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的国家战略

  以“页岩气革命”为代表的贫矿“逆袭”,使油气时代出现了新拐点,由此而及的美国“能源独立”对世界能源的影响,已证明了其蕴藏巨大“红利”。这或许是中国能源发展的良机。

  本书对全球能源格局进行了梳理,对能源新格局作出了展望。权威解读页岩油气、石油金融属性、“能源独立”、美国油气供应圈、中东能源布局等多个能源热点问题,并为中国能源未来发展及应对提出设想,作出分析。

  《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

  范必 等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05

  2014

  年春夏之季,是范必从事能源研究著述收获的时节。去年出版的《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一书英文版在国外发行,而后他领衔与人合著的《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此书成为近期几次能源业界研讨活动的议题。

  世界能源版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学术界和决策机构中,对能源问题的判断仍存在诸多分歧。中国能源是否安全、石油对外依存度是否过高、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怎么办、外交、军事领域如何为能源服务……回应这些问题并不能简而概之,但基本前提是,中国已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讨论中国能源问题,必须首先对全球能源形势作出基本判断。于此,本书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书评有多种写法,有的是从本书的理念引申,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进行研讨,如众人拾薪。有的是理清思路,概括和提炼原意,以求渲染推介。范必有着20多年政策研究的经历,精于宏观经济、能源和重大项目等公共研究,领会和陈述本书的要旨,对树立新时期能源安全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页岩气革命”与能源新格局

  这是作者长期以来倡导的观点。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罗马俱乐部在上世纪70年代发出警告,石油资源还可以再用20年。现在40年过去了,在世界油气产量大幅增加情况下,储采比却稳中有升。北美“页岩气革命”后,出现了贫矿的“逆袭”,页岩油、油砂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前景良好。世界油气供应的相对充裕,降低了人们对传统化石能源枯竭的忧虑。

  在化石能源中,油气的供需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油气消费需求持续下降,西半球的自身产量不断增加,自给程度持续上升,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和海上石油为全球油气供给端注入强心剂。书中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支撑这一观点。

  “页岩气革命”使美国“能源独立”成为可能,美国页岩油产业正试图复制页岩气的成功。能源行业的兴盛及其对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带动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美国的GDP和财政收入。石油进口的减少,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贸易赤字。能源使用成本的下降,无疑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再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能源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页岩气革命”将改写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未来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自主性将有所增强,将不必顾忌从海湾进口石油的供应安全,而海湾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反而会加深。军队撤出、外交官进入,抽身海湾、又掌握海湾,这将有力支撑美国的外交运作空间,助力其在全球进行军事调整、重新打理南美后院、实现重返亚太与“再平衡”。

  “石油武器”一直被很多专家渲染为可怕的“武器”。作者认为,随着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石油武器”的威力正在递减。上世纪末以来,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数次地缘政治危机,如两次海湾战争、利比亚剧变、伊朗核危机、俄乌冲突等,虽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都是短期和局部的,并没有形成全局性危机。应该说,“页岩气革命”还将改写着世界能源的格局。

  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

  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能源安全观。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逐步将石油安全视为最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对能源安全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供应安全、价格安全、通道安全三个方面。一般认为,油气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受制于人,主张尽可能提高能源自给水平,开辟多种油气入境通道,通过“走出去”获取较多的海外油气资源。

  在传统能源安全观的影响下,中国对能源的利用曾经重煤轻油,制约了能源结构调整。同时,将油气列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只允许个别企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抑制了竞争,也扭曲了油气价格。

  书中介绍,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原油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9%,世界排名第四位。石油产量2.21亿吨,同样排名第四位,居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自给率超过91%,能源供给总体安全。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在油气与安全的关系上,在可预见的未来,尚不存在大规模中断油气供应的威胁。作者认为,全球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对中国而言总体利大于弊,中国应抓住机遇,立足全球谋划能源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4月召开的新一届政府首次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能源安全观。一方面“立足国内,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强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对非常规油气,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开发。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优质能源保障水平,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种统筹国际国内的能源安全观,完全适合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目前具有较强的油气生产能力,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但在能源资源已经全球配置的条件下,必须研究如何在开放和国际的背景下保障能源供给。

  书中指出,树立能源安全的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加强与油气生产国、过境国和其他消费国的合作和政治互信,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共同的能源安全;二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作者进而呼吁,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在这个体系框架下,主要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共同讨论能源政策、市场建设、定价机制、运输通道安全等重大问题,并形成有约束力的机制和共同行动的步骤。   如果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称为“升级版”,那么能源领域的“升级版”首先是能源的代际更替,即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中国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油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水平甚至低于很多低收入国家。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能源的代际更替、能源技术的全面升级、能源体制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能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能源升级版的改革“红利”。

  鉴古知今,主要的油气资源都已被发达国家瓜分完毕,中国作为后来者,只能到一些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国家参与开发。在新形势下,“走出去”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我们不但要获取资源,更应以国际油气供应商的身份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分工。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充足、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这是贯穿本书的核心要旨。

  (作者为新华社�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一周书情

  《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

  [美]加里・皮萨诺/

  威利・史 著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9

  作者研究了长期的外包策略和投资不足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产业公地理论。

  《蝗虫与蜜蜂:未来资本主义的掠夺者与创造者》

  [英]杰夫・摩根 著

  钱峰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9

  未来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既是蝗虫,也是蜜蜂,既是掠夺者,也是创造者,谁将胜出?人们可以总结经济危机的教训,投资一个好的社会。

  《自由市场革命》

  亚龙・布鲁克/唐・沃特金斯 著

  启蒙编译所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08

  本书以美国为蓝本,多面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以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为基础,阐明了与资本主义经济兴衰相伴而生的国家权力的消长。

  《走向绝对》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朱静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

  作者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质询。

  以“页岩气革命”为代表的贫矿“逆袭”,使油气时代出现了新拐点,由此而及的美国“能源独立”对世界能源的影响,已证明了其蕴藏巨大“红利”。这或许是中国能源发展的良机。

  本书对全球能源格局进行了梳理,对能源新格局作出了展望。权威解读页岩油气、石油金融属性、“能源独立”、美国油气供应圈、中东能源布局等多个能源热点问题,并为中国能源未来发展及应对提出设想,作出分析。

  《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

  范必 等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05

  2014

  年春夏之季,是范必从事能源研究著述收获的时节。去年出版的《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一书英文版在国外发行,而后他领衔与人合著的《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此书成为近期几次能源业界研讨活动的议题。

  世界能源版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学术界和决策机构中,对能源问题的判断仍存在诸多分歧。中国能源是否安全、石油对外依存度是否过高、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怎么办、外交、军事领域如何为能源服务……回应这些问题并不能简而概之,但基本前提是,中国已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讨论中国能源问题,必须首先对全球能源形势作出基本判断。于此,本书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书评有多种写法,有的是从本书的理念引申,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进行研讨,如众人拾薪。有的是理清思路,概括和提炼原意,以求渲染推介。范必有着20多年政策研究的经历,精于宏观经济、能源和重大项目等公共研究,领会和陈述本书的要旨,对树立新时期能源安全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页岩气革命”与能源新格局

  这是作者长期以来倡导的观点。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罗马俱乐部在上世纪70年代发出警告,石油资源还可以再用20年。现在40年过去了,在世界油气产量大幅增加情况下,储采比却稳中有升。北美“页岩气革命”后,出现了贫矿的“逆袭”,页岩油、油砂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前景良好。世界油气供应的相对充裕,降低了人们对传统化石能源枯竭的忧虑。

  在化石能源中,油气的供需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油气消费需求持续下降,西半球的自身产量不断增加,自给程度持续上升,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和海上石油为全球油气供给端注入强心剂。书中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支撑这一观点。

  “页岩气革命”使美国“能源独立”成为可能,美国页岩油产业正试图复制页岩气的成功。能源行业的兴盛及其对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带动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美国的GDP和财政收入。石油进口的减少,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贸易赤字。能源使用成本的下降,无疑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再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能源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页岩气革命”将改写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未来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自主性将有所增强,将不必顾忌从海湾进口石油的供应安全,而海湾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反而会加深。军队撤出、外交官进入,抽身海湾、又掌握海湾,这将有力支撑美国的外交运作空间,助力其在全球进行军事调整、重新打理南美后院、实现重返亚太与“再平衡”。

  “石油武器”一直被很多专家渲染为可怕的“武器”。作者认为,随着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石油武器”的威力正在递减。上世纪末以来,世界主要油气产地的数次地缘政治危机,如两次海湾战争、利比亚剧变、伊朗核危机、俄乌冲突等,虽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都是短期和局部的,并没有形成全局性危机。应该说,“页岩气革命”还将改写着世界能源的格局。

  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

  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能源安全观。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逐步将石油安全视为最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对能源安全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供应安全、价格安全、通道安全三个方面。一般认为,油气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受制于人,主张尽可能提高能源自给水平,开辟多种油气入境通道,通过“走出去”获取较多的海外油气资源。

  在传统能源安全观的影响下,中国对能源的利用曾经重煤轻油,制约了能源结构调整。同时,将油气列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只允许个别企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抑制了竞争,也扭曲了油气价格。

  书中介绍,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原油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9%,世界排名第四位。石油产量2.21亿吨,同样排名第四位,居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自给率超过91%,能源供给总体安全。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在油气与安全的关系上,在可预见的未来,尚不存在大规模中断油气供应的威胁。作者认为,全球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对中国而言总体利大于弊,中国应抓住机遇,立足全球谋划能源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4月召开的新一届政府首次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能源安全观。一方面“立足国内,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强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对非常规油气,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开发。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优质能源保障水平,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种统筹国际国内的能源安全观,完全适合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目前具有较强的油气生产能力,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但在能源资源已经全球配置的条件下,必须研究如何在开放和国际的背景下保障能源供给。

  书中指出,树立能源安全的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加强与油气生产国、过境国和其他消费国的合作和政治互信,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共同的能源安全;二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作者进而呼吁,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在这个体系框架下,主要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共同讨论能源政策、市场建设、定价机制、运输通道安全等重大问题,并形成有约束力的机制和共同行动的步骤。   如果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称为“升级版”,那么能源领域的“升级版”首先是能源的代际更替,即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中国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油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水平甚至低于很多低收入国家。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能源的代际更替、能源技术的全面升级、能源体制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能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能源升级版的改革“红利”。

  鉴古知今,主要的油气资源都已被发达国家瓜分完毕,中国作为后来者,只能到一些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国家参与开发。在新形势下,“走出去”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我们不但要获取资源,更应以国际油气供应商的身份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分工。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充足、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这是贯穿本书的核心要旨。

  (作者为新华社�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一周书情

  《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

  [美]加里・皮萨诺/

  威利・史 著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9

  作者研究了长期的外包策略和投资不足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产业公地理论。

  《蝗虫与蜜蜂:未来资本主义的掠夺者与创造者》

  [英]杰夫・摩根 著

  钱峰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9

  未来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既是蝗虫,也是蜜蜂,既是掠夺者,也是创造者,谁将胜出?人们可以总结经济危机的教训,投资一个好的社会。

  《自由市场革命》

  亚龙・布鲁克/唐・沃特金斯 著

  启蒙编译所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08

  本书以美国为蓝本,多面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以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为基础,阐明了与资本主义经济兴衰相伴而生的国家权力的消长。

  《走向绝对》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朱静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

  作者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质询。


相关文章

  • 世界能源问题
  •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动力,关系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关系到生态环境,也涉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全问 ...查看


  • 确保能源安全----问题与应对
  • 确保能源安全--问题与应对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制定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战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猛增,中国能源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能源安全的形势正 ...查看


  •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 能源与环境论文 论文的题目:中国能源安全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论文的题目:中国能源安全 摘要: 有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安全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恶化.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并不 ...查看


  • 浅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 浅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安全特别是战略性能源的安全--石油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石油不再是 ...查看


  • 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_法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吴志忠
  • 法学评论(双月刊) 2008年第3期(总第149期) 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吴志忠** 内容提要:日本是众所周知的能源短缺国家, 正是基于本国能源匮乏的国情, 日本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能源政策和与之相对的能源法律制 ...查看


  • 欧盟能源新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其启示意义
  • 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11月10日正式发布名为<能源2020――寻求具有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能源>的战略文件.这是欧盟近年来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对未来十年欧盟能源新战略的优先行动领域进行 ...查看


  • 能源与大国间的关系
  • 能源与大国间的关系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一次进入了世人眼中.如今能源已深深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大国至间的关键.能源不单单只是消费品,它的消费和价格都撬动着世界的经济.大国间的外交策略都因能源改动.能源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关 ...查看


  •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解读
  •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解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2020年我国能 ...查看


  • [经济研究]胡鞍钢:"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
  •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胡鞍钢 胡鞍钢,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查看


  •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6/03/22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