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人情世故-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中国人向来以历史为镜,以史为鉴,来学习做人做事,杂谈奇说以《战国策》为背景解读人情世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春秋战国时代,九鼎是权力的代表(类似于以后的国玺),野心勃勃的秦国为此出动大军向东周要胁,让衰弱的东周君王不知如何是好。顏率知道后便自动请缨帮东周解决问题。

顏率看准了每个诸侯都想拥有这个镇国九鼎,拉抬自己的权力地位,便到另一强国齐国求助。他先向齐王表达东周君王的意思:“东周王面对这次的事件,想说与其给无道的秦国,不如给德高望重的您。”为打动齐王,顏率故意以齐王的角度游说,以松懈齐王戒心。

“大王呀,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您而言是件名利双收的事情。”顏率故作镇定、轻描淡写的说,眼神却是偷偷观察齐王的表情变化。

“怎么说?”齐王的眉挑动了一下,虽然名利双收四字挑起了兴趣,但齐王仍是以平静的口语回答,以免洩了自己的底。

“只要您出兵,秦兵必退,这时候您就拥有了保护东周君王的仁义名声,西周君王为了答谢您,将镇国九鼎交给贵国保管,这不是千金难买的厚利吗?而且您只花费行军的粮草而已!”顏率说话虽平稳,但在重点部份却故意加重语气,好诱敌深入。

齐王听了之后深觉有道理,指派陈臣思率领大军救东周君王,秦王一听齐国出兵,就撤兵回国。

事情结束后,齐王见东周仍未将九鼎送来,又把顏率找来。

“怎么事成之后却没看到君王的承诺?”齐王生气的质问顏率。

“我回国后一直在筹划这件事情,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将九鼎送过来。”顏率故意以焦虑的口吻回答,以方便向齐王以喊冤的方式脱罪。

齐王倚在大位上,不削地说:“这哪有什么难的,向梁国借路不就结了,我看你分明是想耍赖。”

“不敢。”顏率恭敬地说,随后他又压低声音,严肃地说:“根据我的情报,梁国早已在晖台、沙海一带设下埋伏,向梁国借路,九鼎一定是有进无出!”齐王一听似乎挺有道理,口气也渐渐和缓下来,想了一想,向顏率提出向楚国借路的方式,但顏率又藉机给他一个闭门羹,然后又跟齐王说明各国蠢蠢欲动的话,说着说着,齐王对这块看得着却吃不着的嘴边肉,开始发愁了,自言自语地嘟嚷着。

顏率看到齐王发愁,也故意发出叹息,齐王暗想吃亏的是自己,为何顏率也在叹息,便问了问顏率原因。

“除了借路问题,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

“怎么说?”齐王因为借路问题早就愁容满面,一听到连最简单的打包运送也有问题,脸就更垮了。

顏率就以之前周武王运送九鼎的过程,向齐王解释所需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担心齐国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且即使齐国有此实力,如此的大阵仗,也没有一个诸侯敢借路,深怕路一借,国土也顺便被齐国“借”走了。

“顏率,照你这样说来,这不就当成是春梦一场!”齐王有点怨、有点恨地看着顏率。

顏率必恭必敬地回覆齐王:“唉,只怪当初小的没有想的那么清楚,只着眼到大利,却忽略了执行的细节,不过只要大王选定一条安全的路,东周君王一定会把九鼎送过来。”顏率这句自承愚蠢的高招,一来可脱罪二来又让人骂不下去---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自己把巴掌丢了,就一辈子响不了了。

齐王一阵干笑:「罢了,罢了,我也不是那么唯利是图的人,诸侯护主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份人情就先欠着吧。」吃了暗亏的齐王,就停止要求九鼎的事情。(故事:战国策-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讲读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相信你,相信你是对了他才如何如何的,但是同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最后以自嘲方式来让对方不再对你警惕,抱怨甚至恨你。

附:战国策-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中国人向来以历史为镜,以史为鉴,来学习做人做事,杂谈奇说以《战国策》为背景解读人情世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春秋战国时代,九鼎是权力的代表(类似于以后的国玺),野心勃勃的秦国为此出动大军向东周要胁,让衰弱的东周君王不知如何是好。顏率知道后便自动请缨帮东周解决问题。

顏率看准了每个诸侯都想拥有这个镇国九鼎,拉抬自己的权力地位,便到另一强国齐国求助。他先向齐王表达东周君王的意思:“东周王面对这次的事件,想说与其给无道的秦国,不如给德高望重的您。”为打动齐王,顏率故意以齐王的角度游说,以松懈齐王戒心。

“大王呀,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您而言是件名利双收的事情。”顏率故作镇定、轻描淡写的说,眼神却是偷偷观察齐王的表情变化。

“怎么说?”齐王的眉挑动了一下,虽然名利双收四字挑起了兴趣,但齐王仍是以平静的口语回答,以免洩了自己的底。

“只要您出兵,秦兵必退,这时候您就拥有了保护东周君王的仁义名声,西周君王为了答谢您,将镇国九鼎交给贵国保管,这不是千金难买的厚利吗?而且您只花费行军的粮草而已!”顏率说话虽平稳,但在重点部份却故意加重语气,好诱敌深入。

齐王听了之后深觉有道理,指派陈臣思率领大军救东周君王,秦王一听齐国出兵,就撤兵回国。

事情结束后,齐王见东周仍未将九鼎送来,又把顏率找来。

“怎么事成之后却没看到君王的承诺?”齐王生气的质问顏率。

“我回国后一直在筹划这件事情,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将九鼎送过来。”顏率故意以焦虑的口吻回答,以方便向齐王以喊冤的方式脱罪。

齐王倚在大位上,不削地说:“这哪有什么难的,向梁国借路不就结了,我看你分明是想耍赖。”

“不敢。”顏率恭敬地说,随后他又压低声音,严肃地说:“根据我的情报,梁国早已在晖台、沙海一带设下埋伏,向梁国借路,九鼎一定是有进无出!”齐王一听似乎挺有道理,口气也渐渐和缓下来,想了一想,向顏率提出向楚国借路的方式,但顏率又藉机给他一个闭门羹,然后又跟齐王说明各国蠢蠢欲动的话,说着说着,齐王对这块看得着却吃不着的嘴边肉,开始发愁了,自言自语地嘟嚷着。

顏率看到齐王发愁,也故意发出叹息,齐王暗想吃亏的是自己,为何顏率也在叹息,便问了问顏率原因。

“除了借路问题,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

“怎么说?”齐王因为借路问题早就愁容满面,一听到连最简单的打包运送也有问题,脸就更垮了。

顏率就以之前周武王运送九鼎的过程,向齐王解释所需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担心齐国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且即使齐国有此实力,如此的大阵仗,也没有一个诸侯敢借路,深怕路一借,国土也顺便被齐国“借”走了。

“顏率,照你这样说来,这不就当成是春梦一场!”齐王有点怨、有点恨地看着顏率。

顏率必恭必敬地回覆齐王:“唉,只怪当初小的没有想的那么清楚,只着眼到大利,却忽略了执行的细节,不过只要大王选定一条安全的路,东周君王一定会把九鼎送过来。”顏率这句自承愚蠢的高招,一来可脱罪二来又让人骂不下去---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自己把巴掌丢了,就一辈子响不了了。

齐王一阵干笑:「罢了,罢了,我也不是那么唯利是图的人,诸侯护主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份人情就先欠着吧。」吃了暗亏的齐王,就停止要求九鼎的事情。(故事:战国策-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讲读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相信你,相信你是对了他才如何如何的,但是同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最后以自嘲方式来让对方不再对你警惕,抱怨甚至恨你。

附:战国策-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相关文章

  • [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 ①<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班 陈芬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6 摘要: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当然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现代汉语的 ...查看


  • 过秦论导学练及详细答案
  • 第十课 过 秦 论 姓名:[预习导学] 预习指要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了解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三监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 .蔡叔.霍叔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 ...查看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巧舌再辨][散文欣赏]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 秦师兴兵取九鼎之[巧舌再辨] 第五说:巧舌再辩 齐王没有经过考虑就发兵五万,秦国吓的退兵了.周天子这回可以喘一口气了.这气还没有呼吸匀称,噩梦才刚刚开始.当时的天下形势,如果把秦国比喻成豺狼.那么齐国就是猛 ...查看


  • 东周历代帝王
  • 周朝历代帝王(春秋时期)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 ...查看


  • 引导你成功的本土雄辩经典
  • 新浪读书 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论辩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谋求成功而直接面临的课题.口才和论辩类图书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此类图书都以国外的书一统天下,象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征服人心的演讲>.美 ...查看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第二单元第6课 第6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doc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经典习题 1.春秋时期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哪一个国家( ) A .秦国 B .楚国 C .齐国 D .晋国 2.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称霸的诸侯是( ) A .秦穆公 B .宋襄公 C .楚庄王 D ...查看


  •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本文谈论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首先要谈到什么是军事装备?武王问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望曰:" ...查看


  •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 班级:小学教育(英语方向)10级英语班 姓名:李萍萍 学号:10071414 2012-10-23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