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未解之谜 1

动物未解之谜

1、地球不还有没有活着的恐龙??

2、人类始祖是恐龙吗?

3、中国九头鸟之谜

4、神秘的蚂蚁王国

5、海洋巨蟒之谜

6、神秘的海妖

7、鲸鱼自杀之谜

8、海豚救人之谜

„„

1、地球上还有没有活着的恐龙??

科摩罗巨蜥,一般认为它是现存的与恐龙关系最亲近的动物。其他的还有象乌龟,鳄鱼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动物,其他的还有一些传闻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说发现了恐龙什么的,大部分被证实是假的

如果真象侏罗纪公园里说的那样,人类把恐龙复活了,我想结果会和电影中的结果一样,恐龙会失控,因为那句话是对的,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恐龙有自己的特性,现阶段人类是不能去改变的,即使有能力改变,生命还是会自己找到出路„„我是这样认为的

科摩多龙 世界上最大的蜥蜴

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科摩多岛长四五公里,宽十—十三公里。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 “科摩多岛气候温和,丛林茂密,四周环海,海岸有成片的沙滩和林立的礁岩。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长三点五——五米左右(雌性大,雄性小),体重一百—一百五十公斤。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世界二十六种巨蜥蜴,只行它有牙齿) 但是,它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即或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从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科摩多巨蜥,三—五年性成熟,每年七月发情,交尾,八月开始产卵。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四--六枚卵,每隔二--三天产一次。十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二十几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八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它能活五十--八十年。

2、人类的始祖是恐龙吗?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这一观点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区”,至今尚未被古人类学家找到。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一些学者,却有一种十分大胆的推测。自从他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了一种身长1米的双足小恐龙后认为,一部分娇小玲珑的恐龙,极有可能是人类的远祖。加拿大博物馆洛索博士认为,恐龙是地球上首先发展智慧的爬虫动物的一种。7800万年前,那种身高1.5米的长尾肉食恐龙,具有3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类人猿所拥有的许多特征。洛索博士还把这类恐龙称为“类人恐龙”。当今世界一些地区不断发现一种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类人动物,发“大脚怪”、“野人”等,有些学者猜测,这些怪兽很可能就是“恐龙人”的变种或旁系。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

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

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3、中国九头鸟之谜

九头鸟又称九凤。因古汉语中「九」和「鬼」同音也叫做鬼车、鬼鸟。九头鸟是身有九首的凤,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神鸟。九头鸟有九个头,色赤,像鸭子,人而鸟身。九头鸟在汉代以后逐渐由神格沦落为收人魂气的妖鸟。湖北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当真有一件稀罕的事物或学说出现时,人们往往却又不知所措,疑团重重,不敢相信,直至亲眼所见为止,甚至亲眼所见,也还会画上众多问号,这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幻觉?如此等等。

如今又有人超出常规,说地球上有九个脑袋的大鸟――九头鸟,当然又会有那么一些人摇头不信,因为他没见到。然而九头鸟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而且还有人亲眼见到,这就不能再加以怀疑了。

提到九头鸟,人们都知道“天上九头鸟,湖上湖北佬”这句有趣的民谣。久而久之,“九头鸟”便成为湖北人的戏称或代名词了。

近几年来,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驰名中外的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神农架,奇禽异兽种类繁多,有不少关于九头鸟的目击者。

张新全,初中文化,他是在1982年11月的一个阴天的上午10时左右看到九头鸟的。当时,他在神农架林区泮小张八角庙燕子附近的承包土地上种土豆,突然听到空中有鸟的奇特嘘叫声,像沉闷的哨音,跟他以前听到的各种鸟叫声不同。他感到奇怪,便抬头望去,令他大吃一惊:发出怪叫声的是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两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惊骇的是该鸟有一簇脑袋,大约有九个头,嘴巴呈红色;它的尾部也很奇特,呈圆扇形,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而飞。一会儿,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

是否真的有九头鸟的存在呢?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

一、九头鸟类在古代诗文中记载颇多,现代也多处发现,可以设想它是一种珍贵罕见的鸟类动物,只是科技界尚未获得标本罢了。

二、自古迄今,九头鸟常发现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为中心。所以,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具有实物作依据的,恐非仅仅是神话传说。

三、古今目击者看到九头鸟滴血或嘴巴是红色的,可能是九头鸟捕食动物或身体受伤后残留血迹所致。

四、当代发现九头鸟仅限于鄂西的神农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门县南坪河乡,而这三地正好连成一片,地处北纬300至32°、东经109′至111′之间

这并非仅仅是巧合。

五、神农架是华中屋脊,恩施自治州是山区,壶瓶山是湖南屋脊,说明九头鸟主要生活于人烟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带,很难见到,所以不应轻易否定九头鸟的客观存在。

六、神农架的九头鸟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庙燕子洞等处。此洞地势险峻、高深莫测,人们很难

攀入洞里,说不定九头鸟就以燕子为主食。神农架山洞密布,栖息于洞穴中的燕子(短嘴金丝燕)最少有数百万只,以动物为食的鸟类很容易入洞捕食燕子,所以九头鸟不愁食物。

据此推测,九头鸟可能是存在的。

如能科学地证实九头鸟的存在,那么,九头鸟将是地球上鸟类王国中最珍奇的瑰宝。从生物工程角度看,它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价值,也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捕获到九头鸟,将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

4、神秘的蚂蚁帝国

1)简介

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完全变态发育。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蚁后身体体比较粗大,腹部肥胖,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蚁(新蚁后和工蚁),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蚁. 一般的蚂蚁都是雌性的,但它们不负责生育,只有蚁后生育。一个蚁巢中也培养一批雄蚁和雌蚁,它们不工作,只是进食生长,都有翅膀,到成熟后一起飞出蚁巢交配,交配后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巢,吃掉自己的翅膀,成为蚁后,产卵发展一个新的蚁巢,成为新一代蚁后。新蚁后与工蚁的区别是幼年期食物的不同造成的。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蚂蚁的繁殖的过程一般分为交配、产卵、分窝三个部分。当一窝蚂蚁达到一定数量时,蚁后就提前繁殖出雄性蚂蚁和雌性蚂蚁,时机成熟后雌性蚂蚁飞出窝巢交配后建立自己的窝巢开始繁殖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家族。

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种,我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年,甚至50多年。

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人类的历史与之相比简直就如弹指一挥间。蚂蚁是一种进化很成功的昆虫,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具有社会性,它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蜜蜂)之一。它们以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井然有序的,高度“文明”的蚂蚁帝国。请和我一起走进神秘的蚂蚁帝国。

2.蚂蚁帝国

帝国的建立

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通过婚飞方式两性相识结交为起点。相识后一见钟情,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交尾。“新郎”寿命不长,交尾后不久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着孤单生活。蚁后脱掉翅膀,在地下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她“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暂时造一小室,作为安身之地,并使已“受孕”的身体有个产房。待体内的卵发育成熟产出后,小幼虫孵化出世,蚁后就忙碌起来。每个幼蚁的食物都由她嘴对嘴地喂给,直到这些幼蚁长大发育为成蚁,并可独立生活时为止。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时,它们便挖开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寻找食物,随后又扩大巢穴建筑面积,为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提供住房。自此以后,饱受艰苦的蚁后就坐享清福,成为这个帝国的

统帅。抚育幼蚁和喂养蚁后的工作均由工蚁承担。但蚁后还要继续交配,不断产生受精卵,以繁殖大家族。它的寿命可长达15年。帝国大厦(蚁巢)有各种形式,大多数种类在地下土中筑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并将掘出的物质及叶片堆积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状,起保护作用。其良好的排水通风系统,让人类的建筑学家也叹为观止。也有的蚁用植物叶片、茎秆、叶柄等筑成纸样巢挂在树上或岩石间。还有的蚁生活在林区朽木中。更为特殊的是,有的蚁将自己的巢筑在别的种类蚁巢之中或旁边;而两“家”并不发生纠纷,能够做到和睦相处。这种蚁巢叫做混合性蚁巢,实为异种共栖。无论不同的蚁类或同种的蚁,其一个巢内蚁的数目均可有很大的差别。最小的群体只有几十只或近百只蚁,也有的几千只蚁,而大的群体可以有几万只,甚至更多的蚁。 帝国的语言

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达20多种意思。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那样的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腹部的刮器跟人类不同的则是对化学语言的一种补充。刮器乃发声器官,能摩擦发出振动信号,当一对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大街上耀武扬威的时候,从石头里传来一阵振动信号,原来是某蚁被压在石头下面了,霎时,群蚁齐推,某蚁获救。这种信号也可用来向对方讨要食物。

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这种“窝味”又与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另外的蚂蚁不是自己家里的成员,就咬杀斗争起来,慢慢地形成“大战”。

帝国的社会阶层

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阶层(蚁型)。

l.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又称蚁王,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

3.工蚁:又称职蚁。无翅,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

4.兵蚁,个头较大,二颚发达,是蚁群中的保卫者,担负着本蚁群的安全,如有外蚁入侵,或争夺食物时,必誓死决斗。

帝国的社会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不要以为奴隶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专利,科学证明在现代人类还未出现的数百万年前,蚂蚁就在进行着许多社会革新:分工合作、耕种甚至是奴隶制。事实上,这些特征在一些蚂蚁种群中发展到了极至。因此有观点认为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它们数千万年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根据进一步的研究,生物学家们发现蚂蚁通过杂交繁殖实现一个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正是这种相依性让它们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

蚂蚁正在使用着非凡的生存策略——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蓄奴等生产方式。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豢养奴隶是蚂蚁一族中令人好奇的另一方面。被驱使蚁一般都很顺从,很能干,它们似乎对自身的境况很满意,对其主人极为忠心。某些蚂蚁部落则完全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就依赖奴隶操持生活。当然蚂蚁从本能上就愿谋求更多的工蚁,人类奴隶制的起源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蚂蚁没有武器,但一些蚂蚁生有更天然的进攻手段,它们头大,颌更有力,适合作士兵,它们组成的“突击部队”似乎所向披靡。在亚马逊河流域,有几种蚂蚁专门掠夺其他种蚂蚁的蛹,孵化后将它们当作自己的奴隶,这样它们省去许多喂养幼虫的麻烦。如红牧蚁(Polyergus rufescens)大部分工作都是依赖于奴隶完成的。对于拣到的或抢到的蚂蚁幼虫和蛹,蚂蚁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吃掉;一种是养起来充实自己。红山蚁会袭击黑山蚁的巢,抢夺幼虫和蛹,养育起来,作为自己的势力。不过,红山蚁对被养育的黑山蚁很平等。但是,有些蚂蚁则完全把抢来并羽化出的蚂蚁当作奴隶。

而行军蚁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经常排着以公里为单位的长队,对目标进行扫荡。所到之处,各种昆虫一扫而光。就是体形性很大的哺乳动物也都走为上啦。而世界各地的热带森林里,生存着一种可以称为昆虫界的霸王的盲目的食肉军蚁。当一只有1万—10万只均已组成的队伍行进时,人和动物胆敢停留在途中,就只有死路一条。据说,军蚁能把一条昏睡不醒的大莽和拴着的羊,在几小时内吃得只剩骨头。

讲一讲蚂蚁们的法理学也并不荒谬。正如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所言,自然界中按一定法则生活的生物教给人类的王国秩序的道理。它们有自己的一套政体,在其中它们的群居村按照一套法则生存和繁荣。这套法则保证社会的延续、对幼小者的爱护和培养、为支持整个社团用人工方式提供食物,这套法则运行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蚂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为数最众多的动物居民,而且几乎像人类一样在迥异的气候区中广泛分布着。

先进科技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领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此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 “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沙漠蚂蚁体内含有步数计(里程表),换言之,它们在出行时算好步数,然后再一步步数着返回。等到两者总数吻合时,就“到家”了。

蚂蚁吃自己种的蘑菇,你相信吗?在亚马孙的热带丛林就有这样一种怪蚂蚁,它们并不直接吃树叶,而是将叶子从树上切成小片带到蚁穴里发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长出来的蘑菇。这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蚂蚁吃自己种的蘑菇,你相信吗?在亚马孙的热带丛林就有这样一种怪蚂蚁,它们并不直接吃树叶,而是将叶子从树上切成小片带到蚁穴里发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长出来的蘑菇。这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蚂蚁小而精悍,完美的生理构造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中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蚂蚁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

其实蚂蚁并不仅仅依靠释放信息激素作为路标,最近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蚂蚁在释放激素不能奏效的情况又是怎样利用几何学识途的呢。在蚂蚁社会中,工蚁负责采集食物,在一个险要的环境中,蚂蚁必须懂得给自己定位。毫无疑问,蚂蚁是靠释放信息素来布局食物和路线网的,可是研究者继续发现,在信息素网中,两条信息素的岔路的角度都是介于50度到60度之间。科学家猜测这就是蚂蚁识途的真正秘密。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岔道角度在0度和120度之间时,蚂蚁就不能够正确识别路线了。看来50-60度之间,就是蚂蚁识途的几何角度。

在“交通”方面,蚂蚁总是能够为它们的货物运输找到最近的路线,即使在道路被意外阻断以后也能够迅速找到另一条最合适的线路。这让启发了科学家是不是可以为人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呢。

帝国军事

领土、配偶、食物的争夺是生物之间永恒的话题,蚂蚁世界也不例外。而且,就数量、残酷程度和战争的频繁程度而言,人类是根本无法匹及的。

不同种类的或不同巢的蚂蚁相遇,往往要发生战斗,甚至会引起战争。蚂蚁区别同类靠的是气味,气味相同,则被认为是自己人,不同,则被认为是敌人。蚂蚁用于识别的气味来自蚁后。正因为如此,如果将一个窝的一部分蚂蚁弄出来,养上一段时间,再放回到原来的巢里。被放回的蚂蚁很可能因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气味而被视为敌人。

夏天,在树林边,常常会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蚂蚁,爬来爬去,搬运着昆虫残体、泥土„有时它们相遇以后,成群地咬杀起来,斗争得十分剧烈。

蚂蚁对异族具有掠夺欲,正如人类曾经拥有至今也依然拥有的本能。蚂蚁大军中的前卫蚁方阵可以吞噬任何遭遇到的生物,它们或许是地球上最凶猛的食肉群了。一个定居下来的蚂蚁部落拥有自己的侦察蚁,它们就像《圣经》中希望之乡的侦察兵那样外出探访,当它们发现想侵占的另一个部落的领地后立刻赶回并向本部落大本营报告,然后蚂蚁的大军开始集合,其嘈杂兴奋的场景犹如人类城市中大军奔赴前线的情景。除雄蚁外,整个部落都奔出家门开始远征,到达进攻地点就突然发动野蛮的屠杀。遭到攻击的部落为了家园和亲属英勇反击。雌性工蚁组成的进攻大军同样英勇奋战,犹如达荷美的妇女替补大军一样。最终,一个部落的卫土全部战死,年少和年幼的俘虏被带走抚养长大,以充实征服者的奴隶营,就像修西底德笔下雅典人攻克美洛斯岛一样。这也就像《旧约全书》“申命记”中对犹太人的命令:“如果上帝神灵把这一城池交到你的手上,你应用剑刃杀死每个男性。但你应带回妇女、小孩和牛群„„”这就是人类普遍奉行的原始战争法。 火蚂蚁在进攻时通常采取集体行动,它们反复用身上的刺来攻击同一个目标,如果受攻击的对象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他们的身上就会产生像丘疹一样的红点或水泡,同时皮肤也会感觉到火烧般的痛,“火”蚂蚁就是因此得名。被火蚂蚁咬后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一种行军蚁,它们不筑固定的巢,而是成集团地活动,不停地迁徙,一路上吃掉所有它们碰到的昆虫和小动物,在行进过程中工蚁用自己的身体为幼虫和蛹搭建临时宿营地。行军蚁用气味分辨自己的家族,任何外来者都会受到攻击。

帝国大计

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蚂蚁为什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蚂蚁的这种本能是受

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

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由于在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造成一种威胁,需要回避危险,或者是每群蚂蚁本身就有一种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等等。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道路的养护是人类文明中比较后期的事情。然而蚂蚁修筑了从其家园向各个方向延伸的道路,道路的布局是精心设计的,使它们能顺利地寻找食物和进行掠夺的远征。当筑路时遇到溪流时,它们按真正的工程标准修挖隧道并维修隧道。修筑圆柱形拱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然而远在最原始的人类在这一星球上出现以前蚂蚁已经熟谙其道。切割树叶的蚂蚁非常聪明,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把树叶缝合起来。

帝国百态

蚂蚁嗜酒。有一种经常出入蚂蚁国的小虫,一碰到工蚁就用触角去碰一下,那些工蚁便心甘情愿地将辛苦得来的食物,从嗉囊里吐出来给它吃。这种小虫身长只有 5-6毫米,它的肚子两侧有一种黄色的刺毛,蚂蚁只要拨一下刺毛,就会渗出一种有挥发性的芳香液体,其化学物质和醇很相近,蚂蚁非常爱喝,因此便心甘情愿地喂养这种小虫和它们的幼虫以获得爱喝的“酒”。

裙带关系。芬兰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蚂蚁,其实也会表现出私心。生物学家发现,工蚁对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下一代更为照顾,看管得更好的缘故,由此她们得出结论:搞裙带关系不是为人类这个最高级生物所专有,蚂蚁也通过自手段使自己的基因传下来。

蚂蚁的群居性。在孤独的环境里,蚂蚁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蚂蚁救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巢的顶部,蚂蚁约在一分钟后觉察到“火警”。开始时,它们来回奔忙显得惊慌失措,接着,仿佛商量好了似的,无数的蚂蚁勇敢的爬上燃烧的烛芯,分泌出蚁酸进行灭火。一些蚂蚁“牺牲”后,无数的蚂蚁又冲上去,约 60秒钟后,蜡烛的火被扑灭。几天以后,法布尔再重复了一次同样的试验,这一次,蚂蚁仅用了40秒便将蜡烛火扑灭,且没有一只蚂蚁遇难。

蚂蚁也有偷懒的现象。我们一直赞美蚂蚁的团结、协作、勤劳,但是事实上蚂蚁群体也会有偷懒分子。我们知道,蚂蚁有分工,可是竟然有五分之一的工蚁在“工作”上没有尽心尽力,有偷懒的现象。这一结果肯定出乎那些赞美蚂蚁的人的意料。一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一群工蚁中总有一些懒散的蚂蚁很少干活或根本就什么也不做。难道工蚁中也有指挥者?科学家的解释却说,也许是他们太老或有与生俱来的惰性。

这些令人惊讶的蚂蚁也学到了集体生活中讲卫生的经验。它们严格执行个人卫生和居所卫生的规则。它们不知疲倦地把各种弃物和食物残渣从家中搬走。据说在蚁穴中还养甲虫,目的是为了让甲虫搬走垃圾。每天蚁穴定期关闭,并定期开门,大门设有守卫的步哨。

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一种食肉蚁,科学家将它取名为吸血鬼。因为这种蚂蚁长相非常可怕,在蚁后和工蚁在饥饿的时候,会到洞内的幼蚁室,在它们的幼虫身上打出一个洞,吸取它们的体液,获取养料。

在我国华南一带的阔叶林中,还有一种翘尾蚁,顾名思义,就是它那带有螯针的尾端常翘起来,像是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攻的样子。它有种怪脾气,经常与树打交道。它喜欢用叼来的腐质物以及从树上啃下来的老树皮,再搀杂上从嘴里吐出来的粘性汁液,在树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内分成许多层次,分别住着雄蚁、蚁后和工蚁,并在巢中生儿育女,成为一个

为了在树上捕捉其他小虫为食,它可用细长而有力的足在树冠的枝叶上奔跑。如两树相距较近,为免去长途奔波之劳,它们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后足,垂吊下来,借风飘荡,摇到另一棵树上去,搭成一条

蚂蚁防穴内进水有绝招:喝完了尿出去。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地区一种蚂蚁在它们居住的地方遭受大雨袭击时,可以通过喝雨水然后再排尿液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家园。当雨季来临时,两三名工蚁一般会用头部堵住巢穴口,其他蚂蚁将进入穴口的雨水喝掉,然后通过撒尿的方式将雨水排出体外。这一发现在实验室里得到了证实。

5、不明真相的海洋巨蟒之谜

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国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附近海面航行。

“噢,那是什么?”

“不是鲸!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怪物啊!”

站在桅杆了望的海员大声惊呼起来。船长希巴里听到海员的喊声急忙奔上甲板,举起了望远镜:“唔,那是海里的怪兽!快抓住它!迅速朝怪兽靠拢!”

紧接着,船上放下三艘小艇,船长亲自带着矛,乘上小艇,朝怪兽疾驶而去。

好一个庞然大物!只见巨蟒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5.7米,身体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尖尾巴,背部黑色,腹部暗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惊呆了!

“快刺呀!”当小艇遥遥晃晃地靠近巨蟒时,船长声嘶力竭得喊了起来。几艘小艇上的船员一起奋力举矛刺去。顿时,血水四溅,巨蟒突然受伤,在大海里翻滚挣扎起来,激起了阵阵冲天巨浪。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巨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巨蟒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

希巴里船长把海蟒的头部切下,撒下盐榨油,竟榨出十桶水一样透明的油!但是,遗憾的是“莫侬伽海拉号”在返航时遇难,下落不明。

不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连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许多人看到过巨蟒。

1817年8月,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目击海洋巨蟒的索罗门。阿连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这个怪兽长40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

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有出现。”

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嘎斯金·维巴三人同乘一艘小艇去垂钓时,也遇到了巨蟒。玛休在离开20公尺左右处用步枪瞄准它开枪。他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

“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公尺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完全有把握,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肯定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公尺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地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往下沉。我的枪可以发射重量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可是,海洋巨蟒却好像丝毫未受伤。”

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洋巨蟒。他们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在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遇到了巨蟒。

“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了望台上的实习生萨特里斯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急忙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拿出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举世罕见的怪兽。他把这天目睹的一切详细地记载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土,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

类似的目击事件不胜枚举:

1875年,一艘英国货船在洛克(音译)海角发现巨蟒,当时它正与一条鲸鱼搏斗。

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发现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

1905年,汽船“波罗哈拉号”在巴西海湾航行时,发现巨蟒正与船只并驾齐驱,不一会儿,如潜水艇般下沉,在海中消失。

1910年,在洛答里(音译)海角,一艘英国拖网船发现巨蟒,它正抬起镰刀状的头部,朝船只袭来。

1936年,在哥斯达黎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击巨蟒。

1948年,一艘在肖路兹(音译)群岛海面上航行的游览船,有四名游客发现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

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为了捕获海洋巨蟒,还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船上装备了直径5厘米,长达数公里的钢缆和能吊起一吨重物体的巨大吊钩,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未遇而归。

虽然迄今为止,有许多人目睹过海洋巨蟒,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它会不会像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被人们发现呢?

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一事实。因为空棘鱼在3亿年前生活在海中,约1亿年前数量逐渐减少,在7千万年前完全消行匿迹了。

1952年至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15条活空棘鱼,如今没有一个学者怀疑空棘鱼的存在了。

6、神秘海底人鱼之谜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其它有关发现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公里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公里,无法追踪,人类现代科技望尘莫及。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1938年,人们曾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发现“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飞快跳进波罗的海里。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7、鲸鱼集体自杀之谜

在众多的“自然之谜”中,鲸鱼的“自杀悲剧”无疑是最悲惨最牵动人心的一幕。10月26日,野生动植物管理人员说,在24小时内,近140头巨头鲸先后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海滩集体搁浅。先是60头巨头鲸冲向沙滩,几小时后,又有80头巨头鲸在同一地点搁浅死亡。由于鲸鱼搁浅地点很难抵达,救援人员只能将几头鲸鱼送回大海。

塔斯马尼亚岛素以优美风景和宜人气候闻名于世,但几乎每年这里都会发生大批鲸鱼搁浅死亡的事情。据统计,过去80年间,此地共发生过300余起鲸鱼“集体自杀”悲剧。用澳洲媒体的话说,塔斯马尼亚就像是鲸鱼群公认的墓地。但科学家们至今不能确定,为什么鲸鱼选择这

里作为生命的归宿?世代栖息在大海里的鲸群为什么会突然之间一反常态冲向海滩,它们真的在上演“集体自杀”的悲剧吗?

与捕食有关

人们在为鲸鱼惨死扼腕痛惜的同时,对它们不合常理的古怪行为也感到困惑不解。传统观点认为,鲸鱼在追捕食物时,无意中陷入了海岸上的沙滩。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许多搁浅致死的抹香鲸的骨骼都出现了骨头坏死现象。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浮上海面的过程过快。抹香鲸能潜到水下3200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如果它们突然迅速浮上浅海,体液中的氮气就会涌出形成气泡。如果气泡纠结在组织中压迫神经,就会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其肌肉缺氧。抹香鲸“自杀”很可能是他们觅食时升水过急而付出的代价。

中了轮船的毒

日本学者岩田久人在搁浅致死的动物尸体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毒物。这些毒物来自于航海公司每年在船底涂刷的涂料。他认为,鲸鱼或海豚喜欢沿着船舶航线游戏追闹,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脏首当其冲受到溶于水中的有机锡涂料的毒害,辨别方向的功能遭摧毁,从而搁浅身亡。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琳·凯顿在对巴哈马群岛的殉难鲸鱼做尸体解剖时发现,这些鲸鱼的内耳普遍有出血现象。他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美国海军舰艇上使用的大功率声呐,造成鲸群丧失辨别方向的能力。

太阳活动干扰鲸鱼定位

阿根廷学者对发生于1997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约300头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分析后认为,当时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引起了地磁场异常,发生了“地磁暴”,这破坏了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令其犯下“方向性”的错误。

美国一位地质生物学家发现,鲸鱼自杀的地点大多在地磁场较弱的地区。他认为,鲸鱼通常是顺着地磁场的磁力线方向游动的,而进入地磁场异常区的鲸鱼,往往还未反应过来就搁浅到沙滩上。▲

鲸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至今人类也不清楚是什么力量导致鲸选择集体自杀。

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海峡狭长的沙滩上,突然从海中冲上来一大群不速之客——鲸,粗略估算一下,足有百余头。这群鲸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有关鲸集体自杀的事,在世界其他一些海域也曾发生过。早在1784年,法国海岸就发生过这类怪事。这年3月13日;在奥捷连恩湾里,只见一群抹香鲸趁涨潮时游上海滩,退潮时,也不肯游去。结果有32头鲸搁浅在沙滩上,吼叫之声在数千米外都能听到。最后,这群抹香鲸活活干死在沙滩上。当时,人们还没有援救鲸的意识,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自杀”。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人们慢慢有了援救鲸类的意识,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1970年1月1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处海滩上,一大群逆戟鲸不顾一切冲上海滩,冲上来的达150余头。海岸警备队发现了它们;立即把它们拖回到海里,可是它们又冲上岸,个个都是“宁死不屈”的样子。最后那些冲到海滩上的,全部干死了。这个事例说明,鲸冲上海滩,并不是误入歧途,而是它们完全不想活了。说它们是“自杀”一点儿也不过分,而且是地地道道的集体自杀。

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科学家说,鲸类动物的眷恋性很强,它们在同伴遇难时会集体前往营救,而且不成功绝不离开。还有学者认为,鲸像某些鸟和鱼一样,利用地球磁场进行迁徙,而且它们一般会沿低磁力行进而避开磁力高的地方。研究了一些鲸自杀现场,发现那里恰恰是磁力低的地方。因此估计它们是误入歧途。还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自杀的鲸类头部有寄生虫导致的听神经病变。因此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声纳系统失灵所致。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说法,但没有一个能够确切的解释

在人们的心目中,海豚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动物。不过,人们对海豚最感兴趣的,恐怕还是它那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人的行为。

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 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件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 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奏完就纵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正当他生命危急之际,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

194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律师的妻子在《自然史》杂志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获救的奇特经历:她在一个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陷入了一个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汹涌的海浪向她袭来。就在她即将昏迷的一刹那,一条海豚飞快地游来,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着又是几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浅水中为止。这位女子清醒过来后举目四望,想看看是谁救了自己。然而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条海豚在离岸不过的水中嬉戏。近年来,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海豚救人绝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

海豚始终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

动物学家发现,海豚营救的对象不只限于人。它们会搭救体弱有病的同伴。1959年,美国动物学家德·希别纳勒等人在海中航行时,看到两条海豚游向一条被炸药炸伤的海豚,努力搭救着自己的同伴。海豚也会救援新生的小海豚,有时候这种举动显得十分盲目。在一个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小海豚一生下来就死掉了,但它仍然不断地被海豚妈妈推出水面。其实,凡是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物体,几乎都会引起海豚的注意和极大的热忱,成为它们的

据此海洋动物学家认为,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

于这种行为是不问对象的,一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误认为这是一个漂浮的物体,也会产生同样的推逐反应,从而使人得救。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巧合,海豚的固有行为与激动人心的

有的科学家觉得,把海豚的救苦救难行为归结为动物的一种本能,未免是将事情简单化了,其根源是对动物的智慧过于低估。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与人类一样也有学习能力,甚至比黑猩猩还略胜一筹,有海中

海豚对人类这样一心一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在鲨鱼面前,海豚是疯狂的击杀之神,攻击人类可谓易如反掌,但却从来没有海豚伤人的记录。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即使当人们杀死一条海豚的时候,其他在场诉海豚也只是一旁静观,绝不以牙还牙。对于协作精神很强的海豚,这样的表现实在令动物学家深感困惑。

目录

1、云云大千

——自然界动物种类之谜

2、波涛中的帝王

——动物巨无霸之谜

3、飞翔中的传奇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4、移徙的传承

——动物喜欢搬家之谜

5、心灵的碰撞

——动物情绪交流之谜

6、智慧与狡黠

——动物的伪装之谜

7、“天生的歹毒”

——有毒的动物之谜

8、“相依为命”的团结

——动物共栖之谜

9、果腹的技巧

——动物使用工具之谜

10、奇异的悼念

——动物的葬礼之谜

11、生与死的抉择

——动物集体自杀之谜

12、以“爱情”的名义

——动物的决斗之谜

□云云大千[自然界动物种类之谜]

放眼大自然,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如同岛屿一般的庞然大物蓝鲸,自然界大约生存着150多万种动物。科学家们把这150多万种动物统分为恒温动物及冷血动物。

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抚摩小猫、小狗时,会有一种热乎乎的舒服感,这是因为小猫、小狗等哺乳类动物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在环境温度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自身体温的相对恒定,所以通常被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而当我们用手去触摸鱼、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时,我们会感到冷冰冰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动物寿命的长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列如能否找到食物、会不会患病等等,但每种动物似乎都有一个与生具来的生理时钟,控制衰老过程。海龟和陆龟的新陈代谢过程缓慢,显然是最长寿的动物。1766年在塞舌尔群岛捕获的一只陆龟,经验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当时的人将这只吉祥之物赠给驻毛里求斯的法国部队。152年后,这只陆龟从阳台堕下摔死。至于它被捕获时的年岁,就没有人知道了。

人类能够控制环境,而且懂得治病,所以创下哺乳动物长寿的记录。鲸的寿命几乎及得上人类;有一尾长须鲸相信活了80多岁。(从鲸的蜡质耳坠上长出的环圈树木可知其年龄。)人类饲养的大象可以或到六七十岁,野生象的寿命则可能短一些。至于鸟类,有可靠资料显示,一些英武和天鹅可以活到70岁以上。

动物的血液一般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蛋白是红色的,血红蛋白含有红色的铁元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动物血液全是红色的,比如鲎。鲎的血液中含有铜元素,所以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还有河蚌等动物,其血液都是透明无色的。自然界的动物有些是没有四肢的,像低等无脊椎动物鱼的四肢是鳍,胸鳍是它的前肢,起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是它的后肢,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都很有力,能灵活自由地运动与奔跑,像虎、豹等。鸟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她们的四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鸟类的后肢,也即是双腿越来越有力量,而它们的前肢已经演变成了可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了。

□波涛中的帝王[动物“巨无霸”之谜]

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是蓝鲸,体长90英尺以上,体重则从来没有人称量过。鲸生活在水中,体重由海水承浮,因而可以长得那么庞大。同样庞大的陆上动物,除非生来就笨重得寸步不移,否则必须把自己压扁。另一方面,要在陆上觅取足够事物维持这么庞大的躯体,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蓝鲸的身体长达30米左右,体重能达到170吨,张开大嘴可以吞掉足球场的门框。它们生长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域中。蓝鲸的庞大躯体使他整天处于觅食状态,一只成年蓝鲸每天要吃下4吨重的食物。如果它没有吃饱,便会潜入大海三四十米处,去搜寻食物,当它到水面来换气时,会从鼻孔喷出10多米高的水柱。蓝鲸不仅身体庞大,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其游泳能力也堪为好手。它的尾部宽阔平扁,在水中可以自由灵活地摆动,起着拨动身体前进及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蓝鲸的游速可达时速27公里,当它游动时,宛如浪涛中的一道蓝色闪电,极为美丽。

蓝鲸是在冬季繁殖的,怀孕期比人类要长,约12个月才能生下小鲸。幼鲸出生后,也是婴儿界的小“巨无霸”,身体可达7米多长,体重可约6吨。而且幼鲸长得极快,一天就可以增重100公斤,平均每一分钟就能长出75克的重量来,可谓是“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了。幼鲸一般到7个月大后,便不再吃奶,开始食用大海中的各种生物。

蓝鲸的寿命约30年左右。蓝鲸的脂肪可以制造肥皂,鲸肉可以提炼胶水,鲸肝可以生产各种维生素,可谓浑身是宝。正因为这样,才使人类大肆滥捕蓝鲸,使之濒临了灭绝的境地。

现存最大的陆上动物是雄性的非洲象,肩高12尺,重8吨。不过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恐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上动物。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推断,著名的雷龙全长70尺。科学家估计,这类吃素的恐龙在生时约重30吨。一种素食的恐龙身体更庞大,高40尺,体重可能达80吨。其他尚未知悉的恐龙有些可能更庞大。长颈鹿是世界上身体最高的珍奇动物。长颈鹿体态优雅,皮毛斑斓,神情雍容端庄,最受小朋友们喜爱。长颈鹿一般体高5至6米,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长颈鹿之所以在演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高,是缘于它喜嗜枝尖嫩叶的习惯,它最爱吃的是合欢树树尖的新芽。一只成年鹿每天要进食30多公斤的事物,平均寿命为30年左右。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其中最大的鸵鸟可高达2.8米左右,体重约160公斤。鸵鸟两腿硕长,粗壮有力,善于奔跑,适应于沙漠黄员中生活。鸵鸟跑动时,一步就可迈出七八米,时速可以高达70公里,比骏马的速度还快。鸵鸟是杂食类动物,以食植物种子、浆果及小动物为主,多群居。

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体态肥胖,头部宽扁,体长可达1.8米左右,体重可近50公斤。娃娃鱼喜欢生活在溪流之中,海拔200至1600公尺的山区小溪多见。娃娃鱼的学名为中国大鲵,因其叫声恰似婴儿啼哭,故有了“娃娃鱼”这个称谓。娃娃鱼自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每当冬季来临,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在水潭或洞穴内栖身,直至第二年3月份方出来觅食。

□飞翔中的传奇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而蝙蝠同样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因为只有长有翅膀的动物才真正会飞,而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长有翅膀。所有其他会飞的哺乳动物,包括鼯猴、鼯鼠,都只会滑翔而已。这些动物不能持久飞行,只能向下滑降,利用特殊的滑翔翅膜减慢下降的速度。

鼯猴又叫猫猴,滑翔的本领最高。这种身躯极瘦的鼯猴产于东南亚,只有家猫般大小,颈长,头部像狗。滑翔翅膜从头后部沿身躯两侧声,延至长尾末端,由薄薄一层革质的皮构成。鼯猴从树上高处跳下,能滑翔数百码。降落在树干上时,带斑纹的毛皮和树皮的颜色浑然一片,简直像隐了身一般。母鼯猴在树间滑翔时,小鼯猴会卧附母体一起滑翔。

澳洲的结指鼠(那个字打不出来,是一个“鼠”字的最后一笔里面包着一个“儿”字)是最细小的滑翔哺乳动物,最小的只长六寸,尾巴占了长度的一半。结指鼠属于有袋动物,幼儿就在袋中哺育。鼯鼠没有翅膀,前后腿间长出的薄膜却可以帮助它在树间滑翔。鼯鼠飞跃时,利用尾

部做舵校正方向。降落时,提起尾部和身体,犹如一片落业般徐徐降下。鼯鼠滑翔的距离多半颇短,但有时也可滑翔150多尺远。

对大部分人来说,看到鼯鼠的机会毕竟不多。虽然一些中空的树干内也许会藏有数十只鼯鼠,但因为它们昼伏夜行(同类的松鼠都在日间活动),所以实在难得一见。

欧洲和北美洲的鼯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在树间一点也不显眼,加上它们习惯夜间活动,因此不易看见。东南亚有些鼯鼠却是毛色最鲜艳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品种甚至有鲜红色的斑纹。鼯鼠中最巨型的可长达十英尺(包括毛茸茸的尾巴在内)。

在东南亚的丛林中,为逃避西医捕杀而展翅飞行的昆虫可能发现天敌仍然尾随不舍,因为那可能是条俗称飞龙的飞蜥。飞龙凌空扑出,竖起身体两侧的长肋骨,展开褶皮变成翅膀,斜斜滑下,有时滑翔五十尺或以上。飞龙还可扭动身体左右滑翔。

动物未解之谜

1、地球不还有没有活着的恐龙??

2、人类始祖是恐龙吗?

3、中国九头鸟之谜

4、神秘的蚂蚁王国

5、海洋巨蟒之谜

6、神秘的海妖

7、鲸鱼自杀之谜

8、海豚救人之谜

„„

1、地球上还有没有活着的恐龙??

科摩罗巨蜥,一般认为它是现存的与恐龙关系最亲近的动物。其他的还有象乌龟,鳄鱼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动物,其他的还有一些传闻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说发现了恐龙什么的,大部分被证实是假的

如果真象侏罗纪公园里说的那样,人类把恐龙复活了,我想结果会和电影中的结果一样,恐龙会失控,因为那句话是对的,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恐龙有自己的特性,现阶段人类是不能去改变的,即使有能力改变,生命还是会自己找到出路„„我是这样认为的

科摩多龙 世界上最大的蜥蜴

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科摩多岛长四五公里,宽十—十三公里。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 “科摩多岛气候温和,丛林茂密,四周环海,海岸有成片的沙滩和林立的礁岩。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长三点五——五米左右(雌性大,雄性小),体重一百—一百五十公斤。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世界二十六种巨蜥蜴,只行它有牙齿) 但是,它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即或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从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科摩多巨蜥,三—五年性成熟,每年七月发情,交尾,八月开始产卵。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四--六枚卵,每隔二--三天产一次。十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二十几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八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它能活五十--八十年。

2、人类的始祖是恐龙吗?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这一观点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区”,至今尚未被古人类学家找到。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一些学者,却有一种十分大胆的推测。自从他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了一种身长1米的双足小恐龙后认为,一部分娇小玲珑的恐龙,极有可能是人类的远祖。加拿大博物馆洛索博士认为,恐龙是地球上首先发展智慧的爬虫动物的一种。7800万年前,那种身高1.5米的长尾肉食恐龙,具有3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类人猿所拥有的许多特征。洛索博士还把这类恐龙称为“类人恐龙”。当今世界一些地区不断发现一种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类人动物,发“大脚怪”、“野人”等,有些学者猜测,这些怪兽很可能就是“恐龙人”的变种或旁系。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

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

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3、中国九头鸟之谜

九头鸟又称九凤。因古汉语中「九」和「鬼」同音也叫做鬼车、鬼鸟。九头鸟是身有九首的凤,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神鸟。九头鸟有九个头,色赤,像鸭子,人而鸟身。九头鸟在汉代以后逐渐由神格沦落为收人魂气的妖鸟。湖北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当真有一件稀罕的事物或学说出现时,人们往往却又不知所措,疑团重重,不敢相信,直至亲眼所见为止,甚至亲眼所见,也还会画上众多问号,这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幻觉?如此等等。

如今又有人超出常规,说地球上有九个脑袋的大鸟――九头鸟,当然又会有那么一些人摇头不信,因为他没见到。然而九头鸟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而且还有人亲眼见到,这就不能再加以怀疑了。

提到九头鸟,人们都知道“天上九头鸟,湖上湖北佬”这句有趣的民谣。久而久之,“九头鸟”便成为湖北人的戏称或代名词了。

近几年来,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驰名中外的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神农架,奇禽异兽种类繁多,有不少关于九头鸟的目击者。

张新全,初中文化,他是在1982年11月的一个阴天的上午10时左右看到九头鸟的。当时,他在神农架林区泮小张八角庙燕子附近的承包土地上种土豆,突然听到空中有鸟的奇特嘘叫声,像沉闷的哨音,跟他以前听到的各种鸟叫声不同。他感到奇怪,便抬头望去,令他大吃一惊:发出怪叫声的是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两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惊骇的是该鸟有一簇脑袋,大约有九个头,嘴巴呈红色;它的尾部也很奇特,呈圆扇形,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而飞。一会儿,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

是否真的有九头鸟的存在呢?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

一、九头鸟类在古代诗文中记载颇多,现代也多处发现,可以设想它是一种珍贵罕见的鸟类动物,只是科技界尚未获得标本罢了。

二、自古迄今,九头鸟常发现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为中心。所以,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具有实物作依据的,恐非仅仅是神话传说。

三、古今目击者看到九头鸟滴血或嘴巴是红色的,可能是九头鸟捕食动物或身体受伤后残留血迹所致。

四、当代发现九头鸟仅限于鄂西的神农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门县南坪河乡,而这三地正好连成一片,地处北纬300至32°、东经109′至111′之间

这并非仅仅是巧合。

五、神农架是华中屋脊,恩施自治州是山区,壶瓶山是湖南屋脊,说明九头鸟主要生活于人烟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带,很难见到,所以不应轻易否定九头鸟的客观存在。

六、神农架的九头鸟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庙燕子洞等处。此洞地势险峻、高深莫测,人们很难

攀入洞里,说不定九头鸟就以燕子为主食。神农架山洞密布,栖息于洞穴中的燕子(短嘴金丝燕)最少有数百万只,以动物为食的鸟类很容易入洞捕食燕子,所以九头鸟不愁食物。

据此推测,九头鸟可能是存在的。

如能科学地证实九头鸟的存在,那么,九头鸟将是地球上鸟类王国中最珍奇的瑰宝。从生物工程角度看,它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价值,也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捕获到九头鸟,将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

4、神秘的蚂蚁帝国

1)简介

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完全变态发育。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蚁后身体体比较粗大,腹部肥胖,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蚁(新蚁后和工蚁),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蚁. 一般的蚂蚁都是雌性的,但它们不负责生育,只有蚁后生育。一个蚁巢中也培养一批雄蚁和雌蚁,它们不工作,只是进食生长,都有翅膀,到成熟后一起飞出蚁巢交配,交配后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巢,吃掉自己的翅膀,成为蚁后,产卵发展一个新的蚁巢,成为新一代蚁后。新蚁后与工蚁的区别是幼年期食物的不同造成的。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蚂蚁的繁殖的过程一般分为交配、产卵、分窝三个部分。当一窝蚂蚁达到一定数量时,蚁后就提前繁殖出雄性蚂蚁和雌性蚂蚁,时机成熟后雌性蚂蚁飞出窝巢交配后建立自己的窝巢开始繁殖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家族。

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种,我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年,甚至50多年。

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人类的历史与之相比简直就如弹指一挥间。蚂蚁是一种进化很成功的昆虫,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具有社会性,它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蜜蜂)之一。它们以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井然有序的,高度“文明”的蚂蚁帝国。请和我一起走进神秘的蚂蚁帝国。

2.蚂蚁帝国

帝国的建立

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通过婚飞方式两性相识结交为起点。相识后一见钟情,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交尾。“新郎”寿命不长,交尾后不久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着孤单生活。蚁后脱掉翅膀,在地下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她“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暂时造一小室,作为安身之地,并使已“受孕”的身体有个产房。待体内的卵发育成熟产出后,小幼虫孵化出世,蚁后就忙碌起来。每个幼蚁的食物都由她嘴对嘴地喂给,直到这些幼蚁长大发育为成蚁,并可独立生活时为止。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时,它们便挖开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寻找食物,随后又扩大巢穴建筑面积,为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提供住房。自此以后,饱受艰苦的蚁后就坐享清福,成为这个帝国的

统帅。抚育幼蚁和喂养蚁后的工作均由工蚁承担。但蚁后还要继续交配,不断产生受精卵,以繁殖大家族。它的寿命可长达15年。帝国大厦(蚁巢)有各种形式,大多数种类在地下土中筑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并将掘出的物质及叶片堆积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状,起保护作用。其良好的排水通风系统,让人类的建筑学家也叹为观止。也有的蚁用植物叶片、茎秆、叶柄等筑成纸样巢挂在树上或岩石间。还有的蚁生活在林区朽木中。更为特殊的是,有的蚁将自己的巢筑在别的种类蚁巢之中或旁边;而两“家”并不发生纠纷,能够做到和睦相处。这种蚁巢叫做混合性蚁巢,实为异种共栖。无论不同的蚁类或同种的蚁,其一个巢内蚁的数目均可有很大的差别。最小的群体只有几十只或近百只蚁,也有的几千只蚁,而大的群体可以有几万只,甚至更多的蚁。 帝国的语言

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达20多种意思。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那样的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腹部的刮器跟人类不同的则是对化学语言的一种补充。刮器乃发声器官,能摩擦发出振动信号,当一对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大街上耀武扬威的时候,从石头里传来一阵振动信号,原来是某蚁被压在石头下面了,霎时,群蚁齐推,某蚁获救。这种信号也可用来向对方讨要食物。

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这种“窝味”又与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另外的蚂蚁不是自己家里的成员,就咬杀斗争起来,慢慢地形成“大战”。

帝国的社会阶层

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阶层(蚁型)。

l.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又称蚁王,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

3.工蚁:又称职蚁。无翅,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

4.兵蚁,个头较大,二颚发达,是蚁群中的保卫者,担负着本蚁群的安全,如有外蚁入侵,或争夺食物时,必誓死决斗。

帝国的社会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不要以为奴隶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专利,科学证明在现代人类还未出现的数百万年前,蚂蚁就在进行着许多社会革新:分工合作、耕种甚至是奴隶制。事实上,这些特征在一些蚂蚁种群中发展到了极至。因此有观点认为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它们数千万年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根据进一步的研究,生物学家们发现蚂蚁通过杂交繁殖实现一个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正是这种相依性让它们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

蚂蚁正在使用着非凡的生存策略——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蓄奴等生产方式。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豢养奴隶是蚂蚁一族中令人好奇的另一方面。被驱使蚁一般都很顺从,很能干,它们似乎对自身的境况很满意,对其主人极为忠心。某些蚂蚁部落则完全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就依赖奴隶操持生活。当然蚂蚁从本能上就愿谋求更多的工蚁,人类奴隶制的起源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蚂蚁没有武器,但一些蚂蚁生有更天然的进攻手段,它们头大,颌更有力,适合作士兵,它们组成的“突击部队”似乎所向披靡。在亚马逊河流域,有几种蚂蚁专门掠夺其他种蚂蚁的蛹,孵化后将它们当作自己的奴隶,这样它们省去许多喂养幼虫的麻烦。如红牧蚁(Polyergus rufescens)大部分工作都是依赖于奴隶完成的。对于拣到的或抢到的蚂蚁幼虫和蛹,蚂蚁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吃掉;一种是养起来充实自己。红山蚁会袭击黑山蚁的巢,抢夺幼虫和蛹,养育起来,作为自己的势力。不过,红山蚁对被养育的黑山蚁很平等。但是,有些蚂蚁则完全把抢来并羽化出的蚂蚁当作奴隶。

而行军蚁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经常排着以公里为单位的长队,对目标进行扫荡。所到之处,各种昆虫一扫而光。就是体形性很大的哺乳动物也都走为上啦。而世界各地的热带森林里,生存着一种可以称为昆虫界的霸王的盲目的食肉军蚁。当一只有1万—10万只均已组成的队伍行进时,人和动物胆敢停留在途中,就只有死路一条。据说,军蚁能把一条昏睡不醒的大莽和拴着的羊,在几小时内吃得只剩骨头。

讲一讲蚂蚁们的法理学也并不荒谬。正如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所言,自然界中按一定法则生活的生物教给人类的王国秩序的道理。它们有自己的一套政体,在其中它们的群居村按照一套法则生存和繁荣。这套法则保证社会的延续、对幼小者的爱护和培养、为支持整个社团用人工方式提供食物,这套法则运行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蚂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为数最众多的动物居民,而且几乎像人类一样在迥异的气候区中广泛分布着。

先进科技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领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此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 “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沙漠蚂蚁体内含有步数计(里程表),换言之,它们在出行时算好步数,然后再一步步数着返回。等到两者总数吻合时,就“到家”了。

蚂蚁吃自己种的蘑菇,你相信吗?在亚马孙的热带丛林就有这样一种怪蚂蚁,它们并不直接吃树叶,而是将叶子从树上切成小片带到蚁穴里发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长出来的蘑菇。这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蚂蚁吃自己种的蘑菇,你相信吗?在亚马孙的热带丛林就有这样一种怪蚂蚁,它们并不直接吃树叶,而是将叶子从树上切成小片带到蚁穴里发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长出来的蘑菇。这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蚂蚁小而精悍,完美的生理构造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中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蚂蚁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

其实蚂蚁并不仅仅依靠释放信息激素作为路标,最近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蚂蚁在释放激素不能奏效的情况又是怎样利用几何学识途的呢。在蚂蚁社会中,工蚁负责采集食物,在一个险要的环境中,蚂蚁必须懂得给自己定位。毫无疑问,蚂蚁是靠释放信息素来布局食物和路线网的,可是研究者继续发现,在信息素网中,两条信息素的岔路的角度都是介于50度到60度之间。科学家猜测这就是蚂蚁识途的真正秘密。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岔道角度在0度和120度之间时,蚂蚁就不能够正确识别路线了。看来50-60度之间,就是蚂蚁识途的几何角度。

在“交通”方面,蚂蚁总是能够为它们的货物运输找到最近的路线,即使在道路被意外阻断以后也能够迅速找到另一条最合适的线路。这让启发了科学家是不是可以为人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呢。

帝国军事

领土、配偶、食物的争夺是生物之间永恒的话题,蚂蚁世界也不例外。而且,就数量、残酷程度和战争的频繁程度而言,人类是根本无法匹及的。

不同种类的或不同巢的蚂蚁相遇,往往要发生战斗,甚至会引起战争。蚂蚁区别同类靠的是气味,气味相同,则被认为是自己人,不同,则被认为是敌人。蚂蚁用于识别的气味来自蚁后。正因为如此,如果将一个窝的一部分蚂蚁弄出来,养上一段时间,再放回到原来的巢里。被放回的蚂蚁很可能因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气味而被视为敌人。

夏天,在树林边,常常会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蚂蚁,爬来爬去,搬运着昆虫残体、泥土„有时它们相遇以后,成群地咬杀起来,斗争得十分剧烈。

蚂蚁对异族具有掠夺欲,正如人类曾经拥有至今也依然拥有的本能。蚂蚁大军中的前卫蚁方阵可以吞噬任何遭遇到的生物,它们或许是地球上最凶猛的食肉群了。一个定居下来的蚂蚁部落拥有自己的侦察蚁,它们就像《圣经》中希望之乡的侦察兵那样外出探访,当它们发现想侵占的另一个部落的领地后立刻赶回并向本部落大本营报告,然后蚂蚁的大军开始集合,其嘈杂兴奋的场景犹如人类城市中大军奔赴前线的情景。除雄蚁外,整个部落都奔出家门开始远征,到达进攻地点就突然发动野蛮的屠杀。遭到攻击的部落为了家园和亲属英勇反击。雌性工蚁组成的进攻大军同样英勇奋战,犹如达荷美的妇女替补大军一样。最终,一个部落的卫土全部战死,年少和年幼的俘虏被带走抚养长大,以充实征服者的奴隶营,就像修西底德笔下雅典人攻克美洛斯岛一样。这也就像《旧约全书》“申命记”中对犹太人的命令:“如果上帝神灵把这一城池交到你的手上,你应用剑刃杀死每个男性。但你应带回妇女、小孩和牛群„„”这就是人类普遍奉行的原始战争法。 火蚂蚁在进攻时通常采取集体行动,它们反复用身上的刺来攻击同一个目标,如果受攻击的对象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他们的身上就会产生像丘疹一样的红点或水泡,同时皮肤也会感觉到火烧般的痛,“火”蚂蚁就是因此得名。被火蚂蚁咬后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一种行军蚁,它们不筑固定的巢,而是成集团地活动,不停地迁徙,一路上吃掉所有它们碰到的昆虫和小动物,在行进过程中工蚁用自己的身体为幼虫和蛹搭建临时宿营地。行军蚁用气味分辨自己的家族,任何外来者都会受到攻击。

帝国大计

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蚂蚁为什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蚂蚁的这种本能是受

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

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由于在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造成一种威胁,需要回避危险,或者是每群蚂蚁本身就有一种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等等。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道路的养护是人类文明中比较后期的事情。然而蚂蚁修筑了从其家园向各个方向延伸的道路,道路的布局是精心设计的,使它们能顺利地寻找食物和进行掠夺的远征。当筑路时遇到溪流时,它们按真正的工程标准修挖隧道并维修隧道。修筑圆柱形拱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然而远在最原始的人类在这一星球上出现以前蚂蚁已经熟谙其道。切割树叶的蚂蚁非常聪明,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把树叶缝合起来。

帝国百态

蚂蚁嗜酒。有一种经常出入蚂蚁国的小虫,一碰到工蚁就用触角去碰一下,那些工蚁便心甘情愿地将辛苦得来的食物,从嗉囊里吐出来给它吃。这种小虫身长只有 5-6毫米,它的肚子两侧有一种黄色的刺毛,蚂蚁只要拨一下刺毛,就会渗出一种有挥发性的芳香液体,其化学物质和醇很相近,蚂蚁非常爱喝,因此便心甘情愿地喂养这种小虫和它们的幼虫以获得爱喝的“酒”。

裙带关系。芬兰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蚂蚁,其实也会表现出私心。生物学家发现,工蚁对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下一代更为照顾,看管得更好的缘故,由此她们得出结论:搞裙带关系不是为人类这个最高级生物所专有,蚂蚁也通过自手段使自己的基因传下来。

蚂蚁的群居性。在孤独的环境里,蚂蚁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蚂蚁救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巢的顶部,蚂蚁约在一分钟后觉察到“火警”。开始时,它们来回奔忙显得惊慌失措,接着,仿佛商量好了似的,无数的蚂蚁勇敢的爬上燃烧的烛芯,分泌出蚁酸进行灭火。一些蚂蚁“牺牲”后,无数的蚂蚁又冲上去,约 60秒钟后,蜡烛的火被扑灭。几天以后,法布尔再重复了一次同样的试验,这一次,蚂蚁仅用了40秒便将蜡烛火扑灭,且没有一只蚂蚁遇难。

蚂蚁也有偷懒的现象。我们一直赞美蚂蚁的团结、协作、勤劳,但是事实上蚂蚁群体也会有偷懒分子。我们知道,蚂蚁有分工,可是竟然有五分之一的工蚁在“工作”上没有尽心尽力,有偷懒的现象。这一结果肯定出乎那些赞美蚂蚁的人的意料。一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一群工蚁中总有一些懒散的蚂蚁很少干活或根本就什么也不做。难道工蚁中也有指挥者?科学家的解释却说,也许是他们太老或有与生俱来的惰性。

这些令人惊讶的蚂蚁也学到了集体生活中讲卫生的经验。它们严格执行个人卫生和居所卫生的规则。它们不知疲倦地把各种弃物和食物残渣从家中搬走。据说在蚁穴中还养甲虫,目的是为了让甲虫搬走垃圾。每天蚁穴定期关闭,并定期开门,大门设有守卫的步哨。

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一种食肉蚁,科学家将它取名为吸血鬼。因为这种蚂蚁长相非常可怕,在蚁后和工蚁在饥饿的时候,会到洞内的幼蚁室,在它们的幼虫身上打出一个洞,吸取它们的体液,获取养料。

在我国华南一带的阔叶林中,还有一种翘尾蚁,顾名思义,就是它那带有螯针的尾端常翘起来,像是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攻的样子。它有种怪脾气,经常与树打交道。它喜欢用叼来的腐质物以及从树上啃下来的老树皮,再搀杂上从嘴里吐出来的粘性汁液,在树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内分成许多层次,分别住着雄蚁、蚁后和工蚁,并在巢中生儿育女,成为一个

为了在树上捕捉其他小虫为食,它可用细长而有力的足在树冠的枝叶上奔跑。如两树相距较近,为免去长途奔波之劳,它们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后足,垂吊下来,借风飘荡,摇到另一棵树上去,搭成一条

蚂蚁防穴内进水有绝招:喝完了尿出去。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地区一种蚂蚁在它们居住的地方遭受大雨袭击时,可以通过喝雨水然后再排尿液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家园。当雨季来临时,两三名工蚁一般会用头部堵住巢穴口,其他蚂蚁将进入穴口的雨水喝掉,然后通过撒尿的方式将雨水排出体外。这一发现在实验室里得到了证实。

5、不明真相的海洋巨蟒之谜

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国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附近海面航行。

“噢,那是什么?”

“不是鲸!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怪物啊!”

站在桅杆了望的海员大声惊呼起来。船长希巴里听到海员的喊声急忙奔上甲板,举起了望远镜:“唔,那是海里的怪兽!快抓住它!迅速朝怪兽靠拢!”

紧接着,船上放下三艘小艇,船长亲自带着矛,乘上小艇,朝怪兽疾驶而去。

好一个庞然大物!只见巨蟒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5.7米,身体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尖尾巴,背部黑色,腹部暗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惊呆了!

“快刺呀!”当小艇遥遥晃晃地靠近巨蟒时,船长声嘶力竭得喊了起来。几艘小艇上的船员一起奋力举矛刺去。顿时,血水四溅,巨蟒突然受伤,在大海里翻滚挣扎起来,激起了阵阵冲天巨浪。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巨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巨蟒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

希巴里船长把海蟒的头部切下,撒下盐榨油,竟榨出十桶水一样透明的油!但是,遗憾的是“莫侬伽海拉号”在返航时遇难,下落不明。

不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连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许多人看到过巨蟒。

1817年8月,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目击海洋巨蟒的索罗门。阿连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这个怪兽长40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

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有出现。”

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嘎斯金·维巴三人同乘一艘小艇去垂钓时,也遇到了巨蟒。玛休在离开20公尺左右处用步枪瞄准它开枪。他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

“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公尺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完全有把握,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肯定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公尺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地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往下沉。我的枪可以发射重量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可是,海洋巨蟒却好像丝毫未受伤。”

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洋巨蟒。他们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在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遇到了巨蟒。

“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了望台上的实习生萨特里斯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急忙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拿出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举世罕见的怪兽。他把这天目睹的一切详细地记载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土,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

类似的目击事件不胜枚举:

1875年,一艘英国货船在洛克(音译)海角发现巨蟒,当时它正与一条鲸鱼搏斗。

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发现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

1905年,汽船“波罗哈拉号”在巴西海湾航行时,发现巨蟒正与船只并驾齐驱,不一会儿,如潜水艇般下沉,在海中消失。

1910年,在洛答里(音译)海角,一艘英国拖网船发现巨蟒,它正抬起镰刀状的头部,朝船只袭来。

1936年,在哥斯达黎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击巨蟒。

1948年,一艘在肖路兹(音译)群岛海面上航行的游览船,有四名游客发现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

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为了捕获海洋巨蟒,还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船上装备了直径5厘米,长达数公里的钢缆和能吊起一吨重物体的巨大吊钩,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未遇而归。

虽然迄今为止,有许多人目睹过海洋巨蟒,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它会不会像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被人们发现呢?

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一事实。因为空棘鱼在3亿年前生活在海中,约1亿年前数量逐渐减少,在7千万年前完全消行匿迹了。

1952年至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15条活空棘鱼,如今没有一个学者怀疑空棘鱼的存在了。

6、神秘海底人鱼之谜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其它有关发现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公里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公里,无法追踪,人类现代科技望尘莫及。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1938年,人们曾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发现“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飞快跳进波罗的海里。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7、鲸鱼集体自杀之谜

在众多的“自然之谜”中,鲸鱼的“自杀悲剧”无疑是最悲惨最牵动人心的一幕。10月26日,野生动植物管理人员说,在24小时内,近140头巨头鲸先后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海滩集体搁浅。先是60头巨头鲸冲向沙滩,几小时后,又有80头巨头鲸在同一地点搁浅死亡。由于鲸鱼搁浅地点很难抵达,救援人员只能将几头鲸鱼送回大海。

塔斯马尼亚岛素以优美风景和宜人气候闻名于世,但几乎每年这里都会发生大批鲸鱼搁浅死亡的事情。据统计,过去80年间,此地共发生过300余起鲸鱼“集体自杀”悲剧。用澳洲媒体的话说,塔斯马尼亚就像是鲸鱼群公认的墓地。但科学家们至今不能确定,为什么鲸鱼选择这

里作为生命的归宿?世代栖息在大海里的鲸群为什么会突然之间一反常态冲向海滩,它们真的在上演“集体自杀”的悲剧吗?

与捕食有关

人们在为鲸鱼惨死扼腕痛惜的同时,对它们不合常理的古怪行为也感到困惑不解。传统观点认为,鲸鱼在追捕食物时,无意中陷入了海岸上的沙滩。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许多搁浅致死的抹香鲸的骨骼都出现了骨头坏死现象。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浮上海面的过程过快。抹香鲸能潜到水下3200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如果它们突然迅速浮上浅海,体液中的氮气就会涌出形成气泡。如果气泡纠结在组织中压迫神经,就会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其肌肉缺氧。抹香鲸“自杀”很可能是他们觅食时升水过急而付出的代价。

中了轮船的毒

日本学者岩田久人在搁浅致死的动物尸体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毒物。这些毒物来自于航海公司每年在船底涂刷的涂料。他认为,鲸鱼或海豚喜欢沿着船舶航线游戏追闹,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脏首当其冲受到溶于水中的有机锡涂料的毒害,辨别方向的功能遭摧毁,从而搁浅身亡。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琳·凯顿在对巴哈马群岛的殉难鲸鱼做尸体解剖时发现,这些鲸鱼的内耳普遍有出血现象。他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美国海军舰艇上使用的大功率声呐,造成鲸群丧失辨别方向的能力。

太阳活动干扰鲸鱼定位

阿根廷学者对发生于1997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约300头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分析后认为,当时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引起了地磁场异常,发生了“地磁暴”,这破坏了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令其犯下“方向性”的错误。

美国一位地质生物学家发现,鲸鱼自杀的地点大多在地磁场较弱的地区。他认为,鲸鱼通常是顺着地磁场的磁力线方向游动的,而进入地磁场异常区的鲸鱼,往往还未反应过来就搁浅到沙滩上。▲

鲸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至今人类也不清楚是什么力量导致鲸选择集体自杀。

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海峡狭长的沙滩上,突然从海中冲上来一大群不速之客——鲸,粗略估算一下,足有百余头。这群鲸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有关鲸集体自杀的事,在世界其他一些海域也曾发生过。早在1784年,法国海岸就发生过这类怪事。这年3月13日;在奥捷连恩湾里,只见一群抹香鲸趁涨潮时游上海滩,退潮时,也不肯游去。结果有32头鲸搁浅在沙滩上,吼叫之声在数千米外都能听到。最后,这群抹香鲸活活干死在沙滩上。当时,人们还没有援救鲸的意识,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自杀”。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人们慢慢有了援救鲸类的意识,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1970年1月1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处海滩上,一大群逆戟鲸不顾一切冲上海滩,冲上来的达150余头。海岸警备队发现了它们;立即把它们拖回到海里,可是它们又冲上岸,个个都是“宁死不屈”的样子。最后那些冲到海滩上的,全部干死了。这个事例说明,鲸冲上海滩,并不是误入歧途,而是它们完全不想活了。说它们是“自杀”一点儿也不过分,而且是地地道道的集体自杀。

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科学家说,鲸类动物的眷恋性很强,它们在同伴遇难时会集体前往营救,而且不成功绝不离开。还有学者认为,鲸像某些鸟和鱼一样,利用地球磁场进行迁徙,而且它们一般会沿低磁力行进而避开磁力高的地方。研究了一些鲸自杀现场,发现那里恰恰是磁力低的地方。因此估计它们是误入歧途。还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自杀的鲸类头部有寄生虫导致的听神经病变。因此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声纳系统失灵所致。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说法,但没有一个能够确切的解释

在人们的心目中,海豚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动物。不过,人们对海豚最感兴趣的,恐怕还是它那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人的行为。

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 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件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 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奏完就纵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正当他生命危急之际,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

194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律师的妻子在《自然史》杂志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获救的奇特经历:她在一个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陷入了一个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汹涌的海浪向她袭来。就在她即将昏迷的一刹那,一条海豚飞快地游来,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着又是几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浅水中为止。这位女子清醒过来后举目四望,想看看是谁救了自己。然而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条海豚在离岸不过的水中嬉戏。近年来,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海豚救人绝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

海豚始终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

动物学家发现,海豚营救的对象不只限于人。它们会搭救体弱有病的同伴。1959年,美国动物学家德·希别纳勒等人在海中航行时,看到两条海豚游向一条被炸药炸伤的海豚,努力搭救着自己的同伴。海豚也会救援新生的小海豚,有时候这种举动显得十分盲目。在一个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小海豚一生下来就死掉了,但它仍然不断地被海豚妈妈推出水面。其实,凡是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物体,几乎都会引起海豚的注意和极大的热忱,成为它们的

据此海洋动物学家认为,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

于这种行为是不问对象的,一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误认为这是一个漂浮的物体,也会产生同样的推逐反应,从而使人得救。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巧合,海豚的固有行为与激动人心的

有的科学家觉得,把海豚的救苦救难行为归结为动物的一种本能,未免是将事情简单化了,其根源是对动物的智慧过于低估。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与人类一样也有学习能力,甚至比黑猩猩还略胜一筹,有海中

海豚对人类这样一心一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在鲨鱼面前,海豚是疯狂的击杀之神,攻击人类可谓易如反掌,但却从来没有海豚伤人的记录。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即使当人们杀死一条海豚的时候,其他在场诉海豚也只是一旁静观,绝不以牙还牙。对于协作精神很强的海豚,这样的表现实在令动物学家深感困惑。

目录

1、云云大千

——自然界动物种类之谜

2、波涛中的帝王

——动物巨无霸之谜

3、飞翔中的传奇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4、移徙的传承

——动物喜欢搬家之谜

5、心灵的碰撞

——动物情绪交流之谜

6、智慧与狡黠

——动物的伪装之谜

7、“天生的歹毒”

——有毒的动物之谜

8、“相依为命”的团结

——动物共栖之谜

9、果腹的技巧

——动物使用工具之谜

10、奇异的悼念

——动物的葬礼之谜

11、生与死的抉择

——动物集体自杀之谜

12、以“爱情”的名义

——动物的决斗之谜

□云云大千[自然界动物种类之谜]

放眼大自然,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如同岛屿一般的庞然大物蓝鲸,自然界大约生存着150多万种动物。科学家们把这150多万种动物统分为恒温动物及冷血动物。

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抚摩小猫、小狗时,会有一种热乎乎的舒服感,这是因为小猫、小狗等哺乳类动物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在环境温度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自身体温的相对恒定,所以通常被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而当我们用手去触摸鱼、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时,我们会感到冷冰冰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动物寿命的长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列如能否找到食物、会不会患病等等,但每种动物似乎都有一个与生具来的生理时钟,控制衰老过程。海龟和陆龟的新陈代谢过程缓慢,显然是最长寿的动物。1766年在塞舌尔群岛捕获的一只陆龟,经验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当时的人将这只吉祥之物赠给驻毛里求斯的法国部队。152年后,这只陆龟从阳台堕下摔死。至于它被捕获时的年岁,就没有人知道了。

人类能够控制环境,而且懂得治病,所以创下哺乳动物长寿的记录。鲸的寿命几乎及得上人类;有一尾长须鲸相信活了80多岁。(从鲸的蜡质耳坠上长出的环圈树木可知其年龄。)人类饲养的大象可以或到六七十岁,野生象的寿命则可能短一些。至于鸟类,有可靠资料显示,一些英武和天鹅可以活到70岁以上。

动物的血液一般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蛋白是红色的,血红蛋白含有红色的铁元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动物血液全是红色的,比如鲎。鲎的血液中含有铜元素,所以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还有河蚌等动物,其血液都是透明无色的。自然界的动物有些是没有四肢的,像低等无脊椎动物鱼的四肢是鳍,胸鳍是它的前肢,起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是它的后肢,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都很有力,能灵活自由地运动与奔跑,像虎、豹等。鸟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她们的四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鸟类的后肢,也即是双腿越来越有力量,而它们的前肢已经演变成了可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了。

□波涛中的帝王[动物“巨无霸”之谜]

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是蓝鲸,体长90英尺以上,体重则从来没有人称量过。鲸生活在水中,体重由海水承浮,因而可以长得那么庞大。同样庞大的陆上动物,除非生来就笨重得寸步不移,否则必须把自己压扁。另一方面,要在陆上觅取足够事物维持这么庞大的躯体,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蓝鲸的身体长达30米左右,体重能达到170吨,张开大嘴可以吞掉足球场的门框。它们生长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域中。蓝鲸的庞大躯体使他整天处于觅食状态,一只成年蓝鲸每天要吃下4吨重的食物。如果它没有吃饱,便会潜入大海三四十米处,去搜寻食物,当它到水面来换气时,会从鼻孔喷出10多米高的水柱。蓝鲸不仅身体庞大,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其游泳能力也堪为好手。它的尾部宽阔平扁,在水中可以自由灵活地摆动,起着拨动身体前进及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蓝鲸的游速可达时速27公里,当它游动时,宛如浪涛中的一道蓝色闪电,极为美丽。

蓝鲸是在冬季繁殖的,怀孕期比人类要长,约12个月才能生下小鲸。幼鲸出生后,也是婴儿界的小“巨无霸”,身体可达7米多长,体重可约6吨。而且幼鲸长得极快,一天就可以增重100公斤,平均每一分钟就能长出75克的重量来,可谓是“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了。幼鲸一般到7个月大后,便不再吃奶,开始食用大海中的各种生物。

蓝鲸的寿命约30年左右。蓝鲸的脂肪可以制造肥皂,鲸肉可以提炼胶水,鲸肝可以生产各种维生素,可谓浑身是宝。正因为这样,才使人类大肆滥捕蓝鲸,使之濒临了灭绝的境地。

现存最大的陆上动物是雄性的非洲象,肩高12尺,重8吨。不过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恐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上动物。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推断,著名的雷龙全长70尺。科学家估计,这类吃素的恐龙在生时约重30吨。一种素食的恐龙身体更庞大,高40尺,体重可能达80吨。其他尚未知悉的恐龙有些可能更庞大。长颈鹿是世界上身体最高的珍奇动物。长颈鹿体态优雅,皮毛斑斓,神情雍容端庄,最受小朋友们喜爱。长颈鹿一般体高5至6米,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长颈鹿之所以在演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高,是缘于它喜嗜枝尖嫩叶的习惯,它最爱吃的是合欢树树尖的新芽。一只成年鹿每天要进食30多公斤的事物,平均寿命为30年左右。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其中最大的鸵鸟可高达2.8米左右,体重约160公斤。鸵鸟两腿硕长,粗壮有力,善于奔跑,适应于沙漠黄员中生活。鸵鸟跑动时,一步就可迈出七八米,时速可以高达70公里,比骏马的速度还快。鸵鸟是杂食类动物,以食植物种子、浆果及小动物为主,多群居。

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体态肥胖,头部宽扁,体长可达1.8米左右,体重可近50公斤。娃娃鱼喜欢生活在溪流之中,海拔200至1600公尺的山区小溪多见。娃娃鱼的学名为中国大鲵,因其叫声恰似婴儿啼哭,故有了“娃娃鱼”这个称谓。娃娃鱼自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每当冬季来临,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在水潭或洞穴内栖身,直至第二年3月份方出来觅食。

□飞翔中的传奇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而蝙蝠同样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因为只有长有翅膀的动物才真正会飞,而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长有翅膀。所有其他会飞的哺乳动物,包括鼯猴、鼯鼠,都只会滑翔而已。这些动物不能持久飞行,只能向下滑降,利用特殊的滑翔翅膜减慢下降的速度。

鼯猴又叫猫猴,滑翔的本领最高。这种身躯极瘦的鼯猴产于东南亚,只有家猫般大小,颈长,头部像狗。滑翔翅膜从头后部沿身躯两侧声,延至长尾末端,由薄薄一层革质的皮构成。鼯猴从树上高处跳下,能滑翔数百码。降落在树干上时,带斑纹的毛皮和树皮的颜色浑然一片,简直像隐了身一般。母鼯猴在树间滑翔时,小鼯猴会卧附母体一起滑翔。

澳洲的结指鼠(那个字打不出来,是一个“鼠”字的最后一笔里面包着一个“儿”字)是最细小的滑翔哺乳动物,最小的只长六寸,尾巴占了长度的一半。结指鼠属于有袋动物,幼儿就在袋中哺育。鼯鼠没有翅膀,前后腿间长出的薄膜却可以帮助它在树间滑翔。鼯鼠飞跃时,利用尾

部做舵校正方向。降落时,提起尾部和身体,犹如一片落业般徐徐降下。鼯鼠滑翔的距离多半颇短,但有时也可滑翔150多尺远。

对大部分人来说,看到鼯鼠的机会毕竟不多。虽然一些中空的树干内也许会藏有数十只鼯鼠,但因为它们昼伏夜行(同类的松鼠都在日间活动),所以实在难得一见。

欧洲和北美洲的鼯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在树间一点也不显眼,加上它们习惯夜间活动,因此不易看见。东南亚有些鼯鼠却是毛色最鲜艳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品种甚至有鲜红色的斑纹。鼯鼠中最巨型的可长达十英尺(包括毛茸茸的尾巴在内)。

在东南亚的丛林中,为逃避西医捕杀而展翅飞行的昆虫可能发现天敌仍然尾随不舍,因为那可能是条俗称飞龙的飞蜥。飞龙凌空扑出,竖起身体两侧的长肋骨,展开褶皮变成翅膀,斜斜滑下,有时滑翔五十尺或以上。飞龙还可扭动身体左右滑翔。


相关文章

  • 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
  • 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 (2010年11月25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1年11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 ...查看


  • 河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20020928(颁布时间) 20021201(实施时间)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7号(文号) 河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 ...查看


  • 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1
  •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20110803(颁布时间) 20111001(实施时间)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百二十五号(文号) 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2011年8月3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查看


  • 动物界分类
  • 动物界的分类 注:本表根据18s rRNA比对结果划分,按遗传学分类 按形态划分 如果按形态学分类的话,动物首先按照组成的细胞数,分为单细胞动物(Protozoa)和多细胞动物(即后生动物 Metazoa)两种.前者所属的动物有争议,例如眼 ...查看


  • 归类动物教案小班
  • 篇一:小班语言可爱的小动物教案 本色为源·缤纷是彩 盘县第二幼儿园"达标课"活动教案 (2015年11月6日) 本色为源·缤纷是彩 本色为源·缤纷是彩 盘县第二幼儿园"达标课"活动 --<可爱的 ...查看


  • 善待实验动物
  • 科学技术部关于发布<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 各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1988), ...查看


  • 动物福利的概念.意义和内涵
  • 动物福利的概念.意义和内涵 学院:****** 专业:******专业 学号:*********** 姓名:***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关于"动物福利",国内外有种种解释.虽然文字表达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其基 ...查看


  • 云南省动物检疫工作规范(试行)
  • 云南省动物检疫工作规范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云南省动物检疫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云南省境内的动物产地检疫. ...查看


  • 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
  • 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250号 <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业经2011年1月7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2月20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〇 ...查看


  • [动物学]考试大纲
  • 自然保护区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动物生态学>(含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06动物生态学",包含"普通动物学&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