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传承》2008年第11期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曹鸿杰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摘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窑、

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的艺术成就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由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可见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演进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时期。[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精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在河流两岸的谷地和台地上都有发育良好的肥沃土地,由于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成为古代居民劳动、生息的好地方,史前居民多选择这种靠近河流具有优越环境的地方作为聚集地。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

但表现得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庙底沟类型的风格。

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制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

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

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以黑、

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之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的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探索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时期彩陶的演进历程。

一、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历河,宁夏的清水河流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三百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繁荣期,彩陶艺术极为发达,陶质之细腻,纹饰之精美,无与伦比。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形丰富多彩,纹饰精美,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

这一时期典型的彩陶有很多,如旋纹双耳尖底瓶,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橙黄陶,器表打磨比较光滑,小口、细颈、丰肩、收腹、尖底,腹部有系绳用的双耳;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弦纹,瓶身绘四方连续旋纹,中间绘着如河水四溅的涡点;图案虽繁密,但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动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又如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旋纹瓶,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2厘米,是1973年在兰州市杏核台出土的,红色泥质陶,细颈、腹部有双耳;瓶身施黑彩,颈部绘弦纹、圆点纹,瓶身绘前后对称的大旋

再如1991涡纹,表现了河流湍急不息,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

年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的叶形纹铃,高9.2厘米,腹径6.8厘米,底径3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形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内置小陶丸或石子,摇之,沙沙作响,此器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还有现收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内彩水波纹盆,

口径29厘米。红色泥质陶,内外壁及口沿施黑高10.4厘米,

彩,内绘同心圆,水波和星斗纹,外壁绘水波纹,整个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鋬,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

由以上精品可得: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以橙、黄、黑彩陶为主,器形丰富,较前略有变化,具有特征性的器形有卷沿盆、敛口瓶、彩陶壶和彩陶罐。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彩绘为黑色,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除早期器形外,又增加了瓶形,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时期的彩陶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更加实用。

二、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和、祖历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距今

70

《传承》2008年第11期

约4500年。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

最陶,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

高达到90%。彩陶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藏,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口内绘一圈带纹和连弧纹,颈部

红两色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圆绘菱格纹,肩腹部用黑、

圈内填平行斜条纹,勾点纹;腹中部绘黑色带纹和一圈水波纹。四大圆圈纹显示了马厂类型彩陶的独特风格。1973年永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

这一时期出土了一些彩陶精品,葫芦形网纹双耳壶就是

其中之一,高46.7厘米,

口径12.2厘米,底径19.8厘米;1977年兰州市花寨子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施黑、红彩,颈部绘黑色网纹,肩、腹部先用红色绘葫芦轮廓,外绘黑色锯齿纹,葫芦内填细密整齐的网纹。葫芦网纹是半山类型中期的典型纹饰之一。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的菱格锯齿纹罐,高3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1厘米,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重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类型中的精

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旋纹鸟形壶因其造型别致,

风格奇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中的佳作;高22.5厘米,

口径8.3厘米,底径9.1厘米。1977年,

兰州市土谷台出土的橙黄陶,器形呈鸟的形状,偏口、双耳、小鋬,分别代表鸟头、双翅和鸟尾;施黑、红彩,口内绘连弧纹,颈部绘网纹,上腹部绘一周三涡旋纹,漩涡内填菱形网纹和圆点纹。半山类型彩陶中稀有的艺术品之一的神人纹壶,高2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6厘米。橙黄

陶。

施黑、红彩,口沿内绘重弧纹,颈部绘菱形网格纹,肩、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神人纹,“神人”呈手拉手状。

从以上精品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半山类型的

陶器中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

器形与马家窑有明显的差异,造型美观,丰富多样,壶、钵、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形,其它较多的有大口双耳鼓腹小底罐和敛口钵

等。其中以双耳罐、

小口细颈壶为最突出。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

三、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

今4000年,

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趋于简单。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大量出现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松散。

虽然这一时期彩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还是有很多精品。如神人纹鸟形壶,高15.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6厘米,1955年兰州市华林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黄陶,器身扁圆,口偏向一侧;施黑、红彩,口内绘重弧纹,腹部用黑红彩

绘变体神人纹和大圆圈纹。造型别致,

风格奇特,是马厂类型彩陶中的精品。又如变体神人纹单耳杯,高12.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7厘米,1973年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土黄陶。单耳高于口沿,下腹部有一凸鋬;在浅红色陶衣上施黑彩口沿内绘阴文波纹,口沿外绘大锯齿纹和弦纹,腹部运用对称格式绘阴地变体神人纹,内填网纹,这是变体神人纹的晚期表现形式。再如四大圆圈纹罐,高49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5厘米,1956年永靖县楚家岭出土,甘肃省博物馆

昌县鸳鸯池出土的方折网纹罐,高13.6厘米,口径10.9厘米,

底径6.8厘米,

土黄陶,通体为浅红色陶衣,施黑彩,口沿内绘折带和平行线纹,颈部绘折带纹,腹部绘两组阴文方折纹,内填网纹;构图新颖,纹饰细致。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折带圆点纹壶,高16.3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8厘米。1955年兰州

市白道沟坪出土,橙黄陶,耳面饰一道堆塑纹。

施黑、红彩口沿内绘垂弧纹,颈部绘折角纹,腹部绘黑红相间的三角折带纹,空间以圆点纹;点、带结合得当,朴素大方。这种折带纹是由早期的变体神人纹演变而来,是马厂类型彩陶发展的晚期阶段。

从以上精品我们可以看到:马厂类型的陶器上大量出现了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一般来说,马厂类型的陶器同半山类型的陶器比较接近,但陶质比较粗糙,极少锯齿纹。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

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器形视觉效果较为高瘦,

但中心较为外移:罐颈变矮,口部外撇。其中以小口双耳最为突出。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彩陶精品的展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的演进历程。首先,器形逐渐

增多。

由开始的盆、钵、碗到后来的罐、壶等。其次,彩陶纹饰继承和发展。由马家窑类型的旋纹、大锯齿纹的增多,到半山类型旋纹、锯齿纹的消失;由半山类型的蛙纹增多到马厂类型的变体神人纹。再次,彩陶图案由繁到简。马家窑时期彩陶的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是彩陶发展的辉煌期,而马厂类型彩陶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这一时期彩陶开始走下坡路。

艺术源于生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纹饰变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在彩陶图案上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多以漩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朗树德,贾建威.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朱勇年.中国西北彩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3]张力华.甘肃彩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胡桂芬.浅谈彩陶的装饰图案[J].甘肃农业,2006,(8).[作者简介]曹鸿杰(1978-),女,河北邯郸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专题。

71

《传承》2008年第11期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曹鸿杰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摘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窑、

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的艺术成就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由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可见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演进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时期。[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精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在河流两岸的谷地和台地上都有发育良好的肥沃土地,由于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成为古代居民劳动、生息的好地方,史前居民多选择这种靠近河流具有优越环境的地方作为聚集地。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

但表现得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庙底沟类型的风格。

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制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

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

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以黑、

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之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的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探索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时期彩陶的演进历程。

一、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历河,宁夏的清水河流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三百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繁荣期,彩陶艺术极为发达,陶质之细腻,纹饰之精美,无与伦比。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形丰富多彩,纹饰精美,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

这一时期典型的彩陶有很多,如旋纹双耳尖底瓶,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橙黄陶,器表打磨比较光滑,小口、细颈、丰肩、收腹、尖底,腹部有系绳用的双耳;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弦纹,瓶身绘四方连续旋纹,中间绘着如河水四溅的涡点;图案虽繁密,但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动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又如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旋纹瓶,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2厘米,是1973年在兰州市杏核台出土的,红色泥质陶,细颈、腹部有双耳;瓶身施黑彩,颈部绘弦纹、圆点纹,瓶身绘前后对称的大旋

再如1991涡纹,表现了河流湍急不息,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

年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的叶形纹铃,高9.2厘米,腹径6.8厘米,底径3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形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内置小陶丸或石子,摇之,沙沙作响,此器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还有现收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内彩水波纹盆,

口径29厘米。红色泥质陶,内外壁及口沿施黑高10.4厘米,

彩,内绘同心圆,水波和星斗纹,外壁绘水波纹,整个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鋬,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

由以上精品可得: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以橙、黄、黑彩陶为主,器形丰富,较前略有变化,具有特征性的器形有卷沿盆、敛口瓶、彩陶壶和彩陶罐。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彩绘为黑色,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除早期器形外,又增加了瓶形,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时期的彩陶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更加实用。

二、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和、祖历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距今

70

《传承》2008年第11期

约4500年。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

最陶,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

高达到90%。彩陶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藏,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口内绘一圈带纹和连弧纹,颈部

红两色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圆绘菱格纹,肩腹部用黑、

圈内填平行斜条纹,勾点纹;腹中部绘黑色带纹和一圈水波纹。四大圆圈纹显示了马厂类型彩陶的独特风格。1973年永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

这一时期出土了一些彩陶精品,葫芦形网纹双耳壶就是

其中之一,高46.7厘米,

口径12.2厘米,底径19.8厘米;1977年兰州市花寨子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施黑、红彩,颈部绘黑色网纹,肩、腹部先用红色绘葫芦轮廓,外绘黑色锯齿纹,葫芦内填细密整齐的网纹。葫芦网纹是半山类型中期的典型纹饰之一。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的菱格锯齿纹罐,高3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1厘米,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重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类型中的精

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旋纹鸟形壶因其造型别致,

风格奇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中的佳作;高22.5厘米,

口径8.3厘米,底径9.1厘米。1977年,

兰州市土谷台出土的橙黄陶,器形呈鸟的形状,偏口、双耳、小鋬,分别代表鸟头、双翅和鸟尾;施黑、红彩,口内绘连弧纹,颈部绘网纹,上腹部绘一周三涡旋纹,漩涡内填菱形网纹和圆点纹。半山类型彩陶中稀有的艺术品之一的神人纹壶,高2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6厘米。橙黄

陶。

施黑、红彩,口沿内绘重弧纹,颈部绘菱形网格纹,肩、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神人纹,“神人”呈手拉手状。

从以上精品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半山类型的

陶器中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

器形与马家窑有明显的差异,造型美观,丰富多样,壶、钵、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形,其它较多的有大口双耳鼓腹小底罐和敛口钵

等。其中以双耳罐、

小口细颈壶为最突出。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

三、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

今4000年,

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趋于简单。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大量出现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松散。

虽然这一时期彩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还是有很多精品。如神人纹鸟形壶,高15.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6厘米,1955年兰州市华林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黄陶,器身扁圆,口偏向一侧;施黑、红彩,口内绘重弧纹,腹部用黑红彩

绘变体神人纹和大圆圈纹。造型别致,

风格奇特,是马厂类型彩陶中的精品。又如变体神人纹单耳杯,高12.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7厘米,1973年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土黄陶。单耳高于口沿,下腹部有一凸鋬;在浅红色陶衣上施黑彩口沿内绘阴文波纹,口沿外绘大锯齿纹和弦纹,腹部运用对称格式绘阴地变体神人纹,内填网纹,这是变体神人纹的晚期表现形式。再如四大圆圈纹罐,高49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5厘米,1956年永靖县楚家岭出土,甘肃省博物馆

昌县鸳鸯池出土的方折网纹罐,高13.6厘米,口径10.9厘米,

底径6.8厘米,

土黄陶,通体为浅红色陶衣,施黑彩,口沿内绘折带和平行线纹,颈部绘折带纹,腹部绘两组阴文方折纹,内填网纹;构图新颖,纹饰细致。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折带圆点纹壶,高16.3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8厘米。1955年兰州

市白道沟坪出土,橙黄陶,耳面饰一道堆塑纹。

施黑、红彩口沿内绘垂弧纹,颈部绘折角纹,腹部绘黑红相间的三角折带纹,空间以圆点纹;点、带结合得当,朴素大方。这种折带纹是由早期的变体神人纹演变而来,是马厂类型彩陶发展的晚期阶段。

从以上精品我们可以看到:马厂类型的陶器上大量出现了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一般来说,马厂类型的陶器同半山类型的陶器比较接近,但陶质比较粗糙,极少锯齿纹。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

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器形视觉效果较为高瘦,

但中心较为外移:罐颈变矮,口部外撇。其中以小口双耳最为突出。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彩陶精品的展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的演进历程。首先,器形逐渐

增多。

由开始的盆、钵、碗到后来的罐、壶等。其次,彩陶纹饰继承和发展。由马家窑类型的旋纹、大锯齿纹的增多,到半山类型旋纹、锯齿纹的消失;由半山类型的蛙纹增多到马厂类型的变体神人纹。再次,彩陶图案由繁到简。马家窑时期彩陶的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是彩陶发展的辉煌期,而马厂类型彩陶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这一时期彩陶开始走下坡路。

艺术源于生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纹饰变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在彩陶图案上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多以漩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朗树德,贾建威.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朱勇年.中国西北彩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3]张力华.甘肃彩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胡桂芬.浅谈彩陶的装饰图案[J].甘肃农业,2006,(8).[作者简介]曹鸿杰(1978-),女,河北邯郸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专题。

71


相关文章

  • 美的沉思:蒋勋以美学视角梳理中国艺术脉络
  • 2014-09-15 15:58搜狐读书 书名:美的沉思 作者:蒋勋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 ...查看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主题: 熏陶历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二: 活动对象: 甘肃省博物馆 三: 活动背景: 近段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再度升级,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值十月国庆来临,亿万中国人民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手段表达自己的爱国热 ...查看


  • 国宝-尖底彩陶瓶
  • 国宝-尖底彩陶瓶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尖底彩陶瓶造型独特美观,图案布局紧凑,以简洁明快的 ...查看


  • 马家窑文化
  •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 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查看


  • [陶瓷]神秘的中国彩陶(一):发现之旅
  • 有博友垂询彩陶的问题,本博也是初涉,而且寡闻,不敢擅作答复.于是,想起搜罗相关研究资料,以供自己和同好博友学习探讨.今天,从CCTV10[探索·发现]的"神秘的中国彩陶"开始吧.前面有视频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去.文字 ...查看


  • 论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特征
  •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课程:艺术设计概论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13078406 姓名:郑欣 2014年8月 一.摘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就是其出土的 ...查看


  • 走进河湟文化
  • 走进河湟文化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流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湟水河是高原人 ...查看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465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饰彩,多为橙黄陶.施以浓墨式的黑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形成 ...查看


  •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
  • 陶瓷工艺 [原始时代] 名称 历史 仰韶文化彩陶 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绳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 分布 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概况 [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 [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