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 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 ,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三) 实验室诊断

1.从血液(头7天)或脑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后)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一) 加(二) 中的1和2、3任何一条。

2.临床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二) 中的4或5或6任何一条。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三) 中的1或2或3任何一条。

治疗原则

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本病治疗应重视以有效抗生素及时消灭机体内病原体,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应强调休息,细心护理,注意营养,酌情补充热能及维生素B族和C。

钩体病的治疗须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治疗的核心。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必须注意赫氏反应)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对流行严重的地区要进行流行病学监测,降低发病率,同时贯彻“三早一就”的原则降低病死率,保护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各种类型的疫源地,如山垄田、烂泥田、冷水田、

潮田、荒唐。主要通过开沟排水,减少积水,建立合理排灌系统,沼泽地填平成为旱田。减少鼠类栖息场所,结合农耕每年定期和突击性灭鼠保粮和灭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兴修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在水患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控制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钩体病流行的疫区大力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圈养猪、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对基层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并配备一定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相关试剂。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4.免疫接种:菌苗接种后大约需经1个月左右,体内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所以菌苗接种应在钩体病流行期之前进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农人员或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应在接种疫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

5.预防服药:在已经发生钩体病流行的人群中接种菌苗,来不及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接种效果较差,这时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方法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口服强力霉素200mg ,1周内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二)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的管理: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报告疾控部门,以便采取防制措施。如避免接触钩体疫水、预防服药、灭鼠、牲猪圈养、水源消毒和对疫水设置警示牌。

(三)流行期措施:在钩体病发生流行的疫点,要对病人和受钩体污染的环境进行管理。对病人及时治疗,在疫点对传染源进行带菌率调查,如猪带菌率、鼠密度和鼠带菌率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或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对流行的菌型进行鉴定,以便于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 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 ,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三) 实验室诊断

1.从血液(头7天)或脑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后)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一) 加(二) 中的1和2、3任何一条。

2.临床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二) 中的4或5或6任何一条。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三) 中的1或2或3任何一条。

治疗原则

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本病治疗应重视以有效抗生素及时消灭机体内病原体,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应强调休息,细心护理,注意营养,酌情补充热能及维生素B族和C。

钩体病的治疗须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治疗的核心。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必须注意赫氏反应)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对流行严重的地区要进行流行病学监测,降低发病率,同时贯彻“三早一就”的原则降低病死率,保护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各种类型的疫源地,如山垄田、烂泥田、冷水田、

潮田、荒唐。主要通过开沟排水,减少积水,建立合理排灌系统,沼泽地填平成为旱田。减少鼠类栖息场所,结合农耕每年定期和突击性灭鼠保粮和灭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兴修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在水患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控制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钩体病流行的疫区大力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圈养猪、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对基层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并配备一定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相关试剂。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4.免疫接种:菌苗接种后大约需经1个月左右,体内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所以菌苗接种应在钩体病流行期之前进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农人员或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应在接种疫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

5.预防服药:在已经发生钩体病流行的人群中接种菌苗,来不及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接种效果较差,这时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方法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口服强力霉素200mg ,1周内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二)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的管理: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报告疾控部门,以便采取防制措施。如避免接触钩体疫水、预防服药、灭鼠、牲猪圈养、水源消毒和对疫水设置警示牌。

(三)流行期措施:在钩体病发生流行的疫点,要对病人和受钩体污染的环境进行管理。对病人及时治疗,在疫点对传染源进行带菌率调查,如猪带菌率、鼠密度和鼠带菌率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或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对流行的菌型进行鉴定,以便于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关文章

  • "三螺旋"模型中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 "三螺旋"模型中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摘要: 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形成互动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 推动专利技术转移逐渐上升.大学研究项目一般以专利为衡量指标,近年来大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专利 ...查看


  • "孵化器"的孵化--三螺旋理论的解释
  • "孵化器"的孵化 --三螺旋理论的解释 苏竣1,姚志峰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分析了孵化器的"孵化"机制.认为孵化器是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螺旋系统演化的高级组织形式,并分析 ...查看


  • 3空气的力量螺旋桨--喷气气球
  • 3 螺旋桨 --喷气气球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螺旋桨的历史,从生活中举例应用的螺旋桨,掌握喷气气球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螺旋桨的特点掌握迎角. 2. 掌握喷气气球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掌握螺旋桨的特点 ...查看


  • 螺旋千斤顶
  • 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螺旋千斤顶 设计要求: 1. 了解一般的起重机械的必要知识 2. 掌握螺旋传动的基本知识 3. 千斤顶的设计 主要包括螺杆的设计计算.螺母的设计计算.手柄的设计计算.计算螺旋千斤顶 的传动效率η.托杯.底座等结构尺寸 ...查看


  • 关于进一步加强梅毒病例报告工作的通知(中疾控性控发2015年1号)
  • 附件1 梅毒病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一.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滴度与报病关系的问题 部分地区以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如RPR 或TRUST ,以下同)的滴度作为后天梅毒病例诊断和报告的标准,错误地认为RPR 或TRUST 滴度在1︰8 ...查看


  • 齿轮轴的设计及加工工艺
  • 浙 江 科 技 学 院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2013届) 题 目 螺旋输送机驱动轴设计及制造 学 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 业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杨鹏飞 指导教师 奚基学 完成日期 2013年5 月 14 ...查看


  • 药食同源目录功效
  • 丁香 味辛,性温.功效:理气降逆,温中止痛,暖肾.主治脘腹冷痛,呃逆.恶心.呕吐:肾阳 不足的阳痿,及寒湿带下等病症. 八角茴香: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刀 豆: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呕吐益肾补元气.小茴香: ...查看


  • 福建省201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和感染菌群分析
  • ·调查研究· 福建省201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和感染菌群分析 徐国英,林代华,潘敏楠,李述杨,王加熊,周淑姮,何似,刘菁,韩腾伟,陈阳,邓艳琴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科,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 ...查看


  • 螺旋藻的功效与作用盘点那种螺旋藻好螺旋藻吃法大全
  • 风林购教你赚钱fenglingou.com 螺旋藻的功效与作用 盘点那种螺旋藻好 螺旋藻吃法大全 人们对于螺旋藻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它的营养价值是非常的高的,作用与功效也是很多的,它有抗疲劳.耐缺氧功能.抗癌作用等等,所以不断的有人在吃螺旋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