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养论

国 民 素 养 论

指导老师:胡盛弦

班 级:A1221

学 号: 29号

姓 名:曾世祁

国民素养论

摘要:国民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谓国民素养,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具有先天不同性与后天发展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非协调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特征。国民素养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在它养成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道德、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体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均衡发展和有机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实践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素养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养的核心。 关键词:国民、素养、问题、目标

论文大纲: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三)、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摘要:国民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谓国民素养,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具有先天不同性与后天发展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非协调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特征。国民素养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在它养成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道德、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体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均衡发展和有机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实践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素养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养的核心。

关键词:国民、素养、问题、目标

论文大纲: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三)、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1、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美的愿望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重视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美好追求,也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证,更有社会主义实践中伟大思想家的探索与思考。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全面发展很早就为人们所思考。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朦胧向往。在古希腊,全部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古希腊人颂扬和追求的人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的人”。为造就出这种“理想的人”,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注重对儿童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教育。国民素质沦性解放为中心的新文化、新世界观向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和世界观发起巨大的冲击。新的世界观和

新的生产力,加之科学、文学、艺术的辉煌发展,使人的才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现。这样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社会进步与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相学识渊博方面的时代。人文主义世界观在教育上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新意识、新道德的人。因此,人丈主义教育家们提出要培养在精神、身体、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实施德、智、体、美诸教育。

2、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理论中予以充分重视的基本理论和设想。早在1844年,青年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过程中,就怀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敬仰,提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标志着唯物史观确立的著作中,又明确地提出厂“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并把这一理想置于交往形式和生产力的普遍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厂许多科学的阐述。

3、国民素养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明与礼仪的第一次大剧变是从春秋到秦汉时期。三代之世,学在官府,礼乃贵族专有,草野之民迫于生计,无暇于礼,所谓“礼不下庶人”即此义。至春秋之时,经历社会之大巨变,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或从旧阶层转化、或从草根阶层发迹,“仓廪实而知礼节”,急需建立自己的礼仪制度。而这一时期“士”即掌握知识的人由于奴隶制国家失控奔向民间,兴办私学。于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与仪式乃至国家制度的知识开始传向民间,开始了文明礼仪的首次下移,由贵族化向地主化转变,随着封建社会确立形成带有浓厚奴隶制色彩的封建礼仪制度,秦王朝之礼仪即有此特色。

第二次“文明”之剧变打碰撞始于19世纪四十年代即中国近代社会,伴随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遭遇自古未有之“大变局”,曾国潘、李鸿章等人对中国近代之传统中国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碰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经历千年长青的

中华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前软弱无力,传统知识分子仓皇四顾,不知所措,信仰丧失,由轻视到仇恨抵制至崇洋媚外,可谓心理之痛苦历程。有识之士痛及思痛,学习敌人之长,图国家之富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历程,其中以辛亥革命为较完备者,体现到社会之往规则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礼仪:大人、老爷的称呼被先生、太太等代替,磕头作揖被鞠躬握手代替。中山装取代了长袍、马褂。乃至饮食结构方法等均有新的变化。

第三次大剧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新政府的奠基人、建立者多是农民出身,真正书香门第者寥寥无几。成为统治者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这些“布衣将相们”将农民的传统陋习以革命的名义广为传播,胜利者永远是正确的,于是胜利者们那些粗俗的行为、语言、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变为时尚,它的传播流行比汉初布衣将相们的陋习流毒更深更远。毕竟刘邦等人还有对礼仪的敬畏之心、仰慕之情,现代的农民开国者挟胜利之威树立永远正确的观念,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对原有的中西方礼仪以资产阶级腐朽加以批判、羞辱,乃至粗俗战胜高雅,野蛮战胜文明。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1、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作为社会发展的能动主体,其素质状况直接推动和制约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在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地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国民素质优化确为其关键。

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相对于任何其他方面而言,人本身才是最高的价值、最终的目的。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参与政治活动、努力推进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正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仅仅当做手段的错误倾向:“根据古代人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人的目的。”“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

2、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

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例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资源匮乏等生态破坏,以及由于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中心。这是因为,我国跨世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点和支撑点。我国的现代化,无论是80年代中期以前所言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还是现在一般泛指的现代化,它们有的要么本身就是经济现代化的内容,要么本身国民素质沦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同时又反过来为经济现代化服务。因此,选择经济现代化为对象对国民素质优化的关键作用加以分析和论证,既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也有利于避免多方面分析和论证而产生不必要的重复。

人的素质的提高、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的关键。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际通用的规则,国内政局稳定,社会环境良好,国际环境有利,等等。但是,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尤其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素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必须同时实

现市场与我国现实的人的素质转变相结合,大力提高、优化社会成员的素质。

三、 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1、优化国民素养建构的原则

国民素质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对优化的国民素质进行科学地建构。这一建构的根本基点是必须符合当今时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文化意义上,国民素质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需要借鉴、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既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要求,更是具体的社会制度所使然。与之相应,我国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优化建构必须遵循若干反映国民素质本质和特点所要求的原则,以使这种建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感和文化感。从一个侧面来考察,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所制约、由社会发展所推动的过程,社会发展怎样,它对人的要求怎样,人的发展也就怎样。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既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又对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并给予相应地推动或制约;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即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所制约。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但是,生产力反映的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并不反映社会的性质,生产关系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社会的性质,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更是如此。

2、优化的国民素养建构

遵循上述国民素质建构的基本原则,这里试依据德、智、体、美的逻辑顺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优化构成予以具体分析。

政治素质、指人们为实现阶级利益和阶级目标、参加社会管理所需要的素质。在我国,人民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体,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要有效地实现这种管理权,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体现着国民素质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素质是人们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技能的总称,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他们与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

能力素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分工越来越细,每一领域对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因而特别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基于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身上具有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的意志、情感、情绪等心理品质的总和,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危急时刻,人的行为基本上决定于心理素质。

3、优化干部领导的素养

领导干部是一国国民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角色和地位所决定,他们的素质一般而言亦应有较高要求。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们的一贯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所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们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但是,人民群众必须由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的干部、领袖来领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对领导干部的素质都特别注重,阐述了一系列精辟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要求。一方面.这是领导干部的自身地位以及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繁重任务决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局就是决定因素。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

国民素质的优化建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设定一个大致的基准和目标,国民素质现状的考察则是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提供一个具体的思路和指向。基于国民素质的内在本质和特征,联系回民素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优化国民素质建构的要求,科学考察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似应遵循如下三原则: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既注意历史因素、社会心理积淀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和作用,又注意我国国民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注意避免抛弃历史或忘却历史的思维,又注意避免仅重历史而轻现实的分析;二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既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特点,又注意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相接轨,既不能片面固守自己的文化标准盲目排外,也不能机械照搬他人标准对自己—·概否定;三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既注意把握国民素质的各方面,联系地系统地看问题,又注意把握问题的代表性,既注意避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形而上学观,又避免平均用力,抓不住重点的方面或问题。

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目前人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问题严重,甚感忧虑。应当说,这种观点有—定的道理,发人深省。但是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要求,以理性的眼光和“两点论”的思维来审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虽有问题,然而总体说来积极面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肯定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整体是好的,并不意味着已不存在什么问题。相反,问题不仅存在,而且不少方面还十分突出,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醒和重视。

(一) 道德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一,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信念严重弱化,甚至丧失,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其二,爱国意识在一些人心目中严重淡化。其三,节俭意识严重淡薄。这主要表现在吃喝玩乐方面,而公款消费又在其中居于突出地位。其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被淡化。闷民素质论面地看,相当程度上被淡化的情况仍客观存在。

(二) 民主法制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民主素质方面,一是民工知识仍然比较贫乏。我国公众由于长期缺乏对民主的理性认识,民主知识比较贫乏的状况今天仍未从根本上改观,甚至一些受过中等教育者,他们的民主知识也同样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地妨碍了公众民主权利的行使。

(三) 科学素质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尚有不小距离

诚然,自己与自己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几十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站在当代壮界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制高点上来审视,我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还是很低的。

(四) 能力素质在不少方面严重欠缺

对此,这单主要从领导干部角度加以分析: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主要表现在: 处理“洋官司”的能力差。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屡受反倾销制裁。据统计,到1994年7月初,共有30多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反倾销案172起,影响出口贸易额数百亿美元,而在172起反倾销案中,我国应沂的只有60多起,胜诉的不到l0起。产品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之所以屡屡得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有关领导部门和企业领导层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2、国民素养的成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我国国民素质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基于“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优化”这一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对这方面的原因尤其值得研究和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其基本原因。经济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

人的第一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矛盾是由人和物的关系构成的。人作为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利益。

社会民主发展不成熟。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人民民主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民主还不够成熟。

外开放过程中的负效应。对外开放、外来文化的引进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作用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实践发展很迅速,我们在理论上和心理上准备部不成熟,对于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缺乏足够的估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山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效应,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片面发展观的影响。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又直接为社会发展所制约。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中,也确实存在严重的片面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及其强烈的负效应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多方面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既需要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宋推动,又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化为目标来不断调整坐标和取向,现代化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提高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和优化的过程,其关键和长期的措施就是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1、影响人的发展的——般因素

国民素质的优化塑造实质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提高和推进。所以,实现国民素质的;断提高和优化,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影响人发展的条件或因素。一般而言,人的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发展就是在这两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实现的。

(一)、客观因素与人的发展

这里的客观因素,主要指两个方面,—是指社会发展,二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前者给人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后者也能够影响、促进或制约人的发屣的进程和水平。

社会发展因素给人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这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上。人的发展究竟由什么所决定,这是马克思以前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的发展学说所未能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f

(二) 、主观因素与人的发展

所谓主观因素与人的发展就是指入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推动和促进。在人的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地统一,既强调现有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和制约,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推动和促进,并且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实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也可以通过人的能动作用来改变。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实践,人只有在改变社会的能动实践中才能使自身获得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切社会决定作用都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作用。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凭借于现有的社会条件才能得以发挥和实现。这也相应地决定了人自身的发展与这种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同样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入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社会决定着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又由人决定。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既表现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表现为人对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2、优化社会环境—国民素质优化的客观条件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生活于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对一国而言,概括地说,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从一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塑造国民素质优化的客观环境主要应当着眼于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同时也必须实施正确的外交战略,注意外部环境的优化。

(一) 努力加强经济建设,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建设是国民素质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一,经济建设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基本前提和内驱力。国民素质的提高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发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人才能把精神生活,把现代化当做自觉的目标去追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达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二) 增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优化民主政治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提高、优化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民主素质提高、优化的直接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参与政治,直接促进公众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自己的社会

(三)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与国民素质关系极其密切,它从多方面直接给国民素质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首先,教育、科学、文化环境制约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文化心理结构”是人对于人生、社会及周围环境所具有的“心态”。在一定时期内,它主要表现为具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道德和情操。处于一定教育、科学、文化环境的主体,必然受这—教育、科学、文化环境特有氛围的熏陶,教育、科学、文化环境通过某种固定的模式和社会交往、认知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科学、文化环境能够通过社会遗传、教育和交往.为上体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相思维操作的工具、方式与范式。

(四) 实施正确外交战略,优化社会外部环境

著名的美国近代战略家A .马汉关于战略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如果战略错了,那么,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士兵的勇敢,辉煌的胜利,都将失去它们的作用,尽管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它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话是专对军事而言的,但于国家外交也是同样适用的。外交战略正确,能够使一个国家广交朋友,国际环境宽松;外交战略失误,则会使其到处树敌,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也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实施正确的外交战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无疑是塑造我国优化国民素质环境的又一重要途径。

3、加强主体建设——国民素质优化的主观条件

人的主观努力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重要途径。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优化,亦需社会主体在主观方面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一) 加强理论学习,正确树立“三观”

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沦是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们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阶段,途径和前途,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变革社会及自身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阼的根本指针相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注,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人在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键是要正确树立“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二) 积极参与政治过程,提高民主法制素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足一种活全生的社会实践,人们要了解政治过程,把握政治过程,培养与礼会主义民工政治所要求的民主法制素质,只能通过不断参与社会主义政治过程才能够实现。从现实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宅义民主政治的推进,政治参与已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及相应的民主法制素质均有厂相应提高。但是。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应达到的要求及相应的公众民主政治素质优化的目标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培养积极进取精神

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的运作和展开对社会主体的人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积极进取精神,敢于进取,乐于进取,锐意进取。为此,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强化主体意识,这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首要前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要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闷民素质沦限制,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实现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一个很大失误,就在于为了群体和社会,往往对个体主体缺乏重视,甚至压制个体主体,片面强调集体主义,限制个体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结果,不仅个体主体的创造性遭到严重地压抑甚至是窒息,也导致群体和社会失去了相应的活力。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从而为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从根本意义上说。

需要个体主体自身的积极追求。

(四) 自觉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增强道德意识

修养的涵义很广,包括人的举止、仪表、技艺、情操诸方面。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锤炼”。不但包括依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解剖,而且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以及应达到的境界。

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强调:“君子宜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也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苟子认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并著有《修身篇》。后来,《大学》把儒家的政治和道德理论概括为“八条目”,其中以“修身”,作为最主要的条目之一,强调“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培养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即使在今天犹可借鉴。

国民素质沦是慎独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自觉性是慎独的显著特点。所以,慎独既是—‘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慎独一直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重要意义。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修养依然需要慎独。

(五) 努力追求科学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从本质上说,一方面以社会主体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为其前提和保证.没有社会主体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追求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社会主体要自觉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也必须不断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的水乎和程度。

社会主体积极追求科学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基于我国现实,很有必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年迈始觉读书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是人保持不断进步、适应外部世界需要的基本途径。

结 束 语

国民素质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说,人的现代化的能否实现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否实现。国民素质在其构成上,包涵德、智、体、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四大方面,国民素质优化既要求其中的每一方面都得到较好地发展,

也要求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发展相和谐,相整合。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不能不受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应地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仍然存在渚多的不足和缺陷。基于社会与人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毫无疑问,既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着力于国民素质优化所需环境的塑造,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进程中,使自己的多方面素质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上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涵。然而,从更宽广的理论视角来透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化还不仅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而且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联系和促进。

国 民 素 养 论

指导老师:胡盛弦

班 级:A1221

学 号: 29号

姓 名:曾世祁

国民素养论

摘要:国民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谓国民素养,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具有先天不同性与后天发展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非协调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特征。国民素养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在它养成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道德、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体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均衡发展和有机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实践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素养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养的核心。 关键词:国民、素养、问题、目标

论文大纲: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三)、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摘要:国民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谓国民素养,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具有先天不同性与后天发展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非协调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特征。国民素养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在它养成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道德、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体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均衡发展和有机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实践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素养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养的核心。

关键词:国民、素养、问题、目标

论文大纲: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三)、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国民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1、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美的愿望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重视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美好追求,也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证,更有社会主义实践中伟大思想家的探索与思考。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全面发展很早就为人们所思考。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朦胧向往。在古希腊,全部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古希腊人颂扬和追求的人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的人”。为造就出这种“理想的人”,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注重对儿童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教育。国民素质沦性解放为中心的新文化、新世界观向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和世界观发起巨大的冲击。新的世界观和

新的生产力,加之科学、文学、艺术的辉煌发展,使人的才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现。这样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社会进步与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相学识渊博方面的时代。人文主义世界观在教育上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新意识、新道德的人。因此,人丈主义教育家们提出要培养在精神、身体、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实施德、智、体、美诸教育。

2、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理论中予以充分重视的基本理论和设想。早在1844年,青年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过程中,就怀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敬仰,提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标志着唯物史观确立的著作中,又明确地提出厂“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并把这一理想置于交往形式和生产力的普遍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厂许多科学的阐述。

3、国民素养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明与礼仪的第一次大剧变是从春秋到秦汉时期。三代之世,学在官府,礼乃贵族专有,草野之民迫于生计,无暇于礼,所谓“礼不下庶人”即此义。至春秋之时,经历社会之大巨变,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或从旧阶层转化、或从草根阶层发迹,“仓廪实而知礼节”,急需建立自己的礼仪制度。而这一时期“士”即掌握知识的人由于奴隶制国家失控奔向民间,兴办私学。于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与仪式乃至国家制度的知识开始传向民间,开始了文明礼仪的首次下移,由贵族化向地主化转变,随着封建社会确立形成带有浓厚奴隶制色彩的封建礼仪制度,秦王朝之礼仪即有此特色。

第二次“文明”之剧变打碰撞始于19世纪四十年代即中国近代社会,伴随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遭遇自古未有之“大变局”,曾国潘、李鸿章等人对中国近代之传统中国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碰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经历千年长青的

中华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前软弱无力,传统知识分子仓皇四顾,不知所措,信仰丧失,由轻视到仇恨抵制至崇洋媚外,可谓心理之痛苦历程。有识之士痛及思痛,学习敌人之长,图国家之富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历程,其中以辛亥革命为较完备者,体现到社会之往规则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礼仪:大人、老爷的称呼被先生、太太等代替,磕头作揖被鞠躬握手代替。中山装取代了长袍、马褂。乃至饮食结构方法等均有新的变化。

第三次大剧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新政府的奠基人、建立者多是农民出身,真正书香门第者寥寥无几。成为统治者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这些“布衣将相们”将农民的传统陋习以革命的名义广为传播,胜利者永远是正确的,于是胜利者们那些粗俗的行为、语言、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变为时尚,它的传播流行比汉初布衣将相们的陋习流毒更深更远。毕竟刘邦等人还有对礼仪的敬畏之心、仰慕之情,现代的农民开国者挟胜利之威树立永远正确的观念,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对原有的中西方礼仪以资产阶级腐朽加以批判、羞辱,乃至粗俗战胜高雅,野蛮战胜文明。

二、国民素养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1、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作为社会发展的能动主体,其素质状况直接推动和制约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在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地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国民素质优化确为其关键。

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相对于任何其他方面而言,人本身才是最高的价值、最终的目的。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参与政治活动、努力推进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正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仅仅当做手段的错误倾向:“根据古代人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人的目的。”“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

2、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

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例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资源匮乏等生态破坏,以及由于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中心。这是因为,我国跨世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点和支撑点。我国的现代化,无论是80年代中期以前所言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还是现在一般泛指的现代化,它们有的要么本身就是经济现代化的内容,要么本身国民素质沦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同时又反过来为经济现代化服务。因此,选择经济现代化为对象对国民素质优化的关键作用加以分析和论证,既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也有利于避免多方面分析和论证而产生不必要的重复。

人的素质的提高、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的关键。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际通用的规则,国内政局稳定,社会环境良好,国际环境有利,等等。但是,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尤其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素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必须同时实

现市场与我国现实的人的素质转变相结合,大力提高、优化社会成员的素质。

三、 优化国民素养建构及发展目标

1、优化国民素养建构的原则

国民素质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对优化的国民素质进行科学地建构。这一建构的根本基点是必须符合当今时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文化意义上,国民素质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需要借鉴、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既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要求,更是具体的社会制度所使然。与之相应,我国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优化建构必须遵循若干反映国民素质本质和特点所要求的原则,以使这种建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感和文化感。从一个侧面来考察,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所制约、由社会发展所推动的过程,社会发展怎样,它对人的要求怎样,人的发展也就怎样。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既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又对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并给予相应地推动或制约;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即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所制约。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但是,生产力反映的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并不反映社会的性质,生产关系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社会的性质,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更是如此。

2、优化的国民素养建构

遵循上述国民素质建构的基本原则,这里试依据德、智、体、美的逻辑顺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优化构成予以具体分析。

政治素质、指人们为实现阶级利益和阶级目标、参加社会管理所需要的素质。在我国,人民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体,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要有效地实现这种管理权,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体现着国民素质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素质是人们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技能的总称,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他们与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

能力素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分工越来越细,每一领域对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因而特别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基于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身上具有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的意志、情感、情绪等心理品质的总和,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危急时刻,人的行为基本上决定于心理素质。

3、优化干部领导的素养

领导干部是一国国民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角色和地位所决定,他们的素质一般而言亦应有较高要求。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们的一贯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所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们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但是,人民群众必须由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的干部、领袖来领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对领导干部的素质都特别注重,阐述了一系列精辟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要求。一方面.这是领导干部的自身地位以及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繁重任务决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局就是决定因素。

四、成就与困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成因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

国民素质的优化建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设定一个大致的基准和目标,国民素质现状的考察则是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提供一个具体的思路和指向。基于国民素质的内在本质和特征,联系回民素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优化国民素质建构的要求,科学考察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似应遵循如下三原则: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既注意历史因素、社会心理积淀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和作用,又注意我国国民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注意避免抛弃历史或忘却历史的思维,又注意避免仅重历史而轻现实的分析;二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既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特点,又注意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相接轨,既不能片面固守自己的文化标准盲目排外,也不能机械照搬他人标准对自己—·概否定;三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既注意把握国民素质的各方面,联系地系统地看问题,又注意把握问题的代表性,既注意避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形而上学观,又避免平均用力,抓不住重点的方面或问题。

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目前人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问题严重,甚感忧虑。应当说,这种观点有—定的道理,发人深省。但是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要求,以理性的眼光和“两点论”的思维来审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虽有问题,然而总体说来积极面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肯定我国国民素质的现状整体是好的,并不意味着已不存在什么问题。相反,问题不仅存在,而且不少方面还十分突出,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醒和重视。

(一) 道德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一,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信念严重弱化,甚至丧失,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其二,爱国意识在一些人心目中严重淡化。其三,节俭意识严重淡薄。这主要表现在吃喝玩乐方面,而公款消费又在其中居于突出地位。其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被淡化。闷民素质论面地看,相当程度上被淡化的情况仍客观存在。

(二) 民主法制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民主素质方面,一是民工知识仍然比较贫乏。我国公众由于长期缺乏对民主的理性认识,民主知识比较贫乏的状况今天仍未从根本上改观,甚至一些受过中等教育者,他们的民主知识也同样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地妨碍了公众民主权利的行使。

(三) 科学素质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尚有不小距离

诚然,自己与自己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几十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站在当代壮界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制高点上来审视,我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还是很低的。

(四) 能力素质在不少方面严重欠缺

对此,这单主要从领导干部角度加以分析: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主要表现在: 处理“洋官司”的能力差。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屡受反倾销制裁。据统计,到1994年7月初,共有30多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反倾销案172起,影响出口贸易额数百亿美元,而在172起反倾销案中,我国应沂的只有60多起,胜诉的不到l0起。产品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之所以屡屡得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有关领导部门和企业领导层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2、国民素养的成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我国国民素质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基于“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优化”这一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对这方面的原因尤其值得研究和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其基本原因。经济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

人的第一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矛盾是由人和物的关系构成的。人作为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利益。

社会民主发展不成熟。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人民民主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民主还不够成熟。

外开放过程中的负效应。对外开放、外来文化的引进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作用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实践发展很迅速,我们在理论上和心理上准备部不成熟,对于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缺乏足够的估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山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效应,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片面发展观的影响。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又直接为社会发展所制约。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中,也确实存在严重的片面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及其强烈的负效应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多方面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五)环境与人辩证改造—优化国民素养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既需要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宋推动,又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化为目标来不断调整坐标和取向,现代化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提高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和优化的过程,其关键和长期的措施就是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1、影响人的发展的——般因素

国民素质的优化塑造实质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提高和推进。所以,实现国民素质的;断提高和优化,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影响人发展的条件或因素。一般而言,人的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发展就是在这两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实现的。

(一)、客观因素与人的发展

这里的客观因素,主要指两个方面,—是指社会发展,二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前者给人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后者也能够影响、促进或制约人的发屣的进程和水平。

社会发展因素给人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这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上。人的发展究竟由什么所决定,这是马克思以前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的发展学说所未能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f

(二) 、主观因素与人的发展

所谓主观因素与人的发展就是指入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推动和促进。在人的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地统一,既强调现有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和制约,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推动和促进,并且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实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也可以通过人的能动作用来改变。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实践,人只有在改变社会的能动实践中才能使自身获得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切社会决定作用都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作用。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凭借于现有的社会条件才能得以发挥和实现。这也相应地决定了人自身的发展与这种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同样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入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社会决定着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又由人决定。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既表现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表现为人对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2、优化社会环境—国民素质优化的客观条件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生活于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对一国而言,概括地说,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从一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塑造国民素质优化的客观环境主要应当着眼于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同时也必须实施正确的外交战略,注意外部环境的优化。

(一) 努力加强经济建设,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建设是国民素质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一,经济建设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基本前提和内驱力。国民素质的提高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发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人才能把精神生活,把现代化当做自觉的目标去追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达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二) 增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优化民主政治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提高、优化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民主素质提高、优化的直接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参与政治,直接促进公众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自己的社会

(三)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与国民素质关系极其密切,它从多方面直接给国民素质的发展以根本性影响和制约。首先,教育、科学、文化环境制约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文化心理结构”是人对于人生、社会及周围环境所具有的“心态”。在一定时期内,它主要表现为具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道德和情操。处于一定教育、科学、文化环境的主体,必然受这—教育、科学、文化环境特有氛围的熏陶,教育、科学、文化环境通过某种固定的模式和社会交往、认知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科学、文化环境能够通过社会遗传、教育和交往.为上体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相思维操作的工具、方式与范式。

(四) 实施正确外交战略,优化社会外部环境

著名的美国近代战略家A .马汉关于战略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如果战略错了,那么,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士兵的勇敢,辉煌的胜利,都将失去它们的作用,尽管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它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话是专对军事而言的,但于国家外交也是同样适用的。外交战略正确,能够使一个国家广交朋友,国际环境宽松;外交战略失误,则会使其到处树敌,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也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实施正确的外交战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无疑是塑造我国优化国民素质环境的又一重要途径。

3、加强主体建设——国民素质优化的主观条件

人的主观努力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重要途径。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优化,亦需社会主体在主观方面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一) 加强理论学习,正确树立“三观”

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沦是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们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阶段,途径和前途,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变革社会及自身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阼的根本指针相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注,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人在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键是要正确树立“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二) 积极参与政治过程,提高民主法制素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足一种活全生的社会实践,人们要了解政治过程,把握政治过程,培养与礼会主义民工政治所要求的民主法制素质,只能通过不断参与社会主义政治过程才能够实现。从现实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宅义民主政治的推进,政治参与已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及相应的民主法制素质均有厂相应提高。但是。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应达到的要求及相应的公众民主政治素质优化的目标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培养积极进取精神

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的运作和展开对社会主体的人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积极进取精神,敢于进取,乐于进取,锐意进取。为此,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强化主体意识,这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首要前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要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闷民素质沦限制,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实现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一个很大失误,就在于为了群体和社会,往往对个体主体缺乏重视,甚至压制个体主体,片面强调集体主义,限制个体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结果,不仅个体主体的创造性遭到严重地压抑甚至是窒息,也导致群体和社会失去了相应的活力。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从而为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从根本意义上说。

需要个体主体自身的积极追求。

(四) 自觉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增强道德意识

修养的涵义很广,包括人的举止、仪表、技艺、情操诸方面。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锤炼”。不但包括依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解剖,而且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以及应达到的境界。

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强调:“君子宜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也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苟子认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并著有《修身篇》。后来,《大学》把儒家的政治和道德理论概括为“八条目”,其中以“修身”,作为最主要的条目之一,强调“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培养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即使在今天犹可借鉴。

国民素质沦是慎独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自觉性是慎独的显著特点。所以,慎独既是—‘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慎独一直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重要意义。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修养依然需要慎独。

(五) 努力追求科学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从本质上说,一方面以社会主体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为其前提和保证.没有社会主体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追求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社会主体要自觉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也必须不断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的水乎和程度。

社会主体积极追求科学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基于我国现实,很有必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年迈始觉读书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是人保持不断进步、适应外部世界需要的基本途径。

结 束 语

国民素质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说,人的现代化的能否实现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否实现。国民素质在其构成上,包涵德、智、体、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四大方面,国民素质优化既要求其中的每一方面都得到较好地发展,

也要求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发展相和谐,相整合。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不能不受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应地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仍然存在渚多的不足和缺陷。基于社会与人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毫无疑问,既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着力于国民素质优化所需环境的塑造,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进程中,使自己的多方面素质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上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涵。然而,从更宽广的理论视角来透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化还不仅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而且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联系和促进。


相关文章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钟启泉中国教育报20150401)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 ...查看


  • 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
  • 对接?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能对接吗?当然能.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有�仍诹�系.在复杂.多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应对21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21世纪素养即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S.公民素 ...查看


  • 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新建小学校(030500) 游敏星 摘要:为迎接知识经济,美国制定了<2061计划>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温家宝总理指出,"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要 ...查看


  •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范文)
  • 范文一: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 ...查看


  • 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 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2013年12月30日 第A1版:要闻要论 作者:马一德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643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分析 作者:孙秀兰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 ...查看


  • 高中通用技术课不是摆设
  •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5日   05 版)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高考."这个几乎很多人做出的回答,对应的是当前我国国民并不乐观的技术素养. 高中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做出篮球架 ...查看


  •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 ...查看


  • 以科学素养驱散"伪概念"
  • 最近,引力波成为热词.热概念.几乎同时,某电商网站上出现了宣称能屏敝引力波辐射的商品,如面膜.孕妇背心和肚兜,有商品简介上甚至写着:"引力波是辐射的一种,而且辐射非常强". 引力波到底是什么,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但不妨碍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