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

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再次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型走势,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当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成为增值过程在各国的分工即价值链分工后,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这种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国际分工总体的边界已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分工形态的出现使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作用在提升,使各国争夺价值链顶端的地位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指导方向。

3、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U型价值链中的位置,取决于其知识要素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价值链分工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真正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变化的,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如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应从所取得的成绩及尚存的不足来全面判断。

1、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

提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另外,从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十五”后期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2、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仍较低

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接近U型链条的最底端,因此获取的分工利益很低。从我国产业发展历程看,即使是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其大部分工业行业及产品与发达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增加值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例如,从大纺织角度来看,在服装类制品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十分显著,而在纺织纤维类,即作为大纺织的上游环节、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面料环节中我国并不占优势。如再考虑到第一、三产业不够发达,更能说明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处于较低层次。

三、我国产业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因分析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价值链底端的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即处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2、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另外,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

四、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策略

1、强化产业开放意识

全方位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将与世界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则全面接轨,而且我国产业发展也将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参与全球国际分工。那么,很有必要从“产业开放”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通过具有超前意识的产业开放思维,把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放在本国之内考虑,而且要放在全球产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实现产业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顺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要求以全球资源(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为基点,以全球

市场为导向,把在全球地域空间上实现其调整和升级纳入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视野。

2、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为此,国内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以增量方式实现的贸易增长是粗放型贸易增长,而集约型贸易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4、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分工地位中长期处于优势的产业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5、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

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我国出口产品众多,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然而,很多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以此居于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所以一定要着力培育我国产口的自主品牌。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

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再次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型走势,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当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成为增值过程在各国的分工即价值链分工后,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这种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国际分工总体的边界已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分工形态的出现使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作用在提升,使各国争夺价值链顶端的地位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指导方向。

3、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U型价值链中的位置,取决于其知识要素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价值链分工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真正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变化的,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如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应从所取得的成绩及尚存的不足来全面判断。

1、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

提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另外,从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十五”后期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2、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仍较低

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接近U型链条的最底端,因此获取的分工利益很低。从我国产业发展历程看,即使是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其大部分工业行业及产品与发达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增加值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例如,从大纺织角度来看,在服装类制品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十分显著,而在纺织纤维类,即作为大纺织的上游环节、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面料环节中我国并不占优势。如再考虑到第一、三产业不够发达,更能说明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处于较低层次。

三、我国产业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因分析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价值链底端的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即处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2、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另外,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

四、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策略

1、强化产业开放意识

全方位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将与世界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则全面接轨,而且我国产业发展也将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参与全球国际分工。那么,很有必要从“产业开放”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通过具有超前意识的产业开放思维,把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放在本国之内考虑,而且要放在全球产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实现产业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顺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要求以全球资源(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为基点,以全球

市场为导向,把在全球地域空间上实现其调整和升级纳入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视野。

2、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为此,国内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以增量方式实现的贸易增长是粗放型贸易增长,而集约型贸易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4、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分工地位中长期处于优势的产业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5、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

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我国出口产品众多,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然而,很多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以此居于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所以一定要着力培育我国产口的自主品牌。


相关文章

  •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与对策
  •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与对策 本文以我国的国际收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已经对策.为此,本文先对2005到2010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一.中国的国际收支现状 ...查看


  • 国际贸易经济毕业论文
  • 一.国际贸易概论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产生 商品.劳务和技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交换或买卖,这种活动被称为国际商品流通,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而国际贸易是越出国 ...查看


  • 3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2011年10月下总第251期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1.10.145 经济与法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 荆磊 张奇 櫎櫎櫎櫎櫎櫎殼 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櫎 ...查看


  • 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章 概论 1.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料.信息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研究报告 www.chyxx.com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 ...查看


  •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 ...查看


  • 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分析与对策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1302 学生袁康兴 学号 [1**********] 指导教师谢文涛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 ...查看


  • 毕业论文--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 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系别专业年级国际经济与贸易0721 学生姓名学号赵葵指导教师职称2011年04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