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受业于子思阅读

孟轲受业于子思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昼:齐国邑名。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陷害

C.闲先王之道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抵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君是以不果

以承三圣者

B. .

千里而见王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

克告于君

又绝粮于邹、薛

D. .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7.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A.

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 .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 .

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 .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B(诬,欺骗)

6.

D(A,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

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D,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7.B

8.A(B.无中生有,强拉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

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

“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朱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三、(21分)

9.(9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分,错断、漏断或多断2处扣1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文言句式和词的理解能

孟轲受业于子思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昼:齐国邑名。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陷害

C.闲先王之道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抵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君是以不果

以承三圣者

B. .

千里而见王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

克告于君

又绝粮于邹、薛

D. .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7.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A.

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 .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 .

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 .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B(诬,欺骗)

6.

D(A,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

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D,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7.B

8.A(B.无中生有,强拉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

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

“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朱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三、(21分)

9.(9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分,错断、漏断或多断2处扣1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文言句式和词的理解能


相关文章

  • 儒家四大代表人物,简称"儒家四配",你都知道这四位吗?
  • 四配指孔老的四大弟子又称四公.四圣.孔子的四大弟子:颜渊﹑子思﹑曾参﹑孟轲: 颜回 颜回 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查看


  • 宋儒孟子观述论
  • 在 中国 儒家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席位上,但如此显赫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被逐渐抬高起来的.<史记>以孟.荀合传,<汉书·艺文志>把<孟子>置于诸子略:由此可见, ...查看


  •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带翻译)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查看


  • 孟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之处世篇
  •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 ...查看


  •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2)
  • 荀子所谓的"分",不但指政治上的等级区分,还包括对分配物质财富的"度量分界".这种"度量分界"完全是一种适应等级制度的分配原则,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查看


  • 励志文言文
  •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 ...查看


  • 孟子,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教子
  • 孟子,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教子 孟子(前372-前298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邹城市东南马鞍山下凫村)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他却得到了母亲良好的教育.相传,孟子年幼时,由于周围环境不利 ...查看


  •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
  •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21<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 ...查看


  • 朱熹[孟子集注]附录篇二 [南宋]朱熹·集注
  • 附录篇二·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