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和下西洋与外销瓷的关联及影响

  摘 要:些许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瓷器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形象而存在,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商品之一,并且有着世界性的巨大影响力。本文着眼“郑和下西洋”时期,综合分析在这段特殊时期与瓷器外销之间的牵连,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瓷器;外销;影响

  0 引言

  陶瓷发展到宋、元时期,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制作技术的成熟,周期的缩短,工人分工的日益细化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标志着制作工艺趋于历史的顶峰。而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瓷器的外销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这场盛大的国际贸易中最耀眼的一笔。

  1 外销瓷历史及发展

  顾名思义,外销瓷简单理解也就是销往国外的瓷器。据世界考古发掘,中国的陶瓷外销最晚发端于唐代,当时是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的。在当今的日本、菲律宾、朝鲜、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历史的车轮往前行至宋元时代。航海业的发达,以及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地“市舶司”的设立,促进了对外贸易达到顶峰,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启运,沿着前朝开辟的航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亚洲、非洲各国。

  有必要了解在瓷器未出口前的国际情况,彼时的外国人(外销瓷出口国及未出口国均含在内)日常生活用品多是陶器或金属器皿,比如金、银、铜、铁等。不妨以著名的青花瓷作为案例。

  大约元代中期(有记载约1325年间),青花瓷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市场。然后直至18世纪,或从使用的角度,或从审美的需求,青花瓷都成为当时无可替代的主流产品,满足广大社会需求。而且无论它出现于何时、何处(今天的景德镇依然如此),其精湛高超的制瓷技术都会对当地制瓷业产生影响,并且毫不夸张地巨大。

  元中期,中国的窑业(包括官窑和民窑)仍然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就东南亚贸易市场而言,与初期的宋瓷相比,刚起步的宋代足以黯然失色。贸易为元政府带来大量国库收入,而这对于蒙古族而言,无疑是为战争扩张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14世纪初至15世纪,元朝被以朱元璋为首带领的起义军推翻,建立了大明政权。明代(1368~1644)的统治者急于恢复帝国的霸主地位,他们效仿先辈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朝贡制度,这就是外邦异民来中国交易,都用进贡或臣服的名义。为了鼓励这样的致敬,同时也炫耀大明王朝的资金实力,明朝政府还定期给这些客人加倍回赠。这些外来物件不仅是免税的,而且可以交换更有价值的物品。这种方法使得明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明朝最初阶段,私人贸易几乎停滞。不变的是,当禁令被解除,进贡仍然受到免税的优惠待遇。

  驰名中外被写进教科书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时间发生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1403~1424)。

  2 郑和下西洋与外销瓷的渊源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缘由最大缘由,或许就是为了维持上述的进贡关系,派遣大队船只出海“走访”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了。这只庞大的皇家船队由60只船组成,船员至少有两万多人,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阵容,在统治者看来是极其“有面子”的。

  郑和的皇家船队共七次出使西洋,从永乐1405年6月起,到宣德八年七月为止,时间长达28年之久,他每次出使都带去大量的丝绸、茶叶、铁器以及瓷器等。而在这些礼品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瓷器了。有史为证,在《明史》卷323的《外国志》中有载:永乐十六年派遣官员赏赐给勘合、文册等三十二,瓷器九千到一万。在那时候,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从明代晚期开始还远销欧洲诸国。明代中期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都非常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运到荷兰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达36万件。

  市场刺激生产,外贸的发展自然而然造就着国内窑业的繁荣,它渗透到陶瓷的烧制、纹饰甚至器型等等。同样以青花瓷为例。由于郑和下西洋时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地区,而青花瓷的装饰美感寓意纯洁高尚,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所以对当时中国瓷器来说,影响更大的是青花瓷器产量的激增。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青花瓷不仅仅影响了国外的市场,也促进了国内的市场,它解决了许多教育(手艺学徒)、就业(七十二道工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与前者自然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明朝大量生产青花瓷器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3 “下西洋”期间陶瓷的世界性影响

  郑和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航海家,就和陶瓷的沿线传播一样是有依据的,从明朝永乐时期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经过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历时永乐、洪熙、宣德三个朝代,长达近三十年。这些国家纷纷与中国遣使通好,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和中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长来以往。这件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贸易来往过程中,中国用瓷器、织造品、金属器皿及钱币换取香料、染料、药材、珠宝等物。对来到中国朝贡的客人及每次往来的使节,国家必发绫、棉、纱罗、彩绢、麝香、玉器和瓷器等物作为赏赐礼品。这种朝贡和赏赐,也成了一种互易有无、文化交流的方式。

  关于郑和船队所带物品,可以从随同郑和出使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中看到:以青白花器做交易的国家有六处(暹罗、阿枝、忽鲁姆斯、榜葛刺、大唤喃、阿丹),以青白花瓷为交易的有三处(锡兰山、古里、天方)。可见那时期陶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其实陶瓷外销热的产生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发展起来,出现了手工业工厂,随着贸易市场的扩大,陶瓷销量大大增加,使得西方国家兴起了陶瓷收藏热。兼具美观实用、鉴赏、收藏、装饰等多种功能的陶瓷刺激了当时的贵族统治阶级的奢侈欲望,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奢侈品。

  从西方国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现存的瓷器,以及最近得知的沉船瓷器来看,明代的出口瓷器都有着很高的品质,许多外销的陶瓷茶具胎质很薄,西方人一度认为中国的瓷器是透明的,且类似于玻璃,就连进口最多的葡萄牙人都不清楚陶瓷原料的成分。

  就是这样的中外综合环境下,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事业得以实现,陶瓷作为一块敲门砖得以流传至今,见证着那段辉煌。

  4 结语

  在瓷器外销的时代,尤其以“郑和下西洋”为典型,瓷器作为一种器皿和文化大量输出,对促进世界各地的友好往来、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不仅传播了中华民族的陶瓷装饰艺术,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民俗习惯有所影响。这是中国在东西文化交流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也在人类文化史上印下了浓墨重彩,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岁月之河流经我们,适逢盛世,有理由也有责任,将陶瓷这项中华民族最具特质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曹建文.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 叶文程.郑和下西洋与明代中国陶瓷的外销[J].南方文物,2005(3):23-28.

  [4]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摘 要:些许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瓷器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形象而存在,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商品之一,并且有着世界性的巨大影响力。本文着眼“郑和下西洋”时期,综合分析在这段特殊时期与瓷器外销之间的牵连,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瓷器;外销;影响

  0 引言

  陶瓷发展到宋、元时期,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制作技术的成熟,周期的缩短,工人分工的日益细化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标志着制作工艺趋于历史的顶峰。而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瓷器的外销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这场盛大的国际贸易中最耀眼的一笔。

  1 外销瓷历史及发展

  顾名思义,外销瓷简单理解也就是销往国外的瓷器。据世界考古发掘,中国的陶瓷外销最晚发端于唐代,当时是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的。在当今的日本、菲律宾、朝鲜、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历史的车轮往前行至宋元时代。航海业的发达,以及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地“市舶司”的设立,促进了对外贸易达到顶峰,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启运,沿着前朝开辟的航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亚洲、非洲各国。

  有必要了解在瓷器未出口前的国际情况,彼时的外国人(外销瓷出口国及未出口国均含在内)日常生活用品多是陶器或金属器皿,比如金、银、铜、铁等。不妨以著名的青花瓷作为案例。

  大约元代中期(有记载约1325年间),青花瓷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市场。然后直至18世纪,或从使用的角度,或从审美的需求,青花瓷都成为当时无可替代的主流产品,满足广大社会需求。而且无论它出现于何时、何处(今天的景德镇依然如此),其精湛高超的制瓷技术都会对当地制瓷业产生影响,并且毫不夸张地巨大。

  元中期,中国的窑业(包括官窑和民窑)仍然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就东南亚贸易市场而言,与初期的宋瓷相比,刚起步的宋代足以黯然失色。贸易为元政府带来大量国库收入,而这对于蒙古族而言,无疑是为战争扩张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14世纪初至15世纪,元朝被以朱元璋为首带领的起义军推翻,建立了大明政权。明代(1368~1644)的统治者急于恢复帝国的霸主地位,他们效仿先辈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朝贡制度,这就是外邦异民来中国交易,都用进贡或臣服的名义。为了鼓励这样的致敬,同时也炫耀大明王朝的资金实力,明朝政府还定期给这些客人加倍回赠。这些外来物件不仅是免税的,而且可以交换更有价值的物品。这种方法使得明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明朝最初阶段,私人贸易几乎停滞。不变的是,当禁令被解除,进贡仍然受到免税的优惠待遇。

  驰名中外被写进教科书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时间发生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1403~1424)。

  2 郑和下西洋与外销瓷的渊源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缘由最大缘由,或许就是为了维持上述的进贡关系,派遣大队船只出海“走访”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了。这只庞大的皇家船队由60只船组成,船员至少有两万多人,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阵容,在统治者看来是极其“有面子”的。

  郑和的皇家船队共七次出使西洋,从永乐1405年6月起,到宣德八年七月为止,时间长达28年之久,他每次出使都带去大量的丝绸、茶叶、铁器以及瓷器等。而在这些礼品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瓷器了。有史为证,在《明史》卷323的《外国志》中有载:永乐十六年派遣官员赏赐给勘合、文册等三十二,瓷器九千到一万。在那时候,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从明代晚期开始还远销欧洲诸国。明代中期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都非常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运到荷兰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达36万件。

  市场刺激生产,外贸的发展自然而然造就着国内窑业的繁荣,它渗透到陶瓷的烧制、纹饰甚至器型等等。同样以青花瓷为例。由于郑和下西洋时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地区,而青花瓷的装饰美感寓意纯洁高尚,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所以对当时中国瓷器来说,影响更大的是青花瓷器产量的激增。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青花瓷不仅仅影响了国外的市场,也促进了国内的市场,它解决了许多教育(手艺学徒)、就业(七十二道工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与前者自然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明朝大量生产青花瓷器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3 “下西洋”期间陶瓷的世界性影响

  郑和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航海家,就和陶瓷的沿线传播一样是有依据的,从明朝永乐时期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经过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历时永乐、洪熙、宣德三个朝代,长达近三十年。这些国家纷纷与中国遣使通好,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和中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长来以往。这件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贸易来往过程中,中国用瓷器、织造品、金属器皿及钱币换取香料、染料、药材、珠宝等物。对来到中国朝贡的客人及每次往来的使节,国家必发绫、棉、纱罗、彩绢、麝香、玉器和瓷器等物作为赏赐礼品。这种朝贡和赏赐,也成了一种互易有无、文化交流的方式。

  关于郑和船队所带物品,可以从随同郑和出使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中看到:以青白花器做交易的国家有六处(暹罗、阿枝、忽鲁姆斯、榜葛刺、大唤喃、阿丹),以青白花瓷为交易的有三处(锡兰山、古里、天方)。可见那时期陶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其实陶瓷外销热的产生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发展起来,出现了手工业工厂,随着贸易市场的扩大,陶瓷销量大大增加,使得西方国家兴起了陶瓷收藏热。兼具美观实用、鉴赏、收藏、装饰等多种功能的陶瓷刺激了当时的贵族统治阶级的奢侈欲望,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奢侈品。

  从西方国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现存的瓷器,以及最近得知的沉船瓷器来看,明代的出口瓷器都有着很高的品质,许多外销的陶瓷茶具胎质很薄,西方人一度认为中国的瓷器是透明的,且类似于玻璃,就连进口最多的葡萄牙人都不清楚陶瓷原料的成分。

  就是这样的中外综合环境下,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事业得以实现,陶瓷作为一块敲门砖得以流传至今,见证着那段辉煌。

  4 结语

  在瓷器外销的时代,尤其以“郑和下西洋”为典型,瓷器作为一种器皿和文化大量输出,对促进世界各地的友好往来、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不仅传播了中华民族的陶瓷装饰艺术,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民俗习惯有所影响。这是中国在东西文化交流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也在人类文化史上印下了浓墨重彩,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岁月之河流经我们,适逢盛世,有理由也有责任,将陶瓷这项中华民族最具特质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曹建文.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 叶文程.郑和下西洋与明代中国陶瓷的外销[J].南方文物,2005(3):23-28.

  [4]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 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 博物杂谭 中华博物
  • [中华博物网首页] 拍卖行情 | 中国艺术家博览 | 藏品交流 | 竞价交流 | 博物档案库 | 工具书 | 鉴证室 | 网站地图 咨询鉴定 | 聚友堂 | 高古版 | 明清版 | 谈书评画 | 年鉴 | 潘家园 | 会员联谊 藏品检索 | ...查看


  • 2017年青海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17年青海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 ...查看


  • 古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古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古到今对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后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更将会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世界历史分为大致的几个时段,在不同的时段中中国经济对世界发展的作 ...查看


  • 郑和下西洋
  • [1] 郑文彬. 郑和下西洋到过新加坡[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 1993,(03) . 李向飞, 薛花. 郑和下西洋性质新探[J]. 才智, 2010,(21) . 赵新图. 郑和下西洋对明代工艺美术的影响[D]. 清华大学, 2 ...查看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是封建制度的晚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本课 内容介绍了明清两朝的对外 ...查看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教案
  • 四川省郫县唐元镇初级中学 张洪文 指导教师: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永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 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 ...查看


  •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不同国际影响
  •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不同国际影响 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两件在东西方历史.在人类航海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大事.因为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规模.动因及目的不同,故两事件的国际影响侧 ...查看


  •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授课班级:七年级四班 授课地点:阶梯教室 授课时间:2007-6-6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 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q ...查看


  •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是如何被毁的
  • 档案贰零零陆年第肆 期 郑和下西洋的 航海日志是如何被毁的 陆其国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一生最大的业绩,莫过于他从1405年开始,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舰队七下西洋的历程了.郑和倾注28年光阴,成就这样一项辉煌壮举,既是时代的奇迹,也是他的骄傲.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