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 1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13 12:31:08 发布人:yujklj68kfg

中学生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 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

教育。

爱”就一个字 ——对“后进生”管理的思考 这些年以来,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头痛的事情,恐怕就是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 你看后进生—— 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他们不是开小差,就是左顾右盼,或者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有的干脆打起了瞌睡,课余不睡,晚上不睡,就是要在课堂上睡。 课余更没有约束,有的进出舞厅游戏室,有的在网吧一夜到天亮,有的与社会行为不端的人纠缠在一起,乐不思家,更不用说心理想着读书了。 学校教师对这些学生真的感觉是束手无策,于是很多后进生就被赶出学校的大门,危害社会,进些年以来不是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愈来愈烈了吗? 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义务,我们不能够歧视后进生,我们更不能把他们过早的推向社会。 对后进生的教育主要要作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该树立自身的形象。给学生以楷模。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学生的可塑性强,他们的模仿性也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每一位学生,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谨言慎行,我们难以想象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师,他的学生会衣冠楚楚,我们难以想象一位语言粗俗的老师,他的学生会是彬彬有礼,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小肚鸡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胸怀宽广。 二、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挚无私的“爱”心。 “爱”是一个亘古就被人们认识了的论题。谁都希望得到爱。后进生呢?他们得到了多少“爱心”?家长打骂凌辱,美其名上曰“为了孩子好”;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也有个堂皇的解释:“为了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有的教师(或家长)表现为宠爱、偏爱、溺爱,失去了理智的爱。后进生需要的是真诚与理智合为一体的爱心。 何谓真诚与理智的爱呢?就情感而言,教师“视生为子”,爱生胜过爱子;就表达方式而言,教师要越过偏爱的误区,对优生和差生一视同仁;在爱心的施行中,后进生所得到的爱心应多于优等学生,公平的评估对后进生也是爱心的享用。后进生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体贴、信任和肯定。一个小小的表扬足以让后进生“受宠若惊”,一个生活细节的叮嘱也常常让他们倍感温暖。 爱就一个字

浅谈赏识学生

常言道:“人要面子,树要皮”。心理学家也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

人心目中的地位。小学生也同样如此,虽然年纪小,但毕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

他们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尤其重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即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教师就必

须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

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人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过:

一、赏识,让学生相信“我能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大部分的学生在老师或者

同学面前会表现得十分腼腆(特别是后进生) ,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可在父母面前说话,他(她) 却理直气壮,说话的声音连邻居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回答问题时,害怕答错而被老师怪责、被同学们笑话。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点,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就适当地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时候,不能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个叫赖尚峰的学生有说粗话的习惯,我就给他定一个目标:今天允许他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三次粗话,明天允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两次粗话。当他有了进步,哪怕是少说了一次粗话,我也及时地对他加以肯定,加以鼓励,让他相信自己有改变说粗话的习惯的能力,他肯定能很快地改变他自身的坏习惯。然后逐渐地把目标提高,使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二、赏识,让学生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的烈火。现在虽然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许多成绩差的学生仍然是老师口中的“垃圾”“废物”“笨蛋”“蠢材”。“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都肯定有他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生,他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会有闪光点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处处留心学生,做一个眼光独度的伯乐,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叫刘星,他是很多老师认为是没办法治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上课做小动作。有一天,我上数学课他迟到了,问他原因他不肯说,我也不好勉强他告诉我,只好打电话问了他的家长,经过了解,原来那天他的妈妈生病了,他爸爸又不在家,他是为了照顾妈妈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下午我去教室布置作业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孝顺父母的好品质。他有点不好意思,但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闪动着一种自豪。他感到老师赏识他了! 我抓住这一机会找他谈话,首先我表扬了他孝顺父母,然后告诉他如果他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妈妈一定会更加高兴的,这样也是孝顺父母的一个方面。他有点犹豫了,对我说:“老师,我成绩那么差,恐怕是学不好了。”我对他说:“你不是已经做到孝顺父母了吗? 我看你不差,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他点了点头,真的,他慢慢地变了,思想变好了,成绩也提高了。是赏识给了他力量,是赏识引领他走向成功。

三、赏识,让学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荆棘。学生自身有时难以摆脱困境,那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困难和错误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要勇敢面对和改正。我们要对学生解决不了困难的方法有所肯定,决不能全盘否定,在我教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叫利方同学是这样写的:10-7=17,还一脸等着表扬的样子,我首先摸着他的头,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只是把‘+’写成‘-’而已。你是个勇敢的孩子。”然后,他把“-”改成了“+”, “10+7=17”。从这件小事我可以想到:如果老师直接指出这个小孩子的错误,这个学生以后可能会讨厌学数学了,可是我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勇敢,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然后再告诉他正确的答案,我那样做,我想这个孩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10+7=17”了。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孩子,就如一剂甜甜良药激励孩子。赏识是人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树立信心。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一些赏识,你的学生就多一个机会成为牛顿,成为爱恩斯坦。赏识就如一缕阳光,照亮了孩子的心田,孩子因它而灿烂。每位教师希望在让平凡的教室里撒满赏识的阳光,让孩子在赞许的雨露中绽放笑脸。

然而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画面:教师在面对胆小,害羞的学生时,讲话的音调也总会不自觉地降低,用亲切的语气来诱发他们开口; 在面对后进生时,更是呵护倍至,每次回答,只要开了口,就给予表扬; 甚至在面对他们说错时,也不敢贸然地打断,生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试问:这样一味地赏识、鼓励,就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

反思:

一、指出学生的不足,就一定伤他的自尊吗? 我想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甚至给学生构成了伤害。

二、在赞赏个别学生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 那些表现好、成绩突出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教师“偏心”,根本不会体会到我们的:“苦心”,教师还能够是言行一致吗? 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想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和引导是必要的,只要方法恰当,态度真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学生一般能区分出表扬的故意与否,对学生故意的表扬未必能产生所谓赏识教育的积极效果。然而,一味批评或赏识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导演和主持,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深入的点拨和指导,有义务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决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浅谈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勤、爱、严

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崇高职责,应该一丝不苟地工作。我担任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体会最深的是“勤”、“爱”、“严”三个字:就是在工作中要勤,在师生关系上对学生要倾注爱,在要求学生方面要严。

先说“勤”。有人说我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是的,要搞好工作是很花时间的,我没有什么本事,只是勤跑腿,勤下工夫,俗话说“勤能补拙”,平时,我不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不抓教学,就是抓学生的政治工作,我担任了三个班的教学工作,感觉有点难,班班都有后进生,确实抓了这班,丢了那班,心里总是琢磨着,时常到班上看看,转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半年的努力,看到辛勤的劳动有了收获,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再说“严”与“爱”。教育工作中的“严”是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学生认真地管理和教育,它是使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品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或为合格的学生的必要条件,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要求。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即要严格,又要爱护学生,得不到师爱的学生比得不到母爱的孩子更感到委屈,内心创伤更严重。柏林斯基说:“爱

应该是教育的工作,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要严出于爱,才严得有理,爱寓于严,才爱而不纵。只有把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我们也可以说,教师是为学生而活着。当一名教师就得爱自己的班级,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先进的学生要爱,对后进的学生也要爱。虽然后进学生往往使我们当教师的感到头疼,棘手,但是先进与后进也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转化,这就需要爱,真的,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又不完成,首先我总是批评他们,还是感觉不到他们的进步,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下课找他们说说,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会怎么样„„我又多次找他个别辅导,谈话。慢慢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来了,坏毛病也改了。我看到他们那种天真、活泼的样子,我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工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下半年,我教的三个班的数学,两个班及格率100%,一个班的及格率96﹒4%。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是我应该做的事。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想,人生应该像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我要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一份热,发出一份光。

以情育人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形成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真正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 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浏阳市珠心算培训中心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刚进中心时,同寝室的女同学中分派别,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不理对方; 同时还存在对经常参加全省、全国比赛的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找每位学生心平气地了解情况,并抓住时机,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集体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接着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再一次引起了所有同学的情感共鸣。

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些有过矛盾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培训中心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 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科索沃战争中,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 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我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孔子更是把“孝敬父母”当作了学生首要任务。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 因而,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需要等待,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在等待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

今年下学期培训中心来了一位新来的学生,他还未满9岁,在培训中心每个星期有限的零用钱用完后,就去拿其他同学的食品或钱。每次教育后,他会规矩一段时间,但不久,又会老毛病重犯。但通过了解,这位男生在家是个小捣蛋,由于父母在家开了一个副食品综合商店,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拿零食吃,甚至拿钱到外面买东西。对于他,除了严厉外,更多是给予他爱心和耐心及正确的引导。首先在班上区分他的坏习惯与真正“偷”的区别,教

育其他同学不要歧视他,但又要孤立他的行为,东西不能随便放,同时,通过给他讲一些小时改不掉坏习惯,导致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的故事等等。一学期下来,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经常主动为班级做好事,珠心算成绩在同龄学生中脱颖而出,在2003年长沙市新苗珠心算比赛中荣获中年级组第一名。他说:“周老师,做一个好学生的真舒服、真快乐,再也不必象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他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诚实、正直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和奋斗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可见,爱心和耐心可以唤醒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责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德育故事四则

内容摘要: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体育 德育 教育领域 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一问原因,才知原来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 所以那两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的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

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薄弱,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铅笔、钥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相互之间打闹; 在跳远练习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此话诚然。少年儿童的心灵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一次上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映,只是我行我素地立在那里,甚至还和周围同学聊天。当时我很气愤,走到那个学生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脚受伤了。”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左脚膝关节传了纱布,而且还可以看见淡淡的血迹。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 “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他的脚不好,跑步会影响他的伤口。其实学生们不必这么要求我也会对那个学生以照顾的,但学生们还是向我提出了要求。我在一瞬间,忽然想到,学生的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也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看同一组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们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经摸到头绪,并有条有理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提示,要他们学习做的好的小组。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的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毕竟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就已经足够了。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的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如“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二、三年级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乒乓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乒乓球水平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建队时间短,训练时间有限。于是,

在我担任教练之后,为了迎接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考验。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不是很多,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球队很难出成绩。于是一到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在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发球、连续攻球、推挡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自己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牢骚了。

类似情况在教学中经常遇见,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

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13 12:31:08 发布人:yujklj68kfg

中学生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 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

教育。

爱”就一个字 ——对“后进生”管理的思考 这些年以来,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头痛的事情,恐怕就是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 你看后进生—— 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他们不是开小差,就是左顾右盼,或者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有的干脆打起了瞌睡,课余不睡,晚上不睡,就是要在课堂上睡。 课余更没有约束,有的进出舞厅游戏室,有的在网吧一夜到天亮,有的与社会行为不端的人纠缠在一起,乐不思家,更不用说心理想着读书了。 学校教师对这些学生真的感觉是束手无策,于是很多后进生就被赶出学校的大门,危害社会,进些年以来不是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愈来愈烈了吗? 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义务,我们不能够歧视后进生,我们更不能把他们过早的推向社会。 对后进生的教育主要要作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该树立自身的形象。给学生以楷模。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学生的可塑性强,他们的模仿性也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每一位学生,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谨言慎行,我们难以想象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师,他的学生会衣冠楚楚,我们难以想象一位语言粗俗的老师,他的学生会是彬彬有礼,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小肚鸡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胸怀宽广。 二、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挚无私的“爱”心。 “爱”是一个亘古就被人们认识了的论题。谁都希望得到爱。后进生呢?他们得到了多少“爱心”?家长打骂凌辱,美其名上曰“为了孩子好”;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也有个堂皇的解释:“为了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有的教师(或家长)表现为宠爱、偏爱、溺爱,失去了理智的爱。后进生需要的是真诚与理智合为一体的爱心。 何谓真诚与理智的爱呢?就情感而言,教师“视生为子”,爱生胜过爱子;就表达方式而言,教师要越过偏爱的误区,对优生和差生一视同仁;在爱心的施行中,后进生所得到的爱心应多于优等学生,公平的评估对后进生也是爱心的享用。后进生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体贴、信任和肯定。一个小小的表扬足以让后进生“受宠若惊”,一个生活细节的叮嘱也常常让他们倍感温暖。 爱就一个字

浅谈赏识学生

常言道:“人要面子,树要皮”。心理学家也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

人心目中的地位。小学生也同样如此,虽然年纪小,但毕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

他们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尤其重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即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教师就必

须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

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人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过:

一、赏识,让学生相信“我能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大部分的学生在老师或者

同学面前会表现得十分腼腆(特别是后进生) ,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可在父母面前说话,他(她) 却理直气壮,说话的声音连邻居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回答问题时,害怕答错而被老师怪责、被同学们笑话。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点,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就适当地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时候,不能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个叫赖尚峰的学生有说粗话的习惯,我就给他定一个目标:今天允许他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三次粗话,明天允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两次粗话。当他有了进步,哪怕是少说了一次粗话,我也及时地对他加以肯定,加以鼓励,让他相信自己有改变说粗话的习惯的能力,他肯定能很快地改变他自身的坏习惯。然后逐渐地把目标提高,使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二、赏识,让学生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的烈火。现在虽然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许多成绩差的学生仍然是老师口中的“垃圾”“废物”“笨蛋”“蠢材”。“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都肯定有他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生,他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会有闪光点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处处留心学生,做一个眼光独度的伯乐,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叫刘星,他是很多老师认为是没办法治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上课做小动作。有一天,我上数学课他迟到了,问他原因他不肯说,我也不好勉强他告诉我,只好打电话问了他的家长,经过了解,原来那天他的妈妈生病了,他爸爸又不在家,他是为了照顾妈妈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下午我去教室布置作业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孝顺父母的好品质。他有点不好意思,但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闪动着一种自豪。他感到老师赏识他了! 我抓住这一机会找他谈话,首先我表扬了他孝顺父母,然后告诉他如果他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妈妈一定会更加高兴的,这样也是孝顺父母的一个方面。他有点犹豫了,对我说:“老师,我成绩那么差,恐怕是学不好了。”我对他说:“你不是已经做到孝顺父母了吗? 我看你不差,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他点了点头,真的,他慢慢地变了,思想变好了,成绩也提高了。是赏识给了他力量,是赏识引领他走向成功。

三、赏识,让学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荆棘。学生自身有时难以摆脱困境,那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困难和错误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要勇敢面对和改正。我们要对学生解决不了困难的方法有所肯定,决不能全盘否定,在我教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叫利方同学是这样写的:10-7=17,还一脸等着表扬的样子,我首先摸着他的头,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只是把‘+’写成‘-’而已。你是个勇敢的孩子。”然后,他把“-”改成了“+”, “10+7=17”。从这件小事我可以想到:如果老师直接指出这个小孩子的错误,这个学生以后可能会讨厌学数学了,可是我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勇敢,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然后再告诉他正确的答案,我那样做,我想这个孩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10+7=17”了。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孩子,就如一剂甜甜良药激励孩子。赏识是人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树立信心。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一些赏识,你的学生就多一个机会成为牛顿,成为爱恩斯坦。赏识就如一缕阳光,照亮了孩子的心田,孩子因它而灿烂。每位教师希望在让平凡的教室里撒满赏识的阳光,让孩子在赞许的雨露中绽放笑脸。

然而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画面:教师在面对胆小,害羞的学生时,讲话的音调也总会不自觉地降低,用亲切的语气来诱发他们开口; 在面对后进生时,更是呵护倍至,每次回答,只要开了口,就给予表扬; 甚至在面对他们说错时,也不敢贸然地打断,生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试问:这样一味地赏识、鼓励,就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

反思:

一、指出学生的不足,就一定伤他的自尊吗? 我想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甚至给学生构成了伤害。

二、在赞赏个别学生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 那些表现好、成绩突出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教师“偏心”,根本不会体会到我们的:“苦心”,教师还能够是言行一致吗? 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想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和引导是必要的,只要方法恰当,态度真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学生一般能区分出表扬的故意与否,对学生故意的表扬未必能产生所谓赏识教育的积极效果。然而,一味批评或赏识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导演和主持,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深入的点拨和指导,有义务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决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浅谈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勤、爱、严

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崇高职责,应该一丝不苟地工作。我担任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体会最深的是“勤”、“爱”、“严”三个字:就是在工作中要勤,在师生关系上对学生要倾注爱,在要求学生方面要严。

先说“勤”。有人说我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是的,要搞好工作是很花时间的,我没有什么本事,只是勤跑腿,勤下工夫,俗话说“勤能补拙”,平时,我不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不抓教学,就是抓学生的政治工作,我担任了三个班的教学工作,感觉有点难,班班都有后进生,确实抓了这班,丢了那班,心里总是琢磨着,时常到班上看看,转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半年的努力,看到辛勤的劳动有了收获,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再说“严”与“爱”。教育工作中的“严”是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学生认真地管理和教育,它是使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品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或为合格的学生的必要条件,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要求。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即要严格,又要爱护学生,得不到师爱的学生比得不到母爱的孩子更感到委屈,内心创伤更严重。柏林斯基说:“爱

应该是教育的工作,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要严出于爱,才严得有理,爱寓于严,才爱而不纵。只有把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我们也可以说,教师是为学生而活着。当一名教师就得爱自己的班级,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先进的学生要爱,对后进的学生也要爱。虽然后进学生往往使我们当教师的感到头疼,棘手,但是先进与后进也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转化,这就需要爱,真的,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又不完成,首先我总是批评他们,还是感觉不到他们的进步,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下课找他们说说,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会怎么样„„我又多次找他个别辅导,谈话。慢慢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来了,坏毛病也改了。我看到他们那种天真、活泼的样子,我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工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下半年,我教的三个班的数学,两个班及格率100%,一个班的及格率96﹒4%。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是我应该做的事。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想,人生应该像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我要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一份热,发出一份光。

以情育人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形成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真正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 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浏阳市珠心算培训中心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刚进中心时,同寝室的女同学中分派别,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不理对方; 同时还存在对经常参加全省、全国比赛的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找每位学生心平气地了解情况,并抓住时机,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集体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接着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再一次引起了所有同学的情感共鸣。

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些有过矛盾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培训中心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 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科索沃战争中,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 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我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孔子更是把“孝敬父母”当作了学生首要任务。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 因而,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需要等待,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在等待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

今年下学期培训中心来了一位新来的学生,他还未满9岁,在培训中心每个星期有限的零用钱用完后,就去拿其他同学的食品或钱。每次教育后,他会规矩一段时间,但不久,又会老毛病重犯。但通过了解,这位男生在家是个小捣蛋,由于父母在家开了一个副食品综合商店,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拿零食吃,甚至拿钱到外面买东西。对于他,除了严厉外,更多是给予他爱心和耐心及正确的引导。首先在班上区分他的坏习惯与真正“偷”的区别,教

育其他同学不要歧视他,但又要孤立他的行为,东西不能随便放,同时,通过给他讲一些小时改不掉坏习惯,导致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的故事等等。一学期下来,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经常主动为班级做好事,珠心算成绩在同龄学生中脱颖而出,在2003年长沙市新苗珠心算比赛中荣获中年级组第一名。他说:“周老师,做一个好学生的真舒服、真快乐,再也不必象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他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诚实、正直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和奋斗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可见,爱心和耐心可以唤醒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责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德育故事四则

内容摘要: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体育 德育 教育领域 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一问原因,才知原来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 所以那两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的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

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薄弱,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铅笔、钥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相互之间打闹; 在跳远练习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此话诚然。少年儿童的心灵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一次上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映,只是我行我素地立在那里,甚至还和周围同学聊天。当时我很气愤,走到那个学生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脚受伤了。”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左脚膝关节传了纱布,而且还可以看见淡淡的血迹。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 “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他的脚不好,跑步会影响他的伤口。其实学生们不必这么要求我也会对那个学生以照顾的,但学生们还是向我提出了要求。我在一瞬间,忽然想到,学生的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也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看同一组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们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经摸到头绪,并有条有理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提示,要他们学习做的好的小组。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的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毕竟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就已经足够了。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的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如“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二、三年级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乒乓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乒乓球水平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建队时间短,训练时间有限。于是,

在我担任教练之后,为了迎接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考验。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不是很多,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球队很难出成绩。于是一到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在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发球、连续攻球、推挡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自己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牢骚了。

类似情况在教学中经常遇见,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

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

  •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方案
  •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精心构建中小学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正常开展考评活动,充分发挥考评的规范.导向和激励功能,通 ...查看


  • 京山中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总结 养成教育,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养成教育是指人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养成教育越来 ...查看


  •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
  •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 1.文明举止.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着重培养学生遇见师长.同学.朋友能主动问好:说话文明.举止得体:在公共场所或参加 ...查看


  •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_
  •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文化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第四周班会课材料) 养成教育 ①"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 ...查看


  • 2016东阿中学习惯养成教育
  • 平阴县东阿中学 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目标 二〇一六年九月 1 目 录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3 2.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目标„„„„„„„„„„ 9 3.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规范„„„„„„„„„„13 4.初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目 ...查看


  •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汇报
  •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汇报 为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岞山中心学校成立后,我们初中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 ...查看


  •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翟东娜2014.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 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高中 ...查看


  • 如何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 如何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摘要: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 ...查看


  • 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和课程建设改革探讨
  • [摘要]从企业反馈的用人需求来看,企业更看重的(除专业操作技能外)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道德 素质养成教育 初步成效 ...查看


  • 养成教育总结2
  •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班同学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具体教育措施: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