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21《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课前教师可指导学习阅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学生课前应在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以备课上交流,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课前印发"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原文,指导学生把握、归纳寓言的特点。学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准备,准备好白话、文言两种台词,以备课上朗读,并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讽刺、幽默的艺术特色,领略孟子散文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板书"知识教学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导人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必要对孟子作一总结,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三)重难点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投影,学生口答)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内形成答案,班级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点拨]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

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点拨]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恶得无罪恶:怎么

c.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c2.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国君)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读本》p322《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阅读《语文读本》p325《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7]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8]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1、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2、默写填空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所有生者也。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c、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虽与这俱学,------。

13、《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在课文中,孟子以---------------------------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的道理。

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1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实际上是孟子---------------的具体体现。

16、《弈秋》一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的道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b、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b、层级检测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2题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18、补出省略的成分

a、( ) 曰:「可得闻与?」b、(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 )曰:「不若与人。」d、「不若与众( )。」

19、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20、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22、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解释加点词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

b、非其上者非也。 非:------------

c、乐民之乐者 乐:-------------

d、民亦乐其乐 乐:--------------

e、忧民之忧者, 忧:------------

f、民亦忧其忧。 忧:-----------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25、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词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6、阅读下面文章,在[ ]( )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 ]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三、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8、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曰:"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参考答案:

1、cù bó pù hú zhuó yì shì pâi duó、 hù sù 、hã 、wū、hã、huán、gǔ、yuâ、shàn、bó、cù、â、jiã

2、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3、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4、阻止、爱好、统一、通"猝"、升官、打猎、通"迤"、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到、饱食、皱起、想不通、明智

5、"或"通"惑"、"暴"通"曝"、"与"通"欤"、"施"通"迤"

6、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7、1/a、音乐b、欣赏音乐c、欢乐(快乐)d、享受快乐2/a、士兵b、死c、最后d、通"猝"

8、c

9、数词动用:j名词作状语:h名词动用:ac形容词动用:f形容词作名词b使动用法:egi意动用法:d

10、[1][4]为宾语前置,[2][3]为状语后置,[5][7]为判断句,[6][8]为状语前置。

11、a

12、a、一日曝之,十日寒之b、专心致志,则不得也c、专心致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13、《孟子?梁惠王上》、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14、反对不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15、民本思想

16、专心致志

17、a、另一个表面上好象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b、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8、a、齐王b、孟子c、齐王d、乐乐

19、1/c2/c

20、a、"直"通"只"b、"与"通"欤"

21、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22、与民同乐

23、a、指责b、不对(是错的)c、以......为乐(意动用法)d、欢乐(快乐)e、以......为忧f、忧愁

24、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于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25、与民同乐

26、"[ ]"按先后顺序共1--15空,单数内填"陈相",双数内填"孟子";三个"( )"内均填"曰"字。

27--28、略。

《孟子》简介

郭预衡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

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

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21《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课前教师可指导学习阅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学生课前应在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以备课上交流,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课前印发"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原文,指导学生把握、归纳寓言的特点。学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准备,准备好白话、文言两种台词,以备课上朗读,并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讽刺、幽默的艺术特色,领略孟子散文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板书"知识教学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导人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必要对孟子作一总结,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三)重难点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投影,学生口答)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内形成答案,班级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点拨]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

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点拨]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恶得无罪恶:怎么

c.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c2.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国君)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读本》p322《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阅读《语文读本》p325《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7]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8]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1、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2、默写填空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所有生者也。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c、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虽与这俱学,------。

13、《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在课文中,孟子以---------------------------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的道理。

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1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实际上是孟子---------------的具体体现。

16、《弈秋》一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的道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b、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b、层级检测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2题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18、补出省略的成分

a、( ) 曰:「可得闻与?」b、(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 )曰:「不若与人。」d、「不若与众( )。」

19、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20、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22、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解释加点词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

b、非其上者非也。 非:------------

c、乐民之乐者 乐:-------------

d、民亦乐其乐 乐:--------------

e、忧民之忧者, 忧:------------

f、民亦忧其忧。 忧:-----------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25、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词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6、阅读下面文章,在[ ]( )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 ]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三、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8、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曰:"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参考答案:

1、cù bó pù hú zhuó yì shì pâi duó、 hù sù 、hã 、wū、hã、huán、gǔ、yuâ、shàn、bó、cù、â、jiã

2、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3、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4、阻止、爱好、统一、通"猝"、升官、打猎、通"迤"、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到、饱食、皱起、想不通、明智

5、"或"通"惑"、"暴"通"曝"、"与"通"欤"、"施"通"迤"

6、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7、1/a、音乐b、欣赏音乐c、欢乐(快乐)d、享受快乐2/a、士兵b、死c、最后d、通"猝"

8、c

9、数词动用:j名词作状语:h名词动用:ac形容词动用:f形容词作名词b使动用法:egi意动用法:d

10、[1][4]为宾语前置,[2][3]为状语后置,[5][7]为判断句,[6][8]为状语前置。

11、a

12、a、一日曝之,十日寒之b、专心致志,则不得也c、专心致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13、《孟子?梁惠王上》、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14、反对不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15、民本思想

16、专心致志

17、a、另一个表面上好象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b、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8、a、齐王b、孟子c、齐王d、乐乐

19、1/c2/c

20、a、"直"通"只"b、"与"通"欤"

21、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22、与民同乐

23、a、指责b、不对(是错的)c、以......为乐(意动用法)d、欢乐(快乐)e、以......为忧f、忧愁

24、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于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25、与民同乐

26、"[ ]"按先后顺序共1--15空,单数内填"陈相",双数内填"孟子";三个"( )"内均填"曰"字。

27--28、略。

《孟子》简介

郭预衡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

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

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相关文章

  •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 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 ...查看


  • 高三语文短文两篇2
  • 21* 短文两篇 ●说 课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诸子百家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因此这种寓言通俗易懂的比喻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详解(六)
  • 17 曹刿论战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 ...查看


  • 初中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
  • 初中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 品牌推荐:白话古籍系列主题阅读 文章来源:语文资源网(文言站) 点击数:1776 (一)人物故事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qu ...查看


  • 苏洵[六国论]教案
  •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 ...查看


  •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 曹刿论战教案 新乡市第三十一中学 郭海连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 ...查看


  • 齐人有一妻一妾
  • 齐 人 有 一 妻 一 妾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查看


  • 晏子使楚文言文配套练习
  • 2003 年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 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第 20.21 题各 3 分,其他每题 4 分)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 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查看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 <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