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一览表
古代称呼一览表蔡谱畅想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 -- 孩提;
女孩7岁-------- --------- ---髫年; 男孩8岁----------------- ----龆年; 幼年泛称---------- ---------- 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 --- ----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 ------- ----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
----------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 -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字,意即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五、中华女性称谓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
《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七、古代的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八、古代的氏
古代称呼一览表
古代称呼一览表蔡谱畅想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 -- 孩提;
女孩7岁-------- --------- ---髫年; 男孩8岁----------------- ----龆年; 幼年泛称---------- ---------- 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 --- ----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 ------- ----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
----------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 -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字,意即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五、中华女性称谓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
《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七、古代的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八、古代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