌进船舱里的水时,才发现凿洞的正是掌舵者。

  在四月网的传统强项外媒编译这块,一直存在民族主义倾向。而胡亦南决定抛弃这一切,正本清源,把四月网打造成一个偏国际时事评论为主,去标签化的网站。但他面临的难题是,四月网网友们的味蕾对他那一套丝毫不感兴趣。胡亦南曾打算拿出水滴石穿的决心试一年看看,但留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

  8月16日,饶谨召开四月网全员大会,宣布资金在三月时已经断流的消息。他告诉员工们,八月份的工资可以照常发,但九月份的工资就没底了,并透露了解散公司的打算。

  “一千万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花光”的速度引起了员工的怀疑。他们根据公司的房租和薪水支出反复核算,得出的结论是两年半最多花掉400万。剩下的钱哪儿去了?

  员工们开始查财务资料,查出一堆问题:1、公司有两个吃空饷的名额,每人每月六千元,其中一个是饶谨的表妹;2、公司租下了两层楼房,其中一层转租了出去,数十万的租金却没有进入公司的账户;3、2012年7月30日,公司有一笔219.8万的账务支出,没有支出原因,但同一时间,饶谨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

  在同事们的要求下,胡亦南给资方写了一封信。9月4日晚,“成为基金”投资经理蒋邵清作为调停者与饶谨、胡亦南、郝馨芳等公司的十数名员工会谈。饶谨的经济问题被一一抛出。大部分的时间里,饶谨支吾而不能作答。据一位在场员工回忆,“脸都白了”。

  谈完以后, 蒋邵清、饶谨和胡亦南起身,走进餐厅的另外一间小房间继续商量。饶谨主动提出不再担任四月网的CEO和执行董事,由胡亦南顶替。

  回到饭桌后,蒋邵清宣布了这个决定。胡亦南回忆当时的气氛——这对投资方来说是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果,大家也感觉圆满。饶谨的经济问题被决议不再追究。

  “希望来日方长,有机会我还能回来看看。”饶谨回应。

  有那么几个小时,胡亦南、郝馨芳、李见们觉得,四月网重新又回到了四月青年的手里。但饶谨当晚就打开电脑,修改了网站的密码。

“到了要落幕的时候了”

  9月5日,谈判第二天,胡亦南等员工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办公室,发现饶谨已经等在那里。饶谨和胡亦南谈判,希望网站由胡来管理,论坛则交给他。胡亦南拒绝。饶谨出去了一小会儿,再进来时,他向众人宣布,他仍是四月网的法定代表人和最大的股东,接着走进办公室开始搬财务资料。

  中午,员工们聚餐商量对策。不久,就有人给胡亦南带话,“就问你回头还想不想在新闻圈混了”。很快,胡亦南的新工作黄了。

  “带话的意思是,饶谨把自己和四月网画了一个等号,又把四月和爱国画一个等号。就等于把自己和爱国画一个等号。你打压我,就是打压爱国阵营。”胡亦南评价。

  此后,四月网员工开始寻求劳动仲裁。同时,他们在网络上发布《关于四月网现状的说明》,称“饶谨控制下的四月网已经背离了我们事业的初衷,彻底沦为了他个人敛财、营销、结交、攀附的工具”。饶谨则在微博中回击,“团队里面出了坏分子一定要及时清理掉,否则一颗老鼠屎败坏一锅汤。”

  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最后一点风波,是胡亦南去替另外一位不在北京的员工敲定劳动仲裁协议时,饶谨借故要走了他在前一天已经签好的协议。

  “说要做一个比对。然后走进了男厕所,”胡亦南说,“蒋邵清跟进去,在后面喊,‘饶谨,你不能这样’。然后他把协议撕了,冲进马桶去了。”

  “这多低端啊!”胡亦南感叹。

  在中国日报社旁的一家咖啡馆,胡亦南将整件事回顾完后,又悠然想起了2008年。那是四月青年诞生的一年。火炬事件时,他正在现场,感动得落泪。那幕场景何其盛大,现在,事情到了将要落幕的时候了。

  一家源于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网站;一个因时势走上前台的创始人;一群主张“中国认同”与“挑战西方媒体霸权”的年轻人,曾试图在网络上完成一次由草根民族主义者,向爱国青年领袖与商业精英的转型。

  然而,美好的事业在短短三年之后戛然而止。他们寄予光明前景的网站以持续低迷和经济丑闻收场,曾经惺惺相惜的同志,最终互相将对方驱逐出了队伍。

“年少成名者”的会面

  唐杰第二次见到饶谨是在上海,这是两个“年少成名者”的会面。

  那是在2010年,完全不同于三年后的现在:唐杰一再向记者表示,他不愿再“和饶谨个人扯上口水”;饶谨则在个人微博上回忆其创立经营“新爱国主义网站”四月网的历程:“创业者……几乎都曾被一些烂员工伤过。”而“烂员工”指哪些人?饶谨没有点名。

  唐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制作的“2008中国站起来”视频一夜之间获得超过200万点击量。《纽约客》杂志随后以《中国愤青》为名对他做了长篇报道,时年28岁的唐杰被视为爱国主义——或是民族主义——在新时代的代表人物。

  饶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生,注册创办“反CNN”(Anti-CNN)网站,旨在“揭露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认为《华盛顿邮报》等著名报刊在西藏问题和奥运火炬传递事件上“新闻造假”。《华盛顿邮报》随即向饶谨提出采访申请,这个当时24岁的年轻人以“西方媒体巨人的挑战者”形象同时闯入东西方媒体视 野。

  他们的成名依托于相同的背景。

  2008年4月,针对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与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一群以学生和网民为主体的年轻人持续在国内外以各种形式表达抗议,喊出“反藏独、护圣火、揭露西方媒体新闻造假”的口号。唐杰的视频与饶谨的网站即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部分。年轻人们给自己的行动命名为“新爱国主义运动”,而包括唐杰与饶谨在内,他们自称“四月青年”。

  在这两个标志性“四月青年”的会面前,唐杰刚从科隆大学做完访问学者回国。他一边找工作,一边组织一个小圈子里的读书会。饶谨则刚在上海见到“成为基金”创始人李世默。不久前,饶谨获得了一笔一千万的投资,准备将“反CNN”网站更名为四月青年社区,并建立综合性网站“四月网”。

  颇有些心有灵犀之感,唐杰把饶谨介绍给读书会的朋友们,饶谨则顺势发出邀请:“你来吧,帮我在那儿也弄个读书会。”虽然当时没有明说,但饶谨给唐杰预留的职位,是四月网的总编。

  如今唐杰回忆,“弄个读书会”的想法是打动他的重要一点。读书的确是唐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愤青》一文中,记者欧逸文曾描述唐杰的寝室:“房里到处是书,凳子上放着厚厚的目录。他的藏书几乎包括人类思想的各个方面:从柏拉图到老子、维特根斯坦、培根、古郎士、海德格尔、可兰经”,“感觉像被违章占领的图书馆的储藏室”。

  饶谨更像是一个懂得顺应时势的精明商人。在注册“反CNN”网站前,这个工程物理专业学生做过口译培训,卖过电脑椅,给商学院老师做过助理,还一直干着域名注册的生意。当年的清华同学回忆起饶谨,提及最多的是他赚到钱后请同学们下馆子。

  对于即将成立的四月网,饶谨给出的定位也显示了他对“生意”的关注:完成向“新爱国主义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唐杰则更像是一名学者。在邮件中,他回忆当初的愿景:“2009年之后到2012年之前,会是一个思想和政治意见纷争非常活跃的时期,‘中国认同’和泛左翼话语会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需要填补,意味着舆论的公共空间中这一块言论平台的发展可以有所期待。”

  这本是一切美好事业的开头,一个人创立平台和组织,一个人赋予其理论与内涵。两人的身后,是一群服膺他们的名望与理想的追随者。当然,还有那1000万。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接受饶谨的邀请后,唐杰才发现,他接手的是一个早已不复2008年盛况的“反CNN”网站和四月青年社区。

  论坛早期的一位核心管理人员介绍,2008年5月时,即在“四月青年”风起云涌后的短短一月,“反CNN”的日均IP访问量即从顶峰的500万骤降到不及10万,之后一路下滑,访问量和活跃度呈现严重依赖具体事件的涨跌态势。

  其次,在奥运结束后,由于话题的多元,四月青年开始持续分化。论坛已经渐渐被贴上了标签。唐杰在观察后认为:“只有那些常年关注政治议题、表达政治意见的网友沉浸在论坛上吵来吵去。但话题与意见的重复导致乏味,最终人气也逐渐越来越少。”

  四月社区的普通网友同样有此感受。“Deconinck”是一名比利时华侨,她同样是2008年4月期间的一名活跃者,曾为“反CNN”网站当时大量编译的外媒信息所吸引,但她认为“反CNN”的死穴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一开始就是为了指出对于中国的失实报道,但当报道基本回归正常后,他们实际上就‘失业’了。如果硬要坚持下去,只能变成‘鸡蛋里挑骨头’,放大‘西方媒体’报道瑕疵,也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所反对的人。”

  其实,唐杰并不同意自己头上“愤怒青年”的名号,“特别是这个词让人联想起‘砸车’、‘谩骂’等过激行为”。助他成名的《纽约客》记者欧逸文也承认,唐杰并不是典型的“愤青”。他曾向唐杰解释,“愤怒青年”是为了表示全球化时代“非西方国家”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现象。

  唐杰非常在意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向记者辨析,还试图阐释一种被他称为“正面的民族主义”概念。这一整套东西,理论充足到了可以开一门公开课。事实上,唐杰确实给未来的同事们准备了教案——“为了让编辑们理解,我编写了培训教程,实际上是一套思想论纲,对‘现代中国’作了思想史、革命史和政治理论的阐述”。

  不过对于之后的效果,唐杰只用了三个字来概括:“失败了。”   比起四月网内部员工,受众似乎更难以被改变。在他的任期内,最富人气的仍然是一起具有反西方色彩的“洪博培打酱油”事件。对此,四月社区网友大声叫好,他们纷纷表示:“那个熟悉的AC论坛终于又回来了!”

“火并王伦”

  在这段时间,四月网如果说有什么是稳步上升的,那就是饶谨的个人影响力。

  据饶谨早期的一位同事介绍,刚创办“反CNN”时期的饶谨,并不擅长应对媒体,“他最早的情况是,‘我的感想是……’然后紧张得啥都说不出来,而且他的英语也不太 好”。

  到2011年,饶谨应对媒体已经相当自如,所有的外联都由饶谨出面。“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头一天,饶谨跟大家说要着正装,因为有媒体要来采访。结果第二天他就悄悄把人带进办公室了,都不跟大家引荐一下。”唐杰说。

  饶谨经常要求唐杰给他写邮件回复和发言稿。唐杰写最早的一篇时,还没有正式入职,那是一篇在讨论会上的发言稿——《故乡是土地,更是文化共同体》,至今仍被饶谨挂在自己的博客里。

  更让唐杰灰心的事是,饶谨在媒体面前越来越侃侃而谈,但内部交流对网站的构想时则是另一番景象。“他的想法总是变来变去、随口拈来,一会儿说要做出版,一会儿说要做智库,一会又说要做媒体公关……但到头来都只是说说而已。”

  让唐杰更感到难过的是当初打动他的“读书会”,饶谨只到过一次。翻阅饶谨的微博、四月网站内日志,确实难觅读书体验。唯一一次提及阅读体验是2007年2月在人人网上。饶谨“强烈推荐”王强写的《圈子圈套》、《圈子圈套2》,还表示《圈套玄机》还正在看。在这篇日志里,饶谨感慨罗宾斯的《管理学》和萨尔森的《经济学》“那个厚啊,只能看提纲了”;而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则“手机上花两个晚上看完了”。

  2011年8月间,发生的一件事最终促使唐杰离开。

  从那年5月起,饶谨就经常带着女朋友A来编辑部。A也是一名记者,经常会对编务工作进行一些批评,饶谨也常常带她开会。“开会的时候她坐饶谨边上,大肆批评,说网站不应该做‘中国认同’,不应该做‘媒介批评’,应该向财经转型……”这让唐杰感到非常“窝囊”。

  8月15日,唐杰收到了A的第N封邮件。如往常般,A在其中对四月网的各项事务大加评论。“小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大到网站的方针,统统批评一番。”唐杰当即要求辞职。部分员工知道情况后,纷纷要求和唐杰一起辞职。一名编辑起草邮件,将饶谨管理混乱、毫无章法的事情知会了资方。8月18日,唐杰和两名同事作为代表赶赴上海,要求撤换饶谨。“我们内部把这件事情叫做‘起义’,代号‘火并王伦’。”唐杰回忆说。

  唐杰等人见到了“成为基金”执行董事沙烨,“他只是安抚我们,没有表态”。“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唐杰与十三名同事集体离开四月网。

“顺着大势走,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2011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的郝馨芳来到四月网,不久成为网站的副总编辑,实际接替了唐杰的工作。

  总编辑的职位就此空缺着。读书会停止了,编辑部从来不开编辑会,不开选题会,不开评审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规划,不再有人热衷于设计各种框架和理论体系。四月网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与理论体系,也停止了讨论和探索。

  2011年8月31日,在唐杰离开后,饶谨在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中描述他对四月网的愿景:“爱国主义者精神阵地,中国立场独立新媒体,公共外交平台,意见领袖社区。”但实际上,郝馨芳回忆,饶谨交代她的是:“转转新闻,把网站门面上维持下去就行了。”

  编辑部里不变的是饶谨的两句口头禅——一句关于目标:“高端大气上档次!”一句关于方法论:“悟性,你们要有悟性!”

  很难想象,尽管将“精神阵地”和“领袖社区”作为目标,这一时期四月网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却是“度娘”组图。“度娘”为四月网带了近80万的点击,四月网迄今为止最高。这也成为饶谨点拨编辑时频繁提起的教案。但郝馨芳颇不以为然:“这种东西跟时政相关吗?跟网站的理念相关吗?看这个的人会对你网站上其他的东西感兴趣吗?”

  2012年3月底,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饶谨表达了对“新爱国主义文化产业”盈利的信心:“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饶谨判断:“做一件事情,只要顺着大势走,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就在“顺着大势”走的道路上,四月社区却走岔了道。2012年2月7日,王立军出逃事件发生后,大量用户涌入四月社区,导致四月网的流量短时间内大涨,四月社区的日均发帖量从不到一万猛然涨到最高十万。

  这个时刻饶谨并没有表现出“顺着大势走”的智慧。最终,4月5日,四月社区收到“关停”的通知,时间长达半年。再次开站时,流量已经下降到了之前的十分之一。

钱到哪儿去了?

  2013年2月,四月网终于迎来了第二任总编辑胡亦南,此前他在中国国家英文日报《China Daily》工作了六年。他来到四月网这艘将沉的船上,打算一瓢一瓢舀干净涌进船舱里的水时,才发现凿洞的正是掌舵者。

  在四月网的传统强项外媒编译这块,一直存在民族主义倾向。而胡亦南决定抛弃这一切,正本清源,把四月网打造成一个偏国际时事评论为主,去标签化的网站。但他面临的难题是,四月网网友们的味蕾对他那一套丝毫不感兴趣。胡亦南曾打算拿出水滴石穿的决心试一年看看,但留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

  8月16日,饶谨召开四月网全员大会,宣布资金在三月时已经断流的消息。他告诉员工们,八月份的工资可以照常发,但九月份的工资就没底了,并透露了解散公司的打算。

  “一千万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花光”的速度引起了员工的怀疑。他们根据公司的房租和薪水支出反复核算,得出的结论是两年半最多花掉400万。剩下的钱哪儿去了?

  员工们开始查财务资料,查出一堆问题:1、公司有两个吃空饷的名额,每人每月六千元,其中一个是饶谨的表妹;2、公司租下了两层楼房,其中一层转租了出去,数十万的租金却没有进入公司的账户;3、2012年7月30日,公司有一笔219.8万的账务支出,没有支出原因,但同一时间,饶谨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

  在同事们的要求下,胡亦南给资方写了一封信。9月4日晚,“成为基金”投资经理蒋邵清作为调停者与饶谨、胡亦南、郝馨芳等公司的十数名员工会谈。饶谨的经济问题被一一抛出。大部分的时间里,饶谨支吾而不能作答。据一位在场员工回忆,“脸都白了”。

  谈完以后, 蒋邵清、饶谨和胡亦南起身,走进餐厅的另外一间小房间继续商量。饶谨主动提出不再担任四月网的CEO和执行董事,由胡亦南顶替。

  回到饭桌后,蒋邵清宣布了这个决定。胡亦南回忆当时的气氛——这对投资方来说是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果,大家也感觉圆满。饶谨的经济问题被决议不再追究。

  “希望来日方长,有机会我还能回来看看。”饶谨回应。

  有那么几个小时,胡亦南、郝馨芳、李见们觉得,四月网重新又回到了四月青年的手里。但饶谨当晚就打开电脑,修改了网站的密码。

“到了要落幕的时候了”

  9月5日,谈判第二天,胡亦南等员工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办公室,发现饶谨已经等在那里。饶谨和胡亦南谈判,希望网站由胡来管理,论坛则交给他。胡亦南拒绝。饶谨出去了一小会儿,再进来时,他向众人宣布,他仍是四月网的法定代表人和最大的股东,接着走进办公室开始搬财务资料。

  中午,员工们聚餐商量对策。不久,就有人给胡亦南带话,“就问你回头还想不想在新闻圈混了”。很快,胡亦南的新工作黄了。

  “带话的意思是,饶谨把自己和四月网画了一个等号,又把四月和爱国画一个等号。就等于把自己和爱国画一个等号。你打压我,就是打压爱国阵营。”胡亦南评价。

  此后,四月网员工开始寻求劳动仲裁。同时,他们在网络上发布《关于四月网现状的说明》,称“饶谨控制下的四月网已经背离了我们事业的初衷,彻底沦为了他个人敛财、营销、结交、攀附的工具”。饶谨则在微博中回击,“团队里面出了坏分子一定要及时清理掉,否则一颗老鼠屎败坏一锅汤。”

  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最后一点风波,是胡亦南去替另外一位不在北京的员工敲定劳动仲裁协议时,饶谨借故要走了他在前一天已经签好的协议。

  “说要做一个比对。然后走进了男厕所,”胡亦南说,“蒋邵清跟进去,在后面喊,‘饶谨,你不能这样’。然后他把协议撕了,冲进马桶去了。”

  “这多低端啊!”胡亦南感叹。

  在中国日报社旁的一家咖啡馆,胡亦南将整件事回顾完后,又悠然想起了2008年。那是四月青年诞生的一年。火炬事件时,他正在现场,感动得落泪。那幕场景何其盛大,现在,事情到了将要落幕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 09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报告,四月十四日通过) 林 彪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是一次在我党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代表大会. 我们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 ...查看


  • 中共十大政治报告
  • 中共十大政治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周恩来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报告,八月二十八日通过)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国内外大好形势下 ...查看


  •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作者:厉华
  • TXT版电子书下载 UMD版电子书下载 JAR版电子书下载 制作本书CHM版电子书 繁体版在线阅读 简体版 内容简介: 第一章血染红岩 [分卷阅读] 血染红岩(1) 血染红岩(2) 血染红岩(3) 血染红岩(4) 血染红岩(5) 血染红岩( ...查看


  • 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弘扬民族精神故事
  • 1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 ...查看


  • 口语翻译中常犯的小错误
  • 口语翻译中常犯的小错误 1. The house is really A-1. ×那间房子的门牌确实是A-1号. √那间房子确实是一流的. 2.A bull of Bashan woke the sleeping child with hi ...查看


  • 红岩密档--B类(敌特.叛徒类)档案解密
  • 红岩密档--B类(敌特.叛徒类)档案解密 2.96 综合评分 ( 49 人) 1939年起,国民党军统局将风景秀丽的重庆歌乐山变成了神秘的人间魔窟,设立专事关押审讯革命志士的军统集中营.这里曾见证了无数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感天动地的故 ...查看


  •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列宁
  • (1870-1924) 列宁全集(PDF) 列宁选集(CHM) 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 传记文献 列宁的一生.chm(路易斯·费希尔 著) 列宁(传记) 列宁选集 1870-1910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1897年 ...查看


  • 出卖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四个叛徒,最后下场如何?个个结局悲惨
  • 抗日战争期间,涌现了许许多的革命英雄,他们为国家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让人可恨的是,许多抗日英雄因为叛徒的出卖,没有死在抗日疆场上,而是死于自己人手里,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痛心!比如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因为叛徒的 ...查看


  • 哪个叛徒竟然当上国民党特务首脑 级别比张国焘高
  • 历史上,叛徒投敌后做特务的很多,如张国焘,投奔国民党后被安置在军统局,做了戴笠手下的特种问题研究室主任.这些做了特务的叛徒,在特务机关里或高或低都有一定的职务,但真正在军统.中统系统中做特务做到首脑级别的叛徒,唯有曾任中共南委组织部长的郭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