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所镇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瑶族村组建于2004年,前身为花山乡合水瑶族村。2001年,为了南山保护区的持续发展、县城饮用水的清洁,启动了整村移民搬迁,至2007年已经顺利搬迁出98%村民。瑶族村位于沈所镇南部6公里处,行政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242户,总人口873人。为加大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奋斗目标,针对瑶族村现状,特制定《沈所镇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实施“3+1”工程(3个农业特色产业,1个文化特色产业),实现村级集体、农民增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根据瑶族村的优势与潜在的发展市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
(二)集约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种植养殖的优势项目、优势产品、特色产业相对集中,形成集约经营和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三)政府引导。积极做好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鼓励多元化投资现代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统筹发展。以沈所“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瑶族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连接,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瑶族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3至5年时间,大力发展种植香菇16户、种植野菜14户、发展中蜜蜂20户。同时,增加瑶族元素,打造瑶族文化艺术。通过发展瑶族特色农业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逐步把瑶族村打造成为“住瑶家院、吃瑶家饭、恋瑶家情、购瑶家物、干瑶家活”的农家乐,且赋有瑶家风味特色的休闲农庄。
四、推进措施
(一)用强劲的组织力量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阶段性推进措施,使瑶族村的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始终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健康发展。二是层层落实责任,认真落实村及镇有关部门发展特色产业的责任制,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各相关站所帮扶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二)用内外的环境影响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特色农业产业方
面。大力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示范户,把分散的生产者与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三项产业由无序向有序,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效益型发展,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创建一批专业营销市场,发展定单、定向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山珍品牌,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多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种养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鼓励个人、各种经济主体参与生产、加工和流通,降低门坎,搞好服务,引进老板和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人才、技术、良种、经营理念和产品市场等方面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二是特色文化艺术产业方面。以沈所“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为依托,围绕瑶族特色文化艺术元素作文章,进一步加强瑶族文化展览、培训、排练、表演、阅览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兴瑶族文化调研、创作之风,多出文化精品,动员镇村干部开展瑶族文化调研,鼓励在瑶族文学创作、歌舞、工艺、摄影等各领域多出成果,多出精品,重奖优秀作品,每年定期组织专项竞赛(如瑶歌、长鼓舞等比赛),给瑶族文化创作一个展示的平台。提炼瑶族文化精品,从艺术化角度出发,聘请村内瑶族文艺表演者,加强与县文广新局联系沟通,创作一台反映瑶族历史迁徙、文化发展的多幕歌舞剧,做到声情并茂、场面壮观,艺术感染力强,成为宣传推介瑶族民族文化的精品。做强做大瑶族旅游文化艺术品牌,依托沈所旅游资源,组织表演队进行文艺表演,逐步扩大影响,积极构建瑶族民族文化和旅游品牌工程。
(三)用高效的服务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协调县级以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瑶族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为特色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立足瑶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大局,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克服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积极营造上下联动、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学指导;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干部、群众、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沈所镇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瑶族村组建于2004年,前身为花山乡合水瑶族村。2001年,为了南山保护区的持续发展、县城饮用水的清洁,启动了整村移民搬迁,至2007年已经顺利搬迁出98%村民。瑶族村位于沈所镇南部6公里处,行政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242户,总人口873人。为加大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奋斗目标,针对瑶族村现状,特制定《沈所镇瑶族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实施“3+1”工程(3个农业特色产业,1个文化特色产业),实现村级集体、农民增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根据瑶族村的优势与潜在的发展市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
(二)集约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种植养殖的优势项目、优势产品、特色产业相对集中,形成集约经营和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三)政府引导。积极做好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鼓励多元化投资现代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统筹发展。以沈所“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瑶族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连接,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瑶族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3至5年时间,大力发展种植香菇16户、种植野菜14户、发展中蜜蜂20户。同时,增加瑶族元素,打造瑶族文化艺术。通过发展瑶族特色农业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逐步把瑶族村打造成为“住瑶家院、吃瑶家饭、恋瑶家情、购瑶家物、干瑶家活”的农家乐,且赋有瑶家风味特色的休闲农庄。
四、推进措施
(一)用强劲的组织力量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阶段性推进措施,使瑶族村的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始终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健康发展。二是层层落实责任,认真落实村及镇有关部门发展特色产业的责任制,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各相关站所帮扶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二)用内外的环境影响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特色农业产业方
面。大力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示范户,把分散的生产者与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三项产业由无序向有序,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效益型发展,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创建一批专业营销市场,发展定单、定向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山珍品牌,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多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种养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鼓励个人、各种经济主体参与生产、加工和流通,降低门坎,搞好服务,引进老板和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人才、技术、良种、经营理念和产品市场等方面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二是特色文化艺术产业方面。以沈所“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为依托,围绕瑶族特色文化艺术元素作文章,进一步加强瑶族文化展览、培训、排练、表演、阅览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兴瑶族文化调研、创作之风,多出文化精品,动员镇村干部开展瑶族文化调研,鼓励在瑶族文学创作、歌舞、工艺、摄影等各领域多出成果,多出精品,重奖优秀作品,每年定期组织专项竞赛(如瑶歌、长鼓舞等比赛),给瑶族文化创作一个展示的平台。提炼瑶族文化精品,从艺术化角度出发,聘请村内瑶族文艺表演者,加强与县文广新局联系沟通,创作一台反映瑶族历史迁徙、文化发展的多幕歌舞剧,做到声情并茂、场面壮观,艺术感染力强,成为宣传推介瑶族民族文化的精品。做强做大瑶族旅游文化艺术品牌,依托沈所旅游资源,组织表演队进行文艺表演,逐步扩大影响,积极构建瑶族民族文化和旅游品牌工程。
(三)用高效的服务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协调县级以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瑶族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为特色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立足瑶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大局,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克服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积极营造上下联动、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学指导;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干部、群众、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