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校教育的課題與「綜合學習時間」
文∕日本孙都宮大學教育學院 奧井智久教授
譯/編輯室
【一】、社會的變化與教改問題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近十年來受全球性的國際化(全球化)、資訊化和高齡化流風所影響,日本社會預料也將出現重大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舉凡針對個人的自我責任原則,針對企業和公家機關的資訊公開和責任說明原則,都將更加受到重視;就連學校教育,也應該在社會託付之下,努力思考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資質和能力,針對教育目標和內容、方法等進行改革,以期符合社會的新要求。
大家都知道學校教育,套一句松尾芭蕉(譯註:日本江戶時期詩人)的話,就是具有不變與流行兩個任務。所謂不變,也就是將社會團體和市民、國民所建立的想法和行為模式,例如語言、文字、科學、藝術等各種文化,傳給下一代,讓下一代繼承的任務,就是屬於「不變」;流行則可以想像成一種培養出能創造未來社會的理念、構想、技能和思考能力的任務。 明治時期以後,日本的學校教育一直是以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理念、內容和方法為指標,努力想趕上美、英、法、德等國,在國家和地方的行政主導下,重視的一直是「不變」的任務。在年長一代的努力之下,經濟不斷成長,國民生產總額終於高居全球第二位。日本也逐漸要從培養「模仿∕接收型」國民,轉變成培養「創造∕發送型」國民,再對應到學校教育中,就是將努力重點轉移到「流行」的任務上。
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培養擁有獨特想像力和行動力,能在國際社會上立足的日本人。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和教育課程審議會也指出,隨著社會的改變,當我們考慮學校教育的需要,希望能改善青少年缺乏主見、放任的行為時,更應該重視以下所列舉之新的學校教育問題:
(一) 從小學起,即開始讓學生學習英語等國際語言,接觸外國文化,培養與外國
人對話和交流的資質、能力和態度。
(二) 讓孩子了解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並接觸資訊化社會的主角─電腦,具備操作
和使用電腦的能力,使他們能體會到電腦所擁有的社會功能和價值。
(三) 讓孩子了解環境問題是人類永續生存最重要的課題。針對諸如資源、能源、
糧食、人口、廢棄物、動植物、人類環境、都市環境、環境倫理等所有人類都得面對的具體問題,加以探討、思考自己的做法,並從容易實行的部分著手。
(四) 獨居、小家庭化、高齡化等現象日益嚴重,社會福利、老人看護和身心保健
等,成為亟需面對的問題,因此要讓學生思考該如何面對,使他們擁有體驗和實踐的因應能力與基本觀念。
(五) 學校裡的學習通常只是傳授教科書內容的教室學習,無法銜接外面的社會和
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校內以外,應讓學生身體力行,自己去發現問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專長,和教師一起,在各地專家的指導和支援下,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藉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態度。
新設的「綜合學習時間」,除了可以解決上述幾個急迫的教育問題,也許還能將日本以接收型為主流的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轉變為具有「獨創性∕發送型」的教育模式。
不過就算大家都同意讓「流行」成為教改的重點,我們也沒有辦法將「不變」這個任務排除在學校教育之外,因為這項任務正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存在的基礎。事實上,這次所設的「綜合學習時間」,在各中小學每週不過實施三小時,占週時數的10%強;其餘不到90%的部分仍舊是各學科授課時間。
從這個情況看來,應該讓各學科與各領域的學習,負擔起基礎或者基本的部分,「綜合學習時間」則負擔起應用和發展的部分,在兩者相輔相成之下,培養出大家所期望的學力,這才是新教育課程應採行的方式。
【二】、「綜合學習時間」的目標和活動
日本過去編寫中小學教學課程時,往往根據「學習指導要領」,針對各學科、訓育、特別活動三個領域,組成學習活動;經過改訂新增的「綜合學習時間」,在教育課程的編排上,可以看成是繼上述三個領域之後的第四領域。為了方便大家構思「綜合學習時間」內的活動,我們從課程綱要中,調出目標、活動內容和注意事項等,茲記述如下(可斟酌文意,中小學均適用)。
(一) 目標
1. 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自己學習、自己思考,有主觀判斷能力,培養有助 於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
2. 熟悉學習法和建立對事物的看法,對於解決問題和研究活動抱著主動和積 極的態度,進而能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 活動內容
在各學校中實踐上述目標,依各校需要,讓學生學習諸如了解國際、資訊、環境、福利、健康等橫剖面的綜合性問題,兒童或學生們關心的問題,針對地方或學校特別設計的課題等。
(三) 注意事項
1. 積極投入自然學習和義務活動等社會體驗,展開觀察與實驗、觀摩與調查、發言與討論、製造與生產等體驗學習活動,學習如何積極解決問題。
2. 建立團體學習和不同年齡團體學習之類的多元化學習環境。在地方人士協助下,建立所有教師融為一體的教學體制,讓地區教學和學習環境更能得到活用。
3. 為增進學生對國際的了解,進行外國語會話時,在各校情況允許下,讓兒童接觸外國語,親近國外生活和文化,提供適合小學階段的體驗學習。
各校可依照上述「學習指導要領」記載的事項,編排具體的學習活動,只不過關於「綜合學習時間」的敘述,各學科和各領域之間差異很大。因此在活動具體化之前,各校可按照以下要點,自行設計及展開教學:
1目標訂定;
2內容選定;
3單元的組成和分配;
4選擇教材和決定場所;
5調查學童或學生的興趣及嗜好,使其活動化等。
【三】、綜合學習的具體化
帄成十二年(西元二○○○年)開始,日本全國各中小學面對即將展開的新教育課程,目前已經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尤其「綜合學習時間」更是受到關切,在這項計畫具體化之前,各校必須如上述,自行安排課程。對於一向依賴教科書,在固定時間內完成授課的教師而言,突然要他們用自己的想法,重新編排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可能也是一個負擔吧!
筆者身為日本孙都宮大學教育學院附屬中學校長,曾經在文部省指定下,從事「綜合學習研究」長達三年。以筆者的經驗來看,所謂「知難行易」,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只要有機會嘗試,學生和教師馬上會激盪出各種想法和點子來。舉例如下:
(一) 參考和蒐集各先進研究院校的研究範例、資料、圖書、雜誌、影像、網路等,參加研究會,出席公家機關和民間研究團體所舉辦的研究會等,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獲得自行設計課程的靈感。
(二) 利用問卷調查了解校內教師和學生的問題,例如:他們想做什麼?保護者和地方人士對學校的期望等,根據這些擬定課程目標和活動內容。此外,教師亦可帶領學生深入地方,觀察地方名勝、史蹟、自然景觀、機關、工廠、商店等環境,拜訪從業員,和從業員說話,將所發現的問題變成活動內容。
(三) 利用校內全體師生共同進行的遊藝會或文化活動,以學年和班級為主的旅行或戶外活動,針對小團體或者個人進行的課題研究(例如:家常菜、酸雨、民族服裝、民族音樂、都市計畫、減肥、資源回收、壓力、癌症等,題目沒有限制。)選擇探討的主題時,解決時間應設定為最長一年,最短一個學期;可以利用固定日的下午進行,也可以視各校需要,進行集中討論。有時依據內容需要,也可以做二十五或三十分鐘的短期討論。此外,除了由學校教師擔任指導和支援外,亦可邀請地方上的專家或者義工參與,擴大指導陣容,活動場所不限定校園內,亦可利用校外場所進行。
【四】、「綜合學習時間」
實驗範例 從帄成十二年起,日本全國各中小學展開了「綜合學習時間」實驗。前面已經提過,我們很希望這項計畫有關時間和實踐的部分,各校都能有自己發揮的機會,甚至研究範例也會出現多樣化的想法和活動。
為了讓各校在實際作業時,觀念更為清楚,筆者特地從手邊資料中挑選兩所小學和一所國中,介紹其實施重點。
(一) 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
該校在三至六年級實施「綜合學習」,希望透過這項學習,讓學生了解以下事項(見表一)。 此外,亦可以參考表二,設計出兒童整年度的研究課題,並且付諸實行。
▓表一 日本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綜合學習」目標
年級 目標
三年級 了解本地居民、本地事物和自己的關係,進而發現兩者的相關性。 四年級 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本地自然環境之美,增進自己和周遭環境的關
聯,進而肯定自我。
五年級 探索本地人和動植物的生長過程,肯定自己與它們的存在。
六年級 了解各種人的生活和想法,重新省視自己,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生活,開
發自己的潛能。
▓表二 日本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綜合學習」研究課題設計
(二) 千葉市立打瀨小學
該校把綜合學習稱為「前進」學習,分成低年級、中高年級A、B、C,共四組進行。
1. 前進學習/低年級----以生活科為核心並展開進行。題目範例有「夏天到了」(一
年級,到幕張公園或海邊玩)、「快樂的海上世界前進之旅」(二年級,在冒險世界造海)等。
2. 前進學習A----首先擬定內容:三至五年級實施的綜合科目學習。單元範例包括
「電力能源」(四年級,發電原理、建立迷你發電所、世界性能源使用)、「打瀨氣象預報」(五年級,天氣構造、預報任務、季節和服裝的搭配等)。
3. 前進學習B----首先擬定內容:三至五年級實施的綜合性互相學習。單元範例包
括「發現千葉,夢想成真千葉計畫」(三年級,千葉市的從前和以後、擬定夢想之後公布出來)、「尋找生命的奇蹟」(五年級,培育新的生命、著重於糧食問題和生命的表現等)。
4. 前進學習C----首先必須有兒童:三至六年級實施,探討孩子的想法和願望所衍
生的問題。單元範例包括「尋根」(三年級,成立小組探討自然物和人造物
的形成軌跡)、「你想探討什麼問題?」(四年級,諸如昆蟲、生物、歌劇、文具、蔬菜、家庭等)、「農業小故事」(五年級,諸如米的祕密、病蟲害防治、農業用具、蔬菜調理、農業史等)、「畢業研究」(六年級,夢想、拿手的事、不擅長的事、學過事物的應用及發展)。
(三) 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
該校綜合學習的研究始於一九九五年,已經實施五年,以下介紹一九九九年的實驗範例。
1. 目標:
(1)透過學習培養生存能力。
(2)加強和發展教科書,以及和各領域的學習成果,讓它們彼此之間能夠產生有機聯繫,進而達到培養出生存的意志和喜悅。
(3)透過體驗和課題研究,獲得學習的喜悅,對學習方法有所體會。
(4)增進能有助於表現學習成果和觀念的能力。
2. 學習觀:
(1)以孕育「生命力」的題材(諸如環境、福祉、人權和了解國際等)為主,展開學習。
(2)著眼於學生的興趣和關心,在他們接受所及之下設定題目。
(3)以體驗型學習活動為主,推動探討課題型學習。
(4)擬定一些有助於加強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5)安排一些讓學生能發表學習成果,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場所。
(6)善用地方的教育力,進行一些與生活攸關的學習。
(7)推動一些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構想,或者能讓他們發揮創意的學習活動。
3. 學習概要(見表三):
▓表三 日本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綜合學習」概要
4. 活動範例:
淵野邊的發展、地方上的自然景觀和節日、殘障者眼中的淵野邊等(一年級),日本飲食文化、福利政策、公害、自然等(二年級),海外青年互助隊、我的國際交流經驗等(三年級)。
※參考資料
上越教育大學附屬小學(1999)。'99綜合講習/全國綜合會議要項。
1999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培養「生命力」的綜合學習,校內研究所資料。
日本學校教育的課題與「綜合學習時間」
文∕日本孙都宮大學教育學院 奧井智久教授
譯/編輯室
【一】、社會的變化與教改問題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近十年來受全球性的國際化(全球化)、資訊化和高齡化流風所影響,日本社會預料也將出現重大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舉凡針對個人的自我責任原則,針對企業和公家機關的資訊公開和責任說明原則,都將更加受到重視;就連學校教育,也應該在社會託付之下,努力思考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資質和能力,針對教育目標和內容、方法等進行改革,以期符合社會的新要求。
大家都知道學校教育,套一句松尾芭蕉(譯註:日本江戶時期詩人)的話,就是具有不變與流行兩個任務。所謂不變,也就是將社會團體和市民、國民所建立的想法和行為模式,例如語言、文字、科學、藝術等各種文化,傳給下一代,讓下一代繼承的任務,就是屬於「不變」;流行則可以想像成一種培養出能創造未來社會的理念、構想、技能和思考能力的任務。 明治時期以後,日本的學校教育一直是以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理念、內容和方法為指標,努力想趕上美、英、法、德等國,在國家和地方的行政主導下,重視的一直是「不變」的任務。在年長一代的努力之下,經濟不斷成長,國民生產總額終於高居全球第二位。日本也逐漸要從培養「模仿∕接收型」國民,轉變成培養「創造∕發送型」國民,再對應到學校教育中,就是將努力重點轉移到「流行」的任務上。
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培養擁有獨特想像力和行動力,能在國際社會上立足的日本人。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和教育課程審議會也指出,隨著社會的改變,當我們考慮學校教育的需要,希望能改善青少年缺乏主見、放任的行為時,更應該重視以下所列舉之新的學校教育問題:
(一) 從小學起,即開始讓學生學習英語等國際語言,接觸外國文化,培養與外國
人對話和交流的資質、能力和態度。
(二) 讓孩子了解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並接觸資訊化社會的主角─電腦,具備操作
和使用電腦的能力,使他們能體會到電腦所擁有的社會功能和價值。
(三) 讓孩子了解環境問題是人類永續生存最重要的課題。針對諸如資源、能源、
糧食、人口、廢棄物、動植物、人類環境、都市環境、環境倫理等所有人類都得面對的具體問題,加以探討、思考自己的做法,並從容易實行的部分著手。
(四) 獨居、小家庭化、高齡化等現象日益嚴重,社會福利、老人看護和身心保健
等,成為亟需面對的問題,因此要讓學生思考該如何面對,使他們擁有體驗和實踐的因應能力與基本觀念。
(五) 學校裡的學習通常只是傳授教科書內容的教室學習,無法銜接外面的社會和
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校內以外,應讓學生身體力行,自己去發現問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專長,和教師一起,在各地專家的指導和支援下,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藉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態度。
新設的「綜合學習時間」,除了可以解決上述幾個急迫的教育問題,也許還能將日本以接收型為主流的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轉變為具有「獨創性∕發送型」的教育模式。
不過就算大家都同意讓「流行」成為教改的重點,我們也沒有辦法將「不變」這個任務排除在學校教育之外,因為這項任務正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存在的基礎。事實上,這次所設的「綜合學習時間」,在各中小學每週不過實施三小時,占週時數的10%強;其餘不到90%的部分仍舊是各學科授課時間。
從這個情況看來,應該讓各學科與各領域的學習,負擔起基礎或者基本的部分,「綜合學習時間」則負擔起應用和發展的部分,在兩者相輔相成之下,培養出大家所期望的學力,這才是新教育課程應採行的方式。
【二】、「綜合學習時間」的目標和活動
日本過去編寫中小學教學課程時,往往根據「學習指導要領」,針對各學科、訓育、特別活動三個領域,組成學習活動;經過改訂新增的「綜合學習時間」,在教育課程的編排上,可以看成是繼上述三個領域之後的第四領域。為了方便大家構思「綜合學習時間」內的活動,我們從課程綱要中,調出目標、活動內容和注意事項等,茲記述如下(可斟酌文意,中小學均適用)。
(一) 目標
1. 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自己學習、自己思考,有主觀判斷能力,培養有助 於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
2. 熟悉學習法和建立對事物的看法,對於解決問題和研究活動抱著主動和積 極的態度,進而能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 活動內容
在各學校中實踐上述目標,依各校需要,讓學生學習諸如了解國際、資訊、環境、福利、健康等橫剖面的綜合性問題,兒童或學生們關心的問題,針對地方或學校特別設計的課題等。
(三) 注意事項
1. 積極投入自然學習和義務活動等社會體驗,展開觀察與實驗、觀摩與調查、發言與討論、製造與生產等體驗學習活動,學習如何積極解決問題。
2. 建立團體學習和不同年齡團體學習之類的多元化學習環境。在地方人士協助下,建立所有教師融為一體的教學體制,讓地區教學和學習環境更能得到活用。
3. 為增進學生對國際的了解,進行外國語會話時,在各校情況允許下,讓兒童接觸外國語,親近國外生活和文化,提供適合小學階段的體驗學習。
各校可依照上述「學習指導要領」記載的事項,編排具體的學習活動,只不過關於「綜合學習時間」的敘述,各學科和各領域之間差異很大。因此在活動具體化之前,各校可按照以下要點,自行設計及展開教學:
1目標訂定;
2內容選定;
3單元的組成和分配;
4選擇教材和決定場所;
5調查學童或學生的興趣及嗜好,使其活動化等。
【三】、綜合學習的具體化
帄成十二年(西元二○○○年)開始,日本全國各中小學面對即將展開的新教育課程,目前已經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尤其「綜合學習時間」更是受到關切,在這項計畫具體化之前,各校必須如上述,自行安排課程。對於一向依賴教科書,在固定時間內完成授課的教師而言,突然要他們用自己的想法,重新編排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可能也是一個負擔吧!
筆者身為日本孙都宮大學教育學院附屬中學校長,曾經在文部省指定下,從事「綜合學習研究」長達三年。以筆者的經驗來看,所謂「知難行易」,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只要有機會嘗試,學生和教師馬上會激盪出各種想法和點子來。舉例如下:
(一) 參考和蒐集各先進研究院校的研究範例、資料、圖書、雜誌、影像、網路等,參加研究會,出席公家機關和民間研究團體所舉辦的研究會等,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獲得自行設計課程的靈感。
(二) 利用問卷調查了解校內教師和學生的問題,例如:他們想做什麼?保護者和地方人士對學校的期望等,根據這些擬定課程目標和活動內容。此外,教師亦可帶領學生深入地方,觀察地方名勝、史蹟、自然景觀、機關、工廠、商店等環境,拜訪從業員,和從業員說話,將所發現的問題變成活動內容。
(三) 利用校內全體師生共同進行的遊藝會或文化活動,以學年和班級為主的旅行或戶外活動,針對小團體或者個人進行的課題研究(例如:家常菜、酸雨、民族服裝、民族音樂、都市計畫、減肥、資源回收、壓力、癌症等,題目沒有限制。)選擇探討的主題時,解決時間應設定為最長一年,最短一個學期;可以利用固定日的下午進行,也可以視各校需要,進行集中討論。有時依據內容需要,也可以做二十五或三十分鐘的短期討論。此外,除了由學校教師擔任指導和支援外,亦可邀請地方上的專家或者義工參與,擴大指導陣容,活動場所不限定校園內,亦可利用校外場所進行。
【四】、「綜合學習時間」
實驗範例 從帄成十二年起,日本全國各中小學展開了「綜合學習時間」實驗。前面已經提過,我們很希望這項計畫有關時間和實踐的部分,各校都能有自己發揮的機會,甚至研究範例也會出現多樣化的想法和活動。
為了讓各校在實際作業時,觀念更為清楚,筆者特地從手邊資料中挑選兩所小學和一所國中,介紹其實施重點。
(一) 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
該校在三至六年級實施「綜合學習」,希望透過這項學習,讓學生了解以下事項(見表一)。 此外,亦可以參考表二,設計出兒童整年度的研究課題,並且付諸實行。
▓表一 日本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綜合學習」目標
年級 目標
三年級 了解本地居民、本地事物和自己的關係,進而發現兩者的相關性。 四年級 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本地自然環境之美,增進自己和周遭環境的關
聯,進而肯定自我。
五年級 探索本地人和動植物的生長過程,肯定自己與它們的存在。
六年級 了解各種人的生活和想法,重新省視自己,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生活,開
發自己的潛能。
▓表二 日本福島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綜合學習」研究課題設計
(二) 千葉市立打瀨小學
該校把綜合學習稱為「前進」學習,分成低年級、中高年級A、B、C,共四組進行。
1. 前進學習/低年級----以生活科為核心並展開進行。題目範例有「夏天到了」(一
年級,到幕張公園或海邊玩)、「快樂的海上世界前進之旅」(二年級,在冒險世界造海)等。
2. 前進學習A----首先擬定內容:三至五年級實施的綜合科目學習。單元範例包括
「電力能源」(四年級,發電原理、建立迷你發電所、世界性能源使用)、「打瀨氣象預報」(五年級,天氣構造、預報任務、季節和服裝的搭配等)。
3. 前進學習B----首先擬定內容:三至五年級實施的綜合性互相學習。單元範例包
括「發現千葉,夢想成真千葉計畫」(三年級,千葉市的從前和以後、擬定夢想之後公布出來)、「尋找生命的奇蹟」(五年級,培育新的生命、著重於糧食問題和生命的表現等)。
4. 前進學習C----首先必須有兒童:三至六年級實施,探討孩子的想法和願望所衍
生的問題。單元範例包括「尋根」(三年級,成立小組探討自然物和人造物
的形成軌跡)、「你想探討什麼問題?」(四年級,諸如昆蟲、生物、歌劇、文具、蔬菜、家庭等)、「農業小故事」(五年級,諸如米的祕密、病蟲害防治、農業用具、蔬菜調理、農業史等)、「畢業研究」(六年級,夢想、拿手的事、不擅長的事、學過事物的應用及發展)。
(三) 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
該校綜合學習的研究始於一九九五年,已經實施五年,以下介紹一九九九年的實驗範例。
1. 目標:
(1)透過學習培養生存能力。
(2)加強和發展教科書,以及和各領域的學習成果,讓它們彼此之間能夠產生有機聯繫,進而達到培養出生存的意志和喜悅。
(3)透過體驗和課題研究,獲得學習的喜悅,對學習方法有所體會。
(4)增進能有助於表現學習成果和觀念的能力。
2. 學習觀:
(1)以孕育「生命力」的題材(諸如環境、福祉、人權和了解國際等)為主,展開學習。
(2)著眼於學生的興趣和關心,在他們接受所及之下設定題目。
(3)以體驗型學習活動為主,推動探討課題型學習。
(4)擬定一些有助於加強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5)安排一些讓學生能發表學習成果,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場所。
(6)善用地方的教育力,進行一些與生活攸關的學習。
(7)推動一些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構想,或者能讓他們發揮創意的學習活動。
3. 學習概要(見表三):
▓表三 日本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綜合學習」概要
4. 活動範例:
淵野邊的發展、地方上的自然景觀和節日、殘障者眼中的淵野邊等(一年級),日本飲食文化、福利政策、公害、自然等(二年級),海外青年互助隊、我的國際交流經驗等(三年級)。
※參考資料
上越教育大學附屬小學(1999)。'99綜合講習/全國綜合會議要項。
1999相模原市立大學野北國中,培養「生命力」的綜合學習,校內研究所資料。