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与对策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与对策

本文以我国的国际收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已经对策。为此,本文先对2005到2010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一、中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查阅中国2005至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中国的国际收支总顺差逐年上升。2010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继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互动进一步加强。

第二,经常项目顺差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位居高位。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增长1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上升25%,致使经常项目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53%,但仍比较高。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下降至

4.8%,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仍然比较严重。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305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2005年~2008年贸易顺差的总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保持高位,达到1851亿美元。外债规模进一步增加,年末外债余额为750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378亿美元,增长82%。截止2010年至,外汇储备增加额仍然位于高位,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3.5倍多。

二、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扩大了经常账户净余额

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2002年为0.0942,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逐渐呈现竞争优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趋向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

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二)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投资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如果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周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更加增加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从而对国际收支顺差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内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则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具有平衡的效果。证券类投资于上面的分析类似。由于国际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也就可以脱离实际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不能够起到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效果。

(三)我国一直存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格局。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而且认为出口越多越好。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因子,因此提倡一国尽可能地去追求贸易顺差。除上述贸易理论的影响外,我国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格局的形成还受以下两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急需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当时采取这种“轻进重出”的政策导向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会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产业等等,而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

(四)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处于幼稚阶段

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截至2011年5月底,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52家,投资金额超过220.9亿美元。但是“走出去”的步伐明显缓慢。据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展中国家为l:0.1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45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其远。“走出去”还存在着企业本身及政府在配套法规、支持和保障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

2007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着美国借贷消费倾向,同时导致的外部需求衰退无疑将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锐减;许多跨国公司和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境外投资意愿减弱,加之中国逐渐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中国出现外资撤资倾向,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在得到缓解的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失业率增长的严峻考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目前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降息以增加流动性,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拉动内需等。这些措施对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失业无疑是较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认为是最优选择。然而仅仅依靠加大非生产性投入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应依靠近2.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此次博弈中获取更多

收益,以符合中国经济战略发展为根本,变危机为契机。首先,中国要在帮助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其次,促进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型;再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民众财富在整体财富中的占比,解决好只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时未被更多关注的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以及环保等问题。唯此才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比较优势战略转为竞争优势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的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加工向自主开发创新转化,掌握研发环节和营销渠道,拥有更多地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产品标准、研发能力、品牌价值,以自主产品和技术满足内需甚至外需。在投资领域、税收政策等方面扶持民营资本,使其成为中国自主技术创新和自有品牌建设的支撑力量。发展稳定有效的金融市场,在促进中国高额储蓄有效转化成产业资本形成的同时,确保民营资本投资能力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升级以及鼓励民营资本发展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增加本土要素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份额,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促使经济增长更多更快地转化为以结构升级和优化为内涵的发展成果。

(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调整出口退税等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搞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要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营销能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及自成品的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要立足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促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的差距,解决住宅、教育一治疗等民生问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避免各地为争相引入外资而进行的恶性竞争,适当提高劳动力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整,调整资源和环境成本格局,要严格控制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

(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在当前流动性偏多的形势下,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一是继续整合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发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供应和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二是灵活运用利率调整手段,逐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与对策

本文以我国的国际收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已经对策。为此,本文先对2005到2010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一、中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查阅中国2005至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中国的国际收支总顺差逐年上升。2010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继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互动进一步加强。

第二,经常项目顺差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位居高位。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增长1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上升25%,致使经常项目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53%,但仍比较高。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下降至

4.8%,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仍然比较严重。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305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2005年~2008年贸易顺差的总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保持高位,达到1851亿美元。外债规模进一步增加,年末外债余额为750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378亿美元,增长82%。截止2010年至,外汇储备增加额仍然位于高位,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3.5倍多。

二、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扩大了经常账户净余额

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2002年为0.0942,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逐渐呈现竞争优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趋向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

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二)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投资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如果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周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更加增加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从而对国际收支顺差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内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则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具有平衡的效果。证券类投资于上面的分析类似。由于国际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也就可以脱离实际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不能够起到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效果。

(三)我国一直存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格局。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而且认为出口越多越好。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因子,因此提倡一国尽可能地去追求贸易顺差。除上述贸易理论的影响外,我国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格局的形成还受以下两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急需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当时采取这种“轻进重出”的政策导向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会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产业等等,而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

(四)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处于幼稚阶段

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截至2011年5月底,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52家,投资金额超过220.9亿美元。但是“走出去”的步伐明显缓慢。据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展中国家为l:0.1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45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其远。“走出去”还存在着企业本身及政府在配套法规、支持和保障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

2007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着美国借贷消费倾向,同时导致的外部需求衰退无疑将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锐减;许多跨国公司和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境外投资意愿减弱,加之中国逐渐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中国出现外资撤资倾向,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在得到缓解的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失业率增长的严峻考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目前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降息以增加流动性,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拉动内需等。这些措施对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失业无疑是较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认为是最优选择。然而仅仅依靠加大非生产性投入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应依靠近2.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此次博弈中获取更多

收益,以符合中国经济战略发展为根本,变危机为契机。首先,中国要在帮助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其次,促进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型;再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民众财富在整体财富中的占比,解决好只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时未被更多关注的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以及环保等问题。唯此才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比较优势战略转为竞争优势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的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加工向自主开发创新转化,掌握研发环节和营销渠道,拥有更多地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产品标准、研发能力、品牌价值,以自主产品和技术满足内需甚至外需。在投资领域、税收政策等方面扶持民营资本,使其成为中国自主技术创新和自有品牌建设的支撑力量。发展稳定有效的金融市场,在促进中国高额储蓄有效转化成产业资本形成的同时,确保民营资本投资能力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升级以及鼓励民营资本发展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增加本土要素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份额,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促使经济增长更多更快地转化为以结构升级和优化为内涵的发展成果。

(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调整出口退税等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搞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要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营销能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及自成品的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要立足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促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的差距,解决住宅、教育一治疗等民生问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避免各地为争相引入外资而进行的恶性竞争,适当提高劳动力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整,调整资源和环境成本格局,要严格控制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

(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在当前流动性偏多的形势下,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一是继续整合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发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供应和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二是灵活运用利率调整手段,逐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国际贸易专业2011届毕业论文题目
  • 国际贸易专业2010届毕业论文题目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中美贸易差额的成因.性质与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人民币 ...查看


  • 第九章货币供求均衡
  •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LS―LM模型加以说明.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4.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5.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 ...查看


  •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调研报告.aadocx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 专业技能训练 论 文题 目: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成因 完 成 人: 龚诗瑶 系(院)别: 财经学院 专 业 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学 号: 0713130207 学 年 度: 2013-2014 我国 ...查看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 制约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 2007年8月第24卷 第4期枣庄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Z AOZ HUANG UNI VERS I TY Aug . 2007 Vo. l 24NO . 4 制约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魏运才 (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 ...查看


  •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胡妍斌 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4--,#-.信贷. ...查看


  • 浅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及对策_杨桂英
  • 第26卷第4期2010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6No. 4 Apr. 2010 浅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 ...查看


  • 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研究
  • 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研究 摘要 2001年11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掀开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篇章.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双边关系的主体,它如何演变发展对中美双边关系有着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 ...查看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资本与 金融 账户的余额出现 问题 ,即对外 经济 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