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3单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阶段性测试试卷

第三单元

一、积累运用(共27分)

(一)积累(共8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方格内。(2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洁。回望戏台的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miǎo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zhào

2、默写。(6分)

(1)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2)四面湖山归眼底, 。 (3)青山有幸埋忠骨, 。

。 (二)运用(共12分)

3、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教你树立信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你感受美好的亲情。

4、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5分)

调位号 :删除号:李刚同学是一个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优秀学生。身为班级的卫生委员,他每天扫完地,都要检查卫生,关好门窗才离开。平时看见地上有纸削,他总是悄悄捡起来。有时,他还主动帮助宣传委员出黑板报,协助组长收作业。他学习非常认真,空遐时间总在图书馆看书。每当有同学生病时,他总是无时无刻不嘘寒问暖,有时甚至陪同学去医院看病。所有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赞他的。

要求:(1)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在原文上修改。

(2)语段中有一句与该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一致,须删去。 (3)语段中至少还有2处语病,请选出来加以修改(不超过3处)。

5、请你根据所学对联的知识,删改下面句子,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上 联: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 联: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此同时,一些人大代表、大学教授则积极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加为中国法定节日。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7.阅读下列几段文字,说说你对“感恩之心”的理解。(4分)

(1)湖南长沙7岁的黄舸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生说,大约到18岁,黄舸的心脏会进入衰竭期,20岁将是生命的终点。2000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黄舸的故事。节目一播出,黄家的电话持续响了4个多小时,仅半个多月时间,他们相继收到了500多位好心人送来的和直接汇到家里的捐款近8万元。

(2)2003年,生命开始了倒计时,黄舸不愿与曾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擦肩而过。2003年5月17日,这一天是全国助残日,父亲黄小勇蹬着一辆加篷人力三轮车,拉着儿子沿107国道北上,奔向北京城,开始了第一次实现愿望和感恩之旅,路上,又有热心人帮黄小勇把人力三轮车改装成电动车。

(3)三年下来,黄氏父子共找到30多位帮助过他们的人,每次,他们都送上鲜花,黄舸还自己录了一首歌叫《永远》,感谢父亲和社会上帮助过他的人,我们听到的是黄舸沙沙的声音以及他最后的心愿:“我希望能活到2008。”

(4)2006年3月,黄舸在电视上看到长春2000多人为小女孩朱欣月编织爱心“谎言”的故事,就有到长春看望同自己一样身患绝症的小欣月的念头。听说小欣月是升旗手,黄舸就亲手做了一面少先队队旗,在各地进行签名,以此来鼓励小欣月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早日康复。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8--12题。(共17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

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稿,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8、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答题不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3分)

9、根据上文有关描写,说出“白篷航船”航行的起迄点,推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并说出推算的理由。(4分)

10、根据描写景物的不同角度,试从上文中按下面要求摘录出有关语句:(3分)

从视觉方面写 从听觉方面写 从嗅觉方面写 11、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的过程:(3分)

( )——( )——( )

1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并依据自身经历说说你类似的体验。 (4分)

(二)阅读《话说重阳》一文,完成13--16题。(共15分)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

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3、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14、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4分)

15、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3分)

16、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阅读《水调歌头》,完成19—22题。(共11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上阕“起舞弄清影”一句读者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月下起舞,一种认为是月宫起舞。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回答)(4分)

18、对《水调歌头》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B.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下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词人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情绪。 D.全词深沉婉约,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在文中横线上按原文填写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2分) 20、请你再写两句咏月的古诗句。(本单元除外)(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作文(共30分)

21、以“美好的瞬间”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30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阶段性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一、积累运用(共27分) (一)积累(共8分) 1、皎 渺 罩、悠 2、(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万家忧乐到心头 (3)白铁无辜铸佞臣 (4)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运用(共12分)

3、作者与诗句要准确无误,诗句与作用要一致。 4、不设标准答案:参考:

⑴“削”改为“屑”;“遐”改为“暇” (2分,每个错别字各1分) ⑵“他学习非常认真,空遐时间总在图书馆看书” 与该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一致,须删去。(1分)

⑶① “助人为乐”与“关心集体”调换。② “无时无刻不”改为“不时地”(2分。改对一处得1分,若有其他改法,只要符合要求且正确合理亦可得分。) 5、不设标准答案,意思对即,参考:心似大海,纳百川可容他人(3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6、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这些节日,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1分,意对即可),同时,也不盲目排斥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可借鉴其优点,壮大中华文化的实力(1分,意对即可)。(整个答案语言通顺1分)

7、感恩往往在物质上图报,但“感恩”更好的方式应该是铭记恩德,传递爱心,弘扬精神。——世俗的感恩往往与感激涕零或具体的物质回馈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感恩之心”。黄氏父子用令人震撼的“特别行动”去答谢帮助过自己的人,那种坚持和执着让人动容,物质回报不是关键,精神传承才是闪光之处。(4分。只回答出传统含义的最多得2分,语句不通畅的扣1分。)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共17分 8、“我”与小伙伴摇船去赵庄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3分。要素齐全得3分。答出“‘我’与小伙伴摇船去赵庄”或“去赵庄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得2分。)

9、起点:平桥,迄点:望见依稀的赵庄;两者相距约4里,因为摇船是“一里一换”,途中“他们换了四回手”。(4分。每点1分。) 10、略。每个角度写出一条即可。(3分。答对一条得1分。)

11、轻松(兴奋)-焦急-(平静)自失或轻松(兴奋)-平静-自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2、船行速度虽快,我却嫌慢,反映“我”的急切心情。应举一生活实例加以说明。(4分。视内容、表达按4、3、2给分。) (二)共15分

13、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1分。意对即可。)重九、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2分。答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 14、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6、没有标准答案。(4分,每问2分。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三)共11分

17、共两问,各2分,有理有据地说出一点即可。(1)“月下起舞”理由:①小序“欢畅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②小序中“大醉”,说明作者已神志不清,“恐”字说明作者酒后“欲乘风归去”的矛盾心理。“清影”正确写出了作者月下独舞的郁闷难排冷清孤单的心情。(2)“在月宫中起舞”的理由:①“我欲乘风归去”说明作者因想超脱尘世而向往月宫,在月宫中起舞与作者的想象正相吻合。②“何似在人间”说明月宫比不上人间。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但又觉得孤独冷清,最后才决定回到人间。 18、C

19、二句1分,有错不给分。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0、二句1分,有错不给分。例如:①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②长安一片月声。

三、作文(30分)。

21、一类卷:27—30 二类卷:23—26 三类卷:19—22

万户捣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阶段性测试试卷

第三单元

一、积累运用(共27分)

(一)积累(共8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方格内。(2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洁。回望戏台的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miǎo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zhào

2、默写。(6分)

(1)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2)四面湖山归眼底, 。 (3)青山有幸埋忠骨, 。

。 (二)运用(共12分)

3、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教你树立信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你感受美好的亲情。

4、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5分)

调位号 :删除号:李刚同学是一个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优秀学生。身为班级的卫生委员,他每天扫完地,都要检查卫生,关好门窗才离开。平时看见地上有纸削,他总是悄悄捡起来。有时,他还主动帮助宣传委员出黑板报,协助组长收作业。他学习非常认真,空遐时间总在图书馆看书。每当有同学生病时,他总是无时无刻不嘘寒问暖,有时甚至陪同学去医院看病。所有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赞他的。

要求:(1)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在原文上修改。

(2)语段中有一句与该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一致,须删去。 (3)语段中至少还有2处语病,请选出来加以修改(不超过3处)。

5、请你根据所学对联的知识,删改下面句子,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上 联: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 联: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此同时,一些人大代表、大学教授则积极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加为中国法定节日。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7.阅读下列几段文字,说说你对“感恩之心”的理解。(4分)

(1)湖南长沙7岁的黄舸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生说,大约到18岁,黄舸的心脏会进入衰竭期,20岁将是生命的终点。2000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黄舸的故事。节目一播出,黄家的电话持续响了4个多小时,仅半个多月时间,他们相继收到了500多位好心人送来的和直接汇到家里的捐款近8万元。

(2)2003年,生命开始了倒计时,黄舸不愿与曾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擦肩而过。2003年5月17日,这一天是全国助残日,父亲黄小勇蹬着一辆加篷人力三轮车,拉着儿子沿107国道北上,奔向北京城,开始了第一次实现愿望和感恩之旅,路上,又有热心人帮黄小勇把人力三轮车改装成电动车。

(3)三年下来,黄氏父子共找到30多位帮助过他们的人,每次,他们都送上鲜花,黄舸还自己录了一首歌叫《永远》,感谢父亲和社会上帮助过他的人,我们听到的是黄舸沙沙的声音以及他最后的心愿:“我希望能活到2008。”

(4)2006年3月,黄舸在电视上看到长春2000多人为小女孩朱欣月编织爱心“谎言”的故事,就有到长春看望同自己一样身患绝症的小欣月的念头。听说小欣月是升旗手,黄舸就亲手做了一面少先队队旗,在各地进行签名,以此来鼓励小欣月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早日康复。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8--12题。(共17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

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稿,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8、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答题不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3分)

9、根据上文有关描写,说出“白篷航船”航行的起迄点,推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并说出推算的理由。(4分)

10、根据描写景物的不同角度,试从上文中按下面要求摘录出有关语句:(3分)

从视觉方面写 从听觉方面写 从嗅觉方面写 11、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的过程:(3分)

( )——( )——( )

1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并依据自身经历说说你类似的体验。 (4分)

(二)阅读《话说重阳》一文,完成13--16题。(共15分)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

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3、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14、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4分)

15、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3分)

16、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阅读《水调歌头》,完成19—22题。(共11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上阕“起舞弄清影”一句读者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月下起舞,一种认为是月宫起舞。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回答)(4分)

18、对《水调歌头》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B.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下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词人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情绪。 D.全词深沉婉约,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在文中横线上按原文填写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2分) 20、请你再写两句咏月的古诗句。(本单元除外)(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作文(共30分)

21、以“美好的瞬间”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30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阶段性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一、积累运用(共27分) (一)积累(共8分) 1、皎 渺 罩、悠 2、(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万家忧乐到心头 (3)白铁无辜铸佞臣 (4)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运用(共12分)

3、作者与诗句要准确无误,诗句与作用要一致。 4、不设标准答案:参考:

⑴“削”改为“屑”;“遐”改为“暇” (2分,每个错别字各1分) ⑵“他学习非常认真,空遐时间总在图书馆看书” 与该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一致,须删去。(1分)

⑶① “助人为乐”与“关心集体”调换。② “无时无刻不”改为“不时地”(2分。改对一处得1分,若有其他改法,只要符合要求且正确合理亦可得分。) 5、不设标准答案,意思对即,参考:心似大海,纳百川可容他人(3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6、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这些节日,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1分,意对即可),同时,也不盲目排斥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可借鉴其优点,壮大中华文化的实力(1分,意对即可)。(整个答案语言通顺1分)

7、感恩往往在物质上图报,但“感恩”更好的方式应该是铭记恩德,传递爱心,弘扬精神。——世俗的感恩往往与感激涕零或具体的物质回馈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感恩之心”。黄氏父子用令人震撼的“特别行动”去答谢帮助过自己的人,那种坚持和执着让人动容,物质回报不是关键,精神传承才是闪光之处。(4分。只回答出传统含义的最多得2分,语句不通畅的扣1分。)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共17分 8、“我”与小伙伴摇船去赵庄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3分。要素齐全得3分。答出“‘我’与小伙伴摇船去赵庄”或“去赵庄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得2分。)

9、起点:平桥,迄点:望见依稀的赵庄;两者相距约4里,因为摇船是“一里一换”,途中“他们换了四回手”。(4分。每点1分。) 10、略。每个角度写出一条即可。(3分。答对一条得1分。)

11、轻松(兴奋)-焦急-(平静)自失或轻松(兴奋)-平静-自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2、船行速度虽快,我却嫌慢,反映“我”的急切心情。应举一生活实例加以说明。(4分。视内容、表达按4、3、2给分。) (二)共15分

13、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1分。意对即可。)重九、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2分。答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 14、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6、没有标准答案。(4分,每问2分。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三)共11分

17、共两问,各2分,有理有据地说出一点即可。(1)“月下起舞”理由:①小序“欢畅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②小序中“大醉”,说明作者已神志不清,“恐”字说明作者酒后“欲乘风归去”的矛盾心理。“清影”正确写出了作者月下独舞的郁闷难排冷清孤单的心情。(2)“在月宫中起舞”的理由:①“我欲乘风归去”说明作者因想超脱尘世而向往月宫,在月宫中起舞与作者的想象正相吻合。②“何似在人间”说明月宫比不上人间。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但又觉得孤独冷清,最后才决定回到人间。 18、C

19、二句1分,有错不给分。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0、二句1分,有错不给分。例如:①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②长安一片月声。

三、作文(30分)。

21、一类卷:27—30 二类卷:23—26 三类卷:19—22

万户捣衣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五年级语文试题库[6]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WORD版 http://www.docin.com/p-534894762.html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试题(试卷) http://www.docin.com/p-534894689.html 苏教版 ...查看


  •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28课电子备课
  • 安驾庄镇小学 一 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 第 七 单元 第 识字7 课 第 1课 时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安驾庄镇小学 一 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 第 七 单元 第 识字7课 第 2课 时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安驾庄镇小 ...查看


  •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25
  • 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修正稿]
  • 让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当我初读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之后,发现这册 ...查看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1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嘉兴教育学院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 ...查看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说稿
  • 深研教材 给力课堂 豫灵镇杨家小学:张博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一个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有多深,就能带学生走多远!"没有对文本的透彻研读,再好的教法也会苍白无力.今天我解说的是北师大 ...查看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嘉兴教育学院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