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陈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缥(piǎo) 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 泠(líng)

嘤( yīng) 转(zhuàn) 鸢(yuān)戾(lì) 窥(kuī)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

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

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

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 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3.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 ②因以.其姓字( ).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 ④造饮辄尽( ) ⑤环堵萧然( )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6不戚戚于贫贱( ) 7不汲汲于富贵( )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马 说 韩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二)导入:千里马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四)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屏幕显示flash制作的朗读素材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五)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 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六)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八)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九)达标检测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翻译课文 朗读并背诵课文

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叩(kî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 负箧(qiâ)曳(yâ)屣(xǐ)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â)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 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 弗之怠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 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 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d.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 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 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 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整体感知

(一)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 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未尝稍降辞色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二 )重点研讨

思考题: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目的何在?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4.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思考探究: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教师小结: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

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 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 2、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 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 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锦言: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导入: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听的那首歌吗?这其实是明代的杨慎写的一首咏史词。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每次听这歌总觉得它充满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但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那白发渔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旷达与超脱正是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理解。 这就是咏史怀古诗,读这样的诗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种种的烦恼,能让我们的心胸顿生开阔。杨慎这首词可以算是咏史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二、 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 4、班内交流。 5、教师简评。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 朗读背诵。教师简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古诗苑漫步》教学案例

导入: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夏之情韵在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一 古诗知多少

(1)诗词接龙 需要三人 (4)分钟

第一人

1、少小离家老大回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临行密密缝

4、晴空一鹤排云上, 5、两岸青山相对出,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第二人

7、葡萄美酒夜光杯, 8、莫愁前路无知己, 9、君问归期未有期,

10、问渠那得清如许? 11、不畏浮云遮望眼, 12、僵卧孤村不自哀, 第三人

13、抽刀断水水更流, 14、沉舟侧畔千帆过, 15、长风破浪会有时,

16、忽如一夜春风来, 17、劝君更尽一杯酒。 18、落红不是无情物,

(2)猜一猜

第四人

诗句的季节 (春夏秋冬)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请在一分钟之类用下列拼音字母拼出一位唐代诗人的名字。.猜猜他是谁

i j y a i b u

6,墙角一支花,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能再咏出含此物的诗句吗? 第五人

猜古诗中的成语 (2分钟)

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成语都有典故,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名家作品。古诗中也有成语。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

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迷离) 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第六人 根据情景对诗 (3分钟)

1、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花,不禁感慨地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到哪些诗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有“长烟落日孤闭”这一词句,我们展开联想,王维描写“长烟落日”的名句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附加题

二个性张扬 ——学以致用

曲径通“心”处 学海无涯“乐”做舟

你还知道有哪些有古诗的意蕴的作品?

如歌曲,文学作品? 并能说出和他相近的古诗吗?(2分钟)

1,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有客船”。

前几年颇流行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就出自李白的一首诗你知道哪首吗? 《宣州。。。》 2,古诗为我用

名句串烧或唱诗

从古诗中我们感受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王安石的超拔,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摩诘的诗情画意。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背诵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觉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3,个性赏析

《钗头风》 红稣手, 黄腾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卜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此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唐婉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郁郁寡欢,怏怏而卒。二词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唐词尤甚。四十年后,陆游沈园重游,含泪写下《沈园》,以纪念唐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中不乏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相思,也充满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真是荡气回肠,震烁人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抢答:

做游戏

根据意象对诗: (3分钟)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

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陈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缥(piǎo) 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 泠(líng)

嘤( yīng) 转(zhuàn) 鸢(yuān)戾(lì) 窥(kuī)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

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

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

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 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3.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 ②因以.其姓字( ).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 ④造饮辄尽( ) ⑤环堵萧然( )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6不戚戚于贫贱( ) 7不汲汲于富贵( )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马 说 韩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二)导入:千里马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四)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屏幕显示flash制作的朗读素材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五)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 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六)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八)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九)达标检测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翻译课文 朗读并背诵课文

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叩(kî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 负箧(qiâ)曳(yâ)屣(xǐ)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â)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 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 弗之怠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 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 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d.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 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 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 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整体感知

(一)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 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未尝稍降辞色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二 )重点研讨

思考题: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目的何在?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4.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思考探究: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教师小结: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

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 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 2、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 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 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锦言: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导入: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听的那首歌吗?这其实是明代的杨慎写的一首咏史词。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每次听这歌总觉得它充满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但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那白发渔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旷达与超脱正是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理解。 这就是咏史怀古诗,读这样的诗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种种的烦恼,能让我们的心胸顿生开阔。杨慎这首词可以算是咏史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二、 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 4、班内交流。 5、教师简评。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 朗读背诵。教师简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古诗苑漫步》教学案例

导入: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夏之情韵在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一 古诗知多少

(1)诗词接龙 需要三人 (4)分钟

第一人

1、少小离家老大回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临行密密缝

4、晴空一鹤排云上, 5、两岸青山相对出,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第二人

7、葡萄美酒夜光杯, 8、莫愁前路无知己, 9、君问归期未有期,

10、问渠那得清如许? 11、不畏浮云遮望眼, 12、僵卧孤村不自哀, 第三人

13、抽刀断水水更流, 14、沉舟侧畔千帆过, 15、长风破浪会有时,

16、忽如一夜春风来, 17、劝君更尽一杯酒。 18、落红不是无情物,

(2)猜一猜

第四人

诗句的季节 (春夏秋冬)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请在一分钟之类用下列拼音字母拼出一位唐代诗人的名字。.猜猜他是谁

i j y a i b u

6,墙角一支花,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能再咏出含此物的诗句吗? 第五人

猜古诗中的成语 (2分钟)

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成语都有典故,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名家作品。古诗中也有成语。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

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迷离) 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第六人 根据情景对诗 (3分钟)

1、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花,不禁感慨地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到哪些诗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有“长烟落日孤闭”这一词句,我们展开联想,王维描写“长烟落日”的名句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附加题

二个性张扬 ——学以致用

曲径通“心”处 学海无涯“乐”做舟

你还知道有哪些有古诗的意蕴的作品?

如歌曲,文学作品? 并能说出和他相近的古诗吗?(2分钟)

1,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有客船”。

前几年颇流行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就出自李白的一首诗你知道哪首吗? 《宣州。。。》 2,古诗为我用

名句串烧或唱诗

从古诗中我们感受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王安石的超拔,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摩诘的诗情画意。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背诵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觉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3,个性赏析

《钗头风》 红稣手, 黄腾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卜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此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唐婉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郁郁寡欢,怏怏而卒。二词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唐词尤甚。四十年后,陆游沈园重游,含泪写下《沈园》,以纪念唐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中不乏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相思,也充满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真是荡气回肠,震烁人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抢答:

做游戏

根据意象对诗: (3分钟)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


相关文章

  • 2013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安排表
  • 2013年春季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篇目安排 周次 七下 八下 九下 上交时间 1 -- -- -- 开学第一周 2 第一单元 1 长江 第一单元 1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1 范进中举 2 孔乙己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乞丐 3月6 3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 2014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安排表
  • 2014年春季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篇目安排 说明:1.此表不是教学进度,而是提供教案安排.八下期中考试前,可以提供一.二.五单元:期中后,提供三.四.六单元.九年级因中考复习,集中到五一前提供,五一后,可提供部分复习教案. 2.教案的编写 ...查看


  • 苏少版音乐八下第二单元[雨花石]word教案
  • <雨花石>欣赏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我说课内容节选自::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雨花石> 2.本单元主要作品如课件所示--<雨花石>,羽调式,浓郁的民族风格 ...查看


  • 苏教语文八下5.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2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1.品味 ...查看


  • 苏教语文八下6.30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教案1
  •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陈述发言,语言简法而得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2.理解陈述发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简法而得体. 2.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查看


  • 八下语教材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土门子中学 芦宇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查看


  • 冀教版八下语文第8课[制台见洋人]教案
  • <制台见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能够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人物性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4.在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明确落后 ...查看


  • 必背古诗文61篇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规定的背诵篇目(61篇)(20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篇目 关雎(关关雎鸠) 蒹葭(蒹葭苍苍) 十五从军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