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饮食文化概论

凤阳的味道

作者:韩昌满、喻杨杨 指导老师:吴晓伟 内容摘要:凤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凤阳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逐渐成为屹立在皖中地区的一个璀璨星光。凤阳地区小吃种类繁多,特色美食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凤阳的地区饮食文化也不断被发掘出来,一个显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悄然成型。

关键字:大明故都,文化味,多民族

正文: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三花(花鼓、花鼓灯、花鼓戏)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凤阳石英石矿储量全国第二、华东第一;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在凤阳得道升仙;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著名的庄周梦蝶、濠梁便是发生在凤阳;凤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凤阳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去揭开凤阳饮食文化那一层层的神秘面纱吧!

凤阳城乡之间的饮食差异

凤阳地处淮河中南岸,有明显的皖中地区风味。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如大馍、油条、包子、烧麦及烧饼等,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即米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过后带上干粮上工干活,还要带上一瓶开水和一些咸菜,中午基本上就这样度过了。农村晚餐有干有稀,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一张桌子,放上几碟小菜,全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而到了冬天的晚上,全家人便围着火炉,炉内放放入一些菜蔬,边烤火边吃火锅。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家庭,晚餐是一天的重中之重。

寺庙饮食文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龙兴寺出家,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建立了大明帝国。僧人饮食的追求是简单、清净,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认为午后的饭是“药”,因此称为“药食”,但这种情况也仅仅是针对一部分僧人而言的。由于坐禅很耗费精力,因此僧人一般一天要至少吃三顿。僧人的饮食内容几乎天天如初,没有花样,从没有考虑到营养学,都是大锅饭、大锅菜,龙兴寺门前的四

个大锅就是最好的见证。

尽管时代已经高速向前发展,人们餐桌上的吃食越来越丰富,但僧人们的早餐也就仅仅增加了牛奶而已。凤阳的寺庙文化,简单而质朴。

凤阳特色美食

独特的历史文化往往造就特色的美食。凤阳县虽不是幅员广阔,但其丰富多彩的特色美食确是享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凤阳的很多有名小吃,都有着相关的历史典故。比如凤阳豆腐,其色泽好似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即将刚出锅的一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不忘。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奉献,以后宫中每

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此驰名于世,相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黄家十三代孙现在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成为地方一绝。

今天的“凤阳酿豆腐”是用嫩豆腐为原料切成片,夹入猪肉末、虾仁末等,裹上鸡蛋粉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具有色泽奶黄,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等特色。

御膳麻油,其名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蟑亲笔御封。选用上等芝麻,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各项理化、卫生、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二级制麻油标准。其色泽如琥珀,香气扑鼻,口味纯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性凉、味甘,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并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是旅游购物佳品。

韭山藤茶,凤阳韭山藤茶产于凤阳县殷涧镇韭山。藤茶,又称白茶、龙须茶,卫生部已批准其为我国食品新资源。“凤阳藤”野生于凤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凤阳藤”特殊的品质。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安农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研究检测发现,凤阳藤茶内含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黄酮类、酚类物质和多种人

体必备的微量元素,具有奇特的去脂降压、清热解毒、护肝养颜之功效,是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保健食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兵驻扎在凤阳山时常饮此茶,后派内宫官员回家乡凤阳炒制供其饮用。从此可见,帝乡凤阳美食众多,堪有淮中南地区特色美食之乡之美誉。

凤阳历史文化悠久,又靠近繁华都市南京可谓地理位置俱佳。在兼收开蓄中发展起来的凤阳小吃,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天下人的需求。例如,作为有着帝王之称的凤阳,每天的流动人口多以用万来计算,这些人不可能是一种口味,一种饮食习惯,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一种单独的像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那样有特色的饮食分类。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凤阳的小吃没有特色,既没有江浙的甜,没有江西的酸,没有重庆的辣。但凤阳丰富的各色小吃,风味各异,却正好满足了众口的需要。即使是一种食品,也可以任人调味,如凤阳名吃过桥米线,芝麻酱、香醋、酱油、辣椒等都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加入,喜欢什么口味就加什么口味,当然就不具有或甜或酸或辣的特色。但是,也就因为可以自主选择口味,这成为了凤阳海纳百川的饮食文化的一种。

众因编织成凤阳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凤阳自明朝以来,其美食特色便享誉全国。明朝始祖朱元璋曾欲定都于凤阳,于是便在此大兴土木,期间还迁移了众多江南巨商富贾定居于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凤阳的饮食文化风俗及其发展趋向。

现将凤阳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独特。由于凤阳地处淮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了不同民族在此安身定所,风俗习惯上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口味上以淮扬菜为主。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凤阳饮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凤阳一直按季节变化来烹调、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季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夏季多凉拌。第三,讲究美感。凤阳的地区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一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味、形、美德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上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凤阳地区在烹饪这一块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位的方式、进餐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

求。凤阳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饪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凤阳特色美食‘地锅鸡’、‘酸菜鱼’等等。第五,食医结合。凤阳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凤阳豆腐就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餐饮消费,人们已不满足简单的味觉、口感需求。更注重特色文化与经营环境的消费。因此,一批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着力打造核心特色的“特色饮食”异军突起,并且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还有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厅也纷纷适应这种需求,推出了健康绿色食谱、药膳等特色菜肴,对健康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

在这种股强波之下,凤阳的饮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绿色饮食方面更是独具匠心。绿色食品就意味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当今时代的前进步伐,可谓与时俱进。去过凤阳的人可能都会发现,除了宽敞的马路之外,随处可见农庄及菜园,绝大多数凤阳百姓都吃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绿色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

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两所高等学府也给凤阳的饮食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越来越多的外省和外市的大学生在这里求学深造,随之而来的也是不同的饮食习惯,凤阳的饭馆里也因此多了一些菜肴。

凤阳的诸多优势在上篇中有所提及,这吸引了不少的外乡人在此经营饭馆以谋生。现在的凤阳县城中,我们不难看到诸如新疆拉面、土家饼、淮南牛肉汤等颇具地区特色的名菜名吃。从其门口络绎不绝的人流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这些外乡小吃在此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凤阳饮食文化中注定要留下重重的一笔。

旅游业发达

凤阳因是朱元璋的家乡,并且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始创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声显赫,更重要的是诸如

狼巷迷谷、明皇陵、明中都城、韭山洞、小岗村、龙兴寺、鼓楼等旅游观光胜地。凤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地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凤阳餐饮文化的发展。

多民族混居

凤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于凤阳各地(2000年人口普查)。众多的民族在此聚居,带来的不仅仅是各自的语言,还有其家乡独特的饮食。

蒙古民族的饮食和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域、半农业区域及纯牧区域的差异,但显然凤阳没有昔日蒙古高原那般的放牧条件,因此,在此定居的蒙古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典型的半农业区域方式。夏季的口粮除米面外也会夹杂一些奶制产品,其中大多是自家散养的牛羊奶制品。冬季还保留着贮藏肉类产品的习惯,但大都不是原始的牛羊了,多以鸡鸭等代替。

相比较而言,回族的饮食习惯在凤阳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了。回族的待客之礼就是客人来了,先倒茶,再定干果碟子,一般都定五六个碟子,多则十几个,有葵花籽、花生米、水果糖、枣子、核桃、苹果等,再加上一把撒子,主客们边喝、边吃、边聊天,直到就餐。客人在开始就餐前要先用右手拿起食品或饮料,念一声“太斯米”,然后才享用美食,这些都是回族的传统习俗,多少年来也未改变。

凤阳的饮食文化糅合了众多民族的传统习俗,其包容性也如凤阳人胸怀一般宽广。

发展与传承—凤阳县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成立

2012年7月20日,有着“帝王之乡”之称的安徽省凤阳县,饮食文化再融新内涵。当日,旨在弘扬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并对其进行研究、开放、挖掘和创新发展的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在该县正式成立。据悉,成立后的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将以传承、挖掘、开发、创新、发展为指导方针,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的成立对凤阳饮食文化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依托人文历史底蕴 做强坐实文化资本

自2011年4月20 日起,凤阳县政府依托底蕴深厚的明文

化,大力大展明文化产业,以明皇陵、明中都鼓楼、龙兴寺遗址等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和“洪武宴”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产业,以此达到大力做强坐实文化资本的目的。有了政府的牵针引线,凤阳在饮食文化这一块的发展前景将会是一片大好。

自此,凤阳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璀璨光明。

结束语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的

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这三个方面的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了五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族学、饮食文艺学。有的学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凤阳的饮食文化我们无法加以词语进行限制,因为它的文化底蕴是深不可测的,与此同时,现如今的凤阳正处于一个多文化相互交融的状况,我们对它的未来报以乐观的心态。

凤阳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沿袭的每一种文化特征都

影响了每一个人,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朴实可亲近。这就是凤阳其独到的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在此祝愿凤阳的明天会

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韩昌满、喻杨杨 指导老师:吴晓伟

参考文献:2000年 《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谢定源)、 1997 《社会习俗与与饮食文化》(李明英)、

比较》(胡文仲、中英) 1999 《文化习俗

凤阳的味道

作者:韩昌满、喻杨杨 指导老师:吴晓伟 内容摘要:凤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凤阳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逐渐成为屹立在皖中地区的一个璀璨星光。凤阳地区小吃种类繁多,特色美食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凤阳的地区饮食文化也不断被发掘出来,一个显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悄然成型。

关键字:大明故都,文化味,多民族

正文: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三花(花鼓、花鼓灯、花鼓戏)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凤阳石英石矿储量全国第二、华东第一;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在凤阳得道升仙;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著名的庄周梦蝶、濠梁便是发生在凤阳;凤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凤阳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去揭开凤阳饮食文化那一层层的神秘面纱吧!

凤阳城乡之间的饮食差异

凤阳地处淮河中南岸,有明显的皖中地区风味。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如大馍、油条、包子、烧麦及烧饼等,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即米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过后带上干粮上工干活,还要带上一瓶开水和一些咸菜,中午基本上就这样度过了。农村晚餐有干有稀,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一张桌子,放上几碟小菜,全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而到了冬天的晚上,全家人便围着火炉,炉内放放入一些菜蔬,边烤火边吃火锅。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家庭,晚餐是一天的重中之重。

寺庙饮食文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龙兴寺出家,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建立了大明帝国。僧人饮食的追求是简单、清净,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认为午后的饭是“药”,因此称为“药食”,但这种情况也仅仅是针对一部分僧人而言的。由于坐禅很耗费精力,因此僧人一般一天要至少吃三顿。僧人的饮食内容几乎天天如初,没有花样,从没有考虑到营养学,都是大锅饭、大锅菜,龙兴寺门前的四

个大锅就是最好的见证。

尽管时代已经高速向前发展,人们餐桌上的吃食越来越丰富,但僧人们的早餐也就仅仅增加了牛奶而已。凤阳的寺庙文化,简单而质朴。

凤阳特色美食

独特的历史文化往往造就特色的美食。凤阳县虽不是幅员广阔,但其丰富多彩的特色美食确是享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凤阳的很多有名小吃,都有着相关的历史典故。比如凤阳豆腐,其色泽好似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即将刚出锅的一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不忘。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奉献,以后宫中每

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此驰名于世,相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黄家十三代孙现在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成为地方一绝。

今天的“凤阳酿豆腐”是用嫩豆腐为原料切成片,夹入猪肉末、虾仁末等,裹上鸡蛋粉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具有色泽奶黄,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等特色。

御膳麻油,其名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蟑亲笔御封。选用上等芝麻,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各项理化、卫生、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二级制麻油标准。其色泽如琥珀,香气扑鼻,口味纯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性凉、味甘,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并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是旅游购物佳品。

韭山藤茶,凤阳韭山藤茶产于凤阳县殷涧镇韭山。藤茶,又称白茶、龙须茶,卫生部已批准其为我国食品新资源。“凤阳藤”野生于凤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凤阳藤”特殊的品质。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安农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研究检测发现,凤阳藤茶内含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黄酮类、酚类物质和多种人

体必备的微量元素,具有奇特的去脂降压、清热解毒、护肝养颜之功效,是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保健食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兵驻扎在凤阳山时常饮此茶,后派内宫官员回家乡凤阳炒制供其饮用。从此可见,帝乡凤阳美食众多,堪有淮中南地区特色美食之乡之美誉。

凤阳历史文化悠久,又靠近繁华都市南京可谓地理位置俱佳。在兼收开蓄中发展起来的凤阳小吃,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天下人的需求。例如,作为有着帝王之称的凤阳,每天的流动人口多以用万来计算,这些人不可能是一种口味,一种饮食习惯,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一种单独的像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那样有特色的饮食分类。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凤阳的小吃没有特色,既没有江浙的甜,没有江西的酸,没有重庆的辣。但凤阳丰富的各色小吃,风味各异,却正好满足了众口的需要。即使是一种食品,也可以任人调味,如凤阳名吃过桥米线,芝麻酱、香醋、酱油、辣椒等都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加入,喜欢什么口味就加什么口味,当然就不具有或甜或酸或辣的特色。但是,也就因为可以自主选择口味,这成为了凤阳海纳百川的饮食文化的一种。

众因编织成凤阳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凤阳自明朝以来,其美食特色便享誉全国。明朝始祖朱元璋曾欲定都于凤阳,于是便在此大兴土木,期间还迁移了众多江南巨商富贾定居于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凤阳的饮食文化风俗及其发展趋向。

现将凤阳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独特。由于凤阳地处淮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了不同民族在此安身定所,风俗习惯上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口味上以淮扬菜为主。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凤阳饮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凤阳一直按季节变化来烹调、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季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夏季多凉拌。第三,讲究美感。凤阳的地区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一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味、形、美德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上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凤阳地区在烹饪这一块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位的方式、进餐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

求。凤阳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饪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凤阳特色美食‘地锅鸡’、‘酸菜鱼’等等。第五,食医结合。凤阳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凤阳豆腐就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餐饮消费,人们已不满足简单的味觉、口感需求。更注重特色文化与经营环境的消费。因此,一批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着力打造核心特色的“特色饮食”异军突起,并且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还有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厅也纷纷适应这种需求,推出了健康绿色食谱、药膳等特色菜肴,对健康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

在这种股强波之下,凤阳的饮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绿色饮食方面更是独具匠心。绿色食品就意味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当今时代的前进步伐,可谓与时俱进。去过凤阳的人可能都会发现,除了宽敞的马路之外,随处可见农庄及菜园,绝大多数凤阳百姓都吃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绿色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

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两所高等学府也给凤阳的饮食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越来越多的外省和外市的大学生在这里求学深造,随之而来的也是不同的饮食习惯,凤阳的饭馆里也因此多了一些菜肴。

凤阳的诸多优势在上篇中有所提及,这吸引了不少的外乡人在此经营饭馆以谋生。现在的凤阳县城中,我们不难看到诸如新疆拉面、土家饼、淮南牛肉汤等颇具地区特色的名菜名吃。从其门口络绎不绝的人流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这些外乡小吃在此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凤阳饮食文化中注定要留下重重的一笔。

旅游业发达

凤阳因是朱元璋的家乡,并且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始创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声显赫,更重要的是诸如

狼巷迷谷、明皇陵、明中都城、韭山洞、小岗村、龙兴寺、鼓楼等旅游观光胜地。凤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地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凤阳餐饮文化的发展。

多民族混居

凤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于凤阳各地(2000年人口普查)。众多的民族在此聚居,带来的不仅仅是各自的语言,还有其家乡独特的饮食。

蒙古民族的饮食和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域、半农业区域及纯牧区域的差异,但显然凤阳没有昔日蒙古高原那般的放牧条件,因此,在此定居的蒙古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典型的半农业区域方式。夏季的口粮除米面外也会夹杂一些奶制产品,其中大多是自家散养的牛羊奶制品。冬季还保留着贮藏肉类产品的习惯,但大都不是原始的牛羊了,多以鸡鸭等代替。

相比较而言,回族的饮食习惯在凤阳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了。回族的待客之礼就是客人来了,先倒茶,再定干果碟子,一般都定五六个碟子,多则十几个,有葵花籽、花生米、水果糖、枣子、核桃、苹果等,再加上一把撒子,主客们边喝、边吃、边聊天,直到就餐。客人在开始就餐前要先用右手拿起食品或饮料,念一声“太斯米”,然后才享用美食,这些都是回族的传统习俗,多少年来也未改变。

凤阳的饮食文化糅合了众多民族的传统习俗,其包容性也如凤阳人胸怀一般宽广。

发展与传承—凤阳县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成立

2012年7月20日,有着“帝王之乡”之称的安徽省凤阳县,饮食文化再融新内涵。当日,旨在弘扬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并对其进行研究、开放、挖掘和创新发展的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在该县正式成立。据悉,成立后的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将以传承、挖掘、开发、创新、发展为指导方针,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大明帝乡饮食文化协会的成立对凤阳饮食文化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依托人文历史底蕴 做强坐实文化资本

自2011年4月20 日起,凤阳县政府依托底蕴深厚的明文

化,大力大展明文化产业,以明皇陵、明中都鼓楼、龙兴寺遗址等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和“洪武宴”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产业,以此达到大力做强坐实文化资本的目的。有了政府的牵针引线,凤阳在饮食文化这一块的发展前景将会是一片大好。

自此,凤阳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璀璨光明。

结束语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的

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这三个方面的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了五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族学、饮食文艺学。有的学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凤阳的饮食文化我们无法加以词语进行限制,因为它的文化底蕴是深不可测的,与此同时,现如今的凤阳正处于一个多文化相互交融的状况,我们对它的未来报以乐观的心态。

凤阳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沿袭的每一种文化特征都

影响了每一个人,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朴实可亲近。这就是凤阳其独到的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在此祝愿凤阳的明天会

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韩昌满、喻杨杨 指导老师:吴晓伟

参考文献:2000年 《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谢定源)、 1997 《社会习俗与与饮食文化》(李明英)、

比较》(胡文仲、中英) 1999 《文化习俗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历年真题
  • 育 明 教 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 ...查看


  •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 戏曲研究 □邵小妹 论和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未加关注.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 ...查看


  •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 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日 学校(盖章): 滁 州 学 院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查看


  • 朱元璋.凤阳花鼓.小岗村
  •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也给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御赐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凤阳.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福祉,反而"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自明朝中后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凤阳农民" ...查看


  • 凤阳景点简介
  • 2013年暑假实践报告 --凤 阳 欢 迎 你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实践时间: 目录 一.实践简介 -4- 1.实践主题.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学生 2.实践报告标题.摘要.关键词 二.实践内容 -4- 1.前言-凤阳是个好地 ...查看


  • 音乐教案-凤阳花鼓
  • 教学目的任务 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让学生用打击乐器参与活动,为<凤阳花鼓>进行再创作. 重难点是歌曲中的附点掌握,打击乐合奏. 教学过程 ...查看


  • 鼓楼导游解说词
  • 凤阳鼓楼导游解说词 凤阳 杨立伟 大家好!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鼓楼风景区参观游览, 鼓楼在古代是"警朝夕"的报时建筑,初始于魏晋,中兴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时期.中都鼓楼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 ...查看


  • 凤阳县城市绿化现状及对策
  • 凤阳县城市绿化现状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凤阳县森林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城市绿化工作却相对滞后.在分析研究了凤阳县城市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一系列的道路绿化.景观绿化提升对策,以期为美化凤阳.打造生态凤阳提供参 ...查看


  • 绩效管理开题报告
  • <安徽凤阳水泥总厂绩效管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08级(1)班 140080116 一.论文题目:<安徽凤阳水泥总厂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