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 习 题

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

这句话是错的。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 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6、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答案要点」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对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1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

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1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1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6、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8、社会革命就是社会改革。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社会变革。但是也有区别。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社会改革是对社会内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改变,是总体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革命是对原有的社会进行的破坏,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改革不是推翻而是巩固现有社会;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进行的社会运动,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运动。

19、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

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3、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24、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5、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26、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竟争。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新的特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竞争手段层出不穷;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造成的破坏大大超过自由竞争;竞争范围扩大,超出国外,超出经济领域。

27、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 l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 ( 2 )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8、“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变化。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错误。“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从根本上起到了促进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各种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9、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0、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3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 《 共产党宣言 》 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2、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导致社会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成熟: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 , 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3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 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34、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勿 1 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35、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试述“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提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

第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又不平衡,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要求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研究特殊性。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提出这一科学论断的现实意义。

确定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解决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有利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避免重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衔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泄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症状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 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 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既有区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 ,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头痛发热这一结果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华佗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的病因,才做到了对症下药。

(2)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

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它们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3)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5、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说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时精神文明的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我们必须大力建

文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6、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7、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 3 ]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 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 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3 )比较材料1、2 、 3 ,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 答案要点 〕

( l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 2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8、在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水平高出50%,从那时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试用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阐明不同资本支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指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但在表现现象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格”的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些因素组成。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是受到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变化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异。

9、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答案要点]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 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利 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 不 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 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 分配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 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 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10、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答案要点〕

(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复 习 题

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

这句话是错的。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 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6、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答案要点」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对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1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

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1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1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6、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8、社会革命就是社会改革。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社会变革。但是也有区别。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社会改革是对社会内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改变,是总体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革命是对原有的社会进行的破坏,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改革不是推翻而是巩固现有社会;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进行的社会运动,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运动。

19、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

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3、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24、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5、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26、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竟争。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新的特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竞争手段层出不穷;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造成的破坏大大超过自由竞争;竞争范围扩大,超出国外,超出经济领域。

27、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 l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 ( 2 )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8、“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变化。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错误。“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从根本上起到了促进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各种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9、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0、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3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 《 共产党宣言 》 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2、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导致社会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成熟: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 , 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3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 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34、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勿 1 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35、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试述“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提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

第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又不平衡,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要求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研究特殊性。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提出这一科学论断的现实意义。

确定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解决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有利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避免重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衔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泄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症状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 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 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既有区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 ,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头痛发热这一结果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华佗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的病因,才做到了对症下药。

(2)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

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它们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3)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5、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说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时精神文明的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我们必须大力建

文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6、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7、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 3 ]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 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 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3 )比较材料1、2 、 3 ,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 答案要点 〕

( l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 2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8、在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水平高出50%,从那时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试用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阐明不同资本支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指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但在表现现象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格”的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些因素组成。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是受到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变化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异。

9、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答案要点]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 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利 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 不 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 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 分配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 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 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10、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答案要点〕

(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相关文章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人大初试真题 专业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 辨析 1.<太阳城>是莫尔的代表作 2. 3.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查看


  • 1-遴选考试答题技巧精讲
  • 公务员遴选考试答题技巧精讲(公务员遴选网-遴选考试系列独家资料) 目录 总-部分省份遴选笔试题分析.......................................................................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 马原辨析题
  •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此观点错误.(2)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3分) [ ...查看


  • 马哲简答题
  • 第一卷 简答题: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查看


  • 2016年安徽教师资格考试辨析题答题技巧
  • 2016年安徽教师资格考试辨析题答题技巧 2013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开始加入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的行列.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此项改革打 ...查看


  • 答政治主观性试题常见错因分析
  • 在高三政治备考复习中,相对于政治客观性题而言,政治主观性试题成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不少学生对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答有"云里雾里"之感,无所适从.我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多年,批过无数学生的政治考卷,对学生答政治主观性试题常见错因 ...查看


  • 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 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复习经验指导 一.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 三.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四.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 ...查看


  •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 方法.复习经验指导 一.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 三.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四.20 ...查看


  • 中考政治简答题解题要求与具体步骤
  • 中考政治简答题解题要求与具体步骤 一.辨析题 1辨析题的四个类型: A.完全肯定型 解题方法: (1)指出观点的正确或科学性. (2)说明理由. (3)作出结论. B.完全否定型 解题方法: (1)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或作出判断.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