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①《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班 陈芬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6

摘要: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当然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本文通过对《战国策》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在共三十三卷的《战国策》中共有双宾语动词35个,用例201个。依据对谓语动词的不同分类,可以将《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句分为:授予类(授予义和接受义)、问告类(告诉义和询问义)、使动类、为动类、称谓类和处置式共六类。研究发现,双宾语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三个语义相关。而这三个语义又与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又直接的关系。双宾语结构的宾语又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大部分由代词“之”充当。 从句型看,《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常见的句型主要有:(1)双宾结构:V+O1+O2和V+O2+O1(2)相关结构:以+O2+V+O1,等。

关键词:《战国策》 双宾语 动词 宾语 语序

较早探讨双宾语的学者是黎锦熙【1】,黎锦熙说:“由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①

‘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语的名词。这两个宾语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语’(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语’(属副性宾语);次宾语常在前,而正宾语常在后。”双宾语指的是一个谓语动词后带两个宾语的句式。这两个宾语一般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宾语通常为间接受事者,称为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指物的宾语叫做直接宾语,即远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公式表示即为:V+O1+O2或者V+O2+O1。

一、《战国策》中的述语(谓语动词)

述语是构成双宾语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战国策》中充当述语的都是动词,而且都是单音节动词,共有49个,用例204个。列举如下:

与17 予7 为18 劝2 赉1 赐11 致3 献17 奉8 赂4 送1 资8 遗13 归5 受2 藉2 购1 置1 著1 杀1 进4 遣1 赎1 泄1 事2 许6 奏1 封9 籍2 投1 委3 给1 发1 谓4 还1 养1 示3 告9 言8 问5 遇2 属2 使2 纳1 构1 见2 夺1 益5 降1

我们根据这些动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及其构成双宾结构的类型,大致可以将双宾语动词分为六类:授予类、问告类、使动类、为动类、称谓类和处置式。

(一) 、授予类

:授予类双宾语所表示的语义是指将某东西授予别人,或指从某

人处接受某东西,由此,授予类双宾语又可分为授予义和接受义两类。《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句类型最多的就是授予类,但是《战国策》双宾语句式中授予义的类型比较多,而接受类的双宾语句很少出现。

1、接受义

出现最多的授予类谓语动词主要有“赐、与、予、致、献、遗、封、赂、奉、归”等。句式以V+O1+O2居多,但也偶尔有“以+O2+V+O1”的句式出现,《战国策》中的授予类双宾语句共有152例。其中表示授予义的双宾语句有150例。

例如:

(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2)公何不与周地, 发重使使之地。(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3)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4)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东周策·周共太子死)

(5)其智伯欲伐厷由,遗之大钟。(西周策·秦令棂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6)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以名都。(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7)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秦策三·秦客卿造谓穰侯)

(8)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

(9)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10)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燕策二·客谓燕王)

2、接受义

《战国策》中表示接受义的双宾语句有两例,谓语动词均为“受” 例如:

(1)君王后死,后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

(二)、问告类

问告类双宾语所表示的语义是从别人处询问某种事情或告诉某人某种事情,由此问告类双宾语又可以分为告诉义和询问义两类。《战国策》中的问告类双宾语句出现最多的谓语动词是“示、告、言”。《战国策》中的告诉类双宾语句共有15例,而询问类双宾语句共有5例,所以《战国策》中的问告类双宾语句共有20例。

1、 告诉义

告诉义的谓语动词主要有“示、告、言、进”等,其句式可变为:“V+O1+O2”或“以+O2+V+O1 ”。

例如:

(1)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齐策三·楚王死)

(3)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

(4)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赵策二·腹击为室而钜)

(5)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赵策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6)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7)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8)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9)秦许吾以垣雍。(魏策四·长平之役)

(10)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

2、询问义

询问义的谓语动词主要是 “问”,其句式可变为:“向+O 1+问+O 2”或“以+O 2+问+O 1”,

例如:

(1)甘茂至,王问其故。(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3)问其故,对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4)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赵策二·王立周绍为传)

(5)王问其故,对曰:“„„”。(赵策四·冯忌请见赵王)

一、《战国策》中的述语(谓语动词) . ........................................................................................ 2

(一) 、授予类 . .......................................................................................................................... 2

1、接受义 . ........................................................................................................................ 3

2、接受义 . ........................................................................................................................ 4

(二)、问告类 . ........................................................................................................................ 4

1、 告诉义 . .................................................................................................................. 4

2、询问义 . ........................................................................................................................ 5 使动类双宾语中近宾语O1为使动宾语,语义为使近宾语O1发出

谓语动词V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并涉及远宾语O2。其中谓语动词以及物动词为多,有些甚至还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数词,其句式为:V+O1+O2。《战国策》中的使动类双宾语句并不多见,只有2例。

例如: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粟腹于镐,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门入赵。(燕策三)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西周策)

(四)为动类:为东双宾语句中V 和O1是为动关系,语义是为O1动而涉及O2。其句式可变为:为+O1+V+O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动类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1、“为+名+名”式中的“为”的基本意思是“做、作”,尽管后边是跟着两个名词,但也不是双宾语结构,如“为文王卿士”,只有当“为”做“授予”义即“授予、施舍”是才可能是双宾语结构,但是这种情况又非常的少见。

2、“为+之+名”式中当“之”做“谁的、某某的”解时则不是双宾语结构;只有当“之”不做领格,而谓语动词“为”有正好做“授予、施舍”解时才能视为双宾语结构。

《战国策》中的为动类双宾语并不多见,只有为数不多的为动双宾语句,比如“夫项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虽然,“为”字引导的是“为+名+名”结构,但是“为”字是做“做、作、成为”解,“成为孔子

的老师”,并不是为动类的双宾语结构,只是一个普通的句式,《战国策》中的为动类双宾语结构多是“V+O1+O2”,在《战国策》中为动类双宾语共有18例。

例如:

(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

(2)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五)称谓类:称谓类:称谓类双宾语句的语义是将O1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称谓O2所表示的术语或者是名称。称谓类双宾语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谓或呼”,偶尔也使用一些活用做动词后的名词充当,如“名、字、谥、号”等。称谓类的双宾语句的句式可以变换为:“V +O1+以+O2”或“以+O2+V +O1”。在《战国策》中表示称谓意义的双宾语句只有3例。谓语动词主要是“谓”。

例如:

(1)“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六)处置式:其表示的语义为将O1所表示的人,物处置到O2所表示的处所,或用O2所表示的工具,方式处置O1所表示的人、物。前者为“处所类”,后者为“方式类”双宾语句。表示处所的谓语动词为带有处置意味的动作动词,是开放的类,常见动词有:“处、置、传、纳、进、藏、积、投、陈、施、布、著、蓄、迁、斥”等其句式可变换为“以+O1+V +O2”或“V +O2+于+O1”。表方式类双宾语动词,是开放的类,如“考、揆、稽、比、试、验、度、譬、卜、封、

导、傅、托、益、加、置、悬”等。 其句式可变换为“V +O1+以+O2”或“以+O2+V +O1”。 《战国策》中的处置式双宾语和为动类双宾语一样也并不多见,全书共有8例。

例如:

(1)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楚策二·楚怀王拒张仪)

(2)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3)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魏策一·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4)子言无秦,而养秦太后以地,是欺我也„„(魏策四·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5)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

(6)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宋卫策·卫嗣君时靡逃之魏)

二、《战国策》中的双宾宾语

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宾语有两个,即间接宾语(近宾语)和直接宾语(远宾语)。这两个宾语一般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宾语通常为间接受事者,称为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指物的宾语叫做直接宾语,即远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1、间接宾语

1.1《战国策》中的间接宾语即指人的宾语大部分都由代词“之”

充当,例如:

(1) 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东周策·秦

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2) 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东周策·周共太子死)

(3)其智伯欲伐厷由,遗之大钟。(西周策·秦令棂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4)不如因而赂之以名都。(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5)“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6)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楚策二·楚怀王拒张仪)

(7)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8)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魏策一·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1.2《战国策》中间接宾语有的还由官职名和人名充当,例如:

(1)献书秦王曰:“„„”。(魏策四·献书秦王)

(2)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魏策一·苏秦拘于魏)

(3)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

(4)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5)又遗其后相信陵君书曰:“„„”(赵策四·虞卿请赵王)

1.3《战国策》中间接宾语有的还由国名等充当,例如:

(1)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2)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燕策一·燕文公时)

(3)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策一·燕文公时)

(4)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1.4其它情况:《战国策》中的间接宾语还会由“臣”、“我”、代词“其”、“君”、“寡人”、“先生”等充当,例如:

(1)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魏策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与卫)

(2)子能以汾北与我乎?(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3)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之。(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

(5)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齐策三·孟尝君奉夏侯章)

(6)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

(7)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秦策三·秦客卿造谓穰侯)

(8)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赵策一·苏秦说李兑)

(9)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赵策二·王立周绍为传)

2、直接宾语

2.1《战国策》中的直接宾语比较复杂,比较多,如“地”、“羹”、“书”、“一名都”、“万家之邑”、“病”、“故”等,也有由地名充当的。例如:

(1)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齐策三·楚王死)

(3)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

(4)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赵策二·腹击为室而钜)

(5)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赵策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6)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7)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8)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9)秦许吾以垣雍。(魏策四·长平之役)

(10)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

2.2有的也由代词“之”充当,例如:

(1)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2.3也有由地名充当的,例如:

(1)子能以汾北与我乎?(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基本结论:

1、 在《战国策》中出现最多的双宾语类型是授予类,授予类中最多出现的就是授予义。其它类型也有出现,但是并不多见。

2、 和古代汉语其它双宾语句一样,《战国策》中双宾宾语的间接宾语主要是由代词“之”充当,而直接宾语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

3、 通过对《战国策》双宾语的研究,对古代汉语双宾语,尤其是先秦双宾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注释: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34.

参考文献:

1、《战国策》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战国策》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古代汉语(上) 郭锡良等著 商务印书馆

4、古汉语常用字词典 商务印书馆

5、新华字典(第十版) 商务印书馆

6、《战国策》中的双宾语类型 张先坦 贵州师范大学

7、《战国策》双宾语结构的句法分析 张先坦 贵州师范大学

8、对《战国策》中行为动词带宾语请况的考察 金树祥

9、古汉语双宾动词和双宾语位置关系初探 张先坦 安徽大学

10、论“双宾语”结构的实质 周文德 沈林

1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贺敬华 刘金虎

12、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 黄红蕾 清华大学

①《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班 陈芬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6

摘要: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当然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本文通过对《战国策》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在共三十三卷的《战国策》中共有双宾语动词35个,用例201个。依据对谓语动词的不同分类,可以将《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句分为:授予类(授予义和接受义)、问告类(告诉义和询问义)、使动类、为动类、称谓类和处置式共六类。研究发现,双宾语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三个语义相关。而这三个语义又与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又直接的关系。双宾语结构的宾语又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大部分由代词“之”充当。 从句型看,《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常见的句型主要有:(1)双宾结构:V+O1+O2和V+O2+O1(2)相关结构:以+O2+V+O1,等。

关键词:《战国策》 双宾语 动词 宾语 语序

较早探讨双宾语的学者是黎锦熙【1】,黎锦熙说:“由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①

‘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语的名词。这两个宾语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语’(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语’(属副性宾语);次宾语常在前,而正宾语常在后。”双宾语指的是一个谓语动词后带两个宾语的句式。这两个宾语一般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宾语通常为间接受事者,称为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指物的宾语叫做直接宾语,即远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公式表示即为:V+O1+O2或者V+O2+O1。

一、《战国策》中的述语(谓语动词)

述语是构成双宾语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战国策》中充当述语的都是动词,而且都是单音节动词,共有49个,用例204个。列举如下:

与17 予7 为18 劝2 赉1 赐11 致3 献17 奉8 赂4 送1 资8 遗13 归5 受2 藉2 购1 置1 著1 杀1 进4 遣1 赎1 泄1 事2 许6 奏1 封9 籍2 投1 委3 给1 发1 谓4 还1 养1 示3 告9 言8 问5 遇2 属2 使2 纳1 构1 见2 夺1 益5 降1

我们根据这些动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及其构成双宾结构的类型,大致可以将双宾语动词分为六类:授予类、问告类、使动类、为动类、称谓类和处置式。

(一) 、授予类

:授予类双宾语所表示的语义是指将某东西授予别人,或指从某

人处接受某东西,由此,授予类双宾语又可分为授予义和接受义两类。《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句类型最多的就是授予类,但是《战国策》双宾语句式中授予义的类型比较多,而接受类的双宾语句很少出现。

1、接受义

出现最多的授予类谓语动词主要有“赐、与、予、致、献、遗、封、赂、奉、归”等。句式以V+O1+O2居多,但也偶尔有“以+O2+V+O1”的句式出现,《战国策》中的授予类双宾语句共有152例。其中表示授予义的双宾语句有150例。

例如:

(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2)公何不与周地, 发重使使之地。(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3)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4)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东周策·周共太子死)

(5)其智伯欲伐厷由,遗之大钟。(西周策·秦令棂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6)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以名都。(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7)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秦策三·秦客卿造谓穰侯)

(8)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

(9)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10)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燕策二·客谓燕王)

2、接受义

《战国策》中表示接受义的双宾语句有两例,谓语动词均为“受” 例如:

(1)君王后死,后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

(二)、问告类

问告类双宾语所表示的语义是从别人处询问某种事情或告诉某人某种事情,由此问告类双宾语又可以分为告诉义和询问义两类。《战国策》中的问告类双宾语句出现最多的谓语动词是“示、告、言”。《战国策》中的告诉类双宾语句共有15例,而询问类双宾语句共有5例,所以《战国策》中的问告类双宾语句共有20例。

1、 告诉义

告诉义的谓语动词主要有“示、告、言、进”等,其句式可变为:“V+O1+O2”或“以+O2+V+O1 ”。

例如:

(1)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齐策三·楚王死)

(3)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

(4)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赵策二·腹击为室而钜)

(5)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赵策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6)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7)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8)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9)秦许吾以垣雍。(魏策四·长平之役)

(10)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

2、询问义

询问义的谓语动词主要是 “问”,其句式可变为:“向+O 1+问+O 2”或“以+O 2+问+O 1”,

例如:

(1)甘茂至,王问其故。(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3)问其故,对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4)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赵策二·王立周绍为传)

(5)王问其故,对曰:“„„”。(赵策四·冯忌请见赵王)

一、《战国策》中的述语(谓语动词) . ........................................................................................ 2

(一) 、授予类 . .......................................................................................................................... 2

1、接受义 . ........................................................................................................................ 3

2、接受义 . ........................................................................................................................ 4

(二)、问告类 . ........................................................................................................................ 4

1、 告诉义 . .................................................................................................................. 4

2、询问义 . ........................................................................................................................ 5 使动类双宾语中近宾语O1为使动宾语,语义为使近宾语O1发出

谓语动词V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并涉及远宾语O2。其中谓语动词以及物动词为多,有些甚至还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数词,其句式为:V+O1+O2。《战国策》中的使动类双宾语句并不多见,只有2例。

例如: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粟腹于镐,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门入赵。(燕策三)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西周策)

(四)为动类:为东双宾语句中V 和O1是为动关系,语义是为O1动而涉及O2。其句式可变为:为+O1+V+O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动类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1、“为+名+名”式中的“为”的基本意思是“做、作”,尽管后边是跟着两个名词,但也不是双宾语结构,如“为文王卿士”,只有当“为”做“授予”义即“授予、施舍”是才可能是双宾语结构,但是这种情况又非常的少见。

2、“为+之+名”式中当“之”做“谁的、某某的”解时则不是双宾语结构;只有当“之”不做领格,而谓语动词“为”有正好做“授予、施舍”解时才能视为双宾语结构。

《战国策》中的为动类双宾语并不多见,只有为数不多的为动双宾语句,比如“夫项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虽然,“为”字引导的是“为+名+名”结构,但是“为”字是做“做、作、成为”解,“成为孔子

的老师”,并不是为动类的双宾语结构,只是一个普通的句式,《战国策》中的为动类双宾语结构多是“V+O1+O2”,在《战国策》中为动类双宾语共有18例。

例如:

(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

(2)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五)称谓类:称谓类:称谓类双宾语句的语义是将O1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称谓O2所表示的术语或者是名称。称谓类双宾语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谓或呼”,偶尔也使用一些活用做动词后的名词充当,如“名、字、谥、号”等。称谓类的双宾语句的句式可以变换为:“V +O1+以+O2”或“以+O2+V +O1”。在《战国策》中表示称谓意义的双宾语句只有3例。谓语动词主要是“谓”。

例如:

(1)“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六)处置式:其表示的语义为将O1所表示的人,物处置到O2所表示的处所,或用O2所表示的工具,方式处置O1所表示的人、物。前者为“处所类”,后者为“方式类”双宾语句。表示处所的谓语动词为带有处置意味的动作动词,是开放的类,常见动词有:“处、置、传、纳、进、藏、积、投、陈、施、布、著、蓄、迁、斥”等其句式可变换为“以+O1+V +O2”或“V +O2+于+O1”。表方式类双宾语动词,是开放的类,如“考、揆、稽、比、试、验、度、譬、卜、封、

导、傅、托、益、加、置、悬”等。 其句式可变换为“V +O1+以+O2”或“以+O2+V +O1”。 《战国策》中的处置式双宾语和为动类双宾语一样也并不多见,全书共有8例。

例如:

(1)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楚策二·楚怀王拒张仪)

(2)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3)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魏策一·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4)子言无秦,而养秦太后以地,是欺我也„„(魏策四·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5)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

(6)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宋卫策·卫嗣君时靡逃之魏)

二、《战国策》中的双宾宾语

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宾语有两个,即间接宾语(近宾语)和直接宾语(远宾语)。这两个宾语一般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宾语通常为间接受事者,称为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指物的宾语叫做直接宾语,即远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1、间接宾语

1.1《战国策》中的间接宾语即指人的宾语大部分都由代词“之”

充当,例如:

(1) 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东周策·秦

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2) 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东周策·周共太子死)

(3)其智伯欲伐厷由,遗之大钟。(西周策·秦令棂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4)不如因而赂之以名都。(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5)“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6)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楚策二·楚怀王拒张仪)

(7)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8)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魏策一·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1.2《战国策》中间接宾语有的还由官职名和人名充当,例如:

(1)献书秦王曰:“„„”。(魏策四·献书秦王)

(2)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魏策一·苏秦拘于魏)

(3)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

(4)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5)又遗其后相信陵君书曰:“„„”(赵策四·虞卿请赵王)

1.3《战国策》中间接宾语有的还由国名等充当,例如:

(1)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2)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燕策一·燕文公时)

(3)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策一·燕文公时)

(4)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1.4其它情况:《战国策》中的间接宾语还会由“臣”、“我”、代词“其”、“君”、“寡人”、“先生”等充当,例如:

(1)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魏策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与卫)

(2)子能以汾北与我乎?(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3)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之。(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

(5)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齐策三·孟尝君奉夏侯章)

(6)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

(7)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秦策三·秦客卿造谓穰侯)

(8)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赵策一·苏秦说李兑)

(9)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赵策二·王立周绍为传)

2、直接宾语

2.1《战国策》中的直接宾语比较复杂,比较多,如“地”、“羹”、“书”、“一名都”、“万家之邑”、“病”、“故”等,也有由地名充当的。例如:

(1)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齐策三·楚王死)

(3)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

(4)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赵策二·腹击为室而钜)

(5)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赵策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6)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7)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8)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魏策一·楚许魏六城)

(9)秦许吾以垣雍。(魏策四·长平之役)

(10)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

2.2有的也由代词“之”充当,例如:

(1)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2.3也有由地名充当的,例如:

(1)子能以汾北与我乎?(魏策三·魏太子在楚)

基本结论:

1、 在《战国策》中出现最多的双宾语类型是授予类,授予类中最多出现的就是授予义。其它类型也有出现,但是并不多见。

2、 和古代汉语其它双宾语句一样,《战国策》中双宾宾语的间接宾语主要是由代词“之”充当,而直接宾语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

3、 通过对《战国策》双宾语的研究,对古代汉语双宾语,尤其是先秦双宾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注释: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34.

参考文献:

1、《战国策》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战国策》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古代汉语(上) 郭锡良等著 商务印书馆

4、古汉语常用字词典 商务印书馆

5、新华字典(第十版) 商务印书馆

6、《战国策》中的双宾语类型 张先坦 贵州师范大学

7、《战国策》双宾语结构的句法分析 张先坦 贵州师范大学

8、对《战国策》中行为动词带宾语请况的考察 金树祥

9、古汉语双宾动词和双宾语位置关系初探 张先坦 安徽大学

10、论“双宾语”结构的实质 周文德 沈林

1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贺敬华 刘金虎

12、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 黄红蕾 清华大学


相关文章

  • 古代汉语语法学
  • 古代汉语语法学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
  •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文言文述宾短语
  • 文言文述宾短语 目 录: 1.受动述宾短语:1)受事述宾短语:2)处所述宾短语:3)对象述宾短语:4)原因述宾短语:5)"以为" 类述宾短语. „„„„„„„„„„„„„„„„„„„„„„„„„„„„„„„ 1 2.致动 ...查看


  • 以字的用法
  •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 ...查看


  •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_吾_我_之别_胡伟
  • 第29卷第3期 Vol.29,No.3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2010年6月 Jun.2010 ·语言文字· 战国至西 ...查看


  • 常识1词类的活用
  • 常识1 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大同小异."小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划分词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现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 ...查看


  •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 第22卷 第4期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 ol. 22 N o. 4 2003年7月JOURNA L OF QU J 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July. 2003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刘 ...查看


  • 文言文述补短语
  • 文言文述补短语 目 录: 1.介宾补语 :1)处所补语.对象补语:2)其他介词补语. „„„„„„„„„„„„„„„„„„ 1 2.谓词性补语:1)动词性词语作补语:2)形容词作补语. „„„„„„„„„„„„„„„„„„„„ 5 述补短语 ...查看


  • 哀江南赋序
  • 第三章 词类活用问题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