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缺点或者推广的阻碍有哪些?

【知乎用户的回答(48票)】:

谢邀 @未知数xyz

顺便我也介绍一下BIM @田三水@钱文浩

BIM的全称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全息模型,说起BIM还得从当今建筑设计的流程开始。

简单来说,一个项目的运作有一下几个步骤

1可行性研究(这块地值不值得拿)

2拿地

3可行性研究(这块地拿来干什么最挣钱)

4根据可研结果编制设计任务书

5招标或者委托设计单位设计

6设计单位概念设计

7设计单位方案设计

8设计单位扩初设计

9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

10委托造价单位造价计算

11预估造价

12委托施工单位施工

13委托监理单位监理

14施工单位施工(同时监理单位开始监理)

15竣工验收

(插一嘴,可以说BIM可以覆盖从6-15的全部过程)

其中,设计单位的主要流程是从6-9,部分专业齐全的设计单位可以从1-15全部覆盖

不过,一个问题先露出来了

这么多专业人员协同配合 完成有一个项目,难保不出纰漏。

以前,减少项目过程中纰漏的主要措施就是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加强监督领导,甲方总负责整体的项目实施。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是人干的事,就会有误差

举几个例子

1,设计阶段

一般来说,包括现在大部分设计单位,五个专业(建筑 结构 水 暖 电)的配合都是通过互相转图来实现的。

如一个项目,建筑先画,建筑的画完了之后同时转给另外四个专业,然后结构配梁,水暖电配管线,但是转图中主要以平面图为主,而平面图画的位置大概相当于标高往上1.2m的“平剖面”,这个1.2m以上位置的空间就很难表示.

例如暖通专业经常要走一些设备管道,就在梁下,绝对是1.2m以上的位置,进而导致了一个问题——建筑画的平面图和其他专业画的平面图,剖切的高度不一致,就经常会导致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

过去还好,刚建国的时候,建筑也没多复杂,但是现在不行了,建筑的复杂程度增加,专业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传统的平面图式的专业配合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繁复的设计任务要求。

而实际根本问题是,我们原本的设计方式就是“反建筑”的,因为空间是立体的,3维的,用二维的图纸怎么可能事无巨细的完美表达呢?!

2,施工阶段

实际施工的时候,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要根据项目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先干哪?后干哪?塔吊放在哪个位置覆盖的面积最大?材料如何堆积摆放?哪里进料?哪里弯钢筋?等等等等

以前,这些东西需要项目经理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根据项目本身的因素,以及其他客观因素来设计施工方案,但是,还是那句话,只要有人干的,就会误差,经常会有由于施工方案制定不合理导致工期延误甚至严重的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3,造价阶段

造价师根据施工图,预估造价,但是就像上文所说的,施工图有时候都会有错误,如果根上就错了,造价怎么算能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举例子了

所有这些纰漏或者误差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工期延误,设计失误,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经济损失等等等

这时候BIM出现了

一开始国内建筑师感觉这是个高大上的玩应儿

后来人们发现——所谓BIM,实际上就是在电脑中,模拟把整个楼完整的从设计到施工走一遍,完整模拟其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失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避免这些失误

同时整合了几乎所有建筑相关的专业学科,大家都在一个模型里画图,高度协同。

其实我觉得BIM的真正含义是,让所有建筑的设计人员真正的在三维,甚至于第四维——时间上,设计建筑,而非原来的“纸上谈兵”

但是

但是来了

BIM在国外走红的表面原因是因为BIM的高效,精确,协同,可是老外好几年改一个楼,项目管理规范,协同化高,甲方很少会朝令夕改,基本确定的事情少有走回头路。

而国内呢?请往下看

BIM在国内无法迅速推进的方面有以下几点中国特色的因素

1,甲方权利过大,乙方完全从属。这导致的就是甲方的意志就是最高原则。

试问哪个建筑师不是被甲方催着天天改图,明天外墙往外挪10,后天外墙往里多五米的,甲方朝令夕改,项目运作不规范不成熟。

要知道,BIM的最终成果是全息模型,相当于一套极其精细完整的施工图(可以出任意标高平面),中国甲方的更改频率,显然是在暴殄天物——几个专业忙活了好久给他改图,后来发现这次修改只是甲方的一时兴起,ORZ——原本高效的BIM,在这种环境下,可能还远比不过传统设计方法高效。

2,过于透明。

BIM的高效透明,也让原本有些可以藏猫腻的地方变的大白于天下。

3,行业保守。

一个软件的推行有时候是需要每个设计单位负责人的认同的,而中国设计单位的很多负责人都趋向保守

4,较高门槛。

怎么也是个新软件,而且很多思路和常用的软件不太一样,你让中国庞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群体集体重新学习建模(画图的过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难度可想而知。

年轻人还好,很多年龄较大的建筑师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学会。

可是,尽管这样,我也坚定的认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阻止不了大趋势的,而现在,这个大趋势就是BIM.。

BIM尽管推进很难,但是迟早会成为未来建筑师的必备的,就像当今的CAD.。

胡乱回答,不知题主满意不

【叶馨的回答(2票)】:

以下内容禁止转载。谢谢配合。

--------------------------------------------------------------

有。而且是一个研究点。不过国内可能比较少,国外比较多。(也就是说以英文文献为主)

我看题主的问题补充里第一句提到看了很多文献,因此假设题主是研究生。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中文一般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其实Modelling这个词蕴含的意思是一种建模技术而不单指模型。

这种建模技术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全部集合起来。

但是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找出设计错误,能带来经济效益最大的是管道设计的碰撞检测。这些都有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来讨论,请自行查阅文献。

但是BIM使用的阻碍,也是有多个层面上的。

第一是好几个答案都提到的,从施工单位的角度来说,投标的时候报低价,后期通过设计错误的变更来获得利润的通常做法,在使用BIM而预防了设计错误之后就不好用了,因此会减少他们的利润,他们不愿意用。

第二是为了技术革新,各个参与方必须进行的投入,需要得到回报。为什么有那么多文章都在测算BIM的效益?测算使用BIM之后生产率能提高多少,测算使用BIM之后工期和成本的overrun降低了多少?是因为从业主往下走,所有的企业,在使用BIM技术而必须付出的硬件、软件、人力成本上的没一块钱,都需要得到多余一块钱的回报,甚至是多至五块钱十块钱的回报。

没有一个严谨、科学、确定、可重复的数字告诉这些人,你们在这样一个项目上使用BIM,为此投入的每一块钱都可以有payback,没有人会用BIM的。具体来说,管理学里面有专门“对技术创新的决策”的相关研究学派。

这也是为什么大型项目使用BIM的比较多,因为他们的设计更复杂,更不标准化,更多专业设计交叉在一起,效益也更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大型政府项目更可能被要求使用BIM,因为学界更容易说服政府,而且比如现在研究表明BIM的效益是十倍,政府觉得就算打个折五倍也很好了,但私人老板可能要看到二十倍的收益才愿意去做这个投入。

这个研究热点已经是学界的共识,题主看到的无数讲BIM效益的文章,其实反过来,就体现了实施BIM的阻碍因素,也体现了现在对于BIM的应用和研究所在的层次,还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研究者还需要拼命证明这个的好处,或者加上其他的技术,如AR、nD等等能带来更多好处;而业界还在半信半疑犹犹豫豫地去先把钱掏出来垫进去做先期投入。

第三点我稍微提一下吧。BIM的应用现在需要一个标准规范。比如谁来领头,谁来提供信息,提供哪些信息,提供到什么程度,最后模型交付的时候需要到什么程度。这是现在很多乱象的一个解决办法。

------------------------------------------------------

以上内容禁止转载。谢谢。

【希晓征的回答(3票)】:

我认为阻碍在于BIM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将工程量非常准确的确定下来,这将给施工单位的报量造成一定的困扰,许多能够在报量时少量增加的工程量将很容易被掌握模型的甲方发现,灰色收入的获得将变得更加困难。当某一方的利益受到伤害,那么它也不会主动的推动它的实施。

【须弥山王的回答(0票)】:

国内施工企业现在的管理模式,现在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同时,受到企业设备、使用者学历等问题,BIM的很多功能,基本几乎没办法真正完全使用。加之,各行业的保护……再等这年头吧

【宋亚蒙的回答(1票)】:

本人施工公司的,办公室的领导还有同事在BIM领域算是比较领先的吧,autodesk公司BIM的新产品会邀请同事过去,我不知道具体情况,猜测大概就属于跟游戏内测差不多的东西吧。每天听他们讲的都是BIM的优点,说最多的还是这是个趋势,这个精细这个明了这个优点大大的。直到我去大连有个项目出差,那有个从农民工自学成才当了技术骨干的大叔(项目上的人一直认为他绝对胜任项目班子的工作,给他个生产经理他能从里到外所有事情给你安排的妥妥帖帖,但是公司是国企,死板,因为他是农民工上来的,没上过大学,坚决不让他进班子),这个大叔对BIM有自己的看法。他说BIM应用是业主要求的,其实就是个花架子,至少在这个项目没有起到啥作用。事实上,这个项目项目部50多个人,只有五个人搞BIM和综合,主要是综合,BIM只是附带的。而这五个人中有三个人是今年刚毕业的新生。就我所见,他们主要是协调各个专业的碰撞问题,BIM是他们的工具。如果要完全发挥BIM应有的作用,那工作量太大太大,根本不是这么几个人能完成的。所以BIM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自带鸿业自带天正的CAD而已。

原文地址:知乎

【知乎用户的回答(48票)】:

谢邀 @未知数xyz

顺便我也介绍一下BIM @田三水@钱文浩

BIM的全称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全息模型,说起BIM还得从当今建筑设计的流程开始。

简单来说,一个项目的运作有一下几个步骤

1可行性研究(这块地值不值得拿)

2拿地

3可行性研究(这块地拿来干什么最挣钱)

4根据可研结果编制设计任务书

5招标或者委托设计单位设计

6设计单位概念设计

7设计单位方案设计

8设计单位扩初设计

9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

10委托造价单位造价计算

11预估造价

12委托施工单位施工

13委托监理单位监理

14施工单位施工(同时监理单位开始监理)

15竣工验收

(插一嘴,可以说BIM可以覆盖从6-15的全部过程)

其中,设计单位的主要流程是从6-9,部分专业齐全的设计单位可以从1-15全部覆盖

不过,一个问题先露出来了

这么多专业人员协同配合 完成有一个项目,难保不出纰漏。

以前,减少项目过程中纰漏的主要措施就是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加强监督领导,甲方总负责整体的项目实施。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是人干的事,就会有误差

举几个例子

1,设计阶段

一般来说,包括现在大部分设计单位,五个专业(建筑 结构 水 暖 电)的配合都是通过互相转图来实现的。

如一个项目,建筑先画,建筑的画完了之后同时转给另外四个专业,然后结构配梁,水暖电配管线,但是转图中主要以平面图为主,而平面图画的位置大概相当于标高往上1.2m的“平剖面”,这个1.2m以上位置的空间就很难表示.

例如暖通专业经常要走一些设备管道,就在梁下,绝对是1.2m以上的位置,进而导致了一个问题——建筑画的平面图和其他专业画的平面图,剖切的高度不一致,就经常会导致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

过去还好,刚建国的时候,建筑也没多复杂,但是现在不行了,建筑的复杂程度增加,专业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传统的平面图式的专业配合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繁复的设计任务要求。

而实际根本问题是,我们原本的设计方式就是“反建筑”的,因为空间是立体的,3维的,用二维的图纸怎么可能事无巨细的完美表达呢?!

2,施工阶段

实际施工的时候,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要根据项目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先干哪?后干哪?塔吊放在哪个位置覆盖的面积最大?材料如何堆积摆放?哪里进料?哪里弯钢筋?等等等等

以前,这些东西需要项目经理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根据项目本身的因素,以及其他客观因素来设计施工方案,但是,还是那句话,只要有人干的,就会误差,经常会有由于施工方案制定不合理导致工期延误甚至严重的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3,造价阶段

造价师根据施工图,预估造价,但是就像上文所说的,施工图有时候都会有错误,如果根上就错了,造价怎么算能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举例子了

所有这些纰漏或者误差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工期延误,设计失误,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经济损失等等等

这时候BIM出现了

一开始国内建筑师感觉这是个高大上的玩应儿

后来人们发现——所谓BIM,实际上就是在电脑中,模拟把整个楼完整的从设计到施工走一遍,完整模拟其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失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避免这些失误

同时整合了几乎所有建筑相关的专业学科,大家都在一个模型里画图,高度协同。

其实我觉得BIM的真正含义是,让所有建筑的设计人员真正的在三维,甚至于第四维——时间上,设计建筑,而非原来的“纸上谈兵”

但是

但是来了

BIM在国外走红的表面原因是因为BIM的高效,精确,协同,可是老外好几年改一个楼,项目管理规范,协同化高,甲方很少会朝令夕改,基本确定的事情少有走回头路。

而国内呢?请往下看

BIM在国内无法迅速推进的方面有以下几点中国特色的因素

1,甲方权利过大,乙方完全从属。这导致的就是甲方的意志就是最高原则。

试问哪个建筑师不是被甲方催着天天改图,明天外墙往外挪10,后天外墙往里多五米的,甲方朝令夕改,项目运作不规范不成熟。

要知道,BIM的最终成果是全息模型,相当于一套极其精细完整的施工图(可以出任意标高平面),中国甲方的更改频率,显然是在暴殄天物——几个专业忙活了好久给他改图,后来发现这次修改只是甲方的一时兴起,ORZ——原本高效的BIM,在这种环境下,可能还远比不过传统设计方法高效。

2,过于透明。

BIM的高效透明,也让原本有些可以藏猫腻的地方变的大白于天下。

3,行业保守。

一个软件的推行有时候是需要每个设计单位负责人的认同的,而中国设计单位的很多负责人都趋向保守

4,较高门槛。

怎么也是个新软件,而且很多思路和常用的软件不太一样,你让中国庞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群体集体重新学习建模(画图的过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难度可想而知。

年轻人还好,很多年龄较大的建筑师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学会。

可是,尽管这样,我也坚定的认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阻止不了大趋势的,而现在,这个大趋势就是BIM.。

BIM尽管推进很难,但是迟早会成为未来建筑师的必备的,就像当今的CAD.。

胡乱回答,不知题主满意不

【叶馨的回答(2票)】:

以下内容禁止转载。谢谢配合。

--------------------------------------------------------------

有。而且是一个研究点。不过国内可能比较少,国外比较多。(也就是说以英文文献为主)

我看题主的问题补充里第一句提到看了很多文献,因此假设题主是研究生。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中文一般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其实Modelling这个词蕴含的意思是一种建模技术而不单指模型。

这种建模技术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全部集合起来。

但是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找出设计错误,能带来经济效益最大的是管道设计的碰撞检测。这些都有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来讨论,请自行查阅文献。

但是BIM使用的阻碍,也是有多个层面上的。

第一是好几个答案都提到的,从施工单位的角度来说,投标的时候报低价,后期通过设计错误的变更来获得利润的通常做法,在使用BIM而预防了设计错误之后就不好用了,因此会减少他们的利润,他们不愿意用。

第二是为了技术革新,各个参与方必须进行的投入,需要得到回报。为什么有那么多文章都在测算BIM的效益?测算使用BIM之后生产率能提高多少,测算使用BIM之后工期和成本的overrun降低了多少?是因为从业主往下走,所有的企业,在使用BIM技术而必须付出的硬件、软件、人力成本上的没一块钱,都需要得到多余一块钱的回报,甚至是多至五块钱十块钱的回报。

没有一个严谨、科学、确定、可重复的数字告诉这些人,你们在这样一个项目上使用BIM,为此投入的每一块钱都可以有payback,没有人会用BIM的。具体来说,管理学里面有专门“对技术创新的决策”的相关研究学派。

这也是为什么大型项目使用BIM的比较多,因为他们的设计更复杂,更不标准化,更多专业设计交叉在一起,效益也更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大型政府项目更可能被要求使用BIM,因为学界更容易说服政府,而且比如现在研究表明BIM的效益是十倍,政府觉得就算打个折五倍也很好了,但私人老板可能要看到二十倍的收益才愿意去做这个投入。

这个研究热点已经是学界的共识,题主看到的无数讲BIM效益的文章,其实反过来,就体现了实施BIM的阻碍因素,也体现了现在对于BIM的应用和研究所在的层次,还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研究者还需要拼命证明这个的好处,或者加上其他的技术,如AR、nD等等能带来更多好处;而业界还在半信半疑犹犹豫豫地去先把钱掏出来垫进去做先期投入。

第三点我稍微提一下吧。BIM的应用现在需要一个标准规范。比如谁来领头,谁来提供信息,提供哪些信息,提供到什么程度,最后模型交付的时候需要到什么程度。这是现在很多乱象的一个解决办法。

------------------------------------------------------

以上内容禁止转载。谢谢。

【希晓征的回答(3票)】:

我认为阻碍在于BIM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将工程量非常准确的确定下来,这将给施工单位的报量造成一定的困扰,许多能够在报量时少量增加的工程量将很容易被掌握模型的甲方发现,灰色收入的获得将变得更加困难。当某一方的利益受到伤害,那么它也不会主动的推动它的实施。

【须弥山王的回答(0票)】:

国内施工企业现在的管理模式,现在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同时,受到企业设备、使用者学历等问题,BIM的很多功能,基本几乎没办法真正完全使用。加之,各行业的保护……再等这年头吧

【宋亚蒙的回答(1票)】:

本人施工公司的,办公室的领导还有同事在BIM领域算是比较领先的吧,autodesk公司BIM的新产品会邀请同事过去,我不知道具体情况,猜测大概就属于跟游戏内测差不多的东西吧。每天听他们讲的都是BIM的优点,说最多的还是这是个趋势,这个精细这个明了这个优点大大的。直到我去大连有个项目出差,那有个从农民工自学成才当了技术骨干的大叔(项目上的人一直认为他绝对胜任项目班子的工作,给他个生产经理他能从里到外所有事情给你安排的妥妥帖帖,但是公司是国企,死板,因为他是农民工上来的,没上过大学,坚决不让他进班子),这个大叔对BIM有自己的看法。他说BIM应用是业主要求的,其实就是个花架子,至少在这个项目没有起到啥作用。事实上,这个项目项目部50多个人,只有五个人搞BIM和综合,主要是综合,BIM只是附带的。而这五个人中有三个人是今年刚毕业的新生。就我所见,他们主要是协调各个专业的碰撞问题,BIM是他们的工具。如果要完全发挥BIM应有的作用,那工作量太大太大,根本不是这么几个人能完成的。所以BIM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自带鸿业自带天正的CAD而已。

原文地址:知乎


相关文章

  • 工程项目案例调查与分析报告书
  • **工程技术大学 ****葫芦岛校区图书馆工程项目 BIM 应用案例调查与分析报告 教学单位: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工程管理 班 级:**-4 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老师 2017年10月12日 目录 摘要--- ...查看


  • 企业调研问卷 1
  • 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 BIM 调查问卷 一.BIM 认知程度调查: 1. 您是否听说过BIM ? A.听说过 B.从未听说过 2. 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BIM 的? A.媒体 B.市场活动 C.项目业主 D.项目设计方 E.软件供应商 F.B ...查看


  • 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 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BIM Application in Full Lifecycle of Building 撰文 过俊 陈宇 赵斌 CCDI中建国际设计 摘 要美国buildingSMART联盟曾经对BIM应用的现状做了比较 ...查看


  • 基于共词分析的BIM领域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分析
  • 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3 09: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561.TU.20141223.0904.007.html 第28卷 第6期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V ...查看


  • [综合新闻]上海市首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 2016年6月,上海市召开了"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会",公布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建 ...查看


  • 地铁施工技术的探索
  • 地铁施工技术探索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22 姓名: 王 攀 学号: 3121611033 二〇一六年 地铁施工技术的探索 我国地铁的研究是从1956年由北京开始的,当时曾进行过暗挖工程试验,于1964年开始地铁设计与施工方 ...查看


  • 基于BIM技术的造价软件对比分析
  • 第5卷第4期2013年8月 V01.5No.8 Aug.2013 基于BIM技术的造价软件对比分析 伍建军 周丹丹 饶 伟 胡俊杰 吴侃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取代传 ...查看


  •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
  • 2011年第9期(总第347期)研究探索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 ■张春霞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 要] 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我国建筑行业仅限于一些大 ...查看


  • 住建部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 住建部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 1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