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摘 要:通过对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的介绍,笔者试图探究《挪威的森林》的魅力所在;简要探讨书中唯美的语言和浓郁的孤独感;初探日本文学的生死观和青春现实。   关键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引言   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两位作家送入中国人的眼球:一位是中国作家莫言,一时间成为国人的骄傲,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另一位是村上春树,一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日本著名青春文学家。实际上,早在若干年前,村上春树就已经风靡全球。从1979年他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荣获第22届群像新人奖时起,的作品便风靡日本列岛。而他的《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创下了发行量一千五百万册的天文数字。这在日本现代文坛中是十分少见的。   一.《挪威的森林》内容简介   《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死亡的故事。作者使用第一人称、采用倒序的手法开启了这个悲伤的故事:当飞机上响起歌曲《挪威的森林》,“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活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4页)主角渡边君也就是作者笔下的“我”喜欢上了一位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直子;但直子因为无法适应社会而住进阿镁疗养院,而绿子,一个知道“我”心有所属却依然和我在一起的女人,是整部书中唯一一抹亮色。可即使是那样的绿子,也改变不了“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范式都是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33页)   二.《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特色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问题就是一切。”而在他的这本《挪威的森林》中,无论是“沙滩上满是烟花屑,海浪打发雷霆,轰隆隆猛扑上来,在岸边摔得粉碎。”(352);在文章的最后,春树也不遗余力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悲情的美丽意境:“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376)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无数人心动,那浓烈的画面感,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三.《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感   更令万千读者所痴迷的,是书中那悲剧的爱情,忧伤的青春和静谧的死亡。可以说,春树那种弥散的孤独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打动了我们,打动了在都市中彷徨的人们。《挪威的森林》本是甲壳虫乐队的一首风靡世界的歌曲,歌中的男子感觉女友的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样神秘,可突然惊醒,却发现房间空无一物,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般孤寂。从这首歌开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孤独感。村上的孤独不是热闹的阙如,不是群体的相反词。那孤独是一种空虚,无法填补的空虚,因为即使暂时填满,也会很快回到起点,甚至更加空虚。那孤独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发觉不再和四周的任何事发生关系的状态。林少华曾经指出:“村上作品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而最让我动心和引起共鸣的,是他把孤独和无奈作为玩味的对象,还把这种玩味升华为审美境界。”   四.《挪威的森林》的价值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处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日本,时值日本经济大发展。战败国的阴影从上一辈或多或少遗留到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上,并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在他们的亲人中或许就有人成为战场上的炮灰。战后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扼杀了人最根本的感受。人们的精神家园日益失落与无处可寻更使此时日本的青少年则陷入了一场关于自我迷失与自我救赎的战争之中。日本文学评论家岛森路子对《挪威的森林》曾这样评论:“主人公总在寻求什么,但其所寻求的一开始便在某处失落,因而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填充期失落感。”   试想,哪个国家不曾经历这样的岁月?现代的文明充斥在耳畔,却唤不回一颗宁静致远的心。无处安放的青春书写的是纯美的初恋那种难以言表的哀伤。春树最为杰出的,便是在这抹孤独中加上了一丝安慰,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正如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我读村上小说时就觉得他这个人讲的故事很重要,料想不少现代人会因此得到拯救。”   总 结   这便是春树迷人的地方吧!那种宿命的悲剧感和难以捉摸的死亡笼罩在迷惘的青春爱情之上。日本的生死观很特别:既然死亡时无法逃脱的结局,也就没什么可恐惧的了。也因此,日本文学很喜欢触及死亡,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从日本文学到日本电影似乎都喜欢这个字眼。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一种静谧的美,正因如此,日本文学常常笼罩着一种浓厚的物哀之感,弥漫着死亡的悲情。而当春树将死亡与青春的迷失和爱情的凄美完美的融合一体之后,书中流淌着的就是一段直指人心的时光。用最美好的笔法写失意的青春,用最美妙的文字揭示宿命的死亡,这便是《挪威的森林》的魅力之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郭勇.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国外文学[J].2006年第4期总第104期.104.   [3]曹爱华.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青年的生存状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N].2008年第四期.78.   [4]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译序).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加藤典洋.群像日本の作家26村上春树[M].小学馆,1997.

  摘 要:通过对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的介绍,笔者试图探究《挪威的森林》的魅力所在;简要探讨书中唯美的语言和浓郁的孤独感;初探日本文学的生死观和青春现实。   关键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引言   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两位作家送入中国人的眼球:一位是中国作家莫言,一时间成为国人的骄傲,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另一位是村上春树,一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日本著名青春文学家。实际上,早在若干年前,村上春树就已经风靡全球。从1979年他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荣获第22届群像新人奖时起,的作品便风靡日本列岛。而他的《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创下了发行量一千五百万册的天文数字。这在日本现代文坛中是十分少见的。   一.《挪威的森林》内容简介   《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死亡的故事。作者使用第一人称、采用倒序的手法开启了这个悲伤的故事:当飞机上响起歌曲《挪威的森林》,“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活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4页)主角渡边君也就是作者笔下的“我”喜欢上了一位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直子;但直子因为无法适应社会而住进阿镁疗养院,而绿子,一个知道“我”心有所属却依然和我在一起的女人,是整部书中唯一一抹亮色。可即使是那样的绿子,也改变不了“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范式都是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33页)   二.《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特色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问题就是一切。”而在他的这本《挪威的森林》中,无论是“沙滩上满是烟花屑,海浪打发雷霆,轰隆隆猛扑上来,在岸边摔得粉碎。”(352);在文章的最后,春树也不遗余力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悲情的美丽意境:“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376)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无数人心动,那浓烈的画面感,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三.《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感   更令万千读者所痴迷的,是书中那悲剧的爱情,忧伤的青春和静谧的死亡。可以说,春树那种弥散的孤独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打动了我们,打动了在都市中彷徨的人们。《挪威的森林》本是甲壳虫乐队的一首风靡世界的歌曲,歌中的男子感觉女友的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样神秘,可突然惊醒,却发现房间空无一物,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般孤寂。从这首歌开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孤独感。村上的孤独不是热闹的阙如,不是群体的相反词。那孤独是一种空虚,无法填补的空虚,因为即使暂时填满,也会很快回到起点,甚至更加空虚。那孤独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发觉不再和四周的任何事发生关系的状态。林少华曾经指出:“村上作品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而最让我动心和引起共鸣的,是他把孤独和无奈作为玩味的对象,还把这种玩味升华为审美境界。”   四.《挪威的森林》的价值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处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日本,时值日本经济大发展。战败国的阴影从上一辈或多或少遗留到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上,并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在他们的亲人中或许就有人成为战场上的炮灰。战后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扼杀了人最根本的感受。人们的精神家园日益失落与无处可寻更使此时日本的青少年则陷入了一场关于自我迷失与自我救赎的战争之中。日本文学评论家岛森路子对《挪威的森林》曾这样评论:“主人公总在寻求什么,但其所寻求的一开始便在某处失落,因而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填充期失落感。”   试想,哪个国家不曾经历这样的岁月?现代的文明充斥在耳畔,却唤不回一颗宁静致远的心。无处安放的青春书写的是纯美的初恋那种难以言表的哀伤。春树最为杰出的,便是在这抹孤独中加上了一丝安慰,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正如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我读村上小说时就觉得他这个人讲的故事很重要,料想不少现代人会因此得到拯救。”   总 结   这便是春树迷人的地方吧!那种宿命的悲剧感和难以捉摸的死亡笼罩在迷惘的青春爱情之上。日本的生死观很特别:既然死亡时无法逃脱的结局,也就没什么可恐惧的了。也因此,日本文学很喜欢触及死亡,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从日本文学到日本电影似乎都喜欢这个字眼。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一种静谧的美,正因如此,日本文学常常笼罩着一种浓厚的物哀之感,弥漫着死亡的悲情。而当春树将死亡与青春的迷失和爱情的凄美完美的融合一体之后,书中流淌着的就是一段直指人心的时光。用最美好的笔法写失意的青春,用最美妙的文字揭示宿命的死亡,这便是《挪威的森林》的魅力之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郭勇.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国外文学[J].2006年第4期总第104期.104.   [3]曹爱华.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青年的生存状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N].2008年第四期.78.   [4]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译序).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加藤典洋.群像日本の作家26村上春树[M].小学馆,1997.


相关文章

  • 浅谈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艺术内蕴
  • 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以物哀精神的焦虑与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批评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物思想的特异空间演绎.发挥.引伸到难以企及的高度.本文试通过对< ...查看


  • 基于体验哲学的村上春树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隐喻意义解读
  • 摘 要: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国内和全世界的影响深远,这与其平易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隐喻意义有密切联系,运用体验哲学指导下的概念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从<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观.音乐.女性.故乡.深井等概念中可以探求出其背 ...查看


  • 挪威的森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 作者简介:秦瑞(1979-),女,山西隰县人,武警警总指挥学院讲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杨青芝(1963-),女,内蒙古扎兰屯人,武警警总指挥学院教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 卷2010 年5 月 解读& ...查看


  • [挪威的森林]读书报告
  • <挪威的森林>读书报告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经典的作品,笔触,情节都非常精彩.我读书的速度一向很快,碰到喜欢的小说,索性窝在被窝里,一晚上读完的情况经常发生.但<挪威的森林& ...查看


  • 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村上春树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式的结局,一个个年轻力量的逝去,给人以美与美的震撼力.全文以行云流水式的推动,故事情节浅显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味.<挪>读起来并没有任何的难度,反而是你一 ...查看


  • cun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 木月死了,但是在"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木月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我"明白: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原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发生的一切,但是在失落和茫然奏起的交响 ...查看


  • 尊重自己的感觉--[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转)
  •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这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关于<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非常喜欢,与大家分享. 而且,我正好认识几个朋友,都曾是超级好孩子--像直子姐姐那样的好孩子,现在均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他们有帮助. ------ ...查看


  • [挪威的森林]与[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难得的一本好书,一本好小说.最近看的书比较杂,名著的话也就这个受到了比较大的感触.先说<傲慢与偏见>吧.没什么意思的一本书,适合情窦初开少女,通篇讲述了伊丽莎白的平凡而普通的爱情心理变化,当然, ...查看


  • 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
  • 社会文化研究 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 李 李明, 266061 一.林少华及其翻译成就 林少华,1952年生于吉林省长春,1968年初中毕业并开始下乡务农.少年时代做过诗人梦,"文学性语言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无可言喻的冲 (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