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 要:动物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传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就是免疫接种,但是由于在免疫接种中一些工作的疏漏,导致免疫接种后的效果极不理想,免疫后动物抗体保护率偏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可避免的,同时也有难以避免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提高动物免疫技术,才能够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动物免疫;抗体保护率;偏低;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为了保证动物繁养的经济利润,减少由于传染疾病造成的动物死伤,对动物定期实施免疫接种是必要的过程,由此可见,动物免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同时,动物免疫工作急需进一步深化加强,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所形成的的保护力,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抗体保护率低,本文将对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作简要探析。   1 导致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因素   1.1 程序因素   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时,如果使用的疫苗剂量过大,对已接种过的动物进行再次接种,免疫接种的程序不恰当等,都会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应答受到抵制,影响免疫的效果。除此外,不重视动物免疫接种的时间期限,不按时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也会导致接种后抗体保护率低。   1.2 营养因素   动物饲养中,若没有为其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导致动物营养不良,体内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失,免疫系统发育严重受阻,这也可能导致动物在免疫后抗体的保护率偏低。   1.3 病原因素   病原体可以通过损伤动物的免疫器官来影响动物体内血液中免疫细胞的活性,损伤抗原递呈细胞或干扰抗原递呈,从而抵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造成动物免疫力低下。   1.4 药物因素   在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后,若喂食动物抗生素类的药物,就会导致免疫不良,这是因为,抗生素类药物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1.5 疫苗的质量问题   使用的疫苗质量不符合国家相关药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质量不达标,免疫效果自然就难以达到要求。   1.6 疫苗的使用问题   动物个体在身体机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同时疫苗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这就会导致身体机能较差的动物在接受免疫接种后,会出现过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使兽医工作人员心理产生畏惧和怀疑,因为不敢用药而人为的减少用药的剂量,致使动物免疫后抗体的保护率较低。另外,兽医工作人员在使用疫苗之前,如果没有将疫苗充分摇匀,疫苗的浓度就会不均匀,这就会导致动物个体之间的防疫效果差别很大,使部分动物的抗体保护率偏低。   2 改变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对策   2.1 确定适宜的免疫次数   在对动物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后,要依据动物机体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后续加强免疫,以更进一步激活机体内的免疫细胞,维持免疫细胞的记忆力,防止动物机体在首次接受免疫,抗体活动达到高潮后骤降的现象,对动物进行免疫加强,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加强的时间,切不可同一种疫苗频繁的对动物食用,这样会导致动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使疫苗失去作用。   2.2 提高防疫重视程度,加强对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若要将动物防疫工作做好,首先要对此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要根据科学的期限、合理的程序,并结合动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此外,对于执行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要定期给予专业的培训,培训后要实际演习、考核,以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2.3 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   要根据动物疾病的流行特点、动物的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准确的免疫程序,将防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大程度的减小疾病发生概率;对免疫接种的时间要控制合理,一般都是选在母源抗体较低不易受抗体干扰时进行,此时接种会收到较好的免疫效果;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安全,接种疫苗的采购要到大型、正规的动物疾病防治机构,所选的疫苗要有商标、生产商、保质期、生产批号、合格证等信息,采购后要做好采购记录,一旦出现问题,确保有据可查;对疫苗的运输和储存方式要正确,以保证疫苗的效力;对动物进行免疫时要遵守操作规范,在免疫前要认真检查疫苗的包装及真空度是否完好、是否在保质期内,在实施接种时要正确选择免疫途径,严格控制接种剂量,要勤换针头以防止交叉感染;严禁喂食动物会影响所种疫苗效果的抗生素或是含有这些抗生素的饲料,以防止免疫效果受影响,造成抗体保护率降低;几种疫苗同时使用或在相同时间同时接种,疫苗效力之间就会产生免疫干扰现象,影响机体相应的抗体产生,不能保证动物的免疫合格率,反而会降低抗体保护率,因此,要避免几种疫苗同时使用;在特定的范围内,随着抗原用量的增加,抗体的数量也在增加,但一旦抗原用量超出这个范围,抗体的形成反而会受到抑制,这被称为免疫麻痹,因此在免疫接种时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进行,避免因加大剂量而造成的免疫麻痹。   3 结语   除营养、药物、病源等因素,导致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原因还有很多,只有对这些因素细加分析,逐一找出应对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动物免疫后的抗体保护率。   参考文献   [1] 闫利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偏低原因及对策浅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7(01).   [2] 杨尚海,王志聪,赵承钦,等.影响动物免疫保护率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12).   [3] 司红彬,李海洲,王世坤.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J].现代畜牧兽医,2005(07).   [4] 戴随有,张志业,古茂松.畜禽疫(菌)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2000(01).   作者简介:温馨(1985.4-),女,朝鲜族,吉林省蛟河市,永吉县畜牧业管理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摘 要:动物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传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就是免疫接种,但是由于在免疫接种中一些工作的疏漏,导致免疫接种后的效果极不理想,免疫后动物抗体保护率偏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可避免的,同时也有难以避免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提高动物免疫技术,才能够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动物免疫;抗体保护率;偏低;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为了保证动物繁养的经济利润,减少由于传染疾病造成的动物死伤,对动物定期实施免疫接种是必要的过程,由此可见,动物免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同时,动物免疫工作急需进一步深化加强,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所形成的的保护力,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抗体保护率低,本文将对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作简要探析。   1 导致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因素   1.1 程序因素   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时,如果使用的疫苗剂量过大,对已接种过的动物进行再次接种,免疫接种的程序不恰当等,都会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应答受到抵制,影响免疫的效果。除此外,不重视动物免疫接种的时间期限,不按时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也会导致接种后抗体保护率低。   1.2 营养因素   动物饲养中,若没有为其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导致动物营养不良,体内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失,免疫系统发育严重受阻,这也可能导致动物在免疫后抗体的保护率偏低。   1.3 病原因素   病原体可以通过损伤动物的免疫器官来影响动物体内血液中免疫细胞的活性,损伤抗原递呈细胞或干扰抗原递呈,从而抵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造成动物免疫力低下。   1.4 药物因素   在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后,若喂食动物抗生素类的药物,就会导致免疫不良,这是因为,抗生素类药物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1.5 疫苗的质量问题   使用的疫苗质量不符合国家相关药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质量不达标,免疫效果自然就难以达到要求。   1.6 疫苗的使用问题   动物个体在身体机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同时疫苗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这就会导致身体机能较差的动物在接受免疫接种后,会出现过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使兽医工作人员心理产生畏惧和怀疑,因为不敢用药而人为的减少用药的剂量,致使动物免疫后抗体的保护率较低。另外,兽医工作人员在使用疫苗之前,如果没有将疫苗充分摇匀,疫苗的浓度就会不均匀,这就会导致动物个体之间的防疫效果差别很大,使部分动物的抗体保护率偏低。   2 改变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对策   2.1 确定适宜的免疫次数   在对动物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后,要依据动物机体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后续加强免疫,以更进一步激活机体内的免疫细胞,维持免疫细胞的记忆力,防止动物机体在首次接受免疫,抗体活动达到高潮后骤降的现象,对动物进行免疫加强,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加强的时间,切不可同一种疫苗频繁的对动物食用,这样会导致动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使疫苗失去作用。   2.2 提高防疫重视程度,加强对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若要将动物防疫工作做好,首先要对此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要根据科学的期限、合理的程序,并结合动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此外,对于执行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要定期给予专业的培训,培训后要实际演习、考核,以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2.3 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   要根据动物疾病的流行特点、动物的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准确的免疫程序,将防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大程度的减小疾病发生概率;对免疫接种的时间要控制合理,一般都是选在母源抗体较低不易受抗体干扰时进行,此时接种会收到较好的免疫效果;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安全,接种疫苗的采购要到大型、正规的动物疾病防治机构,所选的疫苗要有商标、生产商、保质期、生产批号、合格证等信息,采购后要做好采购记录,一旦出现问题,确保有据可查;对疫苗的运输和储存方式要正确,以保证疫苗的效力;对动物进行免疫时要遵守操作规范,在免疫前要认真检查疫苗的包装及真空度是否完好、是否在保质期内,在实施接种时要正确选择免疫途径,严格控制接种剂量,要勤换针头以防止交叉感染;严禁喂食动物会影响所种疫苗效果的抗生素或是含有这些抗生素的饲料,以防止免疫效果受影响,造成抗体保护率降低;几种疫苗同时使用或在相同时间同时接种,疫苗效力之间就会产生免疫干扰现象,影响机体相应的抗体产生,不能保证动物的免疫合格率,反而会降低抗体保护率,因此,要避免几种疫苗同时使用;在特定的范围内,随着抗原用量的增加,抗体的数量也在增加,但一旦抗原用量超出这个范围,抗体的形成反而会受到抑制,这被称为免疫麻痹,因此在免疫接种时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进行,避免因加大剂量而造成的免疫麻痹。   3 结语   除营养、药物、病源等因素,导致动物免疫后抗体保护率低的原因还有很多,只有对这些因素细加分析,逐一找出应对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动物免疫后的抗体保护率。   参考文献   [1] 闫利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偏低原因及对策浅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7(01).   [2] 杨尚海,王志聪,赵承钦,等.影响动物免疫保护率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12).   [3] 司红彬,李海洲,王世坤.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J].现代畜牧兽医,2005(07).   [4] 戴随有,张志业,古茂松.畜禽疫(菌)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2000(01).   作者简介:温馨(1985.4-),女,朝鲜族,吉林省蛟河市,永吉县畜牧业管理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关文章

  •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杭军 山西省阳高县畜牧兽医中心 山西阳高 038100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 ...查看


  • 猪病防治误区与对策
  • 养猪 猪病防治误区与对策 夏邦才 (浙江文成县畜牧兽医局,文成325300) 摘要:近几年,文成县养猪业发展迅速.目前,常年饲养能繁母猪8.5万头,年出栏生猪约20多万头,是浙南闽北地区主要的生猪养殖基地.但是,随着猪病原体变异加快.免疫抑 ...查看


  •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检测]
  •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检测 摘 要: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而近年来发生的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也使人们开始惧怕动物性食品,甚至开始有些抵斥.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可言及的影响,然而真正的动物性食品到底是指那些产品?人们该如何从动物性食品这 ...查看


  • 探析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 探析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探析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的生理 石建东 单位: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 摘要: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与健康日渐重视, ...查看


  • 细胞与免疫学研究技术与原理
  • 课程名称:细胞与免疫学研究技术及原理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基于细胞及其相关功能的生物学研究是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相应的细胞学研究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学.植 ...查看


  • 动物传染病试题全集
  • 动物传染病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1×30)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 . A.免疫动物 B.易感动物 C.家禽 D.家畜 2.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后产生的抗体比注射相同的活疫苗产生的抗体. A.维持时间短,效价高 ...查看


  • 麻疹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408-03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行麻疹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麻疹流行也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我国麻疹疫情有明显上升趋势,且麻疹流行规律发生改变[1, ...查看


  • 猪圆环病毒疫苗应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 猪圆环病毒疫苗应用问题的 若干思考 王艳丰,曹智高,刘长春,张丁华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南 中牟 451450)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所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病及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 ...查看


  • 动物传染病学题库及答案
  • 动物传染病学习题 1.一过型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2.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